坚持写作一年,我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52周的写作就这么结束了。

营销文案写久了,猛然写这类文字,有些摸不着头脑,似乎写不出该有的激情澎湃。

脑子里都是营销文常用的措辞,比如什么逆袭啦,什么惊艳啦,什么神仙打架啦 .....

果然,文字塑造人。

01

质疑

说实话,这一年我做了一件本不该做的事——偷懒。

看了大家一年的文字,感受到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觉得挺奇妙的。几位小伙伴的总结中,“收获满满”也是常态,但我却在中后期陷入了一种对自己的质疑。

在加入周更组织时,也是我写下第二篇营销文案的时候,极其手生,毫无经验,当时很认真的去写,去学习段落逻辑,会为一个故事的措辞好坏翻来覆去睡不着,然后期待每一个人的反馈。

但是在写了几个月之后,走入瓶颈了,并至今半只脚踏在瓶颈里。

营销文案的简单之处在于,无论是大段落之间的逻辑,还是段落内的言语措辞,其实都有套路可循。

但是它的难点在于,同样的一个故事,如果不包含情绪、细节地叙述,就很难吸引到读者,也就是所谓的“爆款化”。

但却我潜意识里其实是排斥营销化的叙事方法的,不喜欢看营销号的文章,觉得它不够“高级”,就更别说在这个难点上有所突破了,但却不知不觉在言语上被影响。

02

反思

前段时间,洗马来和我反馈稿件修改的问题时,给了我两张图,一个是我平铺直叙的故事,另一个是十点风格的一个故事。

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视角。

我撰写的故事是“上帝视角”,主人公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成就,诸如此类;而十点撰写的是“朋友视角”,作为一个朋友,我看到主人公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并加上部分的细节描述,然后组成了一个情绪丰盈的营销故事。

这两者的差别,一大半决定了营销文案转化率的好坏,因为受众是那个有痛点的人,而不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所以必须要从“他”看到的痛点出发来描写,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这让我意识到,“觉得爆款文不行”的原因,或许是我只看到了“形”,而没有看到“神”。

这背后的逻辑,甚至能延伸到“如何让你的文字通俗化,并直击人心?”

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就分享过这种内容创作思路,有些自然科普的内容之所以能火,是因为他们把“自然万物”的情感和“人”联系起来,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然界的情绪流转。

再者,为什么我们会喜欢邢立达、陈果之类的网红教授?因为他们把“高冷”的学术用语,用普通人也能理解的方式,说了出来,难道不香吗?

写这篇文案吃饭的间隙,我去看了B站哇哇哇妹的视频。发现他们的文案其实和营销文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定位是一个和你一起吐槽的朋友,所以言语之间不仅帮你说出了吐槽的话,而且穿插心情,让人十分有带入感。

梳理完这段之后,似乎对于爆款文的排斥弱了一些。

03

最后

接下来一年会继续精进营销文案,但是周更会留给更多的尝试。

目前一个很大的需要突破的点在于,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实验,每个月从零开始研究一个领域,然后月末输出相关的内容,很适合我这类追求新鲜感的人,立帖为证,我会去做。

之前一直没有运营公众号、头条号之类的平台,接下来一年中,也会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文字的主战场,并开始尝试做视频方向的内容(再次立帖为证,我会去做。

希望一年后回看,可以发现一年前的自己是愚蠢的。

坚持写作一年,我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