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詞為豔科"為基調的《花間集》和花間詞人溫庭筠

導語:《花間集》是最早的文人詞總集,之所以是最早的文人詞,是因為《雲謠集雜曲子》比《花間集》出現得要早得多。然而,因為《雲謠集雜曲子》收錄的大多數都是社會中下層人士的作品,極少數是文人所作,所以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文人詞,屬於民間詞。而《花間集》收錄的都是真正文人作品,還有些是宮廷文人。除此之外,閱讀《花間集》的人社會地位往往也較為顯赫。

一、《花間集》的出現

1.《花間集》出現的地區

《花間集》出現在西蜀地區,後蜀的趙崇祚在廣政三年主修編纂,編成了《花間集》十卷,總共收錄了五百首作品。在《花間集》中,嚴格按照一卷五十首作品的規格來進行收錄,多一篇少一篇都不行,因此出現了詞人有的作品在上一卷,而有的作品又被編排在了下一卷的情況。《花間集》收錄了一共十八位花間詞人的作品,其中以溫庭筠、韋莊、孫光憲為花間派詞人的代表人物。其中溫庭筠收錄了六十六首作品,可見溫庭筠對於花間派的意義之重大。

以

《花間集》

2.出現在西蜀地區的原因

一種文學樣式能夠出現,必然有它的社會原因的。《花間集》之所以誕生在西蜀地區,是因為在西蜀地區有著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在那個時期文人紛紛向西遷移逃避災難,於是在西蜀地區有了較為集中的文人集團。如果文人可以較為集中,那麼來往的應酬場合也會變多。這樣一來,對於文學作品的創作以及文學樣式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具有優勢的。而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也可以給文人們創造一個安心寫詩作詞的氛圍,對《花間集》的產生提供了有利因素。

除此之外,西蜀地區生活節奏較為緩慢舒適,即使在今天看來,成都地區的生活節奏也是比較舒緩、適宜的。而且西蜀地區的民眾都比較會享受生活,能夠輕而易舉地尋找到生活的樂趣和獨特的滋味。所以說,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再加上舒適宜人的生活氛圍,西蜀地區很適合花間詞的創作和發展。因此,《花間集》出現在西蜀地區是有著社會環境和地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原因的。

二、《花間集》的內容

1.《花間集序》

一般來說,一本詞集的序往往承載著重大的意義的,可以用簡單精煉的語言,起到概括詞集的寫作對象、寫作風格、寫作體制等各個方面的作用。《花間集序》同樣對《花間集》起到了很強的概括作用。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寫道:"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以

《花間集序》

從"綺筵公子,繡幌佳人",我們便可得知,《花間集》寫作對象常常是公子佳人,而且往往是富貴人家的公子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這大概就是公子佳人的一些活動。"不無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這裡意味著花間詞的選詞用句都十分嬌嬈、豔麗。"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最後兩句是從起源來對《花間詞》進行描述的。從《花間集序》中便可以概括出花間詞"詞為豔科"的創作基調。《花間集》繼承了南朝宮體詩的特色,多以描寫女子和愛情為主。

2.花間詞的影響範圍

而且花間詞幾乎籠蓋了詞史的全部,很少有詞人不會受到花間詞派的影響。即使是蘇東坡、辛棄疾這樣的豪放派的詞人,也會受到花間詞派的影響,創作出一些風格較為婉約輕綺的詞。由此可見,花間詞影響範圍之廣,在我國詞史地位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花間集》裡面,有很多作品都是狎妓之作,意思是說那是寫給歌妓舞女唱的詞。所以風格大多側豔婉轉,哀切多情。而"詞為豔科"就是《花間集》的主要特點,並以此為感情基調。

三、花間詞人溫庭筠

1.溫庭筠的詞史地位

和說起北曲雜劇,大家就會想到元曲四大家一樣,說起花間詞派,溫庭筠也是一定不會被遺忘的詞人。溫庭筠和韋莊等人作為花間派的代表人物,備受當時士人的推崇。而且溫庭筠的出身較為顯赫,出身於官宦世家,是宰相彥博的裔孫。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往往會對溫庭筠的少年時期,產生一定的影響。換句話說,溫庭筠能有後來的成就,與當時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

以

溫庭筠畫像

溫庭筠曾和晚唐時期的李商隱並稱為"溫李"。這裡的並稱,指的是溫庭筠的詞和李商隱的詩能夠並稱。實際上,李商隱寫詩不寫詞,而溫庭筠的詩作卻遠遠比不上李商隱的詩作,溫庭筠的詩僅有一首《商山早行》比較有代表性,其他的詩作籍籍無名。在詩作這一方面,李商隱的成就要比溫庭筠高得多。而在詞作方面,溫庭筠和李商隱的成就可以相提並論。除此之外,二人的寫作風格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相同之處。

以

李商隱畫像

溫庭筠作為花間詞派的代表人物,在我國詞史中具有較高的地位。溫庭筠創作出來很多膾炙人口的詞作,比如,《菩薩蠻》、《望江南》等流傳較廣的作品。其中,這首《菩薩蠻》,被今人創作成歌曲傳唱,併成為電視劇《甄嬛傳》的插曲。由此可見,溫庭筠的詩作不僅在當時的時代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而且在當今社會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溫庭筠的作詞能力

溫庭筠從小就思維敏捷,在詞作等方面悟性很高、感悟能力很強,這對於寫詞來說極為重要。而且溫庭筠才思妍麗,寫出來的詞作韻格清拔。除此之外,作詞是要配樂唱和的,而溫庭筠自身就具有較高的音樂才能,因此他在格律等方面都掌握得十分精準,甚至可以既作詞又譜曲,令當時的士人敬佩不已。

溫庭筠曾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都沒有考上。他的思維十分敏捷,每次科舉考試,一共八叉手的時間就可以寫成詩作。所以溫庭筠又被稱為"八叉手"。在考場這樣高度緊張的環境中,極其容易發生創作不出詞作的事故,然而,溫庭筠卻可以在"八叉手"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創作出佳作。由此可見,溫庭筠才思敏捷,文如泉湧,創作之快。

以

溫庭筠作詞

3.溫庭筠的品格

元好問曾在《論詩三十首》中這樣寫道:"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這就意味著寫文章的能力以及自身的才華,和個人的品格、氣節是有距離的,文章寫得好,並不一定就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溫庭筠就是如此,雖然他在寫詞方面成就頗高,佔據了重要地位,但是他在生活方面放蕩不羈、不知檢點。溫庭筠相貌奇醜,手指修長,被稱作是"溫鍾馗"。溫庭筠常常混跡於風月場所之中,留戀歌妓舞女,生活得風流不羈。在生活方面的作風不正,往往使得溫庭筠為後世文人所詬病和詰責。

以

歌妓

四、《菩薩蠻》的內容

1.上半段內容

"小山重疊金明滅",這裡的"小山",一種解釋是女子的髮髻,那麼"金明滅"就是說女子頭上的頭飾在陽光的映照之下一明一滅;還有一種解釋是屏風,據說古代的屏風是用竹片連接而成的,如果恰巧有風的話,那麼竹片就會被吹動,就形成了"金明滅"的景象。"鬢雲欲度香腮雪",這句是說富麗的婦人還沒有起床時的儀容,美麗的鬢髮和雪白的香腮,都是在描寫女子的秀美和富麗。

以

《菩薩蠻》

這兩句都是在描寫,前一句描寫出了環境的富麗,後一句描寫出了女子的美貌。"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這兩句是敘事,寫出了女子起床之後所做的事情。而這裡的"懶"和"弄"都寫出了婦人的慵懶情態。都說女為悅己者容,而在這首詞中,卻是"懶起"、"梳洗遲",這就意味著女子的心上人不在自己的身邊,女子也沒有心情去為自己裝扮打點。

這樣的敘事要比直接說女子思念心上人,更加委婉多情。從梳洗、打扮這樣的生活小事之中提煉出思念之情,這大概就是溫庭筠這首詞的高妙之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是我國的文學藝術比較推崇的一種方式,不直接說出相思之情,反而用看似不著邊際的小事來反映出思念之意,極為高妙。

2.下半段內容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這句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一句是在敘述自己梳好髮髻之後,但是由於看不到後面的髮髻,所以拿起鏡子來,一前一後照著自己的髮髻。後面一句描寫的是自己在化妝之後簪花。這兩句寫了女子化妝時的狀態,由此可以看出女子的精緻和豔麗。

"新帖繡羅儒,雙雙金鷓鴣",前一句在承上敘述女子的服飾,而後一句用"鷓鴣"成雙來反襯女子的孤單與落寞。這樣的反襯在晏幾道的詞中也有所體現,"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和溫庭筠的詞一樣,都是用成雙來反襯自己的孤獨和寂寞,更加體現了詞人或者是詞中女子的思念之情,可見情感之濃厚。

以

女子在簪花

五、花間詞的藝術特徵

1.花間詞的音樂性和藝術性

花間詞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構思、語言、格律這三個方面。而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物質文化總結藝術特徵的這一現象。花間詞的語言精緻秀美,富麗堂皇,可是也有著輕浮、編織濫造的缺點。因為花間詞的基調是"詞為豔科",所以用詞造句也免不了會使用一些華麗、側豔的字詞。但是由於太過頻繁的使用,反而會給人造成堆砌之感。除此之外,花間詞熱衷於愛情、想念、思婦、遊子等題材,儘管用情飽滿,但是詞作的深度並不夠。

2.花間詞的氣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貫穿於花間詞的是高貴的氣象和豐富的物質文化。花間詞之所以影響廣泛,是因為其精緻小巧,構思也十分精細,往往會通過很小的事情來傳達情感。調式的選擇也不長不短,便於配樂歌唱,豐富群眾的娛樂生活。花間詞的用詞也十分考究,押韻也很和諧,格律完全符合詞曲的傳唱要求。

總結:這一時期的文人詞進一步地走上了成熟、規範的道路,並且具有了格律化的傾向。而且這一時期出現了新的文學樣式:代言體。就是意味著詞人本來是男性,但是卻以女性的口吻去寫詞。"代為之思,其情更遠",以這樣的方式寫詞會讓詞的感情更加飽滿、更加深遠。這種文體能夠興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女子能夠填詞的極其稀少,像李清照那樣的才女更是鳳毛麟角。所以說,如果要想去表達女子心中的思念之情,只能通過男性的口吻去傳達。

在這樣的文學樣式中,很多意象也被髮掘了出來。比如說,"香爐"、"紅蠟"等意象,用來反襯秋思濃重,以及孤獨、落魄、思念家鄉之情。還有常用月光來反襯夜長、孤獨、難耐。語言也十分富豔精工,清麗自然。花間詞在我國的詞史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影響也十分廣泛。這一時期湧現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文人,如溫庭筠等。這一時期的作品為我國文學的發展和成熟奠定了較為良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