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大秦鐵鷹劍士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以用來表示年份。

年號最早是中國封建王朝首創,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漢武帝第一個年號,也就是中國第一個年號為“建元”。辛亥革命後,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


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受到中國的影響,也開始使用年號。

漢武帝劉徹共用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


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建立第一個年號,因此稱為建元。

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前135年(建元六年)“有星孛於東方,長竟天”,次年改年號為元光。

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前129年(元光六年)衛青首次對匈奴的主動出擊打擊朔方,次年改年號元朔。

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前123年(元朔六年)漢武帝在一次狩獵時獲得一隻“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獸,同時漢朝對匈奴進行大規模反擊,因此改年號為元狩。

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得寶鼎,改年號為元鼎。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漢武帝封禪泰山,因而改元元封。

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太初元年五月改用太初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農曆正月),而此前的顓頊歷以建亥為歲首(農曆十月),因此改元太初。

天漢(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初四年(前101年)破大宛,漢武帝劉徹欲乘勢徵匈奴,改年號為天漢。


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公元前97年(天漢四年)春貳師將軍李廣利等率領二十餘萬軍隊分三路進擊匈奴慘遭失敗,次年改元太始,意為“迴歸本來開始”。

徵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又作“延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後元(公元前88年—前87年),漢武帝劉徹最後一個年號,僅使用2年,目前沒有固定解釋,估計是最後的年號意思吧。


安定郡小書生


我國曆代"年號"從《五帝》開始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年號,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紀年,以資對照。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再往後:《夏》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洩,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履。再到:商,等等…。





曹大夫為人民服務


年號制度是中國首創的,後來周邊的幾個國家都跟著中國學,比如說朝鮮,日本,越南等,一直到現在日本還在用年號,但是中國由於已經廢除了君主制,所以年號也就不存在了。

中國歷史承認的最後一個年號確實是宣統,也就是溥儀的年號。但是其實宣統之後其實還是有年好的,比如說袁世凱稱帝的時候年號就是洪憲。溥儀在偽滿洲國的時候也使用過年號大同和康德兩個年號。當然這些在歷史上都是不被承認的。那麼中國第一個年號是誰的呢?

那就是漢武帝的建元年號,在漢武帝之前中國是沒有年號這個概念的,到漢武帝登基之後就首創了年號,第一個便是建元,意思其實很明確就是首創,第一個的意思。建元年號起止時間: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但是其實建元這個年號不是漢武帝一登基就有了的,其實漢武帝登基了很久才指定的,往前推的,在元鼎三年的時候制定出來的,這個時候已經是公元前114年了,漢武帝公元前141登基的,已經是過了差不多三十年了。

在漢武帝之前沒有年號,那麼怎麼紀年呢?

在漢朝初期之前其實就用帝王的尊號來紀年的,帝王登基第一年就是元年,接下來就是二年,三年往下推。比如說《春秋》就是從魯隱公元年開始記述。還有比如說昭襄王五十二年,意思就是秦昭襄王登基後的第五十二年。但是歷史上其實也不光是這一種紀念,比如說漢文帝時期,就把他統治時期分兩段,前元和後元,漢景帝的時候又有前元,中元,後元。比如說漢景帝登基的之後第三年,就記載為前元三年。但是這個不是年號,而是後來的史學家為了記載方便而這麼寫的。

在明清之前的朝代大部分的帝王執政時期都用了很多年好,比如說漢武帝首創年號,他就用了11個年號,唐朝李治還用了14個年號。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基本上一個皇帝就一個年號,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就用年號來指代皇帝了,比如我們現在說的明朝的永樂,萬曆,嘉靖,崇禎等等其實都是年號,還有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等都是年號,這樣的稱呼其實在之前是不這麼叫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以用來表示年份。

年號最早是中國封建王朝首創,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漢武帝第一個年號,也就是中國第一個年號為“建元”。辛亥革命後,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

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受到中國的影響,也開始使用年號。

漢武帝劉徹共用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

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建立第一個年號,因此稱為建元。

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前135年(建元六年)“有星孛於東方,長竟天”,次年改年號為元光。

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前129年(元光六年)衛青首次對匈奴的主動出擊打擊朔方,次年改年號元朔。

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前123年(元朔六年)漢武帝在一次狩獵時獲得一隻“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獸,同時漢朝對匈奴進行大規模反擊,因此改年號為元狩。

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得寶鼎,改年號為元鼎。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漢武帝封禪泰山,因而改元元封。

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太初元年五月改用太初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農曆正月),而此前的顓頊歷以建亥為歲首(農曆十月),因此改元太初。

天漢(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初四年(前101年)破大宛,漢武帝劉徹欲乘勢徵匈奴,改年號為天漢。

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公元前97年(天漢四年)春貳師將軍李廣利等率領二十餘萬軍隊分三路進擊匈奴慘遭失敗,次年改元太始,意為“迴歸本來開始”。

徵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又作“延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後元(公元前88年—前87年),漢武帝劉徹最後一個年號,僅使用2年,目前沒有固定解釋,估計是最後的年號意思吧。





遊戲人超超


都別搶,我來答。

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為什麼叫“建元”呢?

《說文》解釋說:元,始也,從一從兀。

這個“元”就是開始的意思,漢武帝選的第一個年號很直白,意思就是建立年號的第一年,所以叫建元,他也很喜歡用“元”這個字眼,譬如後面接著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等等。

元就是剛開始的意思,譬如我們習慣性的會說貞觀元年、乾隆元年,又或者某某皇帝改年號了,就會說改元貞觀、或改元建武。

應該說這是年號制度剛剛建立,漢武帝還沒有在這個年號上面琢磨下功夫,怎麼方便就怎麼來。

但後來可能覺得這種年號太簡單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寓意,所以後面的年號就不再用元了,而是改為什麼太初或者徵和之類的。

譬如像這個“徵和”的寓意就是“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大家都知道漢武帝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但是在他的統籌下又確實把匈奴人給打服了,所以也就不難怪漢武帝要取這樣的年號。

而像元狩這個年號的來歷則有點傳奇,《漢書·武帝本紀》記載說“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作《白麟之歌》”,也就是說元狩這個年號是因為抓到了一隻白色麒麟,這是祥瑞,所以就把年號改為元狩。

有些朋友可能發現,明清以前,我們稱呼皇帝一般都是稱呼他們的廟號,譬如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這些都是他們的廟號。而到了明清時代,我們卻習慣稱呼他們的年號,譬如嘉靖、萬曆、康熙和乾隆。

實際上原因很簡單,就是在明清以前這些皇帝的年號變動很頻繁,少則兩三個,多則十幾個,由於這些皇帝年號太多,如果以年號去稱呼他們,顯然就會非常混亂和麻煩,所以就用廟號來稱呼他們。

而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都不會去更改自己的年號,一般都是一個年號用到死的那種,所以就用年號去稱呼他們,這是由於皇帝們不同的使用習慣造成的差異,而年號的制定一般也會包含特殊的含義,譬如遇到什麼重大的慶祝活動,或者天降祥瑞之類的,皇帝都會更改年號。

那麼在沒有年號以前是用什麼來表示紀年呢?

那就是用皇帝的尊號。

譬如在《史記》中記載的漢代以前的紀年方式就是如此表述的,“昭襄王五十二年”或“赧王下五十九年”,《資治通鑑》中也是用這種方式來記述,如“威烈王二十三年”,“顯王元年”。

也就是說在秦漢以前,包括秦朝都是以皇帝的尊號來表示紀年,譬如始皇帝多少多少年之類的,因為秦代以前沒有年號,廟號大家也不流行用,所以就用君王的尊號來代替。

後來因為年號和廟號興起,就漸漸開始用年號和廟號在交替使用,而在更為緣故的三皇五帝時代,就直接是用名字了,譬如堯舜禹。


圍爐談史


4月1日,日本確立了新的年號令和。因為年號為我國首創,大家不由地就會想到我們的第一個年號是什麼?有什麼含義。此題看似簡單,但因為年號起源以及設定的複雜性,導致第一個年號是個也存在著多種版本,福垊要給您理清理清,先回答題主描述的問題。

年號之前的紀元(紀年)及年號有後的非主流紀年。

福垊認為我們的紀元經歷了干支紀年、星歲紀年、王號紀年、公號紀年、國號紀年、廟號(諡號)紀年、年號紀年、生肖紀年、黃帝紀年等。

【干支紀年】就是我們傳說中的六十甲子,比如2019年的干支紀年為己丑年。

【星歲紀年】分為兩種:一種是歲星紀年,一種是太歲紀年。

★歲星紀年:以木星繞太陽一週而分為12個等分星紀、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一年一個名號,不斷循環,其表現方式為如歲在星紀。2019年我們也可以說歲在大火,當然可以按照黃帝紀年或其他循環來表示。木星是真歲星,而太歲是假歲星。


★太歲紀年:木星運行軌道由西向東,不符合我們的習慣,古代方士造了一個山寨木星——太歲的星。太歲分為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zang)、協恰、涒攤(tun)、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太歲紀年跟歲星紀年相似,也是名號循環。這種紀年法在《呂氏春秋》、《楚辭》、《資治通鑑》裡表示,如:

【唐紀四十七】起閼逢困敦五月,盡旃蒙赤奮若七月,凡一年有奇。

這裡的“閼逢”、“旃(zhan)蒙”是西漢方士增加的十個名稱,用以修飾太歲,即歲陽。“閼逢”是甲的意思,“旃蒙”是乙的意思。2019年,就是屠維(己)赤奮若之年。

【王號紀年】:福垊認為分為兩種,在世王,去世王。舉例周武王活著的時候,紀年為周王三年;去世後,周武王(諡號)三年。

【公(君)號紀年】:這是福垊造的一個詞,即以諸侯的名號(公侯伯子男)紀年。其紀年方式與周王相似。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熟知的共和紀年,即前841年為共和元年,也是典型的伯號紀年——共伯和。

【國號紀年】:劉邦未稱帝前,歷史記載都漢某年某月干支日。

【尊號、諡號、廟號紀年】:在沒有年號前的皇帝採用的這些紀年。秦始皇、秦二世是尊號紀年;諡號、廟號西漢初年都是採用這個方式。

【生肖紀年】:也是漢朝以後的事了。

【黃帝紀年】:清末劉師培針對孔子紀年而提出黃帝紀年。2019年為黃帝紀年4716年。

【孔子紀年】:康有為提成孔子紀年。2019年為孔子紀年2596年。

年號的起源

年號源自於王號(君號),如果說年號之父是漢武帝,那麼年號之祖就是秦惠文王,對,就是羋月的老公,車裂商鞅,大秦第一王秦惠文王。

前337年他即位為公,前325年他升級為王,清零並重新紀年。他活者時候,紀年分為秦公多少年,秦王多少年。福垊簡稱“公元”多少年,“王元”多少年。可他薨後,秦國臣民為了榮耀不會如實地稱秦惠文公多少年,再稱秦惠文王多少年。而是統一稱為秦惠王多少年,於是就出現這樣的問題了。我怎麼知道這秦惠王三年是“公元”還是“王元”?這事還不能問,於是聰明人就以前元、後元區分。後世帝、王改元都愛效仿,可如果碰上改元狂的帝王(武則天在位15年都有18個年號)怎麼辦?前元、中元、後元會很快用完的,不如給改元加個美稱便於區分,而這個美稱就是年號。

我們第一個年號,及含義。

漢世宗(漢武帝)就是改元帝,熱愛改元。清人趙翼認為:在漢武帝十九年,即公元前122年,首次設立年號,一下子設了四個,分別是: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也就是建立紀元之意,這年號雖然樸素,但比秦惠王以及漢文帝的前元、後元高大上多了。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在紀年也有進步,分為前元、中元、後元。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八月金秋的一天,朝野紛紛夜觀天象。此時天象是有顆大彗星從東方劃過,形同白晝。漢武帝感覺太吉祥了。於是,改元為元光。福垊認為是元為大、強,就是皓星強光;或者是星之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朔有兩個含義:一、紀念國舅衛青攻伐朔方;二、正月初一的意思,朔,初一也。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紀念漢武帝郊外打獵,獵獲祥獸——獨角獸。漢武帝感覺這場狩獵很有紀念意義,於是改元。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有種說法是,漢武帝在元鼎四年發現了寶鼎。鼎在古代意義巨大,不知道獲得是不是夏禹的九鼎,當時下令改元元鼎。並改為元鼎四年,而且還一連追元了五個年號。

那麼這五個年號,那個是第一個呢?福垊認為建元是第一個,因為《筠清館金石記》上還記載有銘刻建元年號的漢朝文物。文物不可能在之後刻年號,都是當時刻的。


福垊


追根溯源中國的第一個年號,不是最早出現在周朝的"共和",而是漢武帝劉徹追改的 "建元"。


這是為何呢?年號起源評定的標準關鍵在於年號制度是否得以延續。約紀元前841年至紀元前828年期間,由周朝宗室召穆公、定公共同執政,史學家稱為共和執政。但之後周朝的姬姓天王們沒有繼續延用。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史官沒有辦法用通行的周天子某王第幾年形式紀事,使用年號是不得已情況下的權宜之計,因此不能算作年號紀年。在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正式創立年號,並形成制度,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因而,我國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年號即為"建元"。漢武帝此項創舉深刻地影響了以後近兩千餘年的中國皇朝紀元方式,確立了奉正朔的方式,("正朔"指一年的第一天,也用正朔來代表皇帝的年號或曆法,奉正朔即奉行王朝的年號和曆法。)並推廣給中國中央王朝的周邊臣屬國及附屬國。公元十世紀後,開始被古代東南亞的君主國家紛紛效仿,如日本、越南、琉球等。

"建元"二字出於哪裡?它又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史記》中有載:"古人最重者元,漢《律曆志》雲:曆始曰元。……是建元為重事,由來遠矣。"元有頭、首、始、大和基本等含義,因為古人十分重視"元",是而把"建始"即確定基本,定義起點作為要緊事項。筆者推想,這是漢武帝即位後的一種勵精圖治、欲使萬象更新的理想。原來"古者天子、諸侯皆終身一元年,無所謂改元者",直到後來,《史記》秦惠文王十四年更為元年,這是後世改元的開始。

總而言之,年號,不僅僅是一個用於紀年的名號,它更具有"章述德美,昭著祥異,弭災厭勝,計功稱伐"的作用,在祝福祈願的字眼中,還包含著豐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內涵。年號比常規紀年給我們更深刻的印象,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康熙十年",年號也常見於我們的古詩當中,如杜甫《憶昔》二首其二有云: "憶昔開元盛世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這其中"開元"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共計29年。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年號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值得我們探索。


一往文學


現在人們常見的公元紀年法來自於西方,以基督出生那一年命名為公元元年,至今已經是公元2019年了;基督出生之前,則為公元前多少多少年。

而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法則複雜很多,下面且聽以史為鑑簡單講述一下:


中國的紀年法最早則是以天子、諸侯即位後統治時間來計算。

比如孔子根據魯國史書刪減著作的《春秋》中,開始就是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對應到周朝的紀年就差不多到了周平王元年(前720年)。

因為天子和諸侯的諡號是唯一的,這種紀年方法可以很清楚的瞭解一位天子、諸侯在其位的時長和功過。比如叫哀公、靈公一般都很慘。而且可以追溯一個朝代有多少帝王。

但是缺點在於對一個較長的時代統計起來很費勁。


於是秦始皇出現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做了許多大事件,在紀年這一塊則是廢除了諡號,自稱始皇帝,從自己即位開始,追溯為始皇帝元年(前246年),秦始皇的打算是之後便是秦二世元年,三世元年,一直到萬世元年……

很遺憾,始皇帝沒想到自己死後,大秦二世僅僅三年就結束了。隨著劉邦成為漢中王,也有了自己的資格,這一年開始便是漢元年(前206年)。


大漢帝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基本上還是延續秦代以及先秦的傳統,劉邦稱帝后,從漢高祖元年一直到高祖十二年駕崩,一直就是這種紀年法。

劉邦死後,繼位的劉盈紀年方法就是孝惠元年,一直到孝惠七年去世(前188年)。然後呂后專權稱制,紀年於是改成了高後元年(前187年),到了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后病死,這一高後紀年才告結束。(期間死了兩位少帝、劉恭、劉弘,甚至都沒有自己的紀年)

呂后死後,直到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和孫子漢景帝即位後,才有了年號的苗頭。


漢文帝在位時期分為前元和後元,這可以說是年號的雛形了。

據史記記載,在漢文帝十七年的時候,皇帝得到了一個刻著“人主延壽”的玉杯,漢文帝非常開心,認為這是上天給自己加了壽命啊。

於是為了表示自己順應天意,決定更改紀年,從這一年當做漢文帝元年。

但是這樣一來,會出現兩個漢文帝元年,這不亂套了嗎?於是史官在記錄的時候以漢文帝十七年為分界線,把之前的稱為漢文帝前元XX年,之後的稱為漢文帝后元XX年。

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於是天子始更為元年,令天下大酺。--《史記·孝文本紀》

到了漢景帝的時候,更是因為月食、日食等天象的原因,改元三次,於是史官把景帝紀念為了區分,又稱為“前元”、“中元”、“後元”。


到了漢武帝是時候,史官們終於不用這麼麻煩了,漢武帝劉徹十六歲即位後就成功的出現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年號“建元”。

終漢武帝一生,他總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在中國有年號的皇帝中,使用年號的數量也排在前三名。(第一名女皇武則天十七個,第二名武則天老公李治十四個)

雖然有專家認為,漢武帝十六歲雖然成為了皇帝,但朝政大氣都在竇太后手中,直到漢武帝當了二十四年皇帝的時候,打獵獵到了一隻異獸,才改名元狩元年。而之前的“建元”、“元光”、“元朔”等都是後來追封的。

但也有專家根據考證,認為西安南郊出土有“建元四年長安高”陶樽,這說明建元四年當時已經有了,不是追封的年號。

雖然在漢武帝時期,公認是年號的誕生時期,但是第一個年號究竟是“建元”還是“元狩”亦或是其他,這還需要各位專家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才行。


當然,除了這種常規的年號紀年法,還有一些黃帝紀年法、孔子紀年法、佛陀紀年法等等,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前140-前135年)。

建元這個年號的含義其實很好理解,即第一個年號的意思,很清晰直白地表達了這個年號所代表的歷史意義。

但實際上漢武帝首創年號,並不是在建元元年,也不是在他登基的那一年(公元前141),而是在元鼎四年(前113)正式建立年號,把之前的的那些年追加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個年號持續時間為6年。

那麼漢武帝為何要用年號來紀年?

其實在漢武帝之前,他老爸漢景帝時,就有過類似年號的存在,漢景帝在位時期,將其執政時期分為了前元、中元、後元三個時段,但這三個其實都不是年號,沒有任何內在含義,只是代表了漢景帝三次改元,重新從元年計算而已。大概漢武帝就是受到了他老爸改元的啟發,想到了用年號的方式來紀年,不僅清晰明瞭,還能起到表達政治理念,或歌功頌德的作用。

而在沒有年號的時代裡,一般使用的是帝王紀年法,也就是某王某帝某年的方法,但實際上這種紀年方法有相當多的侷限性,因為帝王的諡號是死後才有的,在他執政的時間裡,如何紀年這就有點尷尬,我們今天看到的漢文帝多少年這類情況,其實都是史書上講的,並非那個時期的人就這麼直接紀年的。而至於後來流行的六十一週期的干支紀年法其實開始於東漢,比年號的出現稍晚。

更早的紀年方法是戰國時期的星歲紀年法,當時的天文星象研究學者們根據天象來紀年。所謂的星歲紀年,其中的星指的是歲星(即木星),歲指“太歲”(古代天文學家設想的假歲星,又叫歲陰、太陰。)故有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宋·夏竦《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序》題作“時天聖四年歲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歲星紀年。金·張從正《儒門事親》“頤齋引曰”題作“歲在單閼陽月晦日”,“單閼”就是用太歲紀年。

自漢武帝創立年號以後,他的這一創舉就深刻影響著中國以後兩千年的皇朝紀元方式,並創立了以奉正朔的方式推廣給藩屬於中央王朝的周邊附庸國,以明確宗主臣屬國關係高明政治手段,列如明朝滅亡後,朝鮮使用崇禎這個年號長達265年之久。同時,也被東亞其他地區的王朝們紛紛效仿,如日本至今還保留了年號紀年的方式。


江畔初見月


近日來,日本新年號“令和”強勢吸睛,其實日本的年號制度完全發源於中國,日本歷史上的年號都取自中國典籍,以示對漢文化的尊敬。

年號制度由中國首創,由於中國歷史上曾經十分強大,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都受到中國文化輸出影響,曾長期使用年號,有的甚至直接使用中國朝代年號,但時至如今,只有日本這個保留天皇制的國家還在使用年號,就連中國自己也不用了。

年號的發源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應該是從秦始皇開始。

這確實是一個誤解,實際上在漢武帝之前,中國歷史上沒有年號。

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天干地支紀年法,這種紀年法跟政治沒有關係。為更有效記錄歷史事件,區分每個皇帝,人們開始用“皇帝廟號”+“年數”的方法來記錄時間,如公元前195年是劉邦稱帝第12年,故稱“漢高祖十二年”,一看便知這一年是漢高祖劉邦在位。

據清人趙翼《二十二史札記》考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首創的。

漢武帝十九年(公元前140年),有關部門上書說“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

這段話意思是,紀元用一、二、三、四……這種純數字顯得太low,一點都不高大上,應該在數字前加上好聽有內涵的漢字,並給出“建元、元光、元狩”三個詞語。

漢武帝聽後深以為然,便採納了建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就這樣產生了。

年號的使用

年號的使用十分複雜,在使用頻次上,在明朝以前,一個皇帝大多使用多個年號,更換年號謂之“改元”;在明朝和清朝,一個皇帝只使用一個年號,因此後世常用年號代指皇帝,我們熟知的嘉靖、萬曆、崇禎,康熙、雍正、乾隆,實際上都是皇帝的年號。

在分裂時期,往往多個政權並存,大家各有各的年號,互不干涉,一些小的政權並不稱帝,沒有自己的年號,便使用較大政權的年號,相當於奉大國為正統。比如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政權政權更迭頻繁,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前後交替,割據浙江一帶的吳越國實質獨立,表面仍臣服於上述政權,因此先後使用上述七個政權的年號。

中國某些歷史階段如唐、明、清比較強盛,周邊的朝鮮、越南都曾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尊中國為宗主國,他們的君王需要接受中國王朝皇帝的冊封,年號也是用中國王朝的年號,這是一種對天朝效忠的表現。典型的就是朝鮮,即便在明朝滅亡後,內部官方文書仍使用明朝年號,民間甚至有使用崇禎年號,一直計算到“崇禎三百年”者。

年號的廢除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登基時,年號為宣統,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也是一個“一語成讖”的年號,因為清朝就在這個年號下“宣佈統治結束”。

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室退位,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改用民國紀年,雖然與封建帝制劃清界限,但尚未與世界全面接軌,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全面使用西方公元紀年。

恢復年號?

年號作為一個歷史符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近年來有少數人出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考慮,提出恢復使用年號的建議。

作者認為,年號是帝制時代的特有符號,確實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但我們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不一定必須恢復使用所有傳統符號,就好比我們如今提倡孝道,但總不能完全按照《弟子規》那一套實施,畢竟現實已經完全改變,歷史大潮是無法逆轉的。

親愛的朋友們,對恢復年號的建議你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