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口袋歷經的“苦與樂”(上)

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用白布做的面口袋“長啥樣”?估計他們不會有太多印象。但要是倒退幾十年,肩上扛著一袋兒面,手裡還拎著半袋子米,氣宇軒昂的走在大街上,假如再遇到個女孩子,不喘不慫、故作輕鬆的笑著聊上幾句,身強力壯的自豪感,估計回家能得意半天!

面口袋歷經的“苦與樂”(上)


那時候,沒有超市,買糧食要去糧店,一進門兒,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淡藍色漆的大木箱,裡面放著大米、白麵、棒子麵等。箱子上面的木板兒上,放著三兩臺綠色的小檯秤。糧店的一頭,有個窗口,裡面坐著個女的,收錢收糧票和在糧本兒上做記錄。窗口前排隊的人們,一手拿著夾著錢和糧票的糧本兒,一手攥著面口袋。

面口袋歷經的“苦與樂”(上)


看到這兒,年輕人或許要問了:“買糧食還要自帶口袋嗎?”對,那會兒沒有塑料袋,而糧店裡也只賣糧食、不賣面口袋。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的面口袋不像今天都是用無紡布和塑料做的,而是用純棉布做的。純棉布做的怎麼啦?純棉布很貴重嗎?不,純棉布不貴重,但你光用錢也是買不到的。這又為啥呢?因為那會兒,你去百貨商店裡買布的話,拿著錢的同時,還要拿上“布票”,無此,您是一寸布也買不回來的。所以,如果糧店的面口袋可以隨便買的話,您攢上幾條,豈不是把一床被子的“被裡”拼出來了。

布票是每年按人口按數量定期發放的,布票上印的不光是丈、是尺,還有寸。在您買塊兒手絹恨不得都要布票的時候,您家裡的面口袋是不是同您的衣服一樣珍惜了呢?更何況您去糧店買糧食時,要用面口袋,家裡存放的糧食,也往往都是放在口袋裡。如果您推上小竹車兒,大米、白麵、棒子麵都要買的話,您是不是還要帶上三條口袋呢?所以說,有人買糧時手裡拿的面口袋很舊,不稀奇。即使帶著補丁,也不新鮮。

面口袋歷經的“苦與樂”(上)


大概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糧店開始“改良”了。賣糧食不再是人工從箱子裡盛完後再過秤,而是在每一個放米、面的大箱子上都安裝了一個帶著電機的大粗管子,叫做“售面機、售米機”。再賣糧食時,一按電鈕,糧食便從箱子裡抽了上來。

此後,糧店的員工幹活輕省了。可是,京城裡的另一個企業卻因此被砸了“鳥食罐兒”……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