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不進任何略帶批評或建議的話,只願意聽好話,怎麼辦?

優秀父母養成記


希望以下幾種方法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可以提醒,但不可教訓

良行為或是犯了錯誤時,家長可以提醒他,當孩子出現某種不良行為後,給他講清事情發生的原因,讓他理解但不要嚴厲地教訓他。讓他明白自己的不當行為帶來的不良後果。這樣,他就會知道自己的衝動所帶來的過失是多麼的不應該,從而便會自我反省、吸取教訓。

二、態度堅決,但要把握好尺度

當孩子犯了錯誤後,很多家長往往一氣之下就對孩子大聲斥罵,進行嚴厲地責罰,而不是讓錯誤產生的自然後果去懲罰孩子。

殊不知,過於嚴厲對孩子的懲罰行為,往往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使效果適得其反。

三、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家長要減少對孩子行為的干涉。孩子犯錯後,不要嘮叨、埋怨,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應讓孩子自己去反省錯誤並改正。 當他在實踐中嚐到了自己選擇的後果時,才能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金尚國典教育


大家好!我是黃二娃!家裡排行老二,從小接收到的都是對我否定,原因很簡單,我是二妹!

我從小就很希望得到我的親人對我的肯定,希望他們可以表揚我一次,哪怕就那一次,即使是諷刺的表揚,我也狠開心。記得小時候都誇我老實,我每天都為了這句誇我的話,我每天都是乖孩子。長大了,才知道那是多麼諷刺的一句誇獎!當然我不能否定那其中一個真心誇我,認可我的親人!

現在,我也是為人母了。我的想法是,每個孩子都不可能生下來就會只聽表揚的話,作為家人,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從小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孩子都是父母的複製品。

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問問自己是不是也願意接受父母提出來的缺點,是否願意接受批評?如果你做到了,那我們就很好改變孩子了!

總有些大人會覺得,小孩子小不懂講道理的!其實我並不認為是這樣,孩子懂不懂在於你有沒有講。孩子做的好的,優秀的我們要及時表揚他肯定他,讓他覺得,這樣做事,是正確的。如果孩子做錯事,我們先給他講道理,如果不願意接納,我們在用他受表揚的事來過渡這件事,讓他知道,為什麼沒有表揚他,引導他去做對的事情!不要動不動直接否定,或者暴力解決!有時候小孩子的自尊心比大人還強。而且要適當做到不要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一味否定自己的孩子!

以上是我一部分感想!我是黃二娃!支持一下點個贊哦!

謝謝閱讀我問題的每一位朋友!


我是黃二娃


孩子聽不進任何批評或建議的話,只願意聽好話,怎麼辦?沒有人喜歡別人對自己的否定,包括大人和孩子。但放任不管,的確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壞習慣不是一天形成的改正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然喜歡聽好話建議採用激勵誇獎的辦法。


孩子聽不進批評或建議,可能這個孩子主管意識太強。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過於自傲。這種孩子一般團結合作意識差,踏入社會很容易碰壁,一定要在年少時糾正過來!有的孩子聽不進批評或建議,恰恰相反是因為自卑。這種孩子特別敏感,容易激動。平時一定要多關注,多交流。多對孩子說,媽媽愛你,你是最棒的這類的話

這兩類孩子都可以採用激勵誇獎的辦法。比如小孩不收拾玩具,訓斥他們,似乎沒作用,搞不好,孩子還會大哭。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引導,比如你和孩子比賽看誰把玩具送回收納箱的多。等孩子有所行動時,及時表揚。並激勵孩子每次玩完,都要及時送回玩具的“家”。

再比如小孩見人不打招呼,你要是教導孩子說,見到熟人一定要打招呼,不然不禮貌。我想下次孩子十之八九還是不會打招呼。其實孩子大多數都明白道理,有時可能只是因為害羞。你先打呼以身作則,如果孩子不說話,不要批評他,你可以說,我看到你微笑了,你是用微笑打招呼對不對,很好,不過如果下次說話,會更好!我想信你可以的。當然不要指望一次說教就能改正。還是需要你的耐心!



孩子問題究跟到底都是大人的問題!面對孩子的問題大人一定要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理解共情,正確引導!


蟲媽育兒


不僅孩子聽不進批評,成年人也是排斥建議的。人天生具有自我保護意識,總以為自己做法是對的,不願意敞開心扉接受不同意見。


一、夾心餅乾

孩子都愛吃夾心餅乾,特別是奧某奧的。連不少大人也愛吃,巧克力味的,苦中帶甜,咬上一口,脆脆的。泡一下牛奶,馬上變得軟滑,變是很美味。

和孩子交流時,不防試試夾心餅乾溝通法。

在對孩子提出批評前,先用表揚作為開場白,接著帶出批評的內容,最後以肯定結束談話。

比如孩子數學沒有考好,不要生硬地去批評他沒有得高分。試試這樣說: 這次考試,語文考得真不錯,比上次進步了。可惜數學考得不理想。不過沒關係,今後多花點心思在數學上,相信下次會有進步的。

這種綿裡藏針的溝通方式,孩子容易接受些,不會立即跳出來,跟你爭論,為自己的差成績,找各種藉口。



二、實踐出真知

都說實踐出真知。

當孩子不能接受說教時,父母是不是可以考慮,換個角度想想,讓他看到實際情況。特別是當孩子還小,理解能力不強,無法明白父母所描述的事實。用做出來的結果,更讓他信服。

就拿吃飯來說,孩子不愛吃飯,或者吃得很慢。父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直說不吃飯會餓,還不如真的讓他體會一下餓的感覺。他沒有體驗過餓,根本不能理解什麼是餓。

明白了餓,孩子才能聽懂,你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不想餓就得好好吃飯。



三、多給一個選項

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批評是為了擁有更好的孩子。在提出批評時,是否可以給孩子多一些選擇呢?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吻,去讓他屈服於父母的權威。

讓孩子睡覺時,少說快點睡,不然長不高,明天沒精神學習了。這些太遙遠了,不在他的考慮範圍內。

可以試著問問他,今晚想抱著熊大睡,還是佩奇睡呀?孩子馬立選好心愛的玩偶,上床睡覺了。



有時,不是孩子難搞,是我們的方法太過古板,老套了。理解他們的需求,變通教育方法,求得共贏的結果。


女兒的玩具


孩子愛聽讚揚的話很正常,大人也這樣。讚揚表示認可,希望別人認可是人性的基本需求。

批評和建議的話聽不進去也正常,忠言逆耳嘛,不獨孩子,這也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

家長先找出可能的原因:

1、孩子被表揚慣了,驕傲自負;

2、批評方式簡單粗暴;

3、家長自己也有這樣的壞習慣。

4、孩子一直比較順利,經歷的困難和挫折少,吃的虧少。

然後對症下藥。

1、表揚不要誇大,適可而止。

2、改變批評方式,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反思自己,是不是也這樣:只能聽好話,不能聽批評建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4、找一件對孩子沒多大傷害的事情,讓他稍稍碰個壁,吃點小虧。這時候,溫和地批評和建議,容易接受。


虎媽虎娃


嗯,這是個好問題,不過題主沒有提到孩子的年齡,那一般來說出現這種問題大都集中在6歲前,就以小於6歲的年齡假設來答吧。確實有很多正在學習教育理念的父母們對此有很多疑問,為什麼專家說要多鼓勵我也鼓勵了呀,但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1、對於很多父母懂得開始學習相關教育理念的意識和行為都值得鼓勵,但教育確實沒有那麼簡單,它是一門非常複雜的科學。

  • 父母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儘量避免單純從字面上理解或單獨拎出一個結論性的理論來用。比如很多育兒書籍上或現場專家都會講“孩子需要多鼓勵”,但如何鼓勵,具體用什麼樣的語言才算是正確的鼓勵,多又是什麼樣的概念,這些都需要在具體的場景中使用科學的教育方法的,是有背景條件作為前提的,這裡面的內容不是說父母學了一段時間或聽了幾堂教育講座就可以正確且有效地用於自己孩子身上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說學了那麼多教育知識為什麼一遇到自己的孩子就抓瞎的原因。

  • 比如這位父母一般是如何鼓勵孩子的呢?會用“你真的太棒了”“你太聰明瞭”“你表現太好了”等等的語句嗎?這些看似鼓勵的語言卻是無效的。另外父母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用什麼樣的語氣什麼樣的行為表情來講得呢?這些都會極大地影響到孩子的感受和認知,意思是孩子接收到的和父母所期望的不在同一個點上,也就無法完成對於好的行為的強化。

  • 我們追求的是鼓勵能使孩子越來越好,而不是隻是鼓勵的表面形式。所以孩子是否能從父母的鼓勵中感受到這是父母對於自己的肯定,是發自內心最真誠的表達呢?其實父母很多時候都不確定。

所以一般當父母的鼓勵沒有達到效果時,大部分是出在了鼓勵實施過程中行為、語言、態度、情緒、表情、動作的表達上。

2、對於孩子出現的很多問題的應對,更需要父母綜合的教育能力,單純的批評和建議同樣沒有效果。

  • 當父母批評時會習慣性地用指責負面的語言,如果沒有經過情緒訓練也會自帶一些負面情緒,當孩子大腦接收到這些信息時腦中的情緒腦會立刻活躍起來,理智腦則會迅速關閉,而此時無論父母說什麼,都不會進入孩子的腦子,也就是說孩子根本聽不到你所要表達的關於問題本身的內容,而對於建議更需要孩子要有相關的體驗經驗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才會真正明白,父母是否能保證自己使用的語言就是孩子本身年齡段可以徹底理解的呢,這是個大大的問號。

  • 所以對於孩子有任何問題時,首先父母需要表達自己懂孩子此刻的情緒和需求,這需要父母用適當的語言直接表述出來,當孩子聽到父母是懂自己時內心激動的情緒才會慢慢平靜下來;其次父母需要通過使用與年齡相符的談話方式來獲得孩子真實的想法,知道了這個後需要結合專業的教育知識來分析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這需要紮實的教育功底和客觀地分析態度,當你分析清楚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也才能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解決是有效的,最後實施進行。這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解決孩子問題的流程。


所以對於孩子的任何問題,特別是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們,更需要足夠專業的教育能力,因為不僅解決的是當下的表面問題,更需要解決表面問題背後的行為動機,否則這些不好的種子會慢慢生根發芽,未來再想剪除就太難了。所以還是需要父母們能夠往深處去鑽研,不能將學習僅停留於表面的碎片理論。

願您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幸福一生!



旮旯裡的神仙洞


那肯定不行啦!家中會處處呵護,但是出去社會,過集體生活,沒有人會讓著孩子。這樣他會更辛苦。

挫折教育是現代孩子所缺失的

從小被捧在手心裡,吃好的聽好的。有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一點小挫折就受不了。

我是一名幼教一線工作者,也是一名兩歲半寶寶的媽媽。對於孩子我也是熱愛的,但是我更想他們能明辨是非,能屈能伸。



適當的放手會更好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他不小心摔倒了我不會立刻去扶起。等他哭了幾聲自己爬起來,我會問他:"哪裡痛?為什麼摔了?"然後我會給孩子搽藥或者撫摸一下,告訴他下次要小心。因為自己不小心受的傷是沒人能幫的。讓孩子承擔事情的自然結果。

班上的孩子也是,有些孩子特別霸道。自己玩的玩具不許別人碰,玩滑滑梯插隊,老師評論就說:"我討厭你!"



這時候我們什麼也沒有做,先讓他觀察班上小朋友是怎麼玩遊戲,怎麼合作相處的。

如果每次都違反,他會被要求停止,只能看別人。

慢慢的,他也會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在集體生活中,不會人人都讓著你。所以要學會保護自己,還要有一顆堅強的心,你覺得呢?

"因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線工作者,家有兩歲萌娃小久久。我手寫我心,育兒路上你並不孤單。

因為是麻麻


首先我想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看到一些育兒知識提到,孩子要多多的鼓勵他,誇獎他。

於是,又很多家長帶孩子從小就進入了“瘋狂鼓勵”模式。

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卻發現孩子有了這麼多鼓勵,卻沒有什麼很好的表現,很多方面甚至還表現得不如別人的孩子。

問題出在兩方面:

1.鼓勵方式錯了

2.只讓孩子學會贏,沒有學會輸



首先,鼓勵和誇獎的確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必要方式,在兒童階段,其它人對孩子的肯定,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主要來源。同時,這也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最好助燃劑。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不正確的方式,只會適得其反,所以誇孩子一定要這樣誇:

誇獎時不要針對他的“結果”和“身份”,要針對他的“行為”

針對結果和身份的誇獎:“你真聰明”、“你真棒”、“你真帥”、“這詞數學考得真好”、“你真厲害” 這樣誇獎,會讓孩子自己給自己貼上標籤,我是“聰明人”、“很厲害”……

孩子有了這樣的標籤,就會去努力維護自己的身份: 努力學習不是聰明人的表現,如果我需要努力就會打破我‘’聰明人“的身份,顯得我很蠢 輸掉比賽也不是厲害的人的表現,如果輸了,那麼我能做的只有狡辯或者是撒謊 我也不能輸。

那麼我能做的就是,只選擇我肯定能夠贏的比賽去競賽,其它的,我就通過“我不喜歡”“我不願意”來避免和別人的競爭…… 或者是抗拒顯得自己不夠聰明的任何意見

針對行為的誇獎:“你這次考試複習真努力,這個道題很多人都做錯了,你還能把他做對”、“你真仔細,這道題這麼容易出錯,都被你做對了”、“你很有自理能力,能夠自己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 這樣去誇獎孩子,孩子感覺到,他收到誇獎,是因為他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某些行為,才得到的誇獎。

就像一個田徑運動員,努力訓練得到100米跑冠軍,大家肯定他的努力,他會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假如我們隨便從街上拉一個人,給他頒獎,說他得了100米跑冠軍,他會覺得很空。



希望上面的建議,能夠幫助到你。

結語: 阿布是有一個兒子的一位爸爸,從事接觸孩子的工作,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 從爸爸角度看待育兒事業有一些自己的見解,以自己的角度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於各位爸爸媽媽能夠有所幫助。

更多育兒知識,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雲寶育兒】


十項全能的老餘同志


我是靜流如歌,很高興跟你討論孩子為什麼只願意聽好話,而聽不進任何略帶批評或者建議的話這個問題。

俗語道: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語言這東西是帶有溫度的,聽不進批評是人的天性,不單純是孩子,即便是大人,在工作崗位上做出一點成績,遭到了領導的表揚也會歡欣鼓舞,而受到了批評,也會尷尬沮喪,何況是個孩子呢?

秉承多鼓勵的教育理念,孩子有良好的感覺,這是一件值得保持的事情,有助於形成孩子對世界的自信心,但孩子的心智並不像大人那麼健全,往往會做一些需要糾正的事情,我們既然秉承以鼓勵為主,自然也就要堅持以表揚為主,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一個好的家長,會把批評的話轉換成表揚的形式予以支持,比如孩子做出一件值得批評的事情,你完全可以忽略這件事情去表揚他值得表揚的另一件事情,在表揚另一件事情的同時,輕描淡寫的說,如果把某某事情如此這般這麼去做,是不是我們做的會更好?而不是開門見山就去直說那件事情。

孩子幼小的自信心需要時時呵護,教育批評孩子要有一定的策略,以商量的口氣提出的批評建議,要比自白的批評效果好的多。

好的批評建議應對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祝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靜流如歌3888


孩子不聽批評和建議的話,只喜歡聽好話。我認為就是慣的,我家女兒就是這樣,不過被我給糾正的差不多了。

孩子上小學之前,犯的錯誤無非都是調皮惹起的。比如打翻了飯菜,搶了鄰居寶寶的玩具,家長都不會太批評,覺得孩子小,講講道理就行。時間長了,久而久之,已經養成了習慣。你的不疼不癢的道理,讓孩子沒有得到什麼教訓,毛病很難改掉。當孩子上學了,一向注重學習成績的中國家長,哪能抹開面子讓孩子落後呢?成績不好的時候家長就急眼了,這時候就開始戒掉講道理的好習慣,和孩子來個針尖對麥芒。你錯了我就批評你,孩子是你越批評我我越不聽。這時的孩子們認為大人不愛自己了。和大人之間有了隔閡,越大代溝越深。

這時候孩子的教育你已經晚了半拍。這時候,孩子犯錯時,你要先有同理心。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一下,為什麼這樣做?錯事背後的真相一定要了解。瞭解後才能知道怎麼糾正,而不是單純的批評。比如學習上,孩子成績差,你單純的建議她不會聽。因為你還不知道她成績為什麼差,就提出建議她怎麼會聽呢?找到了成績差的原因,比如孩子不喜歡學習,你就想辦法讓孩子喜歡上學習,把她的學習的內驅力激發出來,這樣你的建議就如一盞黑夜裡的電燈似的,你說孩子還會不聽你的建議。

凡事必有因,找到原因再去想辦法。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提建議孩子都會聽了。收起你的父母的威嚴和孩子平等的相處,一切都會和諧起來的。

我是圍裙媽媽寧璨,一個不知天高地厚追求三好的媽媽!對我的回答你有和想法,請在評論區給我留言。育兒的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讓我們一起攜手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