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你认为呢?

鹏友程


皆可以为尧舜,只要努力具有智慧、能力、恒心、教毅力,长期修养,就可成为尧舜似的人。此话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许多人不朝那个方向努力。坏人不可变好,此话就有点说绝对了,有些犯错误的人变坏了,通过批评教育他会变好,有些犯法的坏人,通过劳改他可从新做人,资本家可以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只有极少数反动透顶的人民的死敌如帝国主义分子,是不会变好的。故后句观点偏颇,不成立。


逢春186177958


季羡林曾经撰文说:“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就是季先生的“坏人论”。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孟子最早说出来的,王阳明说的是“满街都是圣人”,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表述,这是王阳明的“圣人论”。

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王阳明的“圣人论”是一种人性“应然”的信念,季羡林的“坏人论”则是一种人性“实然”的判断。两者立场不同,观点自然就不同!

正如季羡林说自己长寿的秘决是奉行“生命在于静止”,而侯仁之却说自己的长寿秘决是奉行“生命在于运动”。

我不否定季羡林的“坏人论”,但我依然善良地相信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梁漱溟临终前曾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曰:“会好的!”





云润春天


我认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只是他们所处时代、环境、地位和立场等不同罢了。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简单地了解一下王阳明是何许人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等等,他有多种耀眼的头衔,并且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对于他的“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我是认同的。

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作者的意思是鼓励人们思想向善,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王阳明只是借用了这句话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尧舜,他们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我想王阳明的本意并不是说人人都能成为圣明的君主,他应该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至的,他认为人人都能有所作为,甚至成为英雄或者圣人。在今天看来这句话仍然有一定道理,并不过时。

王阳明认为每个普通人都能有机会变成为被人崇拜,被人尊重,有所作为的人。其实这一点在今天的“抗疫”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些普普通通的医生和护士身临前线,成为了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难道他们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吗?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的人民英雄吗?难道他们还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吗?

丨毛主席在《送瘟神》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里的“尧舜”,其实就是指平民英雄,难道不是吗?

然后,再看看季羡林,他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国学大师、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等等,他的思想学说在当代也有较大影响,所以他所说的每句话,他所阐述的每一个观点,都会被人们注意和研究的。他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一观其实与王阳明的“人皆可为尧舜”并不矛盾。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犯了罪,坐了牢,刑满释放回家后,仍然不思悔改,继续做坏事,最后又被关进了监狱,甚至反反复复,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季羡林的观点没有错。

而王阳明的观点是一种教育和鼓励,主要是教化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想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并不是说人人真的都能成为尧舜那样的人

所以说他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閆懷東


“人人皆可为尧舜”,是亚圣孟子给人们定的一个很高但似乎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说它很高,正如孟子所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也就是说成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的境界了。说它是可以实现的,那是因为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在于人有内在固有的道德品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我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也就是说,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等善性良知是天赋于人而生来固有的,不是其他外力所强加的。人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后天不善于保养的缘故。孟子还认为“圣人”“与我同类。”(《告子上》)他说“舜,人也,我,亦人也。” (《告子上》)正因为此,他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同上) 至于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们只要修身养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都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

然而,千百年来真正修成正果,称得上圣贤的却寥寥可数。因此,后人又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不必人人皆圣贤。人皆有成贤之性,故曰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人之为人,各有其性,圣贤不时出,必有其事而后有之。也就是说,虽人人皆有成为圣贤之性,然而圣人却须待时而出,我们只需修成圣贤之性,而不必追求真的成为圣人。



逗壳视频


王阳明是明代非常有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心学",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对后来影响很大,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都受到他思想的影响。季羡林继是我们近代著名的学者(儒家)。我个人看法是,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王阳明,他的理论可追溯到孟子,认为因为人生下来开始的时候是一张白纸,是纯真的,内心里面存有良知,只要把这个良知保持下来,不断地启发,不断的教育(知行合一),规范他的行为,它就会善。季羡林先生认为,要犯罪的人,不管怎样教育,他还是要恶;相反,一个人他是善的话,他也不需要你教导,他也会行善。我认为这两者都有一定道理,第一,世上一切都有可能,都是由来,有恶必有善,有善必有恶,有的时候也分不清楚是恶还是善;第二人从哪里来?我们说的是男女的交配产生人,但是到底为什么会交配?其他动物为什么不能有思想,象人一样?其实哲学上还没有真正解释,只有按照宗教的说法,人是在宇宙万物里面的一个个体,什么样的人都会有;第三是教育和强制性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一个人,但是人是动物,它有生理,他必须吃,必须穿,追求名利,有欲望就会付诸行动,如果这种行动没有得到别人同意了,那么在他人眼中他就是恶,所以这个善跟恶我认为都会充斥着一个人的内心;第四,从社会层面讲,虽然善恶都有,我们还是要教育,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尽量的规范遏制恶,尽力去恶从善!





文仰山人


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你认为呢?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精通儒、释、道三教,创造了“心学”,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天人和一”就是他的著名思想。王阳明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官至兵部尚书,所以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季羡林是现代著名的学者,北京大学的教授,精通梵文,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老家是山东,标准的山东人。季老因为年轻时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人生自然有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回到题目上来,我认为两位大师的说法都对,只是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王阳明说人皆可尧舜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符合儒家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儒家思想认为,任何人在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的,只是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有的人学坏了而成为坏人,有的人继续保持良好的品性而为好人,好人当中有的还更加圣洁而成为圣人。王阳明说人皆可尧舜就是说人出生时没有差别的,都是同尧舜处在一个人生起跑线上,如果都能沿着圣人之路发展,任何人都有机会和可能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

(二)符合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佛家思想认为,人只要有善念、心存慈悲之心,不在于出身和经历,原来是不是做过坏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改过自新。一个人,哪怕是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只要洗心革面也一样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其实历史上还真有不少这样的先例,比如弘一法师,年轻时就是一个轻狂、放荡之人,曾经做过不少风流公子的荒唐事,但众所周知,他后来潜心皈依佛门,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一代法师,堪称近代圣人。

季羡林所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也可做两种理解

季老出身于山东农村,童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山东农民所具有的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对他的成长及后期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坏人一旦成为坏人就不会再变好,在我的老家也有这样的说法,甚至这是教育孩子常用的教条。季老所说这句话可以作两种理解:

其一,坏人是永远改不好的。人一旦学坏,坏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会深深地烙在其心底,即使他在一定阶段会做出善事,但一旦条件成熟,再让他遇到变坏的土壤,这样的人会很快再变成坏人。这种观点显然是有些偏颇,但现实生活中却也不乏其例。

其二,坏人一旦被打上“坏人”的烙印,就永远也不会被磨灭。也许在季老的思想中,坏人一旦成为坏人,这两个字就会永远成为他的代称,即使以后变好了,成为好人,那也是“学好了的坏人”,而这样的人做怎样大的好事,也是“坏人做的好事”。这就像一个受到刑事处理的人,不管以后怎样改造,都会在档案里记录下“劳改犯”一样。

结语:对于不同时代的两位国学大师的理论,我们只能作肤浅的猜度,甚至会曲解古人意,但不管怎样说,应该做到两点:一要力争做好人,不做坏人,所谓一失足会成千古恨,任何时候都要以尧舜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善不为恶;二是相信悔过自新,一旦自己犯了无心之过,要勇于纠正,相信王阳明”人皆可尧舜“的论断。


方圆居文化


题主所说这两位大师(按:“人皆可为尧舜”,原句是孟老夫子说的。王阳明与弟子对话,也说过类似的话——“人胸中各有个圣人”等等)所云,都有他们下各自论断的前提或条件,因而都是有道理的,看似针锋相对,实则“风牛马不相及”。


一、王阳明“人胸中各有个圣人”说法脱胎于《孟子》中“人皆可为尧舜”,思想内涵也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脉相承,但更有扬弃发展。


(一).“人皆可为尧舜”


1.出处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2.大意转述


有个叫曹交的问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吗?”
孟子做了肯定回答。
曹交接着提出疑问,传说商汤也不过长九尺,而自己比他还高四尺,还不是和人家相距甚远,人家吃肉我吃粮,这怎么说啊?——言外之意,尧舜怕不容易做吧!
孟子回答他说,也就是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施行就是了。就如同年轻后生能走很快,却故意走在长者后面,这就是悌(敬爱),如果他不礼让长者就不是敬爱。礼让与不礼让,就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了,就只是做不做的问题。尧舜之道,就是一般的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爱,你如果能都像尧舜那样说话、做事,就是尧舜一样的人物了。


3.结论与阐释

由上面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肯定了“人皆可为尧舜”这个观点,他的逻辑是,任何人只要注意修饰自己言行,力行儒家孝悌之义,这就是在行尧舜之道了,因为尧舜所推崇所实践的也不过是孝悌罢了——道不远人,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孟子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充分肯定“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其实正是想打破自身学说与信奉者的隔阂,从而让更多的君王来追随自己。但是很明显,在当时,他的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直到隔世弟子“心学”大师王阳明出现!


(二).王阳明与孟子“人皆可为尧舜”观点类似,但明显有继承发展


类似的几种说法


  1.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传习录·薛侃录之五》


译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完全顺乎天理而没有人欲杂念方面的干扰。故而虽然是一介凡人,如果愿意这样努力,使自己的内心完全合理顺应天理,那么也可以成为圣人。(就像一两黄金和万两黄金,它们的区别仅仅是斤两不同,而成色、纯度可以完全相同)



2.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传习录·陈九川录之七》


译文: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自己不敢相信,然后这个“圣人”被埋没掉了。(这里的“圣人”似乎是“良知”的形象化表达)


3.见满街都是圣人

综合以上材料,王阳明所说的“圣人”,与其说是指圣贤一类超凡脱俗的高人,还不如说是指顺应天理的拥有“良知”之人。圣人在拥有良知这一点上,与普通人是一样的,并没有优劣之分,有的仅仅是斤两的差别——就如同黄金的万两和一两,成色纯度是一样的。

那么如何致其“良知”呢?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去“格物”,要行“克己功夫”,要“知行合一”。

“致良知”也正是心学的核心思想。人生晚年,王阳明进一步把自己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进行提炼,概括成“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此,王阳明心学的体系得以建立:


王阳明比孟子更进一步的地方

虽然王阳明和孟子都提出了类似“道不远人”“人人可以为尧舜”的观点,虽然王阳明对孟子有明显的继承,但比较“心学”和孟子“仁政”学说,我们发现,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王阳明的学说显然更接地气,体系也似乎更紧密完备一些。也就是说,王阳明给我们普通人也指出了一条由内而外,不断提升完善,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的成长成功之路,让人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不会迷惘不前!这是心学的一大历史贡献。


二、季羡林大师观点简析



1.出处

根据我的观察,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有点像形而上学了。但是,我却没有办法。 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几十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想给他们辩护都找不出词儿来。 ——季羡林《人生清话》


2.语境

“坏人是不会变好的”,这个论断出自季羡林先生自己经验总结,也揭示出人性的一些方面,有着比较鲜明的现实指向性:

3.简评

其一,哲学基础,按照季先生自己说的,他是倾向于“性恶论”的。这与孟子、王阳明的观点的哲学基础无疑均不相同——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王阳明则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所谓善恶。

其二,有季先生自身“近90年的经验”,结论虽然并不武断,但有经验主义的不足,隐隐有寄寓抨击现实的味道。

不能因自身观察感知到某些坏人没改好,就推断出所有的坏人,自始至终都不会改好。

我个人以为,坏人也不是从头到脚一无是处的,也有善良的底色存在;不仅如此,坏人也是可以改好的,但要有主客观条件的齐备协调。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固然看到或听到不少罪犯出狱后会故态复萌、继续为恶的事情,但同样,也有很多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感人事例经常性地发生。


三、结论重申


王阳明“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观点,立足于“良知”是心的本体这样的世界观,从知行合一、为善去恶的人生观、方法论出发,提出普通人也可以保持良知、提高完善自己,以致达到圣贤的境界。季羡林先生觉得人性本恶,从自己的长年观察经验入手,得出“坏人不会改好”的结论。两种观点都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对立关系。



根芥微尘


中国从古至今俩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王阳明也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的心学,心即理。吾性具足,不假外求,所以他提出人皆可为尧舜。是一种人性的解放,更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思想之光辉永远绽放。毛泽东,蒋介石日本之东乡平八郎等等都深受其影响,日本之明治维新。

王阳明所说人皆可为尧舜,是只吾自性之中有此本性。真正找到本性又要格物致知。有一强盗所有人都说他可恶至极,没有羞耻心,王阳明让他当众把裤子都脱掉,他却不肯。再恶之人也有其善根。

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社会中比例来说是对的。但这句话我认为是太绝对了。人只要找到其被蒙蔽的自性,那他就可以变好。再坏的人也有其善的一面。所以我更赞同人善论,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格物致知。

此哲学问题甚深,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又只是皮毛。所以回答此问题勉为其难,王阳明之学说有高见者可以留言。


游伴儿雷哥


一方面从阳明心学观点来看,人人可以经过磨练成为圣贤,也符合人性善的理论。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根性浅薄不一,所处环境千差万别,成长历程中所形成的习性迥乎不同,所受的人文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有高低之分。致良知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追求,对自己成长进步,乃至于成功名就是最好的归宿。




另一方面从季老所认为的“一个坏人不会变好”来说。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要从道德层面与法律层面来衡量。我认为坏人可以变好,要善于做转化工作。一是自我转化,这要有良知,知道做个坏人后果严重,影响一生的幸福。二是社会转化,靠大众的道德评价和信息引导,激发内心良好的操守,回归理性的言行。三是法治转化,法律法规是最显性的转化尺度,“畏法者最快活”、“法律是把刀,谁碰谁流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单有道德自律是不够的,还要法治利剑才会斩断藏利的私心杂念。



可以说,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让我们的言行统统置于朗朗乾坤之下,群众雪亮的眼睛也会照见是非,分清良莠!记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共勉共警!


易兰亭


语境不同,话语的基点也不同,这个比较有些牵强。

王阳明先生所说人人皆可为尧舜,是从心性——人的最基本的本原之性而言。人因为各种欲望的污染,便会做很多错事坏事,一些人也会因为坏事做的太多成为坏人,但是,从人的本性而言他们都有善良的根基,只要改恶从善,就可以为尧舜。

季羡林先生所言,是有感而发,一些人坏事做绝,没有法律惩罚,缺乏道德约束,他们的坏便会更加肆无忌惮,死不改悔,永远是坏人。

如当前面对灾难,有些人完全不顾灾难现场的百姓弱者死活,为了名利私欲而造谣生事,攻击社会,没有任何廉耻心,他她他们她们也是坏人,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种坏人,因为缺乏道德不知羞耻。

不知羞耻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学会自尊自重自爱才能高贵。

何为自尊?尊敬自己的品德善心,不骗人不害人,尊敬自己首先要尊敬自己的善缘逆缘。

何为自重?尊重自己的正念初心,不骗己不害己,自我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好心好行。

人若知道改过从善,便人人皆可为尧舜。人若无德不知羞耻,便永远是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