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疫情期间,西北师大附中学子不光积极奔走募捐,还创作了许多抗疫作品,有感人肺腑的文章,有蕴含深意的诗歌,还有直戳人心的书画……


江城子·荡楚厄

2022届鸿宇班张津铭


鄂州庚子众惶恐,山雨来,风满城。燕子去也,留黄鹤泪痕。神州除夕寂无声,乡梦碎,夜微冷。


白衣天使荡楚厄,掠阴霾,消灾疢。百丈南山,欲与瘟神争。料得残夜将尽散,牵西风,万里澄。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这些天

高二北辰秦诗明乐


一个月没出门了。


其实我是个胆小的人,新型冠状肺炎肆虐,我总不会不知道。一月中旬刚有消息时,我人在天水,看手机的时候,热搜榜一我连看都不想看,好像避如蛇蝎一样躲着。随即消息铺天盖地,这下热搜前三全是肺炎和武汉,心道躲不过去,才滑开胡乱看了看。


再之后又一头扎回自己的温柔乡里。


我在乌托邦里写山水和风月,看郎君和歌女。偶然一抬头,四位数变成了五位,吓得我赶紧翻开了《人间词话》。


家里的气氛陡然变了,四处托关系找口罩,排队领号买酒精,每天进门前消毒,坐在饭桌前新闻都变长了,《今日说法》没有了。起先妈妈还每早给我念疫情,后来也不见人了,可能是几何倍数涨的数字有点没意思。


我学会了新技能——如何在家门前用喷雾将人完整消毒。鞋底要站在门沿前,抬一只脚消完跨进门,再抬另一只。


楼下闹的小孩少了,我的耳塞一直没用上。有几个人下午老去散步,我给他们起了名字,一品香锅、佛跳墙什么的,后来才听说他们是社区的人。


我一直说网上好矫情,什么疫情结束之后去见你想见的人。我思忖我没啥想见的人,真以为是《鼠疫》里的阿赫兰?


然后我发现喜欢喝的奶茶关门了,烤鸭店连外卖也不送,想要的零食缺货没人补,我有些饿了。


我有点无聊了。


我开始打视频电话了。


我真有想见的人了。就半个小时车程,在城关。就一个小时动车,在平凉。


我才发现,阿赫兰也有个“兰”字。


认命式点开手机,关注的音乐人自己做了抗疫视频,背景音是他拿Launchpad pro弹的一首歌。屏幕上是白衣少年、建筑工人、送餐小妹,有这么多人在努力啊。


我差点忘了我是看国产抗战片都能哭的人,抬手一脸水,还吓了我一跳。


我赶紧按下转发,迅速摁熄手机,之后连新闻也不愿意去看了。


消息好像不长耳朵,不想要还跟来。社会主义国家很努力,全国调配,但应付不全这种“意外之外”,N95不够了,防护服不够了,姨妈巾也不够了。触目惊心。


这个国家太大了,乱烘烘地像只蚱蜢。那么多人在尽力,手术服也湿了,新年也不过了,电影也看不成了,婚也不结了,还是杯水车薪。但大家就是知道,泱泱华夏一定会赢。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我相信。


怎么会完备呢?去年十一才七十周年啊!多少人口呢?十四亿。什么背景?百废待兴。


但你睁眼看看,华夏的那座岳阳楼在重建,终有一日会比肩青天,世界脊梁。当年血落处今朝早有新梅初开。血一样的颜色,十分冶艳的美丽。


我从前是个小阴谋家,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高尚的人,觉得那全是道德框架下的傀儡,统治者树立的政治典型。是没有心的活在话本里的死物。但你看啊,一场灾难,就能让那么多平凡的人变得人性闪光,好像突然蹦发出了生命深处的巨大烟火,嚯一下把天地照的一片敞亮。


那些护士也没多大,只是穿上跟前辈一样的衣服和死神抢人。”


高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高尚。


我想起来了,当年说要为生民立命的人,是我。大国现在没那么好,但一定会更好。在我手上,在我们手上,在儿女子孙手上,会更好的,会一直好下去的。


梅花会更红的。


陆军总院的人出征了——从小住过的部队大院。心突然一疼,有点懵然。我和他们好像突然不血脉相承了,好像不能与他们同气连枝了,第一次茫然无措。


才回忆起来,那条转发动态上我写了四个字:国士无双。


我说过若盛世有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


怎么没能做点什么呢?


有一天日头挺好,我破天荒出了门。和妈妈去诊所要酒精,被告知卖完了。妈妈有点急,张口就要理论,被我拉了拉。我向坐诊的大夫陪了不是,转身走出去。


口干舌燥,妈妈一瞬间的心慌吓到我了。


回去以后,我俩闲聊,她说:“我在你这年纪,也一点不怕死,但现在不一样啊,上有老下有小……”


我有点沉重,之后她说得统却不记得了。我上还没老下无小,不怕死。我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你别瞎操心了。”


年初二回安宁的时候,我爸说:“要是咱仨谁感染了,一个也逃不了。”


我当时是怎么回的?


哦,是了。“死生不强求”十六岁的道学家这么说。


直到有一天早上我因为头痛开始慌张,才知道,我确实虚伪得够可以。明明高度紧张,还要置若罔闻似的回避。


我很怕死。


其实是一个抗压能力很差的人,我想了半个月才想明白。我讨厌疫病带来的“末世感”。爸爸半开玩笑似的紧张口吻,晨练老人口罩后面昏浊眼珠折散的悲恸,几天见不到人饿坏的流浪狗眼中的绝望,压得我喘不过气了。


我是个总不惮以最坏恶意揣测时局的人,但这次,我脸上“乐观无所谓”的面具碎了一地。


露出来的脸泪痕涟涟,真像羔羊。


我害怕茫然无助,什么也握不住掌控不了,被别的东西左右命运;我害怕生活被突然改变,舒适圈一击就破;我害怕……别人在害怕。


《鼠疫》的阅读推荐是我亲自做的。


可是这个十六岁的少年还不能完全理解那本书里坚定的悲恸,执着的绝望。


我不喜欢口罩和酒精,不喜欢马上要失去什么既定所得的感觉。


害怕失去的被抽走。


下定决心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妈妈的密友发来消息:


“最近要去武汉工作,给你说一声”


干嘛要特意告知呢?因为要去武汉。去武汉很特别吗?当然,那是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她要上前线了。


我决定也要做点什么。


还是请阳光快点来吧。


玻璃娃娃等不住了。


夜·二月二十四日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赞钟南山院士

2022届鸿宇班郭晋成


千钧重托奔前沿,一发冥悬责在肩。曾赴国难抗非典,又逢领命帅当先。

领衔剖析病理源,争先约赴鄂都巅。国人盛赞院士美,共祈钟老寿南山!




平凡英雄

高一(5)班张艺馨


灰蒙蒙的天空笼罩在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沉寂。刺骨的寒风不断地吹向人们单薄的身躯,仿佛在预示着人们,一场未知的灾难已经降临在他们头上。新型冠状病毒,带着恐怖和绝望,悄然降临。


病毒不断扩散,发源地武汉已病入膏育,国家不得不采取封城来阻止病毒进一步扩散。原来春节本来应该具有的生龙活虎,全部被恐惧冲的烟消云散,人们纷纷守在家里,有些家庭没有口罩,甚至无法出门。整条大街上只有寥寥几个人。人们蓝色的口罩上面,是对未来的疑惑和担心。


总有一些可爱的普通人主动请战,打破这一份寂静。各省市派出了自己的医疗队,前往驰援武汉;钟南山院士立即搭上去往武汉的高铁,与病毒作斗争;国家也成立专业的疫情防控小组,并且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建立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这个世界奇迹;国内人士纷纷捐款,捐口罩,为医护人员献出爱心;国外也纷纷伸出援手,祝中国早日渡过难关。


那些疫区中的医生,是最令我敬佩的。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啊,都是一群平凡人。我看到,他们在灯光下,忙碌的身影;我看到,他们利用短短的休息时间瘫倒在桌子上的心酸;我看到,一对医生夫妇在进入疫区前比着OK的手势;我看到他们在向家人道别时愧疚的泪水;我看到,他们被防护服勒出的殷红的印.....这群白衣天使,在同死神做着时间赛跑。


人生中有些事你不竭尽所能去做,你永远也不知道你自己有多出色。这段时间内我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疫情之下,我们普通人到底能做什么?诗人普米曾写道:一粒光的种子在你心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将善意及时存放,并用行动去灌溉,有一份热,就发一分光,萤火终将汇聚成星河,照亮每个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希望的火把传递。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组织募捐,在看到这个消息的我二话不说就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学校相关组织。在我看到那份电子版的荣誉证书后,我的心中的自豪感迸发而出。各界人士也纷纷献出爱心,有人为医生免费做盒饭,有人以菜不好看为由,将24箱蔬菜送到医院,有的人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他们,也在平凡中发着光。


好消息不断传来:治愈人数首次超过死亡人数;确诊病例首次下降;疑似病例首次下降;治愈人数首次超过治愈人数……光穿透厚厚的云朵,将温暖撒向人间。寒风不再猛烈,取而代之的是暖暖春风。


我现在只能说,武汉加油!武汉再坚持一下,等活跃的气氛再次按下播放键,等武汉地铁再次运行,等着坐在大排档里扯着嗓子对老板喊来碗热干面,等阳春三月一起去武汉看樱花……平凡的英雄给我们带来偌大的感动。中国会挺过去,终会有天亮的时候,也是平凡的英雄们,他们闪着光芒,将灰沉的大地照亮。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沁园春•战瘟神

2022届鸿宇班张又予


庚子新年,疫魔肆虐,四海难平。看江城上下,疫情满邦;举国之内,灯火不眠。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众志成城驱瘟神。待晴日,烟消云散,春回大地。

神州意气峥嵘,一箭穿云汇聚八方。见白衣天使,奋战一线;逆向而行,舍我其谁。耄耋之年,挂帅出征,三山齐聚镇妖瘴。除万难,燃星星之火,必见曙光!




疫 愿

高二永蒸牛昱晅


1月20日,一场疫情铺天盖地,默默地吞噬掉了所有过年的喜庆气氛。


死亡、封城、一级响应、病毒挑动着所有人担惊受怕地心;板蓝根、鱼腥草复合剂、双黄连统统出现在每一家的医疗防备箱中;口罩、八四消毒液、酒精成为了最好的年货;“不串门”、“不吃生鲜”、“勤洗手”取代了春节“压岁钱”、“年夜饭”,成为了新春关键词。


1月23日,武汉封城。惊慌、恐惧、斥责、怒吼又开始飘荡在这个往日盛开绚烂樱花的城市。


1月28日,疫情加重,所有的人缓下了脚步。或困顿于老家,或困顿于无法回家。国道、省道统统封路。但是战斗,从来没有停止。


他们可能是医生,他们可能是骑士,可能是工人,可能是警察,可能是快递小哥;他们也可能是谁的父亲、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妻子。


他们是志愿者。


他们是共产党员。


他们是战士。



张丽娜、毛心雨、姚丽红。


她们是三位普通的杭州女青年,拥有江南女子的温柔气质,婉转语调。


他们更是三位勇敢的抗疫志愿者,拥有青年人的勇气和魄力。


早上八点,三人全副武装,吃好早饭准备出门。初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形成一个一个小小的光影,绚烂而迷人。如果在平时,我们遇到这样的清晨,总会缓下脚步,呼吸几口新鲜空气,闭上眼睛感受点点阳光。但现在是特殊时期,三人带着硬邦邦的N95口罩,细汗密密地蒙布在口鼻周围,没有美好的清晨,有的只是肩上的重任。


从空无一人的街道走过,来到了蓝色帐蓬搭起的抗疫志愿者休息站。收拾出额外温度枪、记事本,套上了志愿者必穿的小马甲。坛口乡志愿者和志愿者的logo在左胸处,党徽在阳光下发出璀璨的亮光。那里,是心的位置。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来往行人的体温测量,然后会询问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张丽娜说,“现在其实这边附近已经蛮稳定的了,所以也不用特别特别的紧张啦!”


三位女孩紧紧张张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江南虽比北方温度略高,但潮湿的空气让这里的体感温度降得很低。冷风凛冽,吹拂着志愿者们的发丝,但她们依然站在岗亭,依然为每一个人测量着体温,询问着每一辆车的来往记录。


她们就这样一天天的站着,不断地做着枯燥的工作,却依然一丝不苟,没有玩手机,没有开小差,没有离开过岗位。


防疫工作,前线有那些不畏艰难的医生,后方有这些不怕辛苦的志愿者。一道道的防线宛若一座座堡垒,里应外合,为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牺牲着自己的健康、血汗、金钱、甚至生命。


和这三位女孩同岁的大多数人,正在闲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发表着“我要在家宅疯了”,却不知我们的安全宅家是这一位位的普通志愿者站在岗位换来的。


成为疫情当中的志愿者,是他们的意愿。疫情、意愿,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产生了莫大的能量。



其实很多人都不理解,成为一名志愿者,一不留名,二不赚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毛心雨给了有力的回答:“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就应该勇于担当,就应该站出来。”


这个回答,有多少人只是嘴上说说,实际却完全没有做到?


站出来,这是这些“疫愿者”们所做到的,看似只有一小步,但是他们要战胜畏惧、疲劳、自私。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主动请缨的医生们是无名英雄,主动复工的酒精厂、口罩厂工人也是,为武汉送去支援的快递小哥们也是。他们的意愿,是我们最强大的防线。


“我所处的不是前线,但这些简单的志愿活动,这一切的一切却可能让我身边的朋友家人们免受新冠病毒的侵扰”姚丽红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但不仅是她,每一位处在防线上的人都有着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无私奉献,是我们最坚硬的后盾。


疫情面前,人类的能力显得如此弱小;疫情面前,人类的品质显得如此强大。


疫由愿抗,正是如此,才能让全中国拥有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张丽娜说:“其实这个活动还蛮有意义,蛮愉快的。”


因为他们是最强大的防线之一,是最强大的后盾之一。因为他们付出过。因为他们坚定的意愿和信念足以和疫情斗争。



意愿。这是中国人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最好的武器。


这不仅是病毒与医疗技术之间的斗争,更是疫情与人类意愿的斗争。有着无名英雄们的辛劳付出,有着普通大众们的积极配合,我们有信心打好防疫战!


这份意愿,不仅有奉献,还有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呢,每个人微小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张丽娜说。我觉得,每个人微小的力量正是每个人的意愿和信念,这些意愿和信念汇聚在一起,成为了我们的终极武器。


“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钟南山院士所说的与张丽娜相同。


疫愿疫愿,正是如此。这不是我们盲目认为人定胜天,而是大家齐心协力科学防控的结果。


我相信春天总会到来,我们可以摘掉口罩舒心一笑,我们可以大口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我们可以齐聚一堂再吃一顿团圆饭,我们可以购物血拼,我们可以像从前一样自由自在。


因为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红马甲青年、白衣天使、黄衣骑士、蓝衣战士,我们有这样那样的中国人。


“我是志愿者。”三位女孩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素材来自腾讯视频红色青春荟《抗议志愿者vlog(疫 愿)》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黎明前的黑夜
——致奋斗在战“疫”一线的英雄们

2022届鸿宇班张津铭


在这黎明前的黑夜里,我分明看到,点亮夜空的绚丽烟花,分明听到回荡着的午夜钟声。可你却说,黑夜漫漫,长路难现。我知道,在这夜里,武汉肆虐着一场暴风。白衣天使,正和看不见的敌人斗争,厚重的防护服和护目镜下,或许已布满伤痕、泪痕。我也知道,在这夜里,神州已是山雨来,风满城。滴滴答答流走的,不是表盘上悦耳的铃声,而是,死与生。——我们已不能再等!于是,在这夜里,我看到激流中,一座岿然屹立的南山。他告诉我们不要出门在外,自己却冲向湖北,奔向武汉。大医精诚,普济众生。我有国士,天下无双!于是,在这夜里,我看到一群逆风飞翔的白鸽。他们从塞外的西北荒漠来,从红土的白山黑水来,从五湖四海来,从世界各地来,在全国织成一张网,聚成一个点。于是,在这夜里,我看到支援者交接火炬,砥砺前行,看到,月收入六百的环卫工捐款上万,看到科学家钻之弥坚,日夜不眠。我看到了未知,恐惧,谣言,但我也确看到了希望,热血,奉献!我已然看见用血肉筑起的长城,看到有人在城上呐喊:“逆行而上,青春无悔!”在这黎明前的黑夜里,月色冥冥,星光黯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却没有人心寒胆颤。因为,早有明媚烟火划破长空,燃亮黑夜,而待到凌晨七点,又是朝阳垂地,绚丽璀璨。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高一(11)班王奕沣

指导教师: 白云霞


一天消散的开始是黄昏的绚丽

一年结束的基调是万家的烟火

可你看见了

他们逆行着 周身带着光芒 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

无畏 无惧


真的吗?

他们是理所当然站在前线的医护

不是的 他们同我们一样——会害怕

他们是父母 是子女 是庞大群体背后那个有温度的人


是坚强吗?

支撑着你们的——

你说那是责任,所以在冰冷的机械声前冷静坚韧

你说那是职业,所以在休息时红着眼睛互相慰藉

你说那是期待,所以你和同伴们守在沉寂的医院 共度新年


病毒揭开的 是人性 是利益 是乌云和雷雨

你便背负着神圣的善 医人医心医天下

我们听不见的 是你失望至极时无力的哭喊

是你心底嘶吼“不能倒下”的坚持

可我们看见了 黎明将即的曙光点点——

那是你,你们用什么换来的?

生命吗?不止吧!


有人哭泣 有人微笑 有人在暗处肆虐

人性不可知的泯灭 让你们心寒了

对不起 我们能给予的竟如此微薄

心疼 无奈 未知 期待

黑暗的旋涡会在天平失衡的刹那崩溃吗

祈祷 感恩 泪流 坚定

感谢你 会痊愈的 这只红色的雄鸡

和你们心底的伤痛


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

也许时间为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也许自然给生命下的定义是翩跹


不是天生乐观 只是选择相信

不是钢铁坚强 只是选择信仰

平安归来吧

我们去踏遍诗人拥过的春华夏风秋实冬雪

再面朝大海,迎春暖花开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同心战疫,相信未来

高一二十四班王浩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朋友,这个春节你经历了什么?

中国人即将背起行囊,

带上丰收,各奔家乡。

阴霾从武汉开始,

蔓延到了每一条返乡的路上。

许多人手机上闪烁类似的信息,

频频出现揪心的画面:病毒,疫情。

还有急需医生,急需药物,

全中国,屏住了呼吸。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没有鞭炮,没有花灯。

唯有祝愿,唯有祈福。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全国一盘棋,参与阻击战。


生命重于泰山,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肩负重任者选择奔赴,

能力有限者选择祈祷。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团结的中国人民,

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顶天立地。

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身体与病毒隔离,

心却关怀着疫情。

在家里不是休假,

而是减少传播,参与战斗。


疫情的数字牵动人心,

逆行的背影感动人心。

你说:最好不要去武汉。

可你第一个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你没有选择名字里的那份悠闲。

你放弃了退休在家的天伦之乐,

牢记自己作为院士的责任,医生的担当。


动车上疲惫的背影,

你帮助我们张开了警觉的眼睛。

昔日三座大山压不垮中国人民,

今朝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

三座大山托起新生的红日。

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以一敌百。


可你还是渐冻症的患者。

你说,再可以给你八到十年的时间。

身患疾病而初心不改。

我们期待未来的佳音,

给你更多的时间,

让你创造更多的奇迹。


你剪掉一头秀发,

露出青春纯真的笑容。

你说穿上防护服就是穿上使命,

全副武装的那一刻,已不再害怕,

肆意流淌的汗水,是责任,是甘愿。


对于武汉人,

我们不是歧视,而是鼓励。

我们希望鼓励他们,

他们也在鼓励自己。

在国歌的呐喊里,

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倾诉里,

他们用特殊的方式,

倔强地向病毒说不。


拼搏是平素,

汗水是寻常。

重重叠叠的身影,

斑驳在淡绿色的墙。

让本应空空荡荡的走廊熙熙攘攘。

彻夜长明,前仆后继。

眼中的同情化作心中的坚定。

用微笑掩盖忧愁,

故作轻松的语气遮不住眼角的疲乏。


用坚硬的花岗岩,

为不朽的人民矗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用激荡春秋的雄文,

为不朽的人民

书写出一个民族复兴的盛世太平。


九八年的洪水,

冲走了不少人的房梁,

却冲不垮一个民族的脊梁;

零三年的非典,

埋葬了不少人的病骨,

却埋不掉一个民族的血骨。


相信自己走过的道路,

这条道路上有无数与你同行的身影,

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中国人民。

现在不能拥抱,

只能远离。

远离是为了更好的拥抱,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我们不会忘记付出,

不会忘记牺牲,

不会忘记经验与教训,

更不会忘记爱。

一次次抗争,英雄的人,

挺立在灾难面前;

一代代接力,青春的人,

传承在追梦路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请记住,你的明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你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

相信未来,相信每一天的光明。

加油,中国。

加油,英雄的中华儿女。




给武汉的一封信

2021届15班唐雨彤


亲爱的武汉:


我是一位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您的高中生。认识您是从萦绕在齿间麻辣醇香的绝味鸭脖开始的;后来渐渐从历史书上的武昌起义开始了解起您;在这个慢慢了解的过程中,我深深被您的魅力吸引,从辣乎乎的味觉到高山流水的听觉,再到一城秀水半城山的视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把那个印证了孙中山《建国方略》预言“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的您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按下了您的暂停键。现在的您,突然变得好安静,平日里熙熙攘攘的汉江路上现在只稀松地点缀着行色匆匆,全副武装的行人;平日里水泄不通的武汉大道现在只偶尔开过几辆闪着警灯,呼啸而过的救灾车辆。


不过,您别怕!来自祖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来支援您了;您别怕!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实验分析必将有所突破;您别怕!政府推行的“封城”政策将是一针疫情蔓延的有效抑制剂。亲爱的武汉,请相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永远站在您的身后,有各种语言的人关注着您,有14亿人口爱着您!


我亲爱的武汉,江汉关钟楼的威斯敏斯特旋律又一次在充满3500年历史沧桑的空气中回荡,又一次在东湖中心激荡起一圈圈涟漪,也必将按下这个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的春暖花开的播放键。


此致

向抗疫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一位默默在为武汉祈福的人

2020年2月22日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滴水都给你,何况是热汤呢?

——牛肉面的自述

高二十八班梁悦阳


我和其他的伙伴永远都相信:热干面会好起来的。


也许我走得慢,但是我愿意倾尽所有。


他是“中国十大名面条”排行第一的哥哥,在这之前,我和他只是有过几面之缘的兄弟。


我是老四。每天早晨,会有很多人喊着“毛细”、“大宽”、“韭叶子”……在一天的开始就和我打招呼。我也因此听到属于黄河两岸的奇闻轶事和千年文明。


我没想过这次见到这样的你。


大哥,你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我站在玻璃罩外,戴着口罩,捏着那张加油,看里面的医生忙碌。我好想进去抱一抱你,你知道吗,不管天有多寒冷,雪花如何纷飞,我永远都冒着热气啊!


前两天就有朋友来看过你了。我没有来,因为我不知道我能够带给你什么。他们能带去最好的医疗资源,最多的资金,最坚强的后盾。可是我站在一边想了又想,我默默离开了。


我如果和他们一起,我能带给你什么呢?我不知道。


我回去和我的邻里商量。烤肉、酸烂肉、呱呱、糊锅、臊面、面皮、洋芋搅团、饸饹面、手抓羊肉、腊肉、烧鸡、藏包还有羊肉垫卷子都一筹莫展,我们也想帮帮你,可是……


背着贫困的大山,和他们比起来,我们似乎一无所有。好像没办法吧,我一生都在这片黄土地上,曾经丝绸之路的繁荣,黄河淘金的故事,低矮的秦长城……这一切都随风吹散,被掩在滚滚黄沙中。现在,只留下我和我养育着的人民摸索着出路,守望者奔流的黄河。我们很贫困,但是我们曾经也辉煌过,我们也生长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最后还是我眼眶一热。之前我和你最为相熟,你的好我记在心里,即使倾尽一切,我也愿意帮你。


我这样给邻居们说:“我代表咱们去,他们需要我,我就帮忙;他们冷了,我就用热气帮他们暖;他们累了,我就把汤递到他们嘴边;他们饿了,就吃北方的面食,管饱。


“我不怕冷,就算是雪中我也冒着热气;我不怕苦,西北这么多年我还是清汤白面。哪怕只有水,我们也得给他,何况我们还有面汤。

“我相信会有我的位置,他对咱们的恩咱们不能忘,要给,我们现在就给他最好的。”


我毕竟是一个西北汉子,不会委婉地表达感情,我永远都是直来直去的性子。别忘了,我可从来不服输,这是我们西北人的风格。


快好起来吧。我看着你的伤口被医生小心地包扎完毕,医生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坚定果决。


你会好起来的,等你好了,我们来找你看樱花可好?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坦途

2021届北辰刘兴林


公元2314年4月 北京


防疫一线实验室又将接受一批新的毕业生,他们从各处来,经历层层选拔,只需通过最后的选拔,就可以成为实验室的一员。


防疫是近年的美差,各大高校专业人数连年上升,只恨它不是一支股票。科技高度发达,历史经验丰富的今天,这个国家已经近三百年没有爆发严重的疫情。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工资不菲,比三百年前管理出入境证明的警察还要清闲。只是就业比率低得可怜,硬要作比,就像三百年前的大熊猫一样稀有。


姚悦稀里糊涂地学了这个专业,又即将不明不白地进入工作。最后的选拔是虚拟现实防疫考核,考题是从历史上影响重大的抗疫事件中抽选的。飞速运转的机械淘汰了十八世纪的蒸汽机,也淘汰了二十一世纪的落后医疗。最近一次的抗疫也是2020的那个庚子鼠年,已经太久远了。虚拟现实防疫考核也因此被国民列入新时代最鸡肋的选拔之一。饶是如此,姚悦向同专业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打听这一考试,却得到“鸡肋考试也有淘汰率”的答案和几副深高莫测又笑而不语的表情。


每年考核的日子都定在4月11日,“无范围,无考纲,无现代设备”的“三无”考核已经来临。姚悦和一堆人乌泱泱地站在市疾控中心的圆厅里,用古老的会议方式听完了考试注意事项。说实话,她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头挤在同一个屋檐下共事,像是大型“文艺复兴”现场,照着历史上的在校大学生上了一次公共课。


她从内心的小心思抽身出来,整理自己得到的信息:这场“三无”考核有自己的系统,模拟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范围内大小疫情的场景,学生们随机被分配考试内容,系统会为考试者生成防疫一线的角色:大部分人是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有决策者、记者或是其他服务行业的角色以考察其他能力。考试者将扮演他的角色直到疫情结束。考试跨度长,但无用。大部分人是满不在乎的,的确,医疗发达的今天,机械是万能的代名词。姚悦特地留意了考试说明,考核模拟的场景不会有超越那个时代的技术。


姚悦迅速回忆了一遍她临时抱佛脚啃的各大防疫事件的大约时间。回忆定格在2020年的那最后一次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大范围疫情,她隐约想起资料显示那一次疫情在四月份宣告全面控制。正待她再细想什么,系统扫描的滴滴声打断了她。


姚悦根据指示进入模拟场景,基本信息已经生成——她接到的恰好是2020年的那一次抗疫。


“稳了。”她在心里暗喜“说白了只不过是一次时间略长的生活体验,就当是观看5D历史书好了。”


她的角色是一名一线记者,姚悦不大高兴,这个角色不能体现专业素养,她空有一脑袋防疫抗疫的专业知识,奈何只能扛起相机话筒。


至此,考核正式开始。


公元2020年2月 湖北武汉


姚悦在武汉封城后的十天踏上这座空城。乘着这个年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她接到任务马不停蹄地飞到这里。落地时天幕已经染上黑色,冬夜里风大,空中没有一丝云,却沉沉地坠在心口。姚悦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想从这弥漫着压抑的空气中多获得哪怕两分子的氧气。她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老用错的那个成语“万人空巷”,这个城市里触目所见没有一个移动的生命,只有不知喜怒的LED屏还营造着灯火通明的繁荣假象。姚悦脚用力在地上转圈摩擦,三百年前的水泥地的触感让她有了一丝真实感。姚悦冲搭档点点头,赶到接受病人的医院去。


深夜,姚悦朝冻僵的指尖呵气,扭扭被厚厚的衣服禁锢的身体。她还是不太习惯这个时代的穿着。“他们就不换班?”她哆嗦着抱怨一句。同行的青年翻开他的通讯工具,上下滑动给姚悦看。一字一句都敲在心上,姚悦看到医护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蜷缩在折叠椅上偷一点睡眠供下次开工就不知何时再合眼的忙碌燃烧。眼泪从左眼眶砸在简陋便利店的桌子上,她把手机还给搭档,“再等等吧。”她望着不远处医院里倔强的灯光,声音小下去。


这些从前线反馈回的鲜活数据,是姚悦备考时没有留意的,她背诵许多这一次防疫做出的实验数据,此刻都像是饥寒交迫的人手里攥着的几沓假钞。互联网的记忆太冗杂,她或许曾经浏览过这些信息,却没能将它们深刻记忆。


姚悦和搭档在医院附近蹲守一天一夜,接到各地支援一线的队伍来换班的消息,才找到机会去拍照采访。


当被采访的女孩脱下防护服和护目镜的时候,她鼻梁和眉上的血红印记在姚悦心里狠狠刻下一笔。她强打精神回答完采访的问题,叮嘱姚悦二人注意安全,又转身向走廊尽头快步走去。医院的惨白灯光太刺眼,却在这时候度上温暖的颜色。搭档又找到其他医护人员,他们看到几个女孩抄起剪刀,沿着皮筋圈将自己的长发剪下,顺了顺剪下的一股长发,又全副武装一路小跑进科室。


姚悦抬起僵硬的小臂,留下她们模糊的背影。她没法揉揉眼睛就收回眼泪。她们是别人的子女、爱人、父母,现在一路小跑着,是要去拯救别人的子女、爱人和父母。


姚悦和搭档在武汉停留十余天,按照规定进行隔离测温确保没有感染现象后离开了武汉。由他们拍摄采访的新闻已经过了“保鲜期”,姚悦没有觉得不值,她知道,那是因为有更多的战士请战,离开家人踏上了战场。


公元2020年2月 河南郑州


离开武汉后,姚悦在前往郑州的飞机上久久不能入睡。进入考核二十多天,她只有几个恍惚间才能清醒地觉察自己置身事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其余的时间她都被无穷尽的同理心带来的负罪与心痛包围,甚至在做完采访关闭机器后痛哭到后半个脑袋生疼。


在姚悦一行抵达郑州后,网络掀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暴。姚悦握着手机蹲在机场大厅,半天都攒不够挪动一步的力气。搭档看她异样,以为是身体不适,搀扶着她就近坐下。


“你是不是低血糖,稍等一下。” 同行的青年跑去买了糖果,匆赶回来,“现在外面吃东西也不方便,你吃这个凑合一下,我们就快到了。”


姚悦扯出一个微笑谢谢他,握着手机忍不住发抖。她神智恍惚地跟着搭档到了住处,安排完明天的采访时间,终于沾到了床。可她翻来覆去,不住地翻看手机上的新闻消息,上面说:前线的女孩竟然连起码的生理期用品都不能够拥有。她脑袋嗡嗡地响,采访过的那些比她大不了多少的清秀面孔挥之不去,她们被带着水汽的护目镜遮挡的眼睛全都泪汪汪,却不带一点责怪。


姚悦从床上坐起身,恨恨地抹掉眼泪,她没能力替她们改变现状,甚至没有权利替她们痛苦,就像溺水的瘦弱小孩,连一丝稻草也抓不到。她鬼使神差地打开微博,像许许多多同她一样的无力的人一般,把渺茫希望寄托于舆论。


姚悦望着东边的天空,等待着一小时之后的日出。那地平线后会有光亮,会给世界带来光明,尽管这光明照耀会使人看到黑夜里看不到的阴暗角落。会好的,她安慰自己。


明天,会更好。


姚悦和搭档高强度地连轴转,尽可能地多拍摄多报道。她只能抓住自己胸前这一点点着的火苗,尽力、再尽力为这一场疫情燃烧。她明白,一线后的万千民众,都像她一样,奔波于自己的领域和网络之间,做着筑起高墙的那一粒沙。


2020年4月 湖北武汉


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姚悦又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她兜兜转转到为拔地而起的火神山医院前,远远地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依稀还可以见到来回穿梭的忙碌身影。


这两个月,他们辗转采访了许多一线医护人员,和游走在准一线的许多工作人员。他们曾经采访过送快餐的小哥,也为拾荒却捐出全部积蓄的老人拍照。他们听到咿呀学语的小儿口齿不清地重复“湖北加油”,也曾看到支援前线的医生和家人不舍又毅然地告别。几乎所有人都着急地接受采访,又连忙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也有不少人摆摆手就拒绝了采访,边忙碌边羞涩于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哪里是微不足道呢?几个月来的每一座丰碑,都是他们一点一点建起。


姚悦摸摸上衣口袋里的便签,那是在采访一个双医家庭时留下的。小男孩的爸爸妈妈先后前往一线,留他一个人在家。姚悦问他怕不怕的时候,男孩迟疑了。


“其实我真的很希望他们能够多救助哪怕一两个病人,我也希望他们能平安回来。”


男孩的话留在姚悦心里,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在男孩的桌子上看见一张便签:


我希望,从今以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希望,中国的青年心中有光,能记得我们曾经在泥泞中挣扎,在黑暗中乞求阳光

我希望所有夜半的泪水不被辜负

我希望山河无恙,岁月安好

我希望天下有大义,所行皆坦途


姚悦一下被击中,她问男孩能不能把这张便签给她,男孩点点头。


姚悦明白,像她一样的十几岁的孩子们心中,家国天下是无所不能的。光亮下的黑暗很容易就让人失了希望。信息越通达,失望就越呈指数爆炸。


幸运的事,有许许多多孩子和这个男孩一样,渴望着建设这个暂时不完美的国家。


“你知道吗,从今以后三百年,这条路我们走得四平八稳。”姚悦在心里默默念着。


4月11日 新型冠状病毒得到全面控制,只有少数病人未治愈出院,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宣告成功。


多少人喜极而泣,躲藏在N95和蓝色医用外科口罩后的恐惧在阳光下消失无踪。姚悦抬头看那朗朗天日,分外美好。上衣口袋里的便签她拿出来看过又看,摸了又摸,被汗水浸湿了几次,早就破破烂烂。她依然宝贝似的小心折好。


滴滴,考核结束的系统提示声音终于响起。


姚悦抿嘴笑了笑,“要走了”,她小声说。


2020的庚子鼠年没有姚悦,2020的庚子鼠年有千万个姚悦。


公元2314年7月 北京


姚悦站在考核系统的出口,手轻拍着久久不能平息的胸口。


几位老师坐在桌前,笑着问她:“想好了吗,确认要从事这行了?”


姚悦用尽所有力气点了点头。


“恭喜你成为今年13位通过考核的人之一”老师们依然笑着看她。


姚悦不解,应试者成千上万,只有十三人通过考核?


老师们读懂她的疑惑,耐心地重复解释一遍:“只有读懂靠什么打赢了防疫战的你们,才能见证历史上那几次重大疫情战役的胜利。”


姚悦还没有从三个多月的经历中脱身,含糊谢过老师,准备告别。


老师给她入职的资料,和一张她不能再熟悉的便签。“不要忘了你所行的坦途何人创造,也不要忘了为后人走出坦途。”


姚悦握紧那张破破烂烂的便签,向所有老师深深的鞠了一躬。


2318年4月 北京


“姚学姐,这个虚拟现实考核有范围吗?要准备什么?” 同校的小学弟找到下班的姚悦,打听考纲范围。


姚悦给他一个深高莫测又笑而不语的表情,说:“鸡肋考试也是有淘汰率的。”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大“疫”当头

高二北辰王承轩


2020年初,一场瘟疫在不知不觉中笼罩了武汉,进而,笼罩了全国。今年过年好像格外的早,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行色匆匆地踏上回家的路途;年货市场人满为患,一箱一箱的大鱼大肉被装上车,送进千家万户;商场和饭店人流不息,大家都在拼命地释放一整年的压力。一切都有条不紊而热闹红火——我是说如果没有这场疫情的话。


因此不管是处在疫区里还是疫区外的人,不管是一线医护人员或是普通市民,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紧张和压抑,事实上,这本该是欢声笑语的时刻,人们却不得不变得足够紧张,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作为这场疫情中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我对抗疫做的仅有的贡献也就是乖乖待在家里,在网络上声援抗疫,至多不过是向疫区捐出了二百块钱罢了。但这场疫情教会我的,却太多太多了。


有人说:“最终战胜疫情的,一定不是我们的医疗手段,而是爱与奉献。”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走起路来高低不平。而他同样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妻子不幸被感染。可这位院长,拖着自己生病的身体,坚守在疫情最前线一个多月,甚至没有时间去看一眼自己的妻子。


“时光改变容颜,却带不走人间大爱。”


2月2日,山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驰援湖北。66岁的王卫国把当医生女儿王婷送上了前往武汉的飞机。而在17年前,奶奶同样把是医生的王卫国送上抗击非典的战场。


“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疫情发生两周后,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采访。当提起武汉时,这个84岁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和病毒战斗了一辈子的战士,却哽咽了。


“我应该去,因为我是汶川人。”


佘沙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同时也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12年前,她的家乡遭受了重创是四面八方的大爱汇聚将她从废墟中托了起来。12年后,在又一场灾难袭来之时,她毫不犹豫,果断报名备战。当她的姐姐劝她不要去的时候,她说:“我是汶川人,我得到过社会的帮助,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为社会做点贡献。”


“是的,所有库存。”


某运动品牌为一线的武汉武汉医生捐物资,捐了10743副泳镜(可以当护目镜使用),下面有人评论,“这数字有零有整,是把库存都拿出来了吧?”下面回复:“是的,所有库存。”


“无所谓的,义务的也行。”


1月底的时候,应抗疫需要,雷神山医院开始动工,当记者采访一名开推土机的工人薪资时,工人回复:“没谈,无所谓的,义务的也行,都是为了抵抗疫情,搞完了再回家。”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外国人说中国人不信神,没信仰。可他们不知道,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总有无数将民族将大义将职业放在自己生命之上的人,愿所有人都能平安归来。中国人的信仰是自己,天破了自己用石头补,洪水来了自己治,被太阳暴晒就自己把太阳射下来,在东海淹死就填平东海,中国人从来都是靠自己双手换取未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我们与生活这场鼠疫

高二十八班陈为优


生活本身就是一场鼠疫,对每一个人来说。


起初,阿赫兰中的人们像每个普通城市中的人们一样,工作,恋爱,死亡;后来,一场暴风雨般猛烈的鼠疫,说来虽猝不及防,而它的作用也不过是将阿赫兰人民的生活本质无限无限放大而已。


因此,《鼠疫》中或详或略的每一个角色的选择,对应的都是生活中一种人的选择,或是一个人不同时期的改变与选择。


那为什么生活是一场鼠疫?


从生活本身来看:就每个时代而言,社会是残酷的,它可以潜移默化地,不费吹灰之力地改造你,以它的糜乱,邪恶,以权钱为贵很多负面的事情;社会中已被改造的人,也会以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轻浮之语改造你;还有,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死神的,人性的,孤独的打击……而面对这些,正如面对鼠疫一样,是以浊水洗身,还是深陷泥沼,只有自己能决定;若要具体到我们现在的时代,则是网络上无穷无尽的真假信息,网民的众说纷纭,虚拟的平台……能理智地判断是非,又感性的拥有同理心,并且坚定的保持自己,必须拥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灵魂。


从面对生活的我们来看:共同的是,孤独。在每一个挣扎的黑夜,只有我们独自面对;是应付生活的那一套,渐渐用在爱上;是对同一种痛苦发生时,不再愿去理解。每个人又有不同的表现,有对越来越多的人,坠入同一个深渊的麻木和无谓,最后也放弃自己,受不了一点打击,生活完全由外界决定如同柯塔尔;是曾默许与自己不想干的人的痛苦和牺牲,像帕纳鲁;是因为生活的打击,和社会的影响渐渐失去原本的希望而麻木不仁,如奥尔东一般一半活人,一半葬在泥土里;……当然,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有坚定而正确的自己,只是又渐渐的愿意为人而付出,或是慰藉自己的灵魂,如朗贝尔;有的人像塔鲁,醒悟于自己所追寻的,并毅然踏上自我之路,即使知道结果注定是失败;有的人,总在救赎之道上,永不服于所谓自然的安排,如里厄大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格朗,他看似在鼠疫中,总是囿于他小说的第一句开头,起初认为他代表的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格局狭隘的人,后来注意到“这类人始终勇气百倍地保持自己的美好感情”,自然有永远忠于自己的方面……这是每一个我们。


而上述,所有使生活是鼠疫的一切,其反面或本质,都不过是两个字,塔鲁的价值观:同理。


同理是我们面对生活镰刀的一把三叉戟。它使我们不总是站在制高点上,站在理论上,评论生死,慷他人之慨;它使我们与每一个痛苦的人类共同呼吸,而不是认为“他的痛苦俯拾皆是,他的惆怅人皆有之”,而使人与人间建起厚厚的围墙来;它是我们愿意为别人,实则更为自己,去向命运发下宣战书,与身边的人和爱一起。


这场鼠疫不会停息,我将一生奋战,短暂胜利,但永不放弃斗争。


正如加缪所说:“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紧张面对,平和应对

——关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数据分析及防护手段验证实验报告

2021届18班成昱昇


2020年的寒假,整个国家都被一种负能量所包围着,而这能量的来源,正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本报告后续简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或新冠病毒)。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将有义务,也有能力搞清楚这其中的道理,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是怎样传染的并从数据分析出为什么这样传播,我们应当怎样有效防止此类病毒进入我们的体内,网络上所传递的防范措施到底是否可信等等,这篇报告接下来将围绕这些话题来展开。


首先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的话,作为一种病毒,它必须要有受体,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被广泛称之为“非典”)的受体一样,为血管紧张转化素酶 2,因此病毒想要侵入身体,必须找到有这种受体的细胞并与之结合,而我们的粘膜细胞恰好中招。粘膜的意义在于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一些部位的湿润,而嘴唇、眼皮、鼻腔、口腔里就有大量的粘膜细胞,若它们中有一部分细胞被感染,每个被感染的细胞都会产生成千上万个新病毒颗粒蔓延在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引发肺炎。而感染者的唾液会混合着来自咽喉等部位的分泌物,让包裹着病毒的唾液随着感染着的喷嚏和咳嗽传染到空气当中,这就是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的原因。


2019年12月8日,发现首例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确诊患者;


2019年12月13日,该患者的没有去过海鲜市场的妻子也因为不明原因确诊为肺炎;


2020年1月1日,华南海鲜市场关闭;


1月2日,四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被确诊;


随后越来越多的新闻,越来越多的政府措施,越来越多的防范手段及官方辟谣,还伴随着一定的负面消息和每个人的恐惧心理。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其实很简单,通过飞沫就可以传播,为此我在家中做了一个简易的实验:用铁丝弯成一段圆弧,两端固定在耳垂的斜后方使圆弧经过的是鼻和口的中间部位。在上面固定一张较硬的卫生纸(相对较硬,但是纸是在卫生纸的条件下进行选择)自然垂下,相当于在嘴的前方有遮挡物,然后保持这个装置一天,在这一天里,我仍然是正常完成作息,包括在家中的锻炼。从早上8点开始,到20点结束。12个小时里卫生纸里已经明显有了边皱,边潮的现象,有一部分又凉又湿,这是水分过多的情况。当然这个实验其实并不是十分的严谨,要知道我们的呼吸也是会交换空气内的水蒸气,但若作为一名患者来讲,交换气体的过程从某种方面来讲也是向外扩散病毒的过程。从这个简单的实验可以看出,一个人平常通过口腔传播出去的飞沫会有很多。用数据说话,在百度上很容易可以搜索到:一次喷嚏会喷出10000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8米以外;一次咳嗽会传出1000到2000粒飞沫,最远6米;就连平时最普通的交流,很平静的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概500粒飞沫。再以喷嚏为例,打出去的飞沫不仅有比较重的飞沫颗粒,他们会在10秒内落在地面上;而且会有较小飞沫形成的雾云,它们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变小,成为干燥的飞沫核,上皮细胞的蛋白质会包裹着病毒在空气中飘荡,接触其他人的粘膜。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防止病毒侵入的方法。从根本上讲就是不要让暴露在空气中的粘膜细胞与病毒接触,那很简单就有两条措施:


一、防止病毒侵入眼皮——勤洗手勤洗脸。这样做是因为你的手上很可能有活着的冠状病毒,以SARS的研究为例,它们在玻璃、金属、塑料上的存活时间可以达到两天之久,它们会随空气分布在各个地方,而手就很有可能摸到。当你在揉眼睛掏鼻子的时候,病毒就会接触到粘膜细胞完成感染,所以要洗手,洗久一点。


二、防止病毒进入口腔鼻腔——戴口罩。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口罩就成为了稀缺资源。在回形针(一个网络的自媒体团队)在2月2日发表的视频中可以了解到,如果将空气中颗粒的直径作为横坐标,过滤效率作为纵坐标,这些口罩的过滤效果实际上是一条“U”型曲线。而飞沫核的尺寸大约集中在0.74-2.12μm,这么看,绝大多数的飞沫核用普通的医用口罩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图片是丁香医生的微信公众号上通过采集国家卫健委、各省市区卫健委、各省市区政府、港澳台官方渠道的公开数据绘制出的表格,时间截至写报告的这一天(2020年2月18日)


从第三幅图上看,目前最新的病死率约为4%。已知1月21-23日湖北省确诊279人,死亡124人,如果依照目前的死亡率4%去倒推,那么当时在湖北的感染者便不是279人,而是3100人,如果以此假定为真实数据,那么这其中产生的差值,绝大部分是因为当地的医疗资源稀缺和医疗条件不足而无法确诊。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很简单粗略的计算,但它可以说明,在疫情爆发初期湖北的医疗资源十分稀缺,从人的心理层面来讲,不排除一些觉得自己可能感染病毒的患者会因为在当地没有能够立即接受治疗而在政府封城举措之前决定跑去其他城市治疗的可能性,而在交通运输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没有做好防护措施而传染给别人。


疫情爆发后,多家机构也陆续发布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R0值的预估(R0,基本传染数,意味着不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单个感染者传播的平均人数),大多数在2、3之间。这意味着每个感染者会将病毒感染给2-3个人,这也是肺炎在初期开始爆发的原因,但随着外部环境的人为干预,平均传染数会开始降低,最终会完全消失。


虽说从数据上看,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每天都在增长,死亡率也越来越高,但它真的就那么可怕吗?甘肃已经连续3天没有出现新的确诊病例,全国的治愈率也在增加,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RNA序列,明白了它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确认了它的防护措施,医护人员们也已经奔赴战场,去支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我相信这场战争必定会结束,而胜利属于我们。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我们之所以与其它种群不同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敢于在面临种种困难的时候,仍然选择面对,并做出勇敢的决定。而作为目前没有任何办法奔赴战场的我们,高中生,只能以我这种形式,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病毒的相关内容,但关键是,更应该把这些信息传递给那些身边不懂的家人、朋友们,把这份必胜的信心通过网络的一些途径,送到重症地区人们的心中并且告诉他们:你不是独自在战斗!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应当去紧张,因为若不去管,以放任的态度去对待,那么以2-3的R0值,不光中国,整个世界、整个人类都可能被这一个直径1微米左右的病毒毁于一旦。但是紧张面对并不代表着紧张应对,搞得自己、家人都手忙脚乱,而是应当冷静下来,想想自己要干什么,并且去开导周围慌张的人们:它其实并不可怕,我们会好起来的,越来越好!


在报告的最后,感谢那些在疫情爆发阶段选择与病毒抗争的战士们,感谢每天出门都认真戴口罩、勤洗手的每个人,同时也要感谢终将消失的新冠病毒,因为你的存在,让人类更加坚定,任何打不倒我们的终会使我们强大!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COVID—19牌眼药水

高二北辰张瑞


“浮生若梦。”

——李白


一、“不知全貌,不予置评”


“生活与哲学”教会我们思考问题的三个环节分别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不难发现,新冠病毒爆发时,大众的思维基本是循着这样的环节漂移的——先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含义;继而考虑促使疫情爆发的症结何在;最后向专家寻求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也不难发现,各位的关注重点集结在“为什么”上——这也不难理解: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名词事实上容易明白,而具体的应对措施于医学知识浅薄的大多数人来说更是无从下手,大家唯一行有余力的,就是自然而然地转向这场被迫防疫战的起因。


“源头是食用蝙蝠的恶人,使之失控的是怠慢的有关部门,落脚点是饱受苦难的患者们。”网络上的资讯使人们的目光聚焦于这样的结论上。


疫情的失控无异于一场雪崩,可在这场雪崩爆发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勇闯天涯。宛如巨浪冲击着碣石,又似钱塘江面势不可当的浪头白线,谩骂、讽刺、诘难,纷纷扰扰,不绝于耳。


如果听过夏日里蝴蝶翅膀相撞的声音,你一定会发现思考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我个人对事件的梳理和分析能抚平你内心些许不安、愤怒与惶恐,你也会明白或许你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已经和全面的事实渐行渐远。


以下为本次疫情较为重要的几个时间节点:


2019年12月8日 官方通报“不明原因肺炎”,新型病毒第一次走进少部分人的视野。


2019年12月26日 湖北省某医院张继先医生发现4例肺炎异常病例。


2019年12月27日 张继先医生向医院汇报异常病例,医院立即向卫健委汇报。


2019年12月30日 李文亮医生在社交软件中提醒同事及家人注意预防疾病。


2019年12月31日 国家卫健委参与调查,未发现人传人现象。


2020年1月5日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从武汉病例身上提取出的标本中检测出类SARS冠状病毒,获得全基因组序列。


2020年1月7日 武汉某医院神经外科为一位69岁病人做外科手术,该病人手术前无呼吸道症状。与此同时卫健委通报不明原因肺炎核酸检测为阳性人数15例,并在电镜下观测出该病毒为典型冠状,这也是“冠状病毒”名称的由来。


2020年1月9日 李文亮医生在收治一名青光眼患者后第二天开始发热,不久后家人及同事出现发热、咳嗽症状,CT显示符合不明病毒特征。李文亮医生提出这是明显的“人传人”症状。


2020年1月11日 李文亮医生上报“人传人”现象。


2020年1月12日 多名医护人员出现发热症状。


2020年1月15日 7日外科手术病人被确诊,参与手术的1名医生及13名护士全部确诊(该病人后被称为“超级感染者”)


2020年1月18日 国家卫健委对病毒进行第二次考察,调整确诊标准,随即确诊人数飞速增加。


以下为此期间官方做出反应的时间节点(段):


2020年1月6日至10日 武汉卫健委未发布关于不明原因疫情通报。


2020年1月11日 武汉卫健委通报截至2020年1月10日24时初步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41例,无医护人员感染,无明确“人传人”证据。


2020年1月12日至17日 武汉卫健委每日通报“无新增病例”。


2020年1月16日 武汉卫健委通报第2例新型冠状病毒死亡讯息,并称现有证据证明,尚未发现“人传人”现象,不排除“人传人”可能,但持续“人传人”风险较低。


两处时间轴重合,发现问题了吗?症结在此——1月11日李文亮医生关于“人传人”的通报以及1月15日“超级感染者”的事实与1月16日武汉卫健委通报未发现“人传人”现象大相径庭。这也是激起网络众怒的重要原因——究竟是“层层上报”延误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还是所谓的“瞒报”铸成大错?


然而,若此时添加第三种可能性,或许可以对部分人的认知有一定颠覆——


一位医生在访谈中这样阐述道:此前,本着谨慎的态度,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在实地调查后做出一套诊断标准:1.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2.有发热症状;3.全基因组测序。站在事后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暂不提全基因组测序这样普通患者无法完成的环节,就连“发热”这一简单的症状都无法作为确诊的唯一标准,由此也不难理解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很多人即使得病也无从确诊,从而导致1月3日到1月17日武汉市“没有出现一例再确诊的患者”;而16日关于“尚未发现‘人传人’现象”的讯息也有迹可循:对基层医院未深入了解的专家,若他们仅凭每日通报的数据判断疫情发展的走向,整整两周未出现新增病例,的确可以判断为“无明显人传人证据”,且病情可控。


经过基层医生上报,1月18日诊断标准发生变化后,确诊人数开始飞速增加,并于1月20日凌晨通报中首次未提及“未发现‘人传人’,持续‘人传人’风险较低”,同天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肯定有‘人传人’现象”。自此,一场抗疫大战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封城、建医院、各地支援前线——这一系列举措事实上是迅速且坚决的。


以上能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过于严谨的标准不适宜传染病的防治,否则数据出现偏差,就会使决策者们的决断不符合实际。


第三种可能就是,或许“有关部门”没有瞒报,基层医院也没有撒谎,终究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不知全貌,不予置评。世界总是寡言的、无解的,或许即使我整理了相关信息,仍旧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哪怕在同仇敌忾的日子仍然存在我们无法与之和解或苟同的人生百态,也请不要忘记去把握客观的小船,不要让理性被所谓的“热搜”击得溃不成军,转而加入玻璃心卷起的情感风暴中。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二、傲慢与偏见,自卑与超越


原谅我的断章取义,以上标题就是它字面的意思。


从社会学角度说,歧视来源于对于某一群体未经检视的负面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之下展开普遍的、非制度性的区隔与差异化对待,渐渐演变成为辱骂和暴力,当这种认知针对于那些易于识别的外貌特征,将这些外貌特征与负面内附秉性强行关联,我们得到了一个残酷的新词——“种族歧视”:


2020年1月26日,法国《皮埃尔信使报》的文章以《黄色警告》《黄色灾祸?》作文标题针对此次疫情进行报道。


2020年1月27日,丹麦《日德兰邮报》刊登了将中国国旗与病毒放在一起的漫画。


2020年1月29日,澳大利亚《太阳先驱报》在首页上将新冠肺炎命名为“中国肺炎”。


2020年2月1日,德国《明镜周刊》在新一期刊面上标注了“新型冠状病毒,中国制造”的字样。


媒体或许不会知道,这样恶意的报道是助长歧视的最大的帮凶,他们也不会知道这样的说法会在群众心中激起怎样巨大的波澜。一位以色列小哥这样说道——“或许他们知道,但他们执意如此。”


心理学上,媒体对于社会群体与负面事件的符号式处理,会引起民众在无意识下自动激活对这一社群的刻板印象:


1月30日,一家加拿大中式面馆接到了无数个骚扰电话。


1月31日,23岁的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柏林因新冠病毒被两个妇女攻击(本人并未感染),并因头部严重受伤入院治疗。


2月4日,一名戴口罩的华人在曼哈顿地铁站遭男子殴打并被辱骂。

……


有国人说此次肺炎使中国的形象在国际上或多或少受到磨损,但我认为症结并不仅仅在“肺炎”上——如果隐去“Chinese”而换做“Black people(黑人)”,你会发现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如果再换作“Jews(犹太人)”,你会发现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人类受过的教训,正是人类正在经历的苦难。”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不过值得令人庆幸的是,这是2020。


事实是,我们并非孤立无援——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至少已有27个国家的人们有过反对中国歧视的实际行动。不论是数千名犹太朋友在耶路撒冷的“哭墙”上为中国朋友祈祷,还是日本民间募捐而来的3000万只口罩,抑或是西班牙马德里接头高举起的“中国≠病毒,排外主义=病毒”的标语——亲爱的,这是2020年。


我们都是在灾难中激流勇进的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能看到有光明照亮无数陌生,因此我们依旧相信善良与赤诚,我们依旧对自己、民族、人类的未来满怀着娇嫩的希望,你我的命运走在莫比乌斯环上,最终总会相见。哪怕一个人的发声会显得苍白无力,但越来越多的人会明白——沉默比偏见更可怕!


外面的月亮和里面一样圆,咱们早已经走出去看到了。


三、“地球重启计划”试运行


将国内疫情放在其中之一,纵观全球,2019年末至2020年开年,世界范围内的灾难爆发频率是史无前例的,甚至频繁得令人心惊胆战。


站在光年之外,我们或许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人地和谐”这个词意义究竟何在——你看,只不过是有人又一次偷尝了自然的禁果,地球就让他身旁所有同类“连坐”;我们脚下的大地只是这颗温柔的蓝色星球的一小部分,可一次病变足以让全体人类为之颤栗!


当一方土地的人们发现唇齿间暗自流动的空气足以致命时,他们会如群蚁般涌回巢穴,回到自己建筑的鳞次栉比的“牢笼”中,眼巴巴地期待着刑满释放的那一天。


地球让我们反思,我们百无聊赖、岁月静好。我们总会认为自己好好生活的同时对世界所做的微不足道,个人是无罪的——生命脆弱如微草,故只愿为破坏添砖加瓦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南极圈的冰川接受着20摄氏度的炙烤,数以万亿计的冰川融化,动物们爬上最陡峭的礁石,摇摇欲坠——或许这就是不久的将来人类的小小缩影——人类的心脏终有一天会被烈火烫过,而南极或许是地球的倒数第二道底线。


我的一个朋友说:“正常。只能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吧。”我竟无力反驳。


如果人类没有燃起那颗火种。


或许我们只会假装难过。


我们对文明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但我们从未放弃野蛮。


我像一个囚犯,望着窗外云卷云舒,听着梦里潮起潮落——那都是大自然的狂欢。许多年后祂伤痕累累的身躯会成为受害者的勋章,而我们算不算“作茧自缚”?


澳大利亚三个月的山火烧红了半边天,接着山洪浸润这干涸的世界,继而沙尘暴卷走所有的不安——水生火热中生灵涂炭的哀恸,祂听到了吗?祂能看到生命被贩卖吗?祂能嗅到饭桌上野味飘香吗?


祂知道的远比人类多得多。


有人说地球需要重启,而我们已经按下了电源开关。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与地球握手言和?


最后


这篇文章不生动也不优美,没有什么鸡汤,只是我的一些思考,当然也只是我的一些思考,不知能给谁带来共鸣。


我们应该保护的、声援的、批评的,都很清楚,我也不会有更好的共情力。它是一些边边角角的思考,但不代表我是冷酷无情的旁观者。


我还是要在曙光即将普照大地的时候来一发“马后炮”——感谢所有上阵的医护人员以及为此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们!武汉加油!中国会越来越好的!


亲爱的患者们,要相信明天、相信自己,那一首歌听过吗——


《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


(本期感谢西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李双义、李静、彭亚娟、白云霞、石波、杨荣华等老师的推荐)




西北师大附中学子抗疫优秀作品展示(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