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什么?它承载着什么?

手机用户52516124649


诗是什么?

按照现在的说法,诗,是一种文学体裁。

在古代,就不这么简单了——诗,是历史;是道德;是民风;是舆情;是颂歌;也是马屁;或许还是什么……。

那么,诗承载着什么呢,大概能不言自明了。

人类发明文字以前,已经有了历史。

不仅有了历史,人类还有了历史感——记录历史的冲动。

靠什么记录——诗,是重要形式,这就是史诗。

公元前3000年的“吉尔伽美什”,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叙事诗,这大约是世界最早的史诗。这一史诗,是用文字记录的。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记述了公元前10世纪前后的传说,经荷马,应该还有其他人整理后,形成《伊利亚特》24卷,15693行;《奥德修记》24卷,12110行。口耳相传几百年,直到前605-前527年的雅典时期,才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据说有48000行;《摩河婆罗多》,20多万行。亦靠口头吟诵,流传了数百年。

古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虽然不很长,但也口耳传诵,留于后世。

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120多卷,100多万行,2000多万字,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完全靠一代代歌手的演唱,几百年后才载于文字。

还有中国蒙古族的《江格尔》,也是同样情况。

《诗经》里的《生民》《公刘》,亦为史诗。

《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史诗“涉及重大的历史、民族、宗教或传说主题”。

史诗,分为原始的英雄史诗和非原始的文学史诗。

诗,不仅记载历史、歌颂英雄,还展示给人们向往的人格。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不是说诗以抒志,而是讲诗可令人情操高尚。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他说,读《诗经》,能够让人去除歪思邪念。

子又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他讲,学了诗,就可以懂得各种情感,利于掌握事父事君的伦理,还能增长知识。

知识从哪来?

中国古代,有采诗之官,专门负责到各地民间搜集歌谣,这就是现在仍在用的一个词“采风”。

《诗经》里有《风》,也称《国风》,收录160篇,包括十五“国”。

《周南》,是现山县以南的汝、汉、长江一带,河南湖北民歌。

《召南》,是今河南西部、陕西南部和长江中上游一带的民歌。

《邶风》,是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民歌。

《齐风》,是现山东临淄一带民歌。

《魏风》,是今山西南部一带民歌。

总之,《国风》的诗,西起陇东,东至山东,南临江汉,北抵河北。106篇诗,内容丰富,风格鲜明,含吐蹁跹,精彩纷呈。

还以《诗经》为例。

周王室采诗,不单只为了解民风,更重要的,是掌握舆情。

《召南. 甘棠》,据说因为西周召伯听政于甘棠树下,臣民用此三章叠咏之诗怀念他。

《邶风. 燕燕》,是卫君深情送别远嫁的姊妹而作。

《郑风. 清人》,讽刺郑国将军高客无能。

《齐风.南山》,则揭露襄公与文姜兄妹苟且,鲁桓公不敢管束妻子。

等等。

这些民间歌谣,大约同于明末“要吃粮,迎闯王”的一类,直接反映着一地的民意民情。

当时的诗,有约一半是采集而来的,还有约一半是公卿大夫贡献的。

《国语.周语上》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而后王斟酌焉。”

这些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不外讽谏和颂扬两类。当然,后一类远远多于前一类。

《大雅》中的《棫朴》《早麓》《下武》《假乐》《泂酌》《卷阿》等等,都是对宣王之前的周王歌功颂德的诗作。尽管文辞美艳,但也不乏马屁成分。

《大雅》的31首诗,应该全部出于公卿之手。

中国古代的诗,都是用来演唱的。

大概外国也不例外。古希腊最早的戏剧,就是一个人在台上唱诗,后来发展到两个人,对唱,还被看作是戏剧的一大进步。再后来,演员人数继续增加。

中国的古诗,肯定是唱。

前面说到的《尚书.尧典》,帝舜任命一个叫“夔”的臣下,担任掌管音乐的官员,教授“国子”,就是帝子和公卿之子。于是说了“诗言志”一大段话,核心意思是, 唱诗的内容,能使人受教感善;诗与歌的和谐旋律,既让神和也让人和。

《诗经.周颂》里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都是颂扬周文王的诗,后来成为祭祀文王必演唱的乐歌。

《商颂.那》,是西周宋国君祭祀先祖成汤的乐歌。

《论语.子罕》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讲,他从卫国回到鲁国,就开始整理音乐,把《雅》《颂》各归其类了。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的曲调,欢乐但不放荡,忧愁又不哀伤。

而且在当时,诗、礼、乐三者一体,是西周严格的社会层级的制度。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述而》)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论语.八佾》)

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祭完自己的祖先,演奏天子之歌《雍》,孔子怒不可遏,说,“诸侯们助祭,天子肃穆主祭”,这样的音乐,三家祭祖怎么配得上用呢?

于是,他强烈呼吁要“克己复礼”。


归纳一下——

诗,确实是一种载体。

但它承载的不仅是文学;还承载着历史;承载着道德,甚至承载着政治;它还承载着广义的文化,承载着民风民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它承载着英雄,也承载着小人物;承载着对帝王的歌颂,也承载诸多的阿谀拍马……。

诗,从来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一老沈一


诗是人在特定的时间段或环境下,抒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优美对称的句子,极致精炼,字字斟酌,句句打磨,琅琅上口,是文学中最精炼的一种体裁。

要说它承载了什么?那就是生活。

诗是大彻大悟,豁然开朗的人生写照。

诗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下酒菜肴。

诗是困境求生,不屈不挠的仰天长啸。

诗是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独行孤傲。

诗是双喜临门,宾朋满座的洋洋自豪。

诗是闭门修身,琴棋书画的逍遥清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喜欢伟人的人生大写意,畅快淋漓,不拘小节。

诗有古体诗和现代诗,自己的小作供大家欣赏,借景抒怀,略表心意。

《夏日雨中小景》

蝉鸣夏雨蜕金甲,

蛙颤荷叶戏鱼虾。

落红无意随波去,

回望枝头泪雨下。

《傍晚的外夹河》

夜幕降临,

海风湿冷地吹拂着树林。

夕阳也许怕冷,

信手把天空点燃,

不想变成了熊熊烈焰,

瞬间烧红了半边天,

外夹河的水也烧得通红。

夜幕阑珊,

晚霞拖着长尾如烟般消散。

华灯初上,

夹河桥上灯光和水光辉映。

遥望天空星光闪闪,

俯视大地灯火璀璨。

外夹河水悄悄从桥下流过,

带走了人间的繁华与喧嚣。

——外夹河是福山的母亲河,由大沽河和清洋河汇流入大海。


飞鱼蜗牛


诗可以歌,古体诗讲究押韵,上口。诗歌二字可以使其形象丰满。归根结底,诗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有其特有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一定视角中又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晃晃的一副画出现在脑海里。比如水调歌头,不自觉就可以唱出来。

一首诗歌有其特有的振动频率,这振动成为一种性质,可能这频率正好和你心弦的属性深深契合,所以你一下子感觉到了共鸣


古德逸纳夫


诗是什么?没有真实的定义,在古代,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

诗,又称诗歌。一般来说,语句上浓缩而精练,结构上具有跳跃起伏,同时又符合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一种文学体裁。

总体来说,诗言志、言情,乃文学中的文学。所有的艺术领域中,诗无处不在。

古人对诗的看法是这样的。《毛诗序》曰:“诗之,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严羽在《沧浪诗话》却说:“诗者,吟咏性情也。”不过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中言及:“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凡此种种,无非是对诗的主观评价,至今也没有完全的统一说法。

那么“诗”,它承裁着什么呢?

关于诗,有点文化或爱见物生义等的人,常常顺口溜几句也是诗,虽然一时兴起、不符合相关要求,但不能否定它存在诗的意义。所以说,诗言志、言情,是诗人用高度精练概括的词演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世俗观念、自然现象等有感而发的成文体裁。

孔子的观点,认为诗有四种作用即兴、观、群、怨,说明诗就是诗人对现实中存在的不满或愤怒的表达。比如新国风诗派,它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理念及其传统精神,抒写诗人的切身感受。

那么如何作好“诗”呢?

写诗,不是简单从事,须下一番苦功夫。情、形、理的统一,就构成了诗的内容,但诗有一定的定性要求,起码要符合音节、声调和韵脚注音的基本常识。因为它是诗人心灵上的文字图片,没有一定的成熟技巧是会表达不完整的。

音调决定平仄,意象决定美感,简约决定灵魂。一首好的诗,不仅言之有理,还要有思想深度便于人们广泛传颂的。诗言意象,也言事物,表现上主观上情思美赞、客现上叙事状物,有时也能相互融通使得表达的境界更高。

现代人很喜欢诗,特别是对于感情方面尤其执着并热心。比方恋人时男方对女孩子的情思,怎不能老是这么说吧:“我好想你呀!”、“我爱你夜不能寐,活一时想一天了。”所以,若采用诗来表达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总之,诗言志抒情,它承载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哪些家国情思、爱恨离别以及大自然界所有一切都被它阐述了个清楚,无怪平“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


杜象应


【诗为心声】诗言志,它承载了岁月

落葉遍山丘,登高望遠洲。

佳時宜酌酒,好景正經秋。

醉弄黃花瘦,斜依綠竹幽。

意逐閑雲去,西風滿閣樓。

一一癸己重陽登閬中滕王閣遠眺2013年作

昔時曾赴劍門遊,年少淸狂詩未留。

山路崎嶇峰作劒,浮雲繚繞險中幽。

小樓月夜松風遞,關閣千年蜀道悠。

擬駐光陰成夢境,今宵把酒問東流。

一一醉憶劒門之游(閬水漁民白溪釣)





白溪釣客


首先,诗是什么?

诗,在字义上,“诗”字的本义是“文学的一种体裁(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古籍中特指《诗经》,引申指“作诗(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又引申指“奉持,承继”,又通“邿”,指“春秋时期国名”等。说文解字中写到“诗,志也。从言,寺声。书之切。”

郑康成《六艺论》:“诗,弦歌讽谕之声也。”朱子曰:“风雅颂,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而《荀子·劝学篇》:“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其次,诗的承载?

1.情,诗源自生活,平凡且真实,承载了太多生活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思乡情等等,却唯独没有古希腊神话里的人神之情。

2.志,诗见证了人生、人性、人情,承载了诗人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没有一种文学载体较诗更能言志。通过诗可以了解诗人生平,通过诗可以领会诗人志向,亦是通过诗来品味诗人精神。

3.文化,诗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说西方诗歌与文学的源头是《圣经》,那么,中国文学的源头就是《诗经》。《诗经》的精神气质,就是中国文学的精神气质。即便身处急躁、浮夸的现在,闲读诗书,亦能感受中华文化的那份恬静。





未有暮色


至于这个问题,小编还没思考过。诗是文学?诗是生活?诗是描述?诗是抒发?我想诗表达的东西很多,没有具体的事物来定义它的概念。

诗到现在的发展已经有了两种形式。古诗和现代诗。而我们知道古诗它的发展是从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诗的形式在逐渐发生变化,而诗所表达的也越来越多。

至于诗的发展与它本身所承载的有什么关系。我想诗是文学,它代表着精神价值。诗是歌颂,他代表着努力。诗是生活,它代表着酸甜苦辣,月晴圆缺。诗是景物,他代表着欣赏。诗是自然,它代表着呵护包容。

以上是小编的观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也可以来小编主页,阅读更多古诗内容。





每日有料ISEE


诗是语言,承载内心独白

诗是思想,放飞梦想翅膀

诗是歌曲,谱写生命旋律

诗是艺术,净化灵魂荒芜

诗是文字,静默天籁禅语

诗是琴瑟,等待知音和鸣

诗是狂痴,豪饮一江春水


诗情画意白蘋洲


什么是诗?诗写什么?怎样写诗?什么诗才算好诗……均有论述:

先秦:

《尚书尧典》:诗言志。

孔子:《论语》中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诗》可兴观群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以《诗经》教学生,列《诗》为五经之首。

两汉:司马迁《史记》对《离骚》评价很高,(见后边:什么样的诗是好诗?)

毛苌《诗大序》中提出《诗》之“六义“——风,言天下之事,雅,言王政之所由兴废,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赋,铺陈叙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班固《诗赋略论》中提出《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肯定《离骚》“弘博丽雅。”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中谈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说明文章的不朽价值,并提出“文以气为主。”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强调触物生情,言志抒怀。

钟嵘《诗品》中说:“宏斯三义(赋比兴)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穷,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论诗分为上中下三品,列曹植诗为上品,他认为植诗:“骨气奇高,辞彩华茂,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隋唐五代:

魏征有《文学传序》、陆子昂《修竹篇序》中推崇“建安风骨”。李白亦推崇“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最喜爱谢脁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練”佳句,他说:“解道澄江静如練,令人长忆谢玄晖。”

杜甫:论诗诗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体现了诗圣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清,苗言,华声实义。

司空图《诗品》把诗的品格分为二十四类,如自然、豪放、含蓄、绮丽、典雅、雄浑……他论含蓄说得有点玄乎,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后来严羽又用个比喻说是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才叫含蓄。

宋金元: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认为“诗穷而后工”“托物言志,情景相生”要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苏轼《评韩柳诗》中最赞美诗圣之作“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杨万里有《论诗》、《诚斋诗话》。他主张诗1、要讽喻2、要含蓄。他认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体现了含蓄。

严羽《沧浪诗话》“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诗者,吟咏情性也。”他提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实亦倡导含蓄蕴藉。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提倡一要真,“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二要新:“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明:     

杨慎:《升庵诗话》,“诗之为教,狄之玄哉。六情静于中,万物荡于外,情缘人物而动,物感情而迁。” 王世贞《艺苑卮言》讲格调:“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合起来即“境界”,后王国维倡此说。

清:     

王夫之《姜斋诗话》强调要情景融二为一,他举《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为例确为精当。

叶燮《原诗》中说:“理、事、情诗之本也”,诗之根本不外乎说理、叙事、抒情,实际乃如是。





北源八字


诗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最美妙的东西,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但是我们的诗和文学现在已经死了……

有史以来,我们中国都是以文明古国的光辉形象被列国所称颂,但是现在呢?除了谈经济地位、谈GDP等,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的钱学森之问,可是到现在我们恐怕也已经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忘却了吧?

“我们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自己的文学大师?

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这让人想想都后怕啊!

或许就目前为止我们还能用‘我们肉体跑得太快,灵魂还没跟上’来搪塞和敷衍,但是以后呢?

难道我们若干年后要这样告诉我们的子孙?

‘人活着就是为了钱,还是为了钱?’

去年,就是2019年,山东大学发生了一件特别著名的事件,那就是所谓的‘几陪事件’。

丢人!耻辱!山东那是什么地方?它可是孔夫子的家乡。

这类事件实在是多不胜数,这也算是所谓的盆满钵满罢!

说了这么多,我们该怎样验证中国“文学”已死呢?其实很简单。

中国文学存亡与否,只须看看书店“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一片可怕空白、只须看看“悟空问答”里“读书”、“学习”的一摞弱智提问,怀中那颗拔凉拔凉的心,甚都明白了。

在一个流行灌输说教、口号空话、形式概念的氛围里,文学、文艺、文化甚而文明,正在迅即转身离去。这并非危言耸听,这不过折射出了一个浅显现象 —— 文学永远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总和,而不可能孤立存在。

呜呼!我们可能都生活在梦里……

——小故37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