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在奥廖尔同样部署了纵深防御,为何不能像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那样成功守住?

战情解码


对于东线来说,由于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对于防守来说,这种情况就是常说的无险可守,这种情况下防御一方能够依托的就只有自己构筑的防御阵地了,还有用来不断填补战线缺口的增援部队。



库尔斯克战役的地图。

德军在库尔斯克投入的坦克除了老虎和豹子,就算是4号坦克也已经是换装了75毫米长身管火炮,而苏军方面主力还是T-34/76,在坦克的质量上,德军是占据了技术优势。

德军的计划是要南北对进,一口吃掉苏联2个大的方面军,重新夺取战略的主动权。

应该说,德军的防御阵地还是和一战的堑壕类似,用四通八达的堑壕把各个支撑点连接起来,然后用炮火掩护各个支撑点。并且在阵地前沿设置大量雷区。苏联人的防御阵地也差不多,但是苏联人由于轻型火炮比较多,比如像76毫米的加农炮。苏联人经常是把76炮直接部署在反坦克支撑点里边。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来,在东欧这种平原地带组织防御,除了要构筑坚固的纵深工事以外,还要有大量的预备队,朱可夫在说到为什么要把列宁格勒守住时,就曾经说过如果列宁格勒没有守住,苏军就要在北面建立防御德军进攻莫斯科的防线,那样就会消耗掉苏军的战略预备队,而且在平原地区没有依托,防守起来更加困难。


苏军在库尔斯克除了坚固的工事以外,还有数量巨大的预备队。

而德军在奥廖尔的突出部,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都明白,在苏军削平了勒热夫这个突出部以后,马上就该轮到奥廖尔了,当然德军同样可以利用奥廖尔突出部去进攻苏军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也正是这样做的。但是德军在准备进攻库尔斯克的同时,苏军也没有闲着,除了在准备库尔斯克突出部南北根部的防御阵地的同时,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北部,苏军已在准备削平奥廖尔突出部,这一点其实莫德尔看得十分清楚,所以莫德尔对于堡垒计划并不热心,其实就是想把德军的预备队应付苏军的进攻上。但是,莫德尔对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北侧的进攻实际上就是消耗了莫德尔手上的预备队,而且经过苦战,莫德尔的部队已经是疲惫不堪,在苏军发动进攻的时候,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了。



德军在库尔斯克南北两个方向都是损失严重。

德军的装甲部队在之前的进攻中除了损失严重以外,剩下的人也被弄的精疲力尽,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无险可守的地形上,除了依托坚固的防御阵地以外,还要有不断能够填补前线空缺的预备队,而且预备队甚至比坚固工事还要重要。苏军在库尔斯克为德军准备的除了133万大军以外,后边还有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理论上草原方面军是为了后边的进攻准备的,但是当曼施坦因进展顺利的时候,苏联人还是把草原方面军的坦克集团军拉了上去,就是这个坦克集团军最终挡住了曼施坦因的进攻。现在德国人可以说出来一大堆理由,但是曼施坦因在向前推进了35公里以后就再也打不动了。


苏联人在向奥廖尔进攻的时候,可以说是从四面八方向中央挤压德军,这种打法可以说是又要人又要地方,而德军在进攻库尔斯克的时候,只在南北两个突出部的根部打的热闹,但是库尔斯克突出部正面德军基本上没有动作。

苏军是运用预备队的高手,这一点比德军高明很多,德军始终处于一种拆东墙 补西壁的状态,盟军在西西里登陆,需要从库尔斯克凋兵?而且盟军已经攻占了整个西西里岛的时候,从库尔斯克抽调的这个师还没有赶到西西里,这样不但是库尔斯克兵力被削弱,而西西里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红色手电筒


名词对名词是没有用的。

乔丹和蔡徐坤都打篮球,黄金和青铜都玩农药,哮喘和冠状都叫肺炎。

因此奥廖尔和库尔斯克都叫纵深防御,结局不同很正常。


味冷


这个原因在于双方对于防御准备和构成完全不同。

苏军在库尔斯克的防御工事是因为预先获悉德军准备进攻这个突出部而花费数个月构筑的多纵深强大防御阵地。

苏军当时在整个突出部构筑了4道防线,整个纵深达到250-300公里。当时防守奥廖尔一线的中央方面军以5个集团军防守306千米长的战线。主要方向的3个集团军平均防御正面只有44公里,重中之重的波内里方向第13集团军防御战正面只有32公里。 该集团军火力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近100门火炮和迫击炮(反坦克炮30门)和近9辆坦克,这个密度足以抗击德军的冲击。而且还部署有方面军第二梯队以及预备队。

当时的第13集团军兵力雄厚, 总兵力约1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718门,坦克和自行火炮约300辆。集团军构筑了三道防御地带,主要防御地带、第二防御地带和集团军后方防御地带。全部防御纵深为35千米。该集团军战役布势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展开2个步兵军,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各展开1个步兵军。主要防御地带由4个加强步兵师占领,3个步兵师占领第二防御地带,集团军后方防御地带由5个步兵师占领。由坦克第129旅和5个近卫坦克团组成的预备队,也配置在集团军后方防御地带。此外,方面军预备队的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也预定向第13集团军地段实施反突击。

正是建立了如此完善的防御,第13集团军才得以成功抗击德军长达7天的猛烈进攻,迫使德军在1943年7月11日转人防御,而德军在这几天内仅仅前进了9公里!

而当苏军反攻时,德军在奥廖尔方向的防御还是比较坚固的。德军主要防御地带纵深5-7千米,由三道阵地组成。阵地中有堑壕,堑壕前有防坦克和防步兵障碍物。各个阵地内建立了支撑点,支撑点有各种发射点。 德军整个防御战术地幅由两个地带组成,全纵深12-15千米。各地带构筑有完善的堑壕、交通壕配系以及大量火力发射点;而在战役纵深内还构筑了若干中间防御地区,整个德军防御全纵深达到150千米。

战役进行中,主要方向对苏军7月12日当天就突破敌军主要防御地带,当日下午快速集群坦克第5军(坦克136辆)就投入博尔霍夫方向,随即该集团军得到方面军预备队坦克第25军支援,到了7月19日包围了敌军博尔霍夫集团。 7月29日,苏军歼灭该集团。8月5日,苏军解放了奥廖尔。 不过苏军没有突破德军奥廖尔-布良斯克铁路线,在8月6日-8月8日连续三天激烈作战仅前进23-25千米,未能突破战役纵深。

由于这是苏军第一次对德军预有准备的纵深梯次防御进攻,所以尽管取得胜利,不过代价不小。在奥廖尔进攻战役仅坦克就损失2500余辆。


荣华之武器堂


1942年的冬季战役中,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上深深的锲入了德军防线的纵深,最终形成一个向西的巨大突出部,即库尔斯克突出部。与此同时库尔斯克北部的德军奥廖尔防线自然也就形成一个向东的突出部,即奥廖尔突出部。泥泞季节到达后,东线暂时停止了大规模的作战,双方都在加紧补充损失和制定作战计划,从军事角度来看,突出部由于三面受敌,于防守不利,自然成为理想的进攻目标,德军将目标指向苏军的库尔斯克突出部,而苏军则将矛头转向奥廖尔突出部,双方都在各自的突出部加紧构筑防御工事和部署兵力,全部都构筑了纵深的防御阵地。



德军率先发起了旨在消除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堡垒行动”,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仍旧没能突破苏军的纵深防御阵地,最终撤回了出发阵地,“堡垒行动”失败了。几乎就在德军放弃“堡垒行动”的同时,苏军对德军的奥廖尔突出部发起了强大的攻势,尽管在东面的进攻被德军成功的遏制,但是在北面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进攻发起第一天便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防御地带,到第二天则完全突破了德军的第二防御地带,突入德军防线纵深15公里,德军的北部防线开始崩溃,尽管德军投入了战役预备队(第5装甲师),但是由于突破正面过宽(23公里),德军的预备队无力恢复原来的态势。此后德军第9集团军的主力陆续赶往奥廖尔突出部阻止苏军的进攻,双方在这里鏖战了近一个月,最终以德军撤出奥廖尔突出部而告终。



德军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失败和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胜利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虽然双方都构筑了纵深防御阵地,但是德军的兵力兵器密度远不如苏军,尤其是缺乏装甲预备队。担负奥廖尔突出部北部和东部防御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仅有1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作为预备队),还有一个隶属于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第8装甲师,总兵力只有16万人,坦克不超过200辆。而他们面对的是苏军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总兵力超过65万人,拥有1500辆坦克,充足的坦克部队保证苏军在突破德军的防御阵地后,仍能投入新锐的坦克军去扩大突破口,德军寥寥无几的战术预备队无法阻止苏军坦克军的进攻,零星的反冲击仅能迟滞苏军的推进而已。即便莫德尔的大批装甲师赶到之后依旧无力恢复原有战线,只能是通过“弹性防御”来维持一条完整的防线,莫德尔已经下令在大后方构筑新的防线,这意味着德军已经准备放弃这个突出部。



从战术上来看,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之所以没能守住奥廖尔突出部,关键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战役预备队,一旦苏军达成宽广正面的突破,德军的预备队就完全不够用了。而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中,苏军则拥有足够的战役预备队,每当德军装甲部队达成突破或者将要达成突破时,苏军立刻会投入强大的坦克预备队(坦克集团军级)发起反击,迫使德军的进攻停顿,从而为苏军步兵单位重建防线争取了时间。后期德军第9集团军加入奥廖尔防御战时,德军就基本能得到强大的装甲部队支援了,苏军也再没能从正面突破德军的防线,战役演变为一场消耗战,这体现出德军娴熟的防御技巧。最后苏军虽然成功的占领了奥廖尔突出部,却付出了50万人的惊人损失。苏军的进攻和防御技巧仍旧远不如德军,但是苏军却始终占据着明显的数量优势,最终耗尽了德军的进攻并压垮了德军的防御。


战略论


每当提到防线突破战,人们总会首先想到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实际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防线突破战并非人们熟知的马其诺防线,而是1944年9月至1945年2月被盟军攻破的德国“齐格菲”防线.后者无论从防线本身的工事规模,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以及战役结果所带来的战略意义都要远远胜过前者.巧合的是两次战役中德军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然其命运却截然相反一一曾成功攻破法军马其诺防线的德军,却在其本国境内的.齐格菲"防线攻防战中输了个一败涂地!虽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德军的失败乃是历史必然,但从军事角度看,作战上接二连三的诸多失误乃是其迅速溃败的重要原因.失误一:构造的失衡"齐格菲"防线是二战前德国在其西部边境构筑的永备筑垒体系,也称"西线屏障"或"齐格菲阵地".其建立目的是为防卫德国西线边界,并以之作为向西进攻的出发基地."齐格菲"之名源于德国民间史诗《尼贝龙根之歌》中的英雄王子——传说他曾经杀死巨龙,以龙血沐浴全身,而后可刀枪不入.德国以之命名防线,取其"坚不可摧"之意.防线工程于1936年3月开始构筑,至1939年8月基本建成.德国政府先后共投入10万工程兵部队,约35万劳工,工程总耗资高达35亿马克."齐格菲防线"中设置的"龙牙"障碍物.齐格菲"防线全长约630千米(马其诺防线全长390千米),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累沃起,沿着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至德国,瑞士边界结束,共划分为北,中,南3个防区.其中,中防区最为牢固,最大纵深达到75千米(马其诺防线最大纵深15千米).防线共构筑有各类永备筑城工事14000个(马其诺防线永备工事5800个),平均每千米正面上的工事数量达到22个(马其诺防线每千米为15个).防线内部还构筑有较完备的道路网,以便于军队实施机动.看上去,.齐格菲"防线犹如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然事实并非如此一一如此庞大的防线下,隐藏着许多致命弱点.首先,防线许多地段未构筑斜切阵地,一旦对方机械化装备突入阵地,便可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