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學生自稱有心理障礙是否是有意逃避學習?

興海亭


如果中學生自稱有心理障礙是否是有意逃避學習?

我是心理諮詢師,經常調整出現學習障礙和心理障礙,心理問題的學生。其中,有一少部分是沒有問題的,為了逃避學習,假裝自己有問題,但這是極少數。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本來有心理障礙,有的還很嚴重,可是家長認為孩子懶,為了逃避學習,假裝有病,不給孩子看病,致使孩子痛苦,症狀加重。

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多數與學習狀態,學習成績有關,形成的條件性情緒,就是到了學校就有症狀,就難受,學不進去,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但到了醫院,有查不出問題,所以家長覺得孩子裝。

建議學校,社會上的教輔機構,推廣這方面的知識,就是學生的厭學,並不是真的不想學,而是想學學不進,是一種條件性厭學情緒,本來想學習,可是一學習就控制不住的分心走神,磨蹭拖拉,並且會伴有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軀體症狀。這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調整。


霍體清


現在每所中學都有指定的心理輔導老師吧?可以聽聽老師的意見。

正常情況下,孩子稱自己有病而逃避學習,也是非常普遍的情況,這是一個孩子因病受益的行為。比如,孩子說自己的肚子痛,想留在家裡,所以在孩子的學業生涯裡,會經過出現肚子痛的情況。

但是有心理障礙,則需要通過醫院開具證明證實了,一般醫院開具抑鬱症的證明會比較容易,所以,建議先確認孩子是真的有心理障礙,而且是經常專業的醫院進行測試確定過的,心理障礙也有很多種,不同的心理障礙表現形式也不同,需要注意的溝通方式也有不同。一般會在醫院的診斷報告中標明其心理障礙名稱和等級,如果不適合留在學校學習了,就請妥善處理吧。但如果一個學生主動的告知這一情況,有可能是想享受特權待遇,可根據事實情況處理。


造夢小兵


如果中學生自稱有心理障礙,作為人師和長輩必須要對此重視,不能想當然的以為是孩子有意逃避學習。在網絡時代,學生們通過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對自我心理的認識與以往相比更加成熟,當他們發現自己的生理反應和心理狀態出現異常時,他們完全會對自己的精神狀態產生懷疑。因此,我們首先需要尊重學生表達他們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一刀切”認為學生是逃避學習只能使得事態朝著更惡劣的方向發展。

當學生自稱有心理障礙時,老師和長輩必須立刻與其進行相關的交談,瞭解學生是不是真的有心理或精神疾病。如果發現異端,老師和長輩應該先幫助學生認識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其實同發燒感冒一樣,並不是可恥的疾病,它是受外界環境影響,或遺傳因素而導致的疾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很難以避免的。

其次,我們需要幫助學生進行專業的心理諮詢,進一步瞭解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狀況,並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引導學生走出困境。

如果,通過一系列專業的診治,發現學生確實在說謊,那麼也不應該立馬劈頭蓋臉地責罵學生,或者把學生視為說謊大王,從而不信任學生。我們必須具體事物具體分析,瞭解學生為什麼要說謊,真的只是為了逃避學習嗎?我們不能漏掉學生遭遇的家庭因素和校園因素,是不是受到了家庭暴力,是不是受到了校園暴力呢?這些問題,在如今,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如果學生真的是為了逃避學習,我們還要繼續分析,學生為什麼會要厭惡學習的情緒。當我們明確了學生是為了逃避學習而謊稱有心理疾病後,我們便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來,而不能拘泥於對學生人品的討論,這不是我們教學的重點,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勇敢的面對自己的缺陷,並戰勝它。


秦程不錦


有這種可能存在,但是當這種逃學心裡出現的時候首先就已經說明學生已經到了非常厭學的地步了,所以不管是真是假去看看心理醫生都是比較好的。


觀心閣主


可以叫學生跟學校的心理老師聯繫一下。

有心理困擾是很正常的,

先解決心理困擾,再投入學習。

現在青少年接觸的網絡上的信息量很大,

人際關係也變得比較複雜,

親子衝突加劇,

同學間人際關係緊張,

同學間的攀比也是存在的,

手機沉迷現象也比較嚴重,

時間安排不科學,

學習動力不足,

學習方法不恰當,

應試心態不科學…

先找學校心理老師諮詢一下,或許會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