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把雍正攒下的家业败光了”这种说法到底有依据吗?

张聪捷


大家好,请让我给大家一个公正,公平,客观的历史。我只讲述你知不知道的那一部分。请看数据。

乾隆元年(1736年)\t镇压古州苗乱

乾隆十年(1745年)\t瞻对之役[129][130]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t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t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t平定准噶尔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t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t平定台湾林爽文

平定国内起义的战争\t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t平定苏四十三起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t平定田五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年)\t平定湘黔苗民起义

与邻国的战争\t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t清缅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t廓尔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t清越战争

把明朝中外有争议的领土都算上,乾隆经营扩大领土190万平方公里。

朝贡体系

乾隆时期清朝的藩属国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

即使这样用兵,征服四方,乾隆元年。九月二十七日,免民欠丁赋及额赋。十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执政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统计乾隆时期蠲免了正额赋银两亿两,加上历年“灾蠲”等的一亿多两,共计三亿两以上。什么原因?下面我会详细讲。

乾隆中期,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耕地面积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全国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什么原因?

首先我给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大航海时代对我国的影响。,1492年哥伦布终于发现了美洲大陆。之后美洲银矿,墨西哥银矿秘鲁银矿的发现。以及从1562年日本银矿的发现开始,日本长达400多年的江户时代。世界各地的白银走私进来,换取大量米面粮食,丝绸,瓷器,茶叶。欧洲贵族长时间拥有一套瓷器丝绸为荣耀。

大量白银进来,冲击银本位。银的购买力灾难性下降,才造成了明末经济崩溃。明朝不光是因为东林党,不光是因为小冰川期,北方牛羊都冻死,二三百年不遇的寒冬。北方必定南下。同样经济崩溃也是主要原因。

乾隆时期开四口岸通商,最后以广州十三行为代表。有计划的控制经济,控制银价贬值。形成江南手工业,短暂性繁荣。要知道光一个丝绸,涉及到桑树种植,养蚕,纺织,运输,销售,个个环节能养活很多人。

国家财政收入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逐年提高。原来每年财政收入是三四千万两,二十八年就达到47063610两,四十二年达到最高点81824044两。后来降低一些,但也达到六七千万两。

这一切因为大航海时代。

同样古代制约人口增长的一直是生产力。现代工业化肥,农业机械时代不算,

古代一直是和平时期,人口增长,然后碰上一点点天灾,粮食不够吃,然后战争,人口减少,然后继续人口增长。一直这么无数次轮回。直到大航海,美洲马铃薯(也叫土豆),玉米(皇帝赏赐种植的米)番茄。的到来。亩产增加。造成人口增长。

所以说不是乾隆时期政策多么出色,而是大航海时代,不管哪个朝代只要能控制,白银有限制贬值,必然是人口增长,经济繁荣。这是时代走向,不可逆转。

身世争议

相传乾隆帝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陈世倌之子。在雍亲王(雍正)福晋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后来因为乳母多嘴让弘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才六下江南时,暗去海宁省亲。(民间传说……谣言而已,不过我现在发现有时候谣言直指真像啊…哈哈哈说的有点多)。这里仅供大家参考。

官方解释是视察河务。大家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河务,我这里多说一下。长江,黄河,每年伴随大量泥沙下来。冲下来的泥沙最后沉淀。造成河床增高。古代治理河务就是不断增高河坝的过程,让后增高一定程度,黄河绝口,改道然后再堆高河坝。一直这么轮回,现代工业机械,治理黄河长江,是无限分流灌溉农田。大家看河水越来越少,甚至有的河干枯,不是降水减少,而是不断分流灌溉造成的。这一切都是现代机械基础建设的成果,古代并不具备这条件。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简单说这些,打字很辛苦,说不对地方,希望大家回复我。


客观的看历史


可以说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以从乾隆晚年的挥霍浪费以及大贪官和珅大肆买官卖官,收敛钱财以及嘉庆继位后大力改革弊政以图复兴清室可以看出。我们从以下方面具体看一下乾隆是如何将雍正攒下的家底败光的:



一、乾隆晚年危机,骄奢挥霍

在乾隆盛世的到来,乾隆帝开始骄傲起来,骄奢淫逸的本性开始暴露。逐渐步入晚年得他变得骄奢起来,对财富大肆挥霍。在他的影响下,王公贵族日益奢糜,朝廷官员也日渐腐败,官场上贪污贿赂。社会上开始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司法腐败,民不聊生。清王朝全面盛世的背后,深藏着危机。

二、乾隆巡游,耗费巨大

1.乾隆帝处处模仿康熙,前后多次外出巡辛。与康熙的简朴相比,他的巡辛却是极为奢侈的,甚至可以说是挥霍无度。曾有学者统计,乾隆帝一生巡辛多达百次,仅热河避暑山庄,就巡辛52次。其他著名的是六巡江南,五巡五台山,五祭曲阜,四巡盛京。每次外出,乾隆都带走大批随从人员,并且大摆排场,给沿途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在巡辛江南时,浪费及其惊人,数百人的巡辛人员,加上数千人的护卫队伍,浩浩荡荡,沿运河南下。地方官员为了讨好巴结皇帝,大事铺张。他们不仅要为乾隆帝一行准备极尽奢华的行宫,预备奢侈的食物,还要垫道净街,搭棚结彩。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各地富商更是费尽心机,不惜花费大量资金。而乾隆帝更是大摆阔气,大笔大笔地赏银两,赐给衣物酒食。每次巡辛,不仅沿途百姓遭殃,而且国库耗费巨大。



3.爱好修园林。在雍正时期,圆明园很简单,只有28景,乾隆不满意,大手笔扩建,增为40景,这40景美轮美奂,花费不菲,集中西园林之大成。此外,还在玉泉山,香山等地大兴土木,修建了颐和园等风景,构成有名的三山五园。南巡之后,乾隆喜爱江南园林,便在热河避暑山庄仿建,把避暑山庄原来简陋的36景,扩建为豪华富丽的72景。这些好大工程,耗去巨额的政府钱财。

4.给太后和自己过生日是乾隆的一项巨大开支。在60、70、80岁大寿时,更是隆重非凡。不仅他本人大肆挥霍,而且皇室成员、王公贵族乃至文武百官,都要向皇太后和皇帝表孝心,送上昂贵奢华的礼品。在他的母亲孝圣皇太后的六十圣寿时,从西直门到紫禁城西华门十几里的街道上,高搭彩棚,张灯结彩,路两边设置各种奢华点景,安排舞狮舞龙、杂耍百戏,奢靡何止亿万。此后,皇太后的70,80寿辰更是一次比一次奢侈。皇太后寿辰如此,他本人的寿辰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他八十八大寿,由当时权臣和珅操办,不计花费,极尽奢华,花费钱财远远超过各次庆典活动,搞得国家库藏空虚。



乾隆最终把雍正攒下的家业败光

在乾隆帝和和珅的影响下,朝廷吏治败坏,官员贪污成风。与此同时,豪绅富商大量兼并土地,社会贫富加剧。乾隆就像个富家公子,随意挥霍,终于把他老子雍正攒下的丰厚家底被败光了,清朝从此也走向了滑坡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