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活着》,除了福贵所有人都非正常地死了,他为什么还能活下去?

苏白衣


我前段时间刚读过余华的一本散文集,他在里面写了他对《活着》的理解,我看过之后,受益颇深。

在我们外人看来,富贵这一辈子,除了苦难就没有别的了,但对于他不一样,《活着》这本书是以富贵的视角,富贵的口吻来讲述的,而在他的一生里,他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还有他的家庭,曾经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虽然一个个先他而去,但这些回忆对他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我看《活着》这本书结尾的时候,感觉富贵对他的人生有一种不愿服输的倔强,也有一种看淡了一切的释然,正如余华所说:“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命运并没有逼死他,富贵活着,是对他自己人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很正常的在继续他的生活。


枫红十里


刚好,我前两天又看了《活着》,再次深深被福贵震惊到。我来说说。

福贵身边人的都是怎么死的?

福贵身边亲人的死因,我按照顺序来简单说说。

  1. 福贵的爹,是在福贵输完家产,拉屎时候摔死的,也可以说是被福贵气死的。

  2. 福贵的娘,是在福贵被拉壮丁后死的,可以说是伤心而死,因为福贵娘很溺爱福贵。

  3. 福贵的儿子有庆,为了给难产的校长献血,被过量抽血而死。

  4. 福贵的女儿凤霞,是在生外孙时难产,过后又大出血而死。

  5. 福贵的女婿二喜,是在干体力活时,被两块石板夹死。

  6. 福贵的妻子家珍,是得了软骨病,年迈而死。

  7. 福贵的外孙苦根,是吃豆子撑死。

我们看着都是非正常死亡,但是否还有这种意义。

福贵身边的亲人都看着是非正常死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正常的死亡,这不就是我们人生中会遇见的十分常见的死亡吗?只不过是这些死亡完整地降临了在福贵的身边。我在看过这部小说后,深深感受到一种“活着”的意义,“活着”难道不正是我们去继续延伸认为不正常死亡亲人的生命吗?“活着”,曾经失去的,我们还可以慢慢地再拿回来;而“死了”什么就都没有了。

在没有读过这本小说时候,我还对余华这本《活着》的书名不赞一词,这是什么普通平凡的书名嘛,没有亮点,毫无吸引力。而在看过小说之后,对“活着”这俩字书名简直大加赞赏,还有什么书名能比“活着”更好呢?

直到小说结束,为什么福贵还能活着?

我认为,正因为福贵还活着,这不才能突出小说的含义吗?若是福贵死了,这本小说还有什么意义?我现在依旧认为,余华将福贵身边的亲人全部写死,是把好多人的故事全部安排在了“福贵”一个人的身上,以警示,以撞击,以唤醒我们身边一些寻死觅活的人,“活着”不是苦,能有“福贵”苦吗?人生如“福贵”,还有比这更苦的?“福贵”依旧“活着”,而我们比“福贵”幸福的人,为什么要放弃生命?若是“福贵”的内心不强大,恐怕一百条命都不够“福贵”活的。

我们还可以再想想,若是当初“福贵”不输完家产,最后的结果呢?他的全家不都得和“龙二”一样吃了子弹?

我在读这部小说时候,明显从福贵的语言中感受到了,经历过大风大浪,经历过沧海桑田,经历过物是人非,经历过花开花落人的一种无奈、束手无策的服从,与坦然、豁达的乐观。

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着“福贵”人和“福贵”牛冲着阳光而行,这不是一种暗喻吗?我想小说传达的精神也应该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福贵的苦。


白铅华


这个问题我来答一下。

富贵没死的原因很多。

从审美观上来说,一个小说写了七八个人陆陆续续都写死了,一个没剩,读者就有了一种审死疲劳,觉得这个作者好没水平,就不能换个方法写写。

从出版来说,把人全写死,一个没剩的小说,一般来说是出版不了的,一般来说,多少你得给人家剩几个,哪怕是剩一个。

我不知是不是有这个规定,但我看的战争片也好,灾难片也好,没有把人全写死的。

从人类敷衍上来说,把人都写死了,人就灭亡了,所以还有留下一些人种,好像农民种地,打的粮食不能吃完了,还得留下种子,来年再种。

从思想性上来说,富贵也是不能死的。

前边几个人全是非正常死亡,说明生的不易,如果富贵再死了,那人生就生无可恋了。留着富贵,作家是要提高一下小说的所谓思想性,把小说的调子高亢嘹亮起来。让小说变得有所谓的意义。富贵就是那个唱高调的。

这样一来,读者也都跟着唱起来了。

出版社一般也要看小说里有没有高调,有高调,你这个小说就可以出版了。

如果没有高调,这部小说就出版不了,余华的小说就得死。

余华的小说都死了,富贵肯定也就死了。

我们大家也就看不到余华这么好的小说了。也就看不到活着的富贵。

综上所述,富贵不能死。


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首先,因为福贵心中还有着希望。梦想都还没有实现,死也死得不甘心呀!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这是小说《活着》中经典的句子。福贵家通过先祖的不断积累,才将徐家变成响誉乡邻的大富大贵之家。可惜福贵和他爹不懂珍惜,迷上了赌博,将徐家的家产败光,连”鸡“都没有了。

这句话福贵通常对他的孩子说,同时也在一遍遍地向自己说。只要肯努力,肯付出,财富就会慢慢地积累起来,而他对老徐家的亏欠,对家人的亏欠也就慢慢还清了。朴实的话语,充满着”生“的希望。正如福贵单薄的身体,拥有着”活“的力量。

其次,福贵的家人一直在他心中”活着“。你以为他很孤独,其实是你被自己骗了!

是的福贵的家人都无一例外地死了。可我们看,小说的开始是怎么描述的,”

【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

“这牛有多少名字?”

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

“你是城里人吧?”

“是的。”我点点头。

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

“你别偷听,把头低下。”

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

“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

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选自余华《活着》

这头老牛被富贵叫做福贵,很明显,福贵是将自己的角色带入了老牛的身体。牛一个耕地会不高兴,所以,福贵就叫着其他的名字,牛一听还有其他的牛耕地,内心便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自己一个人活着同样也会不高兴,所以得时常叫着自己已故的家人的名字,这样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活着,所以也就不会不高兴了,活着也就起劲啦。有人说: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么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那么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小说中,福贵的家人虽然都经历了前两次死亡,可是只要福贵心里还牵挂着她们,她们便永远不会死亡。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活在了福贵的心中,同时也活在了福贵的生活中。所以,亲人都在,福贵也不会孤独,活得起劲,为什么要死?

第三,福贵是一个善于自娱的人。你眼中的悲惨,却是我眼中的色彩。你感到悲伤,可你却不知,我乐在其中。

从小说中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福贵是一个有着丰富自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善于制造快乐,抛洒快乐,接受快乐,珍惜快乐。这样一个快乐的人,怎么会被悲伤所击垮?在被”戴高帽“时,第一个喊出打到地主福贵;在家里米粮不足时,也能开心地跳着”花鼓灯“;甚至,在家人去世之后,都还能借着老牛嘲笑自己。

福贵与阿Q有着相似之处,有着极强的”精神胜利法“。懂得苦难变成快乐的人,活着还有什么苦难,不就只剩下快乐了吗?既然活着这么快乐,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活着?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小说中,直到最后,福贵也是没病没灾,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活着?真是奇怪的问题!


庭院风鸣


很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

笔者坦言之,这个话题过于沉重,《活着》这本书一直以来是笔者不忍直视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每次翻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无论是开卷细细品读还是掩卷无声沉思,名为活着,却时时充斥这死亡,全书苍凉的基调给人过分的压抑、悲怆的感觉。

《活着》这本书是作家余华的巅峰之作,讲述了在大时代激荡、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个人、家庭、生活、命运与大时代背景的穿插、交织、融合,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前后反差强烈、高开低走的生活及多舛、苦难、坎坷的命运为主线,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对人性、对希望的深度思考。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活着》自序

尽管作者以“旁观者”身份聆听和讲述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语调朴实、平淡甚至略带冷漠,毫无煽情之举,却真真诠释了人在这短短几十春秋中如何去面对和承受苦难,正如余华所言:《活着》在我们的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余华.《活着》

《活着》小说中除了福贵所有人都非正常地死了,他为什么还能活下去?通过对小说的解构,原因有如下两点:

其一:故事情节的需要

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小说交代的特定环境、特定时代背景中,由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而小说线索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情节 、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时间、空 间。阅读和创作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余华.《活着》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福贵这样一个塑造的人物,恰恰是小说不可或缺的线索,整篇文章以他为中心,以他的生活故事为主线,从主人公福贵的家道中落到至亲至爱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从他年少时轻狂、风光、虚幻到垂暮之年绝望、无奈到极致最终平静地面对生活。主人公福贵始终是全文的中心点,他是作者想要表达内容的载体,他是作品思想诠释的基点,他是作品精神的图腾。通览全文,他必须活下去,故事需要他活着!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 ——余华.《活着》

其二:中心主题的需要

作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余华想告诉读者的是生活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生命只有活着,静静地活着,尽管痛苦和卑微。正如我们经历的或大或小的生活悲喜辛劳一样,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时间挤压和遗忘,那些时过境迁的况味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从某种意义上讲,路必须去走方能到达,事必须去做才能完成,而生活的苦则必须去承受才可消除。活着的真谛不在于圆满,抑或在于缺憾,当我们在抱怨我们没有华美鞋子的时候,回过头看看,有的人连脚都没有。面对命运的捉弄,我们无助,我们彷徨,但我们唯有坚强地活着,像福贵一样,也只有活着,才能奢谈人生。这也是《活着》这部作品所要告诉读者的:纵使!福贵有一千种死法,但他却只有一个活着的选择!

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福,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

——余华.《活着》

写在结尾,笔者自撰的自勉联送与有缘人共勉。

繁华过眼淡云烟 唯酒浇愁 唯诗载意 憔悴青衫终不悔

丘壑藏胸真智慧 与物不竞 与世无争 从容晏岁永无虞

END


朗格拉日


平凡渗透的文字直入我们的心灵,离奇悲伤的情节演变唤起情感的共鸣

高二那年,第一次接触余华先生的书,我看了《活着》,写下了一篇近1千字的读后感。

大一那年,我刚入大学,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我陷入了困境,我再次看了《活着》。

半个月前,我看到这个问题,不敢轻易下笔,又去看了一遍《活着》,现在,我想把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分享给大家。


1.“活着”这一词的最好诠释是福贵的生命延续

他一生经历了太多,首先就是家道中落 ,从衣食无忧,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到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不仅仅是金钱的,还是精神上的,他身边的所有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他早期的所作所为就将带来报应,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报应,来得这样凶猛,这样沉重。福贵一生饱经艰辛与折磨 ,以离奇推入的情节演变,把“活着”这个词的深意渗透进每个人的心灵。


2.福贵凄惨悲剧的一生演绎“活着”的价值观,他用历经磨难的命运让我们热爱生活

福贵身边的所有人都离他而去,他做黑发人时,送走了白发人,他变为白发人时,又送走了黑发人。整个小说的情感基调都是沉重的,黑暗的 。看完他的一生,你有没有思考过,他经历着这样的磨难依然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磨难,面对磨难时,请思考“活着”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方式应该受周围人的影响,应该由我们自己来觉得,福贵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生命才能得以延续下去。



花生会阅读


时代人物代表的真实写照!淋漓尽致!


老徐60160858


因为他是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