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爱哭鬼”,其实都是家长养成的!试一试这样处理!

有的孩子动不动就哭,相信这是父母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马上哭;

跟你说话的时候没有及时回应他,马上哭;

一出门就要抱抱,不给抱就马上哭;

家长说上孩子两句,孩子一听不乐意了,就马上哭;

面对这样的“爱哭鬼”,真的很头疼有木有?

孩子成“爱哭鬼”,其实都是家长养成的!试一试这样处理!

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哭?

其实,爱哭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孩子出生以后,不会说话,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时候孩子就会用不同的哭声来代替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告诉爸爸妈妈自己是饿了、累了,还是想要睡觉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掌握了说话的本领后,哭闹的次数也会随之减少。不过,有不少孩子到了2、3岁后,依旧是个闹腾的“爱哭鬼”,这又是为啥呢?

1、孩子天生敏感

孩子们现在所处的年龄阶段较低,他们经历得少,受的挫折少,敏感度也就比常人高了一些。孩子们的脑回路和大人们还是千差万别的。大人们已经到了可以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年龄。但是小孩子不行,他们还没发育完全。

天生敏感的孩子,内心的消极情绪往往比积极情绪多一些。通常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就只会哭。无论哪一件小事,都可以触及他们心中那个柔软的地方。

2、缺乏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就会变得异常敏感,一点点小事都会引起孩子的不安、焦虑,从而表现得爱哭。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如果这时候父母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不够,亲子间的安全依恋关系没有形成,孩子内心深处就会缺乏安全感。

可由于年龄太小,孩子根本意识不到,也说不出,所以往往就会通过哭这种表现形式来寻求父母的关注和爱。父母如果没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误解孩子是无理取闹。

孩子成“爱哭鬼”,其实都是家长养成的!试一试这样处理!

3、用哭来达到目的

俗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哭,就会心疼得不行,赶紧使出十八般武艺哄孩子开心,好吃的好玩的统统送到孩子手里。

只要孩子一哭,即使是不合理要求,父母也会尽量满足。这种过度反应行为,暗中滋养了孩子“爱哭”风气,导致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用哭的方式来解决。

也不得不说,孩子们都特别的鬼灵精怪。容易抓住父母的"小尾巴"。这样一来,孩子们以后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他就会用哭这种方式,让家长们"乖乖就范"。

孩子成“爱哭鬼”,其实都是家长养成的!试一试这样处理!

孩子爱哭,父母试试这样处理

1、理解孩子的情绪

父母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哭闹这件事,这是孩子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

所以,当看到孩子哭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去责备、去制止,而是接纳,去理解孩子为什么哭泣。家长们能足够清晰地了解孩子哭闹的这些意图时,相信很快就能找到解决方法。理解孩子比制止孩子哭闹更有成效。


孩子成“爱哭鬼”,其实都是家长养成的!试一试这样处理!


2、帮助孩子去表达情绪

孩子见识还太少。像"悲伤、愤怒、不满、忧愁"这种表达情绪的词语还不能够掌握。所以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只能哭闹或者扔东西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也足以证明孩子们缺乏沟通的技巧。

家长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帮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像情境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家长和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在这期间让孩子们积极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当孩子还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时,慢慢出现急躁不安的情绪时。家长们要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慢慢引导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

孩子成“爱哭鬼”,其实都是家长养成的!试一试这样处理!

3、孩子取得进步时,多加鼓励

当孩子们减少哭闹的次数时,家长们一定要不加吝啬地给予孩子们鼓励。夸他们做得真棒,并且具体地向孩子们描述其取得进步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在乎。

父母的鼓励给予了孩子更多去改变的勇气。同时,他们也会明白,在自己发泄坏情绪的时候,仍然还有人爱着。孩子们也会懂得,失败也是一种进步。

4、尽量多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父母再忙,也要抽时间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有数据显示,安全感足的孩子,哭闹也很少。所以,父母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