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一個健康的人為何會說死就死?

歷史思想家


宋江曾經帶著魯智深等人去拜謁智真長老,求他指點迷津,離別時智真長老和顏悅色的送了魯智深四句話:

逢夏而擒,

遇臘而執。

聽潮而圓,

見信而寂

為啥一個健康的人,幾天前還活蹦亂跳,聽到潮信,知道自己要在這裡圓寂,然後就真的死了呢?

其實這裡面應該有心理暗示的結果,而且是長期自我心理暗示。



腳踏實地小方


第一:《水滸傳》本來就是文學故事,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也只是應了五臺山大師智真的偈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從故事的情節裡來說,他算是108好漢中,善始善終的一位,所有的偈語也概括了他豐富且精彩的一生,所以他的見信而寂算得上是功得圓滿,立地成佛,對他來說是最好的結局吧。


第二:一個健康的人為何會說死就死?這聽似有點像玄學,但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我爺爺就是典型的例子,爺爺活了90歲,90歲那年,還在耕地,很健康硬朗,看起來不像個90歲的老頭,有一天,他耕完地回家,回來後吃了飯跑到姑夫家裡,把後事都安排了一遍就走了,姑夫一家都莫名其妙,以為老糊塗了,說糊話也不當回事,結果第二天早上爺爺就真走了。大家都覺得很玄的,說可能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終點,尤其爺爺又是當地的茅山道士類的人,大家更覺得這種可能性很大,終究是什麼,其實很多事情也無法解釋,就像很多病了很久的人有回光反照一樣,一樣也無法用科學的方式去說清楚。所以魯和尚聽到潮信時,知道自己要走了,可能也有些玄之又玄的東西在牽引吧,畢竟中國最早就有易經,周易等,命理類的學問我們可以不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並且從他事前寫好信,對自己的一生的總結,也證明自己確實是知道了生命終點已到,人生本就是一場旅途,他提前走到了自己的終點。


第三:自殺之說,這種可能性極少,聽到潮信,想起偈語,覺得自己要走了,寫了遺書自盡,雖然說魯智深殺戮一生,在徵方臘時,兄弟死傷無數,對宋江等也是失望之極,但最親密的武松還在,林沖也還在,所以,還不至於心靈受傷到自殺了此一生。


憶苦思田


《水滸傳》中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一個健康的人為何會說死就死?這個問題問得好,從現代人或現代科學的角度去看,確實很難理解,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魯智深的幾種死法開始:

1.有人認為魯智深是猝死的。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魯智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絲毫不注意飲食搭配,很容易患上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再加上征討方臘長期神經緊繃,勞累過度,很可能惡化這些本來就潛在的疾病風險。這樣說來,60多歲的人猝死也不奇怪,有可能施耐庵為了塑造“好人有好報”的形象,而神秘化了他的死亡,讓讀者少點遺憾罷了。

2.還有人猜測是被人害死。因為魯智深出家的地方是杭州六合寺,是剛剛覆滅造反派方臘的巢穴,六合寺裡藏匿方臘的舊部也是有可能的,因為記恨宋軍而對魯智深記仇。不過,這個可能性小一點。

3.施耐庵認為魯智深是圓寂。小說中早就交待:魯智深的師父智真長老在他離開五臺山時,曾說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林指野豬林,山指二龍山,水即水泊梁山,江為錢塘江。後又送他四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魯智深在六合寺錢塘江聽潮信,正應了“聽潮而園,見信而寂,”的偈語,他說“既然死乃喚做園寂,灑家今已必當園寂”。於是交待後事,圓寂了。想死就死,牛。

4.死怎麼能隨心所欲了?這也是我要正式回答的問題。其實吧,懂佛學,或修禪的人都知道一個說法:禪宗說一個人要修得正果以後可以“坐脫立亡”,通俗的說就是說死就死。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做不到的。這類高僧是已了脫生死之人,已不是凡夫俗子,所以說已經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死。因為,佛法中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變易生死指超越輪迴之聖者、菩薩,能自由自在選擇生死。

從魯智深最後寫下的偈語是:“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字裡行間都說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他成佛了。

還有,玄奘大師的恩師:戒賢大師,他就是要圓寂了,結果阿彌陀佛說你再等等,有個大唐的法師要來跟你學法。於是大師就等啊等,三年玄奘大師才到印度。戒賢大師於是就推遲了圓寂的時間。這也說明,圓寂在佛教裡是有信眾的。當然這都是小說,但現實中,高僧無疾而終,從化圓寂也是有的。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汘越甲besos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魯智深很可能是服毒自盡的。

人不可能好好地聽了個潮信,突然就死了,更別說像魯智深那麼強壯的人,歲數又不大。

人更不可能預言自己的死亡,魯智深在死前自己做好了各種準備,還讓宋江來看他。

魯智深自盡的可能性非常大。

很多人認為魯智深是老粗,其實他是很精明的,並不是武夫。

大家注意,方臘是魯智深生擒的。

照常理來說,魯智深獲得了徵召方臘大戰的頭功。

另外,魯智深在梁山的地位很高,他是梁山最強有力的一個山頭,部下眾多。

有二龍山的楊志、武松;桃花山的周通、李忠;少華山的史進、朱武、陳達、楊春。所以三山應指二龍山、桃花山和少華山。這個派系有十三個人,雖然人少,但名氣很大,其中楊志、史進、武松都是頂尖高手,

魯智深地位僅次於宋江,比盧俊義要高多了。

這次又立了頭功,顯然,朝廷一定會對付他。

大家注意,宋江和盧俊義都被朝廷暗算害死,花榮、吳用知道自己難逃性命,乾脆在宋江墳墓前自殺。

而魯智深就更聰明瞭。他如果活下去,哪怕拒絕做官,只是做個有名的僧人,朝廷絕對不會放過他,還會將他害死,盧俊義就是榜樣。

所以,魯智深乾脆自己服毒自盡,對外解釋為領悟佛法圓寂,死了以後還留了個好名聲,不至於像宋江和盧俊義這樣死的不明不白。

其實,武松如果不是殘廢了,他估計也不得善終。


薩沙


《水滸傳》中魯智深是一個比較討人喜歡的英雄俠士,他的憨直,他的豪爽,他的磊落,他的灑脫,他的仗義疏財,他的嫉惡如仇給人留下了幾位深刻的印象。他也是為數不多給人留下好印象的英雄。

在魯智深剛做和尚的時候,五臺山上的智真長老就曾經預言過:魯智深將來正果非凡,就是整日吃齋唸佛的禪和子們將來也不如他。事實也確實如此,他隨宋江接受招安,並輔佐宋江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其中功勞最大的就是擒獲方臘。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魯智深在立下了這麼大功勞後,卻沒能衣錦還鄉,而是病死在杭州的六合寺了,這不得不讓人感嘆。

有些人在此可能心存疑惑,一個活生生的人,前兩天還能殺敵上陣,怎麼說死就死了呢?在筆者看來主要如下幾點原因:

一、魯智深並不健康,甚至是亞健康

魯智深這個人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其實大部分梁山好漢的生活方式都不夠健康,他們奉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樣的生活方式確實比較豪爽,也足夠大快朵頤,讓人心嚮往之,但是現代人很少有人追求這樣的方式,因為這樣會造成心血管疾病。

魯智深的死亡就很想現在的腦出血死亡,不是猝死,在死亡之前有所感覺,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追夏侯稱迷失方向就很有可能是發病前的反應。等到在六合寺聽到錢塘江上潮信的聲音,魯智深大驚之下,猝然起身,如此折騰很可能導致腦血管破裂,導致了魯智深的最後慘死。

二、功德圓滿、成佛歸天

這個說法是比較唯美的,也是比較理想化的,更能貼合作者和讀者的心理,那就是魯智深功德圓滿,像其他神話故事裡的主角一樣脫去肉身,成佛而去了。

這點也是有依據的,一個是智真長老當時的寓言,在寺廟裡圓寂也算是功德圓滿。魯智深圓寂前還自己留下了一條偈語: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通過這首偈語不難看出,魯智深在臨死之前已經頓悟,參破無上菩提大道。這裡的金繩和玉鎖都是隻世俗煩惱、慾望對人的束縛,這種六根清淨的境界正是佛家所追求的。

從情理上而言,我更傾向於後者,但是事實上,恐怕前者居多,所以看到這條的諸位,不要過魯智深的生活方式,人生在世,還是自己的身體最為重要。


貢子曰


水滸傳中活得最長的其實是武松,他活了80多歲,在生命的長度上來說他是梁山之最。魯智深的壽命顯然沒有林沖那麼長。

但是水滸傳中最講義氣的顯然是魯智深。

尤其是因為智真長老說了一番話,也就是魯智深在離開五臺山的時候,智真對他的教誨: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不過魯智深這一生的命運就包含在這幾句話中,也甚是無趣,生命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果。

有人就打趣說,萬一耳朵聽錯了,那豈不是把自己把自己坑死了嗎?當然這本身就是小說家言。

魯智深年齡比林沖稍長一點,林沖三十五歲上的梁山,而水滸傳的故事是發生在宋徽宗時期,宋徽宗在位24年,林沖死的時候,宋徽宗還活蹦亂跳。也就是說,林沖死的時候最多55歲,而魯智深當初在大相國寺的時候,年齡要比林沖大,所以說魯智深坐化的時候大概也就是60歲左右.


奇葩歷史大觀


圓寂是一個佛教用語,直接意思是指僧人去世,但以現在的視角來看,貌似並不是每位僧人去世都能被稱為“圓寂”的,而是為一些修行至至深境界的高僧,他們選擇靈魂離開肉體,往生極樂就叫圓寂了。圓寂的高僧只是肉體死亡,靈魂達到了另一個境界。

顯然,施公想在魯智深身上表達的,也是這層意思。

魯智深的結局在已被智真長老點明,那就是“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這句話其實也不難理解,“夏”與“臘”可以指的是夏侯成和方臘,這二位也是魯智深在江南捉的最後兩個賊寇,也算一個圓滿。但其實這兩個自也可以代表的季節,梁山夏天出征。臘月勝利,又是一個輪迴。至於後兩句,就是直接告訴魯智深,當你看到錢塘江的潮信時,你在人間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但如果從科學角度來講,魯智深在壯年時期就去世,其實也是理所應當的。

我們知道魯智深飯量大,脾氣大,他可是真正做到每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人,暴飲暴食對身體的傷害可想而知。而魯智深力氣大,經常過度的使力,就拿拔樹來說,別覺得施公只是單純的想告訴我們魯智深力氣大,當時的爆發性使力會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並且魯智深遠赴江南也不會適應那裡的天氣和食物,甚至由於戰亂,都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也幸虧是魯智深身強體壯,沒被江南的瘟疫打倒,但如此不規律的作息時間以及不節制飲食習慣,會讓他得上一種現代人很普遍的富貴病——糖尿病。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發的一系列併發症。我們知道魯智深在錢塘江命終前的舉動十分詭異,就算魯智深沒見過潮信,他也不可能把和諧的水聲聽成廝殺聲,也就是說魯智深此時已經出現了幻聽,再加上眾僧把窗戶一推,風一吹,這樣滿身大汗心情緊張的他有達成了中風的條件。

所以,在多種病因的誘發下,魯智深的暴斃完全是有可能的。



邏輯文史游


魯智深圓寂在《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回。

魯智深在僧房睡至半夜,忽聽得江上潮聲雷響。魯智深是關西漢子,不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戰鼓響,賊人生髮,跳將起來,摸了禪扙,大喝著便搶出去,眾僧吃了一驚,都來問道:“師父為何如此?趕出何處去?”魯智深道:“灑家聽得戰鼓響,待要出去廝殺。”眾僧都笑將起來道:“師父聽錯了,不是戰鼓響,乃是錢塘江潮信響。”魯智深見說,吃了一驚,問道:“師父,怎的喚做潮信響?”寺內眾僧推開窗,指著那潮頭叫魯智深看,說道:“這潮信日夜兩番來,並不違時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當三更子時潮來,因不失信,謂之潮信。”魯智深看了,從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師父智真長老曾囑咐與灑家四句偈語道是:“逢夏而擒。”俺在萬松林裡廝殺,活捉了個夏侯成;“遇臘而執,”俺生擒方臘;今日正應了“聽潮而園,見信而寂,”俺想既逢朝興,合當園寂,眾和尚,俺家問你,如何喚做園寂?”寺內眾僧道:“你是出家人,還不省的佛門中園寂便是死?”魯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喚做園寂,灑家今已必當園寂。煩與俺燒桶湯來,灑家沐浴。”寺內眾僧,都只道他說耍,又見他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喚道人燒湯來與魯智深沐浴,換了一身御賜的僧衣,便叫部下軍校:“去報宋公明先鋒哥哥,來看灑家。”又問寺內眾僧處討紙筆,寫了一篇頌子,去法壇上捉把禪椅,當中坐了,焚起一爐好香,放了那張紙在褝床上,自迭起兩隻腳,左腳搭在右腳,自然天性騰空。比及宋公明見報,急引眾頭領來看時,魯智深已是坐在禪椅上不動了。……

園寂是佛教用語,梵語的意譯:為諸德圓滿,諸惡寂滅。為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

所謂圓寂,具足一切功德為園,遠離一切煩惱為寂,德無不園,患無不寂。

佛經中有說:修行人修到一定的境界,能自我控制自己的靈魂,在禪定中神識離開肉體,往生極樂,所謂的死只是肉體的死亡。

魯智深一個健康的人怎麼會說死就死了呢?

我不是佛教徒,不知道佛教的奧妙,也不知道魯智深是否達到了生死自如的境界。

我想,普通人要說死就死的話,那他一定要有死的準備和決心,然後採用一些非常的手段來達到自絕的目的,比如閉氣,或自斷經脈什麼的。

拙見,或許令人噴飯,諸君只當一笑。


段輝時


七言:《魯達》

倒撥揚柳喚智深,

看破紅塵棄皇恩。

最反招安真英雄,

是非成敗問後生。[贊][祈禱][玫瑰]






仁府


哀莫大於心死,看透了宋江是個偽君子,身邊的兄弟一個一個的死去,活著沒了樂趣。想起長老說的話,心如死灰,所以就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