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壮乡农村“大喇叭”又复响

特写:壮乡农村“大喇叭”又复响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德礼村应急广播站,村民黄英梅用本地土话现编现唱抗疫山歌。新华社记者刘伟 摄

新华社南宁3月25日电(记者刘伟、陈一帆、李俞辉)“春天花正开,大家来防控,干部到群众,防疫又复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德礼村,村民黄英梅坐在应急广播站的播控台前,对着麦克风用本地土话现编现唱。随即,这曲带着“泥土味”的抗疫山歌,便传遍村里的田间地头。

今年47岁的黄英梅是村里有名的“歌后”。“我用本地话通过唱山歌方式宣传抗疫内容,村里人都能听懂。”黄英梅说,她还录制了几个山歌音频,随时都能播放。

村里的“大喇叭”又响起来了,这让黄英梅有些感慨。“小时候,村里要发布消息、办活动,喇叭就响了。”她说,“好多年都没听到了。”随着电视、电脑、互联网等深入千家万户,曾经作为农村主要信息传播工具的“大喇叭”逐渐淡出舞台。

特写:壮乡农村“大喇叭”又复响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丹桂村的应急广播。新华社记者李俞辉 摄

近年来,随着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增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大喇叭”再度进入农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公共服务处二级调研员房永明介绍,广电部门从2017年起陆续在广西12个深度贫困县建成覆盖160个乡镇、2980个行政村(社区)的应急广播系统。

最新的消息、亲切的乡音、熟悉的旋律,通过一个个收听便捷、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大喇叭”,传遍村屯田间每个角落。

“全市6个县每个村都配置一套应急广播设备,共安装3904个‘大喇叭’。”广西河池市文广体旅局副局长王献丰说,各县根据实际情况,用壮语、瑶语,结合山歌、快板等形式播报。

走进广西马山县民族村,一片片绿油油的桑树遍布道路两旁,不时可见农民忙活的身影。中午12点,应急广播声准时响起。

“‘大喇叭’广播信号由县应急广播指挥中心通过广电网络远程操控,传送到乡镇、村、屯。发生紧急情况时,应急信息通过广播快速发布。”民族村党总支部书记蓝生敏说,平日应急广播还用来推广农业科学知识和本地扶贫举措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应急广播派上大用场。“疫情期间,每天分4个时间段统一播报抗疫新闻、防控举措等信息,随着复工复产推进,还播报返工就业、招工信息等内容。”民族村第一书记农建萍说,这几天还增加了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内容。

“村里‘大喇叭’天天播,我们能及时了解各方面信息,做好防护。”大化县丹桂村村民韦志说,最近广播鼓励复工复产,他马上和南宁市武鸣区一家建筑公司联系,很快就返岗。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电局宣传处副处长於永义表示,广电部门2020年将继续开展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争取早日建成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广西应急广播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