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比特幣的減產時間不是確定日期?


為何比特幣的減產時間不是確定日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一些地方已經開始為比特幣減半倒計時,但倒計時的時間卻總是變動的,並非嚴格的一秒一分的倒計時,只能預測減半時間是在5月7日左右,無法精確到幾點幾分。這是為什麼?

原來,包括比特幣在內的諸多加密貨幣網絡,在分叉升級、減產等重要事情上,並不是用時間作為計量,而是用“區塊高度”來計量。這要從比特幣的基本工作原理說起。之前我們的金色百科曾經科普過,比特幣網絡是用一個一個的區塊打包交易記錄,每個區塊就像鎖鏈上的一節,從最初的1個區塊、2個區塊慢慢累積積累到現在的60多萬個。“由區塊形成的鏈子”,這就是區塊鏈名字的由來。

而區塊高度,就是指生成到第多少多少個區塊,比如2020年比特幣減產設定在第630000個區塊上執行。為什麼用區塊高度來作為計量執行分叉、減產的計量單位?筆者認為,因為比特幣的特點是去中心化治理,要避免被某個人、某個組織來操控,同時又需要靈活適應各種情況的變化,體現出代碼既法律的思維。相比人為去設定一個死時間,設定在某個區塊執行某件事,更符合這一精神。而且萬一比特幣誕生之後根本就無人問津,活不到2020年,那麼中本聰在2008年說2020年會第三次減半,有點說大話的感覺,而且比特幣的個人主義色彩也更強烈。而設定區塊高度的話,若比特幣真的成功了,那麼不用說自然就會到某個時間按照約定減產。

比特幣網絡每生成一個區塊的時間是隨機的,一般來說平均為10分鐘,有可能快一些,也有可能慢一些。所以到達減產的區塊高度,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時間,我們只能按照10分鐘生成一個區塊,來估算具體時間大概在什麼時候。

BCH、BSV等等其他加密貨幣都是同樣的道理,它們的減產時間都不是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