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於天、獅踞於地:獅形象如何在我國“落戶安家”的?

龍行於天、獅踞於地:獅形象如何在我國“落戶安家”的?

在中國的各種動物形象中, 獅子一直被認為是守護人們吉祥、平安的象徵,其地位可與“四靈”相提並論,其形象也是被廣泛的使用,從盧溝橋頭的石獅,到河北滄州的鎮海吼,從文殊菩薩的坐騎到佛山的舞獅節,從四川雅安高頤墓的翼獅(東漢),再到河南南陽宗資墓的天祿獅。獅子的形象或幻象可以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一、獅形象入華考

在我國權威典藏《史記》與《說文解字》中均無“獅”的明確記述,因此,獅子是作為“舶來品”存在於中華的歷史。在中國古籍中關於獅子的最早記載是《穆天子傳》,卷一載有“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 。在正史中,活獅入華的明確記載出現在東漢時期, 可見,獅子早期是通過貢奉來到中國。

東魏楊炫之著的《洛陽伽藍記》中載有“永橋南道東有白象、獅子二坊” 。《唐書》各傳中載有,康國、吐火羅、波斯等國都曾向唐王獻獅。在《明史稿鄭和傳》《西洋朝貢典錄序》《清稗類鈔》中還出現了“海上運獅”的記載。綜上可得,

東漢時期始,活獅作為貢奉之物沿絲綢之路從陸地進入中國;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明清以後海運獅子得以實現。

龍行於天、獅踞於地:獅形象如何在我國“落戶安家”的?

二、獅在中國的發展演變

獅子作為貢品來到中國,從豢養在皇家苑囿的“神獸”演變為人們信仰圖騰中的“瑞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獅子作為西方列國貢獻的罕見禮,數量稀少,被深藏在帝王的御苑,常民百姓難窺真容而使得其充滿神異。《爾雅・釋獸》中說“狻麑(猊)如虦貓,食虎豹。” 《洛陽伽藍記》中有“於是虎豹見獅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視,…虞人牽盲熊至,聞獅子氣,驚怖跳踉,曳鎖而走” 。以上古籍記載反映出古人對獅的尊崇,獅子鎮百獸的本領,使其有了王者地位,在民眾心目中成為“神獸”。

活獅進入的特殊性,獅文化形成的長期性,加之早期文獻資料對獅的描述寫實少、誇張多,使得人們心目中的崇拜獅與自然界的真實獅差別較大,人們對其形象的認識更多來自道聽途說的信息和對神異動物的主觀崇拜,以至不同朝代背景下的獅子造型也顯現出相異的風格特徵。

東漢起始

,獅是帝王陵墓神道上的鎮墓獸,盡顯威嚴震攝之氣勢,令人望而生畏。在佛教興起後,獅子更是成了佛的化身,被封為文殊師利菩薩的坐騎,僧人們用佛畫和佛像更形象地表現獅子的威武神異,無所不能。此時獅子在中原人心目中是神獸,以秦漢猛獸為模式,形態刻畫較為誇張。曹操所建銅雀臺的門柱石獅身上生有短翼,且形體如虎,隨著真獅傳入,雕獅身上的雙翼不見了,其造型向著氣勢昂揚、形態威猛方向發展。彰顯以力為美,以大是崇的造型特點。雕刻上刀法簡潔,造型上形態粗獷,具有古拙神韻

民間傳說,獅子能預卜災難,當洪水氾濫等自然災害來臨時,獅子的眼睛會變紅或流血,提醒人們緊急避難。建於金朝的北京盧溝橋上就雕有形態各異的502個石獅,人們用“橋上置獅”的做法,表達“鎮水防災”的祈望。唐宋之後,人們審美情趣有了“市民化”的傾向,也使獅形象展現世俗化的一面。

龍行於天、獅踞於地:獅形象如何在我國“落戶安家”的?

宋代開始獅子胸前掛鈴鐺帶紅纓,呈現出又威武又仁慈的形象。府邸門前兩座護衛獅,左邊為腳踏繡球的雄獅,意寓“一統乾坤”之氣勢,右邊為腳撫幼獅的雌獅,意寓“子孫昌盛”之祈盼,頭向內側,以示保衛進路,整體造型象徵“事事如意”。民俗中,能營造祥和與歡騰氣氛的“獅舞”的興起與風靡,更豐富了獅文化的意蘊,獅子以然成為人們納福攘災、祈豐求財的吉祥載體。

康熙皇帝曾給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的獅子坐騎題詞“瑞相天然”,這說明,明清時期官方與民間都已把獅子納入“瑞獸”之列。“祥瑞之相” 的中國獅,已經脫離原獅形象,演變成了民族色彩的華夏文化獅,成了意義深遠內涵豐富的精神圖騰。由此可見,華夏人從迎接獅子進而到接受獅子再到形成獅文化,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

古代人知識有限對自然的無知是圖騰產生的重要基礎.由於佛教中獅子的地位被神化,因此獅子的形象也要求被神化,因此寫實的手法就不足以表現獅子所帶來的精神感召,藝術家在處理其形象的時候,就煞費苦心地“添枝加葉”進行改造。

其中表達了對於神靈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三、 獅形象藝術特徵演變的三個階段

致使中國的獅子與真實獅子的形象相差如此之大,追根溯源其原因主要還得從其傳入的方式上進行探究,廣義上的獅子傳入中國,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作為祥瑞靈獸符號隨佛教傳入:二是作為活體實物的進貢貢品;三是民族交往中口口相傳。這也就奠定了獅子形態演變的三個階段,從神異化到寫實化再到世俗化,從而促使中國獅子意象化形象現今的樣貌。

龍行於天、獅踞於地:獅形象如何在我國“落戶安家”的?

1、神異化時期

神異化時期,在佛教中獅子是神獸,象徵智慧和力量,同時獅子也是佛的化身。佛祖釋迦摩尼也被叫做獅子,佛教中的說法也就是獅子吼,佛祖涅檠之後,留下的生命是蓮花和獅子。總之佛以獅形揚威,獅因佛而神奇,獅子被逐漸的神格化。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後,形成了禪宗文化,其中獅子的地位也被沿襲了下來。其形象也被籠罩著光環:如文殊菩薩造像中的坐騎口首仙的青獅,比喻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2、寫實化時期

寫實化時期,《議書·西域傳贊》、《後漢書》等。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和二年(公元88年)月氏國(克僕米爾、阿富汗)安息國(古波斯)遣使獻來師子”等記載。由於貢獅只有皇室人員和近臣才有機會看見,所以能夠直接觀察獅子的人很有限。這個時期獅子有賴於西域的進貢,工匠們很少能見到實物,雕獅融入了老虎這樣的猛獸以及“辟邪”“麒麟”等的神獸的形貌特徵,以至會出現頭頂雙角、肩生飛翼、身飾花紋、後揚虎尾、體形如虎,也稱為“虎形獅”“辟邪獅”。也有少數畫師得以親見獅子,如吳道子就留有《西域貢獅圖》及元代的《貢獒圖》。

3、世俗化時期

世俗化時期,獅子在中國演化自然要符合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民間百姓由於沒有機會親眼看見獅子,但是又流傳著獅子這樣那樣的或傳說或聽聞,經市井問的交口相傳。獅子的形象被反覆的描述。並融入了敘述者本人的審美喜好及臆斷,其形象被附加了很多情感及神秘的因素,融入了中國民族的理想和情操。因而我們看到的中國民問獅是威而不怒,強而刁悍的人獅和諧的形象。

龍行於天、獅踞於地:獅形象如何在我國“落戶安家”的?

中國人好比“葉公好龍”,只是喜歡獅子的符號化形象,並非真的喜歡真實的獅子,在獅子形象的創作,本土藝術家對獅子充滿了神異感,根據傳聞進行主觀的,意象化的再創作。認為它足能“食虎豹”的“殊方異物”,三國時期孟康在註釋《漢書·西域傳》時說“獅子似虎,正黃有髯形,尾端茸大如鬥”。藝術家們根據自己熟悉的虎、豹、馬等動物形狀。這樣塑造出來的獅子形象和真正的獅子形象之間必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四川雅安高頤墓的翼獅來看,外觀上都是以猛虎為基本型,再加上獅子的明顯特徵來雕刻的。氣勢宏偉,威風八面。河南南陽宗資墓前的石獸身軀修長,胸脯高高挺起,做即將騰躍的姿勢,引而待發,頭大而渾圓.臂有雙翼,《後漢書·靈帝紀》記載:“鄭州南陽縣北有宗資碑,旁有。4對石獸.鐫其膊,一日天襪,一日辟邪。”從周身的裝飾行,通體的雲火紋,華麗典雅,呈現出虛幻祥瑞的神秘色彩,從形體到裝飾看,與麒麟很相近,雕技純熟和洗練,

圓轉起伏自如,稜線表達分明。淡然設計的主旨突出神幻的意境。

龍行於天、獅踞於地:獅形象如何在我國“落戶安家”的?

四、總結

在中國,獅文化產生、發展、播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吉祥瑞獸”的形象寄託了民眾美好的祈盼,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獅子形象的中國化,從傳入、發展演化到創新,經過了一個極為漫長的演變過程,

同時也凝聚了歷代無數能工巧匠的心血,潛移默化之中造就了中國獅。

獅的造型藝術也成為各裝飾門類的題材,千姿百態、形式多樣。獨具中國特色的獅造型,巧妙而自然地將獅文化應用其中,不斷地創新和衍化,經過歷史的沉澱,帶給人們另一番別樣風景。總體來看獅子歷經二千年中國文化薰染,體現出中國傳統文明的燦爛光輝,其不僅昭示著中國勞動人民(藝術家)的智慧與力量,也體現出中國文化兼容幷包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從中國獅造像說開去》

2、《獅文化 獅造型 及東陽獅木雕造型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