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问题中用了“摆脱不了”,说明原生家庭给这些人带来了一些缺点。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优缺点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哪怕是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缺点。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拥有正确认识缺点的态度。

我父母都是老师,一个数学老师,一个物理老师。我从小就喜欢理科,可能是因为理科我的分数高,容易获奖得到鼓励,而文科比如语文和英语,都是我拖后腿的科目。

这算不算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父母对英语基本上一窍不通,也不好督促我的学习,每次考试我也是依靠着理科得高分来提高总分。记得我高考时,英语77分,总分是刚过二本一的线。最后也算是上了大学,虽然不是人中龙凤,但也还不赖吧。

所以我觉着,所谓的缺陷,我们可以尽力用优势来弥补,同时要正视缺点,一步步优化就行了。


贝贝贝贝贝塔


小的时候,妈妈说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姥姥在我五岁时候去世,弟弟刚一岁,什么都要妈妈独立承担了,之前她也是依赖姥姥惯了,必须自己做饭做衣服做农活带孩子,所以脾气暴躁易怒!我和弟弟经常性的挨揍[捂脸]揍完又心疼我们。

那时候爱玩!大大咧咧的,唯一不喜欢妈妈大声说话,太强势!爸爸抽烟又爱喝个小酒。长大以后特别讨厌别人吵架骂脏话,身边只要说话带脏字就忍受不了,也讨厌吸烟喝酒的男人!

工作以后,有人说我也是有点强势!心里暗暗惊醒,这是被潜移默化了吗?于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往自己讨厌的方向发展。之前看《都挺好》苏明玉有一集发现她好像慢慢快变成她最恨的妈妈模样,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好在我妈妈很爱我,现在也是可爱的老人一枚。随着年龄增大她已经慢慢趋于平和,回想小时后对我姐弟俩态度不好也是反省过自己,哈哈哈

我觉得什么性格都是可以改变的,随着所处的环境影响。做最好的自己!



杨杨记录美好生活


我真的觉得原生家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我身边有很多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例子。

a他是生活在福建的二线城市,也算是个较为发达的城市吧,作为本地人来说,他们一家人,思想和格局,永远局限在那个小渔村。他我倒觉得还好,之前他姐姐的事情闹得很大。他姐姐找了个男朋友,是在隔壁市有户口的,但是在本地是没有户口,所以他爸妈瞧不上他。跟他姐说让他姐要去相亲,要选他们觉得好的人才能嫁,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什么叫做好的人呢?他告诉我就是找他们本村的人嫁。为什么呢?因为离得近。父母想把孩子捆在身边,这我能理解。后来她姐姐为了想结这个婚好几次偷偷跑出去。最后他爸妈把她关起来了,我记得这件事情一直拖了将近有四年吧。最后以他姐姐在家里尖叫发疯结局收场,可能她爸妈也吓到了吧,然后就同意了这门婚事。他考大学出去想要离开福建,他爸妈愣是让他报了福建离家最近的学校。我不明白锁在身边有什么意义?

b我之前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开朗很开朗的女孩子。因为他真的非常的乐观,而且在课上面也是很认真很积极的回答问题的。但是我有时候发现不知道是我自己太过于沉闷,还是什么原因,我总觉得他的过分自信,是在掩饰些什么?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也是一个遭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孩子。他在他小的时候一直受到父母的辱骂,是已经上升到辱骂的级别了。所以他一直没有自信,他就拼命的想把自信表现出来,让别人看到他好像很阳光。每次看到他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想起有句话说你那么快乐,心里一定有个很大的伤口吧。

最后一个也是我自己的例子。我自己,一直觉得我爸妈不是很喜欢我,我爸爸倒是还好,特别是对于我妈来讲,我觉得我妈不是很喜欢我。特别是一个二胎的家庭来说,天平永远是倾斜的。甚至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还养成了讨好型人格,我一直觉得作为女儿来说,我真的是尽力了,包括我在别人的耳朵里面,也是不断地听到夸我自己,说我多懂事,在同龄人中算是很懂事的一个了,我妈就说我装,他说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连他自己都跟我阿姨讲说她更喜欢我妹,不是很喜欢我。所以我一直就很缺乏自信,我做什么都不敢去做,我很害怕有人在我背后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一直都很痛苦。前几年才慢慢的从阴霾中走了出来,我妈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慢慢的对我的态度也有了好转。

原生家庭的毒害,真的很多时候会影响人的一辈子,我真的由衷由衷的希望大家,如果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能尽力摆脱就尽力摆脱,像苏明玉那样,走出那个圈子,迈向新的圈子。如果摆脱不了,就尽力改变自己吧。



深水埗阿表


我们大部分时间选择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待人处事,消费习惯等等。但是都随着我们不断地学历和学历的积累而在发生改变。当然这些都是在行为上,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很难摆脱,我就是。

我对于家庭的印象就是争吵、无休止的争吵。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做生意,没有时间照顾我,所以我是跟着奶奶一起长大,我想说童年似乎都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别的经历。老一辈人喜欢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妈妈总是不断地提醒我,我奶奶有多不喜欢我,有多喜欢其他的孩子等等。

爸爸妈妈他们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吵架,我总觉得是我做的不够好让他们吵架,我会小心翼翼的努力做好任何事情;导致我在家庭及任何集体中缩小自己的存在感,在工作中小心翼翼的做自己的事情,感情中亦是如此,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让他人不开心…父母的否定像是一道不可愈合的伤口深深的刻在心里

我去读了《原生家庭》这本书,里面讲的场景似曾相识,我也在努力的去改变,原生家庭是我们的起点,

希望我们用成长的力量来疗伤痛,所有亏欠你的,你都要赢回来!



拥慌。


小时候父母没有多少时间陪伴,也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我都是散养形,经常被骂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对,即使已经很努力做了,但还是得不到表扬,家里的环境也是互相抱怨的,很少有相互理解的时候。

以至于长大的我没有自信,不懂得包容理解,直到现在我自己成家了,有了儿子以后,似乎能够明白父母的辛苦,觉得如论如何他们有他们的苦衷,父母那一辈人真的是很能吃苦的,即使再苦再累也不会苦孩子,家庭环境没办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接纳身边的人,事物。祝一切如意。


小小叶的生活Vlog


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刻在骨子里难以改变的,影响人的终身的习惯乃至性格。

近期的获奖电影《小丑》很深刻的刻画了这一点,童年的阴影会导致成年后的行为异常。有些话说好:“成年的创伤可以用童年来抚平,童年的创伤却要用一生来抚平”。“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可见原生家庭对人的塑造的关键!

所以,关爱儿童,尤其是身为人父人母的人,在子女面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也不能把错误行为和家庭矛盾的伤害带给未成年人!



腹有诗词气自华


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他的三观、性格和他的发展,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时候父母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是一些举动成为了孩子一生的阴影。

如果你不想被原生家庭的模式困住一辈子,一定要把这两个字当成真理来践行。越是排斥父母,你就会越像他们。而越是接纳,你就越能自由和改变。所以首先要接纳的,是自己的脆弱,如果心里有委屈和伤心,好好哭几场。父母没能给你的理解和爱,要自己好好补回来。

另外就是接纳,这就是你的人生,你的父母带着他们原生家庭的印记,他们已经给了你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东西。怨恨是一种强烈的连接,如果你一直怨恨你的父母,那你一辈子都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

其实没有完美的所谓“原生家庭”, 也不存在所谓的“完美的子女”,这些都是创造出来的“概念”,重要的是,确实有多人有相对完美的人生,因为这个是可以选择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痛苦无力,一阵子就好了,不要延续下去就OK。舔完伤口,仍然可以继续走下去,走向你期望的美好生活。  

打开心结,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就叫爱逃课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然而很不幸地,我属于后者。

在你最干净,最天真的时候,那你时候你的世界观,就是你的家人,他们可以给你世界涂上任何色彩,你都会是对的,因为血浓于水亲情,最初的认知,最信任的人。这种会融入你的血液,刻进你的骨头。

在你独立生活之后,会在你潜意识影响到你,包括你的自信,自卑,开心,忧郁,你的情绪,处理事情的方法,遇到问题的心态。

但是这都是你成长的一个过程,自己想怎么活,还是看自己的选择,努力的方向,积极上上的心态。

不管你原生家庭怎么样,对你的影响是好或是伤,当你独立生活了,独自去面对生活时候,他们已经慢慢老了,路在你脚下,世界这么大你的世界观你的人生自己作主,不要活在历史里,活在当下。

因为不完美,所以才精彩。



陈氏小平


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大部分人都是在以自己的父母为镜子,从小到大,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性格方面,父母活泼开朗,幽默风趣,孩子长大后也会性格很好,情商很高;家庭和睦,长大后的会更懂得关爱家庭,爱护老人和孩子;家中父母总是争吵、打架,对孩子不闻不问,长大后的孩子会害怕成家,性格暴躁,影响家庭关系;缺乏关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性格孤僻,等等。

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后续的成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会很大,比如说,受到良好的教育,高知识、高学历的人,会在学校改变自己的性格,跳出家庭的影响,成就一番事业,有所作为,这就回到了教育上来了,知识改变命运,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北大毕业的卖猪肉都能卖出一番事业来,你还有什么理由不不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呢。


老胡侃事


这不是绝对的,最近看了这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回忆录,更是真实故事,脱离原生家庭的过程伴随着痛苦,但并非不可实现。

作者塔拉•韦斯特弗,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17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为何一个无名女孩的回忆录,可以成为年度之书?从作者的简介来看,她无疑是一个传奇的女子,但在她的自传中,我们看到的却并不只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塔拉出生于美国山区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在形式上和其他家庭没有什么不同,一对父母、七个孩子,父亲经营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这个家庭从内在又与其他家庭完全不同,孩子们在家中出生,没有出生证明,生病、受伤从不就医,而且不去上学。他们与世隔绝,相信世界末日终将到来,准备桃子罐头、枪支弹药、汽油燃料,做生存准备。塔拉从小就在父亲的废料场帮忙干活,拆废料、开挂车,或是跟随母亲制作酊剂和精油。没有读书声,更没有学校的影子,她一度笃信自己的未来就是早早结婚生子,继承母亲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可是这种觉醒也伴着的痛苦、挣扎与撕裂,她对是非、现实和理智有了自己的看法,当这些看法被表达,在家人眼中就成了背叛,当所有表面上的平衡被打破的时候,被抛弃、还是回归,被控制、还是自由,这种选择是血淋漓的,那种与家庭、亲人间感情上的撕扯,那种退缩、让步后的无助,那种取舍之间的犹豫、彷徨,那种做出最终决定时的义无反顾,那种坚持做自己后的被诋毁、被舍弃,都那样真实。

塔拉为自己的自传命名《Educated》,而她所书写的则是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从题目和封皮中我们就可见一斑。书的封皮是一支铅笔勾勒出大山的轮廓,一个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林飞去。“Educated”被译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诗篇》,是“逃离”,也是“找到新的信仰”。塔拉通过写下自己的故事,她找到了人生的答案。这是一个觉醒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更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我想,是教育带给她方向,让她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又将成怎样的人。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她曾活在父亲确凿的规训之下,是主动寻求教育让她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教育,让她逃离了曾经的家庭,指给了她觉醒的道路,鼓励她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