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前兩天寫了一篇《數萬小留學生孤懸海外,他們的辛酸與落寞,痛苦與哀愁,誰人懂?》引發網民熱議。

當時只是單純想寫寫小留學生這個群體的真實生活,至於把十幾歲孩子送出國到底好不好,我並沒有明確的觀點。只能說如果是我,我不會讓孩子十幾歲就一個人出國,但我會盡可能地給他創造機會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而且儘可能客觀、真實。

不可否認,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質。但與此同時,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種文化。這個世界之所以能進步,是因為它足夠多元。正是一次又一次思想上的碰撞,甚至戰爭中的衝突,才推動了世界的發展。

針對上一篇文章網民最大的爭議點”為什麼要出國讀書,中國不好嗎“,我想借機聊聊西方的教育理念,以此來回答網民的問題。當然,有必要申明的是:我不崇洋媚外,但不妨用用“拿來主義”。吸取別人的長處,為己所用,強大自己。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一、中學去歐美留學,真的輕鬆、有捷徑嗎?

最初,我也有這樣的錯覺。帶兒子在美國遊學期間,他經常迷之自信地回來說美國小孩有點“傻”。但是隨著交流越來越多,我逐漸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1、幾倍於中國孩子的閱讀量,是真的

美國小學確實輕鬆,但閱讀要求並不低。老師會要求學生定期寫讀書報告,做presentation。人物傳記、動物故事、科幻小說、推理小說、歷史人文……涉及各種類別的書。

初中課業壓力雖然不算很大,但我看到各門學科的課本都是厚厚的大部頭。教材內容和框架結構都體現出很濃的學術研究性。美國的教科書是用來閱讀、理解甚至思辨的。而中國的教科書是用來記憶、背誦的。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美國中學的歷史課會佈置這樣的思考題:如果你生活在1788年,從你的角度告訴我,你期望的政府是什麼樣的?

仔細想想,這樣的作業不僅需要了解教科書上那點兒歷史知識,還需要了解更多的美國曆史背景。除此之外,還得對那個時期主要的政治人物以及各自的政治理念都有所瞭解。所以美國的孩子往往要閱讀數倍於教科書的書籍,查找資料,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到課堂上向老師和同學表達觀點,並與他們展開討論,最後形成論文。

2、中學學微積分, 高度重視知識運用能力

很多人都以為西方人數學很弱,甚至整個學習都很簡單。但事實上在很多私立學校,高中就已經開始學微積分、微分方程和線性代數了。

高中通常有5門必修課,英文、歷史、數學、科學和外語。論壓力,一點也不比中國孩子少。更為關鍵的是,美國中學的作業不是標準化的訓練。每一次作業都需要大量的課前準備和課後實踐。這對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比如說,統計學的作業並不是讓你去解一道紙面上的應用題,而會要求你真實地做100個樣本問卷調查,然後用數學工具進行分析處理,並得出結論。一堂數學課可以上得像一堂手工課,或者服裝設計課,又或者是一堂與科學、藝術多學科交融的腦洞課。

在國內,這些實踐即便進入大學也少有涉及。所以很多孩子直到進入社會,才逐漸明白曾經所學有什麼用處,能創造什麼價值。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3、豐富的選修課——大學錄取的重要加分項

美國高中除了必修課以外,還有選修課程,同樣有學分要求,甚至是大學錄取的重要加分項。一些大學的招生官認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選修一些和自身興趣相一致的,並能做出成績的課程,對申請一所好大學非常有幫助。

難度越高的選修課,越容易被加分,這同樣增加了美國高中生的學業壓力。

在歐美,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高學歷的頂尖人才會選擇到中小學去做老師。聽說很多科技、工程領域也是一樣,很多高學歷的人才更願意常年工作在一線。正因為有這樣的資源優勢,不少中學都會開設一些特色選修課。

比如說神經學博士來教孩子們做木工活,博士認為木工可以構建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專注力、創新能力等等。比如一些海邊的學校會開設划船課,同時植入科學探測的內容:去大海中指定測量點取樣,獲取海洋溫度變化等數據。還有一些學校會開設科技創新課程,創業輔導課。

4、提前選修大學課程——只要有能力,就不怕沒活幹

美國高中可以提前學習大學的先修課AP課程。如果一個孩子學習能力足夠強,他可以提前修完高中學分,然後參加大學AP課。考試通過可以折抵大學學分,幫助學生縮短大學的學時,節約高昂的大學學費。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我的美國朋友Anna是一個普通美國華人,不富裕,也沒有很好的社會關係。但她的兒子很聰明,也很勤奮。在一所公立高中讀書時,他提前2年修完高中學分,然後開始讀AP課程。後來考入麻省理工,又只用了2年半的時間修完了所有大學課程學分。大三便開始準備申請研究生。

都說美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我不否認很多私立學校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有錢有權會讓申請美國大學更容易。但是美國教育並不扼殺真正努力的人很多名校錄取時會採取”綜合評估法“。他們並不單純看你成績有多好,而是看你的成績相對於全班的水平,有多突出。這就讓很多普通中學的孩子有了更多上好大學的機會。

二、西方教育理念哪些值得借鑑?

1、 學習的本質:思維和能力的培養

在美國,很多學校推崇哈克尼斯圓桌教學法。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們圍坐在一張圓桌上,自由開放地進行討論和交流。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老師是輔助。老師只負責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推理並論證。學生學習的方式並不是靠老師講授,更多的是靠課前自學,查資料,然後再通過課堂互動討論來完成學習的。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中,記憶不是最重要的,批判性思維才是最重要的。在對話和探討中,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和判斷能力。他們不主張被動地接收信息,因為他們認為這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會制約進一步探究更深層次知識的能力。

他們主張有自己的想法,獨一無二的想法。同樣一篇文章,每個人的解讀方式都可以不同,每一個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的方式都可以不同。美國高中一節課通常是75分鐘,他們認為對一個話題進行深入的討論需要足夠的時間。

建立自己的思考方式,能進行辯論、能得出結論,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超越你在教科書中所看到的,這是西方教育中推崇的學習模式。

愛因斯坦說,教育是學校裡教過的知識都忘掉以後,自己還能保留的東西。

人的成長來自於知識的積澱,能力的形成。一位美國華人朋友曾對我說,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用在西方的教育上卻顯得更為恰當。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2、 全面教育:用體育塑造人格,用藝術培養情懷

柏拉圖說,孩子在幼年時,應該側重體育與美育,原則是”單純“,由此培養”節制“。這個時期,要使孩子明白”正確的信念“,稍後再探討知識。到了青年,隨著個人能力的提升,往上學習算術、幾何、立體學、天文學……

西方教育高度重視體育和藝術的培養。在美國高中,每天下午3點-6點,都是孩子們的課外活動時間。這個時間會安排各種藝術活動,體育活動還有學術社團。他們認為,體育有利於身體健康,藝術有利於陶冶情操。這兩項活動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都有極大的幫助,同時也有利於促進孩子的人際交往,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科學研究表明,體育能夠有效解決青春期孩子情緒不穩定、容易發生衝突等問題。仔細想想,拼搏進取的精神、堅忍不拔的品質,團結合作的能力,這些都是可以通過體育塑造的。

在美國,每個高中的風雲人物不是學霸,也不是學生會主席,而是體育隊的隊長。

如果一個孩子在高中是學校的明星球員,就算成績一般,也能上大學。而體育隊的隊長,不僅是運動健將,還具備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然是既能得到同學們的追捧,又能得到名校的青睞。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關於藝術教育,和國內孩子學習藝術就相當於考級不同,西方教育不注重技法,甚至名校也不會以考級來衡量孩子的藝術水平。他們更看重孩子的藝術修養,更側重考量孩子如何使用藝術這個工具來發現自我,表達自我。

3、重視社會能力:人際交往、表達溝通、領導力

社會能力也是美國學校教育的重點之一。比如說,一些私立學校會組織社交晚宴。每張桌子上安排不同年級、不同國籍,不同特長的學生,學校希望通過交流來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西方的教育認為:學校要傳授給學生的並非今日所需的知識,而是未來很多年發展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報告顯示:56%的高中要求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幾乎所有的美國名校都很看重學生的社區服務經歷。

社區服務包括參與社區居民活動、環保活動、公益活動等等,當然也包括做好學校身邊的服務。很多學校會安排學生打掃衛生、倒垃圾,在食堂洗碗、收拾餐桌等等。他們認為共同建設學校,維護學校環境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好方式。

領導力,也是西方社會非常看重的一個能力。

奧巴馬曾說,在每一件事情上,我都不是最聰明,最有經驗的。但是我有能力結合這些最聰明、最有經驗的人給我的建議,最後做出我認為正確的決定。

我想,這應該是對領導力最好的詮釋。敢於提出問題,能夠解決問題。某名校招生官曾說,我們一方面要看學生的個體表現,同時也在構建一個團隊。所以領導力很重要。我們要找的並不是獨來獨往,只知道自己去圖書館學習的孩子。我們要找的是能夠探索自我,具有極強自驅力,同時還能夠影響他人的學生。

其實關於領導力,又豈止是西方社會需要。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團隊都需要。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三、為什麼家長要把十幾歲的孩子送出去讀書?

1、為了增加進國際名校的機會

很多人說,英國連續居住10年以上可以拿到綠卡,獲得永久居住權。也有人說,換了身份,回國進名校更容易。是這些原因讓家長把十幾歲的孩子送出國。

坦白講,我並不太瞭解英國小留學生這個群體。我身邊的小留學生大多去的是美國、加拿大和新西蘭。僅就這部分案例來看,他們大多是在高二出國,更多是為了增大考入國際名校的概率。

曾經有人跟我說,表面上看,美國的大學已極具包容性,全世界的孩子都可以來讀。但事實上,大學還是更希望接收已經瞭解美國文化的學生。這種瞭解,並不單隻瞭解美國曆史文化,還包括瞭解美國教育的理念和學習模式。比如說,他們更喜歡懂得合作的孩子,敢於在課堂上表現自己的孩子,敢於冒險的孩子……而這些特徵是很多中國孩子的短板,甚至是中國教育的短板。

所以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儘早適應西方教育的風格,不得不提前把孩子送出國。國外的一些私立高中能夠提供非常個性化的教育。他們會匹配你的能力和興趣,量身定製選修課表。他們會觀察你在各個課程和項目中的表現,發現你的優點,幫助你改善缺點。這對於想讀國際名校的孩子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2、歐美名校好在哪裡?

也許有人又問了,就那麼想進外國的名校嗎?這些學校有什麼好?中國不也有很多好大學嗎?個人覺得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現代大學體系最早建立於歐洲。從中世紀開始,西方的大學教育就確立了“授課”和“辯論”兩種最主要的教學模式。

授課不僅包括講解教材,更包括指定的課後閱讀科目。而辯論更是大大促進了歐洲人心智的發展和思想的自由。辯論的形式不僅運用在課堂上,還可以隨時在大學的公共場所舉行。參加者可以就任何話題進行辯論。這也奠定了現代大學教育的核心理念:探討、論證、辯駁和推理,最後形成結果。

反思中國的大學教育,更多的還是在傳授,缺少思辨,缺少實踐。這也直接導致了中國孩子學習知識的能力有餘,而創新不足。

另一方面,歐美一些名校常年接受世界頂級財團的資助,同時又擁有一批頂尖的科學家。所以這決定了不論從學術研究體系的成熟度上講,還是從研究課題的價值上講,這些國際名校都更勝一籌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寫在最後:

這兩天網上有個視頻特別火,是張維為教授在《這就是中國》節目中談此次全球疫情有可能改變全球的政治格局。張教授博古通今,娓娓道來地告訴我們,中國人有多優秀。但我看到留言區第一條評論是:

看了這個,覺得當年曆史學得太淺顯了!中華文化應該更全面地融入我們的教育。

想想當年,我們的語文和歷史是怎麼學的?中國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借鑑一下西方教育中好的一面呢?

小留學生為什麼要出國讀書?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的可借鑑之處

寫這篇文章,我並不想多推崇國外的教育。當我和美國孩子聊天時會發現,她們對自己本國的教育也是各種詬病。所以,沒有什麼完美的教育方式。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瞭解西方的教育方式。“師夷長技以自強”,才是我一直推崇的理念。

樊登說,看過世界,看過了不同之處,才能夠明白共通的魅力。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環遊世界的話,這個世界肯定就能夠和平。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而我們,都需要做好適應這個世界的準備。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

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