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西漢史游編纂的《急就章》(又稱《急就篇》)作為魏晉至唐時期主要的蒙學教材,洋洋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文辭雅奧,涉及廣泛,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起著相當的影響。雖後來有“三、百、千”取而代之,但《急就章》在這個歷史舞臺所產生的影響依然不容忽視。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給大家介紹到了《急就章》中帶金字旁的金屬類物事和金屬加工方式,在這次文章中,我們則就《急就章》中的衣字旁,為大家普及一下漢代衣物方面的相關知識。

一直以來,衣食住行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這個“衣”,不僅是我們生存生活的必須品,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內涵中的重要符號。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又稱“華夏”,很多人卻不知道,“華夏”的名稱由來,正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服裝相關。《尚書正義》有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衣冠”也成了中華文明的代名詞。舉個例子,中國魏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原地區的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就稱為“衣冠南渡”。那麼,帶著對華夏文明的崇敬之心,我們再來看一下《急就章》中出現的衣部的字。

服飾類

衣 裳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衣部,自然離不了主體“衣”字。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早期甲骨文中的“衣”字就會發現,這裡的“衣”長得非常像人類身上穿的上衣,所以最早的“衣”字本義即指上衣,而“裳”字則用來形容下衣,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種類似裙子一樣的衣服,即為“裙裳”。漢代服飾中最經典的款式,莫過於上衣下裳。《詩經》裡有“綠衣黃裳”之說,青綠的上衣,薑黃的裙,青絲如瀑膚若脂,即便是失寵,我們都能感受到莊姜之美。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饋贈我們的。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漢代的上衣下裳

袍 襦 裘 褐 衰 褌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袍,亦是中國古代非常常見的服裝。袍服在先秦的時候已經出現,不過那個時候的袍服,只是一種裡面有棉絮的內衣。及至漢代,內衣成為了外衣。不僅男人喜歡作為正裝穿(官員常用以作朝服),婦女也深愛之。一些別有心裁的姑娘們,往往在袍上施以重彩,繡上各種各樣的花紋,有點類似於現在小姑娘們鍾愛的“小禮服”。即使是應對大婚這樣的場合,也是毫不馬虎。

《急就章》中有“袍襦表裡曲領”。袍與襦的主要區別就在長短上,因襦衣比袍服短,其形制又比較靈活,所以比較適合普通老百姓的勞作和士兵的行軍作戰,成為了秦至漢初比較常見的一種服裝。秦俑坑中出土的兵馬俑,都是著襦衣。不過襦衣自身又有為長襦、短襦、腰襦的分別:衣的下襬齊膝者為長襦,位於膝上者為短襦,齊腰者為腰襦。此外,襦又有禪襦(單襦)和複襦的區別。禪襦就是夏天穿的薄衫,複襦就是冬天穿的襖。這裡順便提一下《急就章》中提到的“裘”字,裘字本指冷天穿的毛皮衣。人們常用“裘馬”(坐馬車,穿裘衣)體現富貴風流(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穿著貂出去嘚瑟)。這個字比較常見,我們就不多贅述。

睡虎地秦簡《金布律》中曾提到:“囚有寒者為褐衣。”可見褐衣是罪犯常穿的衣物。實際上,褐衣也是襦衣的一種款式,一般為布的質料為麻布或粗布,顏色為黑黃色,和栗子皮色較為接近。一般是下層的貧民和勞動者才會穿。有個成語叫“被褐懷玉”,直譯過來就是穿著粗布衣服,懷中卻藏著美玉,用以比喻人內秀而不顯於外。《急就章》中還提到了“衰”字,單看這個字大家可能並不陌生,其動詞屬性廣為人知:衰竭,衰減。但它的本義可能卻少有人知:其本讀“cuī”,為古代用粗麻布製成的毛邊喪服,《周禮》中就提到了這種喪服。除衣裳之外,漢代也穿褲子,即為《急就章》中所提到的“褌”,指代成人穿的滿襠褲,需要和兒童穿的無襠的套褲作一個區分。

我們再來深入瞭解一下漢服的基本結構:漢服從上至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前後具有對稱性。也就是說在製作時會用到兩幅同等長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如果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稱之為斜領右衽衣。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漢代男性的服飾

袷 襜 襲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急就章》中提到的“袷(jié)”表示古代交疊於胸前的衣領。它也同“夾”講,有雙層、裡襯的意思。袷衣,就是夾衣。“繡袷裙”(繡夾裙),就是帶裡襯的裙子。襜(chān)是系在衣前的大巾,即秦漢時的“蔽膝”,有點類似於圍裙,是古時遮羞物的遺制,用於遮蓋大腿至膝部。男女皆適用。蔽膝與佩玉一樣,在當時都是別尊卑等級的標誌。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漢代的蔽膝和大帶

《急就章》中還提到了漢服中的“襲”。襲、褶意思相近,皆表示左衽袍,觀其服式,類似於漢族的長襖,對襟或左衽,不同於漢族習慣的右衽,腰間束革帶,方便利落。褶字後也引申成右衽,和平日的常服、朝服。古時還流行一種褲褶服,本是行軍打仗用的戎裝。後來逐漸區分開來,戎服短衣細口,而褲褶廣繡大口,已經名同實異。

襪 襐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另外,在《急就章》中,還涉及到一些古代的配飾。在秦漢時期,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嘛。除了佩玉以外,襪、帔、香囊、劍、綬、印、革帶、玉帶等都是比較常見的。文中的襪即為“襪”的繁寫,漢代時為針織或編織的足套。另外《急就章》中還提到了襐(xiàng),為當時的一種首飾,裝飾品。襐服,同象服,表示繡繪彩色花紋的服裝。漢代的服飾和紋樣也是非常講究的,用色也體現著等級的區分。襐服在當時只有貴族的婦女才有機會穿。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漢代佩玉

衣物修補填充

補 褚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除了這些本身表示衣服和服飾的字外,《急就章》中還涉及到一些衣部的字,表示與衣服相關的一些活動。比較常見的像“補”字,指的是補綴、修補破衣。褚(zhǔ)指把絲綿裝入衣服,為古代填充衣物方法之一。

《急就章》中的衣部,我們暫且就帶大家探析到這裡。如今,隨著中華民族不斷強大,一股“漢服熱”再次在中華大地上刮起來。走在大都市繁華的商業中心,或風景秀麗的旅遊景點,我們也能時不時地看到幾個穿漢服的小姐姐,裙襬翩翩地走在人群裡,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然,我們在追求這種時尚的同時也應當謹記,我們的服裝背後是有一套歷史文化內涵的,它所承載的是中國的燦爛文明和精神氣質。唯有真正懂得,方能把這種文明傳承下去。

淺探《急就章》中的衣部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 中華書脈·不忘初心的王覿”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佈,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