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教練型父母”


過山車上面有個“大腿壓桿”,我第一次坐時,會不停地拿起來、壓下去,推它、按它,不斷試驗那個壓桿,是想確認它是否能撐的住。


做個“教練型父母”


青少年大概也是同樣的心理。他會不斷試驗我們,看看我們是否像過山車的大腿壓桿一樣撐得住,是因為:他們需要知道,在其他因素不確定的時候,我們是可靠的,是安全的。


《解碼青春期》的作者西普在14歲遇到他的第N個養父羅德尼時,依然用之前自己在領養家庭中用的方式,牟足了勁製造各種狀況,聚眾飲酒、放火燒東西、偷多力多滋玉米片、無證駕駛……,但每次羅德尼都不把他看做一個難題,而是看做一次機會。待他始終如一,並且堅定如初。


做個“教練型父母”


正是這種堅定不移,從不放棄的愛讓西普感受到了安全,也激發了他奮起的鬥志。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我們的陪伴與引導。如果說我們在青春期之前對孩子的教養是屬於“交通警察式”的。習慣於管與被管,罰與被罰式的。那當孩子到了青春期,我們是必須要改變了。我們需要變成“教練式”陪伴。


什麼是“教練式”陪伴?


教練能給予隊員的最大財富是動機和鼓舞。


1.賽前排練


教練的職業之一,就是幫助隊員模擬真實比賽環境、減輕壓力、克服恐懼心理。要做一個對青少年有影響的教練式父母,我們就得進行一些練習。比如:孩子要參加學校組織的遊學活動。我們就需要和孩子一起演練可能遇到的問題,需要準備哪些物品?可能遇到哪些狀況?走丟了怎麼辦?雖然沒有誰願意主動承受失敗的慘痛教訓,但我們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教練式”父母把“做最壞的打算,抱最好的希望。”作為箴言。

做個“教練型父母”


2.賽後回顧


和青春期孩子打交道,評估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可以經常詢問的一句話就是“從這件事中,我們學到了什麼?”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活動結束,我們接上孩子時,可以和孩子聊聊:這次活動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哪些事進行得順利?哪些事進行得不順利?我們認真傾聽,並做好記錄。和孩子一起商量改進的措施。


做個“教練型父母”


3.賽中放手


和參賽隊員的賽場不同的是,孩子的人生排場,沒有哨子可吹,不能暫停調整。作為教練的父母,在孩子實際應對的生活學習場景裡,我們大都不會在場,大多數情形,我們能做的並不多,能做的只有“放手”。在孩子經歷的過程中我們最好,拉好自己嘴巴的拉鍊,靜靜等待。把工作放在事前和事後,做好探討引導。


教練型父母的“三板斧”——有規則,重方法


與青春期孩子的交流,對我們父母來說,確實是不小的挑戰。就像身邊放著一顆炸彈,總會擔心隨時引爆。那如何走出這種惴惴不安的境況呢?書中給我們提供了,改善與青春期孩子交流的“三板斧”,分別是:借文字、定家規、立協議。

做個“教練型父母”


1.借文字


這並不複雜,需要準備一個筆記本、便籤紙或者信紙。我們把想對孩子說的話,用寫便條或書信的方式表達出啦。開始也許我們會覺怪怪的,但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完成這個任務。或許我們已經養成了不跟孩子交流的習慣,但我們確實需要刻意練習一下。比如:每日一讚,記錄孩子今天做得好的地方;塗鴉筆記,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心得。這些都是可以的。


2.定家規


也許我們會因為孩子一次又一次晚回家而暴跳如雷;也許你會因為孩子考試不及格,而火冒三丈;還是因為他把車裡弄得烏煙瘴氣,而忍無可忍。那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應對這些令人沮喪的矛盾鬥爭,那就是定家規。


我們需要注意下定家規的具體操作注意事項:定家規時,需要大家都是心平氣和的,這樣我們才能保持冷靜;定家規時需要全家參與,需要把各個方面的內容寫在一起,大家達成一致;那定好家規時,就需要堅決執行了。我們家長首先做到以身作則,起到帶頭示範作用。

做個“教練型父母”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當我們能做到有章可循時,家庭的秩序化就增強了。同時,家長的管理也就可以輕鬆些了。


3.立協議


家規是大的規則章程,對於具體細節,我們是可以通過立協議的方式改善與孩子的交流的。比如:手機、上網的問題,同上面一樣,立協議需要在雙方協商的基礎上進行,也表示我們是平等地對待孩子;協議立好以後,需要彼此簽字,那它也就產生效用了。對於協議內容,我們依然要堅決執行。


改善與青春期孩子交流的“三板斧”,你記住了嗎?無論是藉助文字,還是制定家規,籤立協議,都是建立在把孩子看成獨立個體,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才會有效。


只要我們把握了青春期孩子的發展規律,順時而教;並及時轉換自己的角色,做好教練型父母;運用借文字、定家規、立協議這“三板斧”,相信我們可以打開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大門,陪孩子順利走過一段美好的青春時光。


本文作者:子蕭,愛好讀書寫作,在閱讀中思考,在寫作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