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去年年底的白鱘滅絕事件,將熱點“長江十年禁漁”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這一網絡事件中,大部分人只看到生態環境保護這一層面,就好比大家是作為觀眾在看一場體育賽事,國家和漁民才是選手,觀眾的責任和義務僅僅只是加油吶喊而已。

可我們是不是該想想,這場比賽到底有沒有觀眾?

反正有養殖業作依靠,野生資源能保住當然最好

相信很多人都持有這樣的觀念,只要是能夠養殖的,就肯定不會有滅絕的危險。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國人非常熟悉的鰱魚,在美國更是家喻戶曉,它們在密西西比河流域上躥下跳,給美國人帶去了不小的生態難題,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白鰱在我們國內居然跟大熊貓的種群危險等級是一樣的,出乎太多人的意料。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氾濫的白鰱居然是近危(NT)

根據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最新評估,白鰱的種群狀態是近危(NT),跟大熊貓是一個級別,而我們更加熟悉的鯉魚,更是比白鰱還要再高一個等級——易危(VU)。評估一個物種的瀕危程度,並不只看野外種群數量,而是多方面評估的結果,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野外種群基因的多樣性。種群基因的多樣性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另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物種娃娃魚來解釋。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野生動物種群危險等級

原本在上世紀瀕臨滅絕的娃娃魚,一夜之間,因為養殖業又重新繁榮起來,這一度讓人們對養殖業有了不同的看法,覺得養殖業雖然逐利,卻也為生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可實際情況從來不是它看起來的樣子。因為娃娃魚原本性成熟率就低,也就造成了人工養殖娃娃魚的繁殖率比較低,再加上養殖場多為近親繁殖,種群基因單一化明顯,更加加劇了這一現狀。為了緩解這一現狀,一般養殖場都會通過引進(捕捉)野外個體來緩解基因庫單一的問題,這個操作在業界被稱為“復壯”。所以,基因多樣性也可以簡單稱之為種群的“強壯性”,更多的野生個體,意味著更多的樣的基因庫,而更加多樣的基因庫就意味著種群有更穩定的繁殖能力和更強的抗風險(病毒等)能力。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餐桌上的娃娃魚

我們再回到白鰱和鯉魚的問題。先說白鰱。因為某些鯉科魚類的洄游性,它們的繁殖非常挑剔,必須在特定的水流速度和溫度下才能性成熟和繁殖。我國的四大家魚都屬於鯉科,而且都繁殖不易。平常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能發現,很少能見到懷籽的四大家魚,反倒是懷籽的鯉魚和鯽魚比較常見。這是因為在一般的環境下,它們很難性成熟的緣故。我們平時吃到的四大家魚基本都是由人工繁殖的種苗培養起來的,雖然在數量上非常繁榮,但是野生個體數量卻是呈下降趨勢。如果它們的野外種群數量得不到有效的恢復,那麼很多優秀的基因都將消失,這對種群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人工培育的鯉魚品種

鯉魚面臨的威脅又有些不同。它的繁殖能力太強也間接造成了它的困境。因為人工培育對鯉魚的肉質和抗寒抗病等方面都有顯著提升,所以市面上已經有很多人工培育的品種,比如知名的鯉鯽魚、“三道鱗”等。而這些人工品種進入野生環境之後,不斷跟野生種群雜交,汙染了鯉魚原本的基因庫,這對鯉魚種群基因庫的衝擊也是非常巨大的。

禁漁十年,勢在必行

拋開各種專業的術語,長江作為我國最大的淡水魚類資源庫,如果無魚可捕,對淡水養殖業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養殖業的繁榮都是暫時的表象,誰也無法保證日趨單一的養殖基因庫能夠維持多久。如果沒有了野生魚類的原始基因庫作為後盾,一場疾病,很可能讓某一魚種全軍覆沒;也有可能,某一魚種一夜之間突然失去了繁殖能力;很多的未知我都無法預料,也無法承受。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長江流域的漁業產出,從20世紀50年代的巔峰42.7萬噸,驟降到了2018年的10萬噸。這個數字咋看起來並不扎眼,但如果考慮到這個兩個不同的時代所代表的不同捕魚技術(強度),就真的值得我們警醒和反思了。作為曾經的內陸水上牧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為內陸地區的人們提供了豐富優質的蛋白質。如今,在明面上,養殖業早已取而代之並且大幅趕超,可實際上,最為寶貴的種源庫還得是長江這樣的自然水域。如果長江這一內陸牧場變成荒蕪,對我們的糧食保障將是巨大的打擊。

作為人類最後的水上牧場,海洋的狀況也不樂觀

如果長江荒蕪,那麼我們還有海洋,可如果海洋變成荒漠,我們將失去最後的依靠。在四百多年前,歐洲著名的學者雨果·格勞秀斯在他的著作《海洋自由論》中斷言:海洋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應該向全人類開放,自由取用。兩百年之後,另一位知名的學者,《天演論》的作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也繼續持有相同的觀點,認為海洋如此廣袤豐沛,人類絕無可能將它耗盡。

再過兩百年,到了2007年,一本名為《假如海洋空蕩蕩》的書問世,讓很多正在大快朵頤海鮮的人們呆住了。前文提及的兩位先賢怎麼也想不到,海洋正在被後人吃空。這本書的作者卡魯姆·羅伯茨全面研究了人類對海洋不斷索取的歷史,得出了人類毫無節制的貪婪和盲目的樂觀導致瞭如今的海洋危局的結論。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難道我們阻止不了自我毀滅?

其實根本不用這本書提醒,人類瘋狂獵取海洋生物遭致的後果,早在1880年就初見端倪。歐洲的漁民發現曾經是如此富饒的紐芬蘭漁場,在經歷了各路人馬500多年的開採後慢慢出現了疲態;曾經靠北海漁場的鯡魚發家的荷蘭,也陷入鯡魚荒的困境當中。海洋早已經不再是昨天先賢們眼中的海洋。

雖然海洋資源在二戰期間經歷了短暫的休養生息,有所恢復,但戰後漁船數量的爆發性增長和捕魚技術的突破性升級,卻將海洋加速拖入深淵。人們因為戰後節節攀升的漁獲量,而抱有的無知樂觀很快就被擊得粉碎。到1996年,全球漁獲量在達到極限巔峰的1.3億噸之後,就開始一路走低,任憑船隻再怎麼增加,捕魚技術再怎麼革新都無法挽回這一頹勢。海洋真的扛不住了。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2016年,全球漁業總產量為1.7億噸,其中海捕量接近8000萬噸,剩下的大部分由養殖業提供。說到這裡,人們不禁會再次拿養殖業當擋箭牌:就算海洋資源枯竭了,我們還有養殖業,再不濟,我們可以人工放流種苗來恢復漁業資源。關於基因庫這一點,在前文中就提到過了,就不再贅述。我們繼續來聊聊水產養殖業。

養殖業首先是追逐利潤的,正所謂無利不起早,賠本的買賣沒人會做。

海洋魚類資源大體可分為四種:

1、已經順利實現人工養殖且產量穩定可觀的;

2、有一定價值但是人工養殖困難,被暫時或長期擱置的;

3、價值高,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削尖腦袋正在搞研究攻關的;

4、經濟價值不高的或者野外捕撈數量還能維持的。

而大部分海洋生物,基本都屬於第2種和第4種,也就是未被納入養殖範圍。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這碗再普通不過的飯,正在將鰻魚逼上絕路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實現成熟養殖的海產不超過120種(包括貝殼類),而光中國近海的海洋物種就達20000種之巨,這如何覆蓋得過來。金槍魚這種龐然大物也正是因為日本人民愛吃且價值高的緣故,在近畿大學多年的研究下才成功實現商業繁殖。魚類中的異類——鰻鱺,作為日本的國民美食,自然被日本重點對待。雖然日本已經破譯了日本鰻鱺的繁殖密碼,但至今仍無法商業化,尚在攻關中。而目前大部分還沒被納入養殖體系的大都不可能獲得金槍魚和鰻鱺這樣的優待。

可以想象,如果光靠養殖業,我們的海鮮餐桌將匱乏到何種程度。

飼料是養殖業的另一個需要依賴海洋資源的因素。根據綠色和平《中國水產養殖對海洋漁業資源的利用研究報告》,我國2014年水產養殖業中有超過34%(這幾年又提升不少)的種類需要以野生幼小雜魚為主要(輔助)飼料,尤其是像高品質大黃魚、石斑魚這樣的肉食性魚類。而作為飼料的雜魚,我們只能伸手向海洋裡撈,如果海洋裡無魚,我們拿什麼來餵養這些需要野生雜魚來提升口感的養殖魚類。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幼雜魚的投餵比例在近幾年有又顯著提升

如果海洋真的被我們捕撈乾淨或者大部分主要魚類枯竭,那勢必將摧毀現有的海洋生態系統,而要重新恢復海洋生態系統將會非常困難。海洋的生態系統,比淡水河流的生態系統複雜千百倍不止,光從物種數量上就能推斷一二。特別是近海的珊瑚礁系統,一旦被毀,堪比恢復熱帶雨林系統甚至更甚。如果海洋的生態系統大範圍崩潰,受到衝擊的將不僅僅是我們的餐桌,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更是我們人類無法預計和無法承受的。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說明,如果我們不對自然資源的索取有所剋制,那麼我們終將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雖然既不是捕撈者,也不是決策者和管理者,但卻是自然資源的最終消費者,是最責無旁貸的群體。在保護生態資源這場賽事上,我們並不是觀眾,相反而是核心隊員。如何對自己生存的環境和對人類繁衍負責,應該是我們每個一個人都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而如何做,往簡單了說,就是兩個字:吃商。

何謂吃商?

智商和情商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吃商也可以從字面上直接理解,就是:懂吃。當然這裡的懂,並不是懂得好吃與否,而是能夠看透和理解食物背後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並以此為依據來決定吃或者不吃的能力。

舉一個鯊魚的例子。作為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掠食者,它的作用無可替代。它既吃肉食魚類,又吃食草魚類,起到了很好的平衡器作用,能夠讓生態系統穩定有序地繁榮。但因為東南亞的飲食傳統,將魚翅奉為珍饈,每年的消耗量驚人,這也就意味著對自然生態的打擊驚人。根據2013年野生動物救援協會(WildAid)公佈的數字,光香港地區,每年進口的鯊魚鰭就高達1.1萬噸。隨著那句著名的“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宣傳語,讓很多人在瞭解了魚翅背後的真相後,開始放棄食用魚翅,那麼我們就可說這些人的吃商提升了,簡單明瞭。如果據此,你就想推斷出提升吃商容易的結論,那就太天真了。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誤捕的鯊魚難逃被割鰭的命運 圖片來源:dreamtime.com

▶擺在明面上的,並不是人人買賬

不光是鯊魚,其實很多耳熟能詳的動物,比如鯨鯊、海豚、穿山甲等都被各類環境保護組織擺上了檯面,打上了標語。按道理來說,提升吃商對於那些能夠接觸到動物保護信息的人群來說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觀念深植人心,很難憑藉一句口號就土崩瓦解,而人們連改個習慣都需要耗費精力,就更別說改口味了。特別是對於那些經濟基礎較好的人群,魚翅這類體現身份地位的食材不是輕易能夠捨棄的,魚翅貿易的繼續繁榮就是殘酷的現實。

而對於那些暫時無法接觸到或者暫時還沒有經濟能力購買這類食材的人群,一般會選擇忽略這些信息,等他們可以接觸或能力購買之時,報復性消費在所難免。

▶發現隱藏的,更需要有心人

東海大黃魚資源已經枯竭多年,好在養殖業能夠實現人工繁育,我們還能吃到大黃魚。因為人工飼料養殖的大黃魚口感跟野生的口感差距太大,很多養殖戶開始用海捕的野生雜魚當做飼料來餵養大黃魚。這種深海網箱養殖的大黃魚肉質更接近野生大黃魚,在高端市場頗受追捧。難道吃養殖的也有問題?還真是有點問題。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這麼多魚,只為滿足口腹之慾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從這張圖就看可以看出,高端養殖大黃魚的野生雜魚(魚苗)消耗量是驚人的,不用去研究飼料的出肉比,光想到這些被消耗掉的野生雜魚(魚苗)對海洋資源的打擊就讓人心驚。這還只是大黃魚一個魚種,以石斑魚為主的養殖肉食魚類都在以這樣的形式不斷消耗著大海僅剩的資源。因為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很多淡水養殖品種也以海捕小雜魚為主要或者輔助飼料。這些每年消耗量驚人的小雜魚,如果放回海里,將會是很多魚類的食物或是長成大魚,生態價值不可估量。

高端大黃魚雖然還是小眾產品,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再加上大黃魚主打的懷舊IP,這個小眾市場正在慢慢培養起來。石斑魚在國內已經有非常廣泛的市場,南方地區的婚宴酒席就少不了它,廣東地區更是消費大戶,想要靠抵制這些肉質出眾的養殖魚類是非常不易的。首先,要接受和理解養殖肉食性魚類的不合理就需要花些功夫,再從理解到拒絕或減少食用頻率,更是無比艱難。

鱟,作為一個跟恐龍一樣古老的物種,如今在我國的形勢不容樂觀。沿海地區的人們可能對它更加熟悉。作為長得不像食物的生物代表,卻還是成為沿海各地人民餐桌上的常客。因為它行動不便,經常會被誤捕,再加上繁殖地的破壞,國內的鱟種群岌岌可危。我們接下來要說的不是它的生態價值,而是它的實用價值。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這個時候,吃必須讓位與“用” 圖片來源見水印

鱟的血液當中有一種特殊的凝固蛋白,在遇到細菌毒素時會發生反應,這一特性,使得鱟的血液製劑廣泛應用於檢測藥品和醫療器具是否被細菌汙染。原來我們抽血、打疫苗和使用各類醫療器械都離不開鱟血製劑的幫助。可因為國內鱟種群不斷枯竭,我國只能從國外進口美洲鱟血製劑來填補空缺。跟拒絕肉食魚類比起來,拒絕食用鱟更加簡單,但是要獲取鱟對社會的價值信息就相對困難。

另一個隱藏物種,是我們極為熟悉的牡蠣。它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就是這種老少咸宜的優質食材,人們對它的社會價值知之甚少。首先,它是海洋的過濾器和清潔工。它們靠吸收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順便也過濾了細菌,淨化了海水,能夠有效減少近海的富營養化現象,為我們帶來潔淨的生活環境。再者,它還是海岸的護衛。牡蠣們喜歡堆在一起,數量多了也就形成了牡蠣礁,而正是這些幾近消失牡蠣礁,會在臺風或是颶風到來時,減緩海浪對海岸的破壞。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紐約的餐館、學校、社區等都參與到牡蠣計劃當中來 圖片來源網絡

紐約港就是因為牡蠣被過渡消耗,而面近海海水渾濁富營養化和海岸破壞嚴重的困境。紐約的吃貨們意識到了問題的根源,並在2015年發起了把牡蠣還給大海的長期活動,計劃將2800萬隻牡蠣放歸大海。這就是一定範圍內的人群吃商提升後的體現。

提“商”不易

但凡帶個商字,想要提升,就非常困難。智商就不用說了,孃胎裡帶的。情商也是如此,看了很多書籍,聽了很多講解,臨到實踐,還不是摸頭抓瞎。這吃商的看似就管住嘴,想要提升卻也是千難萬難。自己都管不過來,還管動物和生態?別逗了!可這吃商,又跟前兩個商不同,事關生存,卻是非提上去不可。

前文提及的長江禁漁十年和海洋荒漠,從人類生存的大義出發,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責無旁貸。可涉及到吃商提升,卻又是非常個人化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受教育程度、經濟基礎、居住環境和飲食習慣等等,都千差萬別,很難做到集體教育。動物保護組織的廣泛宣傳只能從基本理念上和明星動物進行宣傳教育,很難做到細分和監督。吃商更多的,還是得靠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努力去提升。這裡有幾點建議。

①多看自然類紀錄片

很多看《動物世界》長大的孩子,一般會對自然環境和動植物關注多一點。自然類的紀錄片是最好的瞭解自然,獲取各類環境問題和動物保護信息的最佳來源。

所以,想要提升吃商,觀看紀錄片是首選。厭倦了電視劇,快餐電影,不妨打開一部紀錄片來調節一下。沒有商業廣告、沒有幕後、沒有劇本,紀錄片用最接近自然的方式來呈現野生動植物的日常,在放鬆心情的同時,又能跟家人一起分享,特別是我們的孩子。吃商提升當然也最好從孩子抓起。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年初剛剛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②可以關注各類環境保護組織的官方賬號

很多不瞭解它們的人,會覺得環境保護組織只是會喊喊口號而已。其實它們在各個環境保護領域持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雖然它們都是非盈利機構,但是為了維持運作,還是需要一些必要的商業手段,你可能會質疑或者不認同它們的運作模式,但不能否認它們的付出和所取得的成績。全球知名的環境保護組織有:WWF世界自然基金會、野生救援WildAid、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綠色和平Greenpeace等等,我們可以通過關注它們在各個平臺的官方賬號來獲取和掌握最前沿的環境保護資訊和動態。

③少下館子,少點外賣,多去市場,多下廚

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疲於應對,自顧不暇,怎麼還會有精力去關注自然生態?所以必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嘗試著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應付它。找個週末,下個菜場,近距離接觸那些被我們吃到嘴裡的食物,親手挑選海鮮和水產,嘗試跟攤主交流來獲取這些食材背後的故事。只有真正瞭解這些食物和它們背後的價值,我們才能從內心出發,做出真正無愧於自已的選擇。

從十年禁漁,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們必須提升“吃商”

▲去過菜場下過廚才知道食物的珍貴

結語:吃商從來不是必殺技

吃商可能在一部分人來看,只是一些環境保護人士的一廂情願而已,有時就連他們的吃商也會受到外界干擾而搖擺不定。可是作為生態環境中的一份子,我們能做的也就只有去提升吃商,提升那所謂的一廂情願。也許在現階段看似毫無用處,但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一廂情願開始如野火般燎原,它的力量必會慢慢展現出威力,而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需要這股力量。


參考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