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从孤独走向最舒服的交往?


人际关系的心理博弈 | 我们如何从孤独走向最舒服的交往?


人际关系的心理博弈 | 我们如何从孤独走向最舒服的交往?

文 | 橙全主笔团

01

你是怎样和孤独相处的?


很喜欢欧文亚隆在《当尼采哭泣》中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剧毒的一面挡箭牌而已”。


疫情的爆发,我们被隔离在了专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少了一起嬉闹的朋友,少了一起吃火锅的热闹,少了一起聊八卦的闲适,一个人的你,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宁静吗?是享受着这份孤独,还是无聊的期待着和伙伴的见面呢?


说起交往,可能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身边的朋友,或许也会想到一直陪伴我们的家人,或者是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陌生人。


但是我们总是会忽略掉一个人。


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时候,最常拥有的一个感觉可能就是无聊了,所以我们总是想要给自己找点事情,看视频、睡觉、玩游戏,完成着一些并不需要有太多结果的事情。


回忆一下,这个时候的你快乐吗?

小鬼因为最近遭遇了各种不幸,被男朋友劈腿,被同伴排挤,万事不如意,一心只想外出放浪形骸。

她问我:为什么我喝了那么多酒,结交了那么多朋友,走过了那么多地方,吃得那么撑,笑得那么欢,还是会感到孤独?

“孤独”仿佛是当代长盛不衰的命题。


被社交媒体侵占的生活并没有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安全感,集体狂欢的背后是一个偌大群体失落的自我。

你以为你在和孤独斗争,但实际上我们只是选择了回避孤独。

乔纳森弗兰岑在 《自由》中写过一段话:

“每个人都固执地坚持着自己不想这样过的生活。每个人对自己和别人都不满意,每个人和别人都不开心。 有的人害怕空虚而负重,其实空虚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其实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和自己博弈,没有谁能说这样做就一定会拥有好的结果,但是我们确实又羡慕着别人的快乐,我们总以为下决定的时候,就是我和自己相处的时候了,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过是让环境影响了情绪,又让情绪控制了决定,我们并不太会和自己相处,但好在交往都是从认识开始,先问问自己,你认识镜子中的那个自己吗?

延伸阅读:《豆瓣高分心理学电影 | 禁足的日子,让我们重新打探这个世界》

02

我要怎样认识我自己?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由达里尔·贝姆提出,他假设我们观察着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推断。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

一个世纪以前,威廉·詹姆斯就为情绪提供了一个类似的解释,他举例,一个女人在森林中受到刺激,例如遇到一只凶恶的野熊,她感到紧张,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大量分泌,然后她逃走了,意识到这些以后,她体验到了恐惧。

行为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只靠思考,会觉得自己越来越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思维的世界太广阔,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锚将我们带回,就很容易天马行空到最后也不知道我们到底想了些什么。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提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就是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为什么我们也很难认识到自己呢?其实我们并不是认识不到自己,而是因为我们不想认识这样的自己,产生了一种回避,毕竟谁也不愿意用懒惰,逃避,等词语来形容自己。

《你不是在自我接纳,你还是在自我战斗》中提过的如何应对自我逃避:逃避意味着内耗,却无法解决问题。要想有效处理痛苦,我们必须面对并深入体验它们。

当你能学会和自己好好相处了,那就试着走出自己的堡垒,找寻你的伙伴吧,虽然,这个时候你可能又会遇到新的问题,比如,交往中,我到底该说些什么呢?


延伸阅读:《潜意识造就了人类的大部分决定 | 鲜为人知的心理学冷知识》


03

为什么我不知道我应该说些什么?


之前在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小白告诉我:老师,很多时候和别人交往,我都觉得很尴尬,实在是不知道能说些什么,最怕空气突然安静。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就总感觉哪里怪怪的,好不容易在脑海里找到了一个话题,接着没有了下文,就更尴尬了。

我是不是不太会说话啊,或者我是不是不太讨人喜欢?

在社会心理学中,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能帮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做出解释。

当你置身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很惨的情境中,你的焦虑可能会致使你验证这一信念


我是一个60岁出头的矮个子,当我与一群高个子、年轻的选手一起进行篮球比赛时,我常常怀疑他们是否会认为我是队里的累赘,这将削弱我的信心,影响我的表现。


克劳德·斯蒂尔和他同事称这一现象为:刻板印象威胁一一这是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根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

回忆一下自己在和别人交往,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是不是就常常开始这类的担忧,我控制不了我的情绪,我之前的交往总是不太成功等等……


我们总是习惯带着担忧去和别人沟通,为自己设限,导致没有办法自然、自信的说出自己心理的观点,甚至于不知道要怎样开口。

如果说交往是场博弈,那么很多时候在游戏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为自己选择了一个结局。但你真的有自己想的这么糟糕吗?

延伸阅读:《穿越人际的迷雾 | 十八个经典的职场心理学效应》


04

其实你的身上有光


我们也曾和朋友深夜聊着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不知不觉天亮了;


因为团队合作完成了一项很有挑战的任务而获得了大奖,每一个人都拥抱在一起;


又或许只是在一个不经意间看到来自外界的惊叹、感慨、赞许……


这些都在给我们传达着同一个信息,你是真的很不错。

既如此,看来畏惧交往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而可能只是我们思考错了方向。

我在一个心理学教授讲座上听到过一个分享:


教授有一个患者一直处于很焦虑的状态,他喜欢不断地问别人,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收到好的反馈,他会产生质疑,觉得是别人害怕伤害他故意说的好话;如果收到负面的信息,他就会觉得对方是故意要伤害他,下次尽量还是离远点。

有次这位教授在一个研讨会上,被要求不能打开手机,于是在晚上回家的时候才看到了5条那位来访者发的信息,按照时间从早到晚分别为:


  • 医生,我觉得我最近脾气似乎不是很好,你觉得呢?—「渴望关注」


  • 我看你没有回我消息,你果然也觉得我很烦人对吧。—「自我贬低,渴望认同」


  • 我知道我可能确实不太会说话,但那主要是因为我父母都不太会说话,这就是遗传啦—「外部归因,规避责任」


  • 医生,虽然我可能有时候确实很烦人,但是你如果不理我,就是你不尊重人了,你不觉得这样很过分吗?—「自我保护机制开启」


  • 对不起,可能我之前太激动了,但那是因为我以为现在只有你是理解我的,医生你不要放弃我,可以吗?—「自卑情绪」


看到信息,这位教授哭笑不得,因为确定他没有抑郁倾向,所以第二天,才和他联系。为了避免因为纠结负面事件而越陷越深,并没有和他讨论昨天的事情,而是询问了他的生活,发现了他喜欢电影,于是两个人从国内电影聊到国外,从拍摄手法谈到光影分部,从电影寓意说到人物处事风格,他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见解,那一刻,他眼睛里是有光的。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他有些不太讨人喜欢,但其实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有光的。哪怕是自编自导完成了一场独角戏,但是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依旧会散发热忱的光。

长期对自我有较低的评价状态,不如回忆一下自己的“长板优势”,生命旅途,你一定有你独一无二的闪光,“我觉得自己不喜欢交往”或者“我不擅长交往”像极了自我枷锁,哪怕是自闭症的儿童也会希望被善意对待,拥有更舒服的交往。

延伸阅读:《嘴上没话,心里有光:一个性格内向孩子的真相》


05

直面自己内心

你会找到最舒服的交往方式


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的帖随处可见,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之前很火的PUA,我们都在追求一个结果,这是现代人际交往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为结果服务,所以我们很容易习惯想到怎样投其所好,很容易因为害怕得不到认可而放弃交往。这样只会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小。


我曾在茶水间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a:你为什么不找男朋友呢,是因为你们90后觉得结婚不重要吗?

b:不,是因为我接触的人群大都是有妇之夫,同时我不想犯法。

a:那你可以去外面接触啊。

b:嗯,只有晚上时间属于我,睡觉不好吗?难道大晚上出去找流氓吗?

交往没有时间,距离不允许,感觉不到位……感觉自己好像认识很多人,但是如果没有需要,就会减少甚至不再去联系。


《知乎高赞:事关成长,你不可错过的三十个人生感悟》中曾引用林语堂对孤独的诠释: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自己一个人,我们常常说起的单身高端女性的生活就是,自己一套房,一个不讨厌的工作,养一只猫,周末可以睡懒觉吗?这里似乎没有朋友的位置。

但细想,这又何尝不是退而求其次的生活,被现在便捷的生活惯坏的我们,再也不习惯将就了。

但别忘了,你本不必将就,那个更加优秀的自己,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普通但是不孤单的你,可以寻到舒服的朋友,无需为了证明什么或宣誓结果,但是总会有些小惊喜。


让情感有所宣泄,让无助有所依托,让身边有所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