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书来究竟是该讲究不求甚解还是该讲究句句精读呢?

潇泊兔


我觉得可以二者兼备,因为读书的时候,

我们不能在遇到可以通过努力能理解的句子就放弃精读,我们亦不能在遇到一般人都无法理解的句子就放弃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不是放弃研究求解知识,也不是放弃学习,而是选择性得先放弃一些难度较大的句子或者文章,我们可能当时不懂,但在某个偶尔的时机我们就能够慢慢理解。读书的时候我们也无法预算能够遇到怎么样的句子或者文章,当我们在读一些专业术语强的书,当我们在读远超过我们能够理解范围内的书,当我们在读古代不同文字的文学作品时,这就是我们可以不求甚解的时候。

2、句句精读不是钻牛角尖,我们不需要在经过较多努力还无法理解该句话后继续做无用功,否则读书就变成了在做无用功的努力。我们读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理解书中每一句话,当然如果书中的每一句都能被你所理解,固然是能够学习到好多知识。当我们所读的书是我们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当我们读的书是我们通过简单的努力就可以理解,当我们所读的是课本,这就是我们句句精读的时候了。

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读不同书的不同时候,我们要用不同方法,可以不求甚解,亦可以句句精读。面对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每个人的理解水平不一样,更应该二者结合,不求甚解兼顾句句精读,才能高效率读书。


文史通天


书,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并且读书伴随我们成长,有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到大学。有时候可能会困惑,读书是讲究不求甚解还是句句精读呢?我认为读书求甚解和句句精读并不冲突。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可有选择性带有明确主题地去读书。偏离主题的内容,完全可以粗读略读,不用追求每一句都精读,在上面浪费太多的时间,读到与主题相关处,慢慢品读。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简单理解为,喜欢读书,不用过于太在意其中的字句上,只要领会其要义,当读到有趣有所感的时候,都忘了吃饭。

博观而约取,才能厚积薄发。当进入某个领域的时候,先博览该领域的书籍,有个整体的了解和认知后,更清楚自己需取的知识,什么地方需精读,知识点连接的点越多,运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很多时候,纠结要不要不求甚解,要不要句句精读,究其原因是对所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读书时遇到的阻碍就会多。当读到困难的地方,不必太在意其理解,一次不理解,无关紧要,通过多读相关书,在不同的地方多遇见几次,自然而然能融会贯通。

综上,咱们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不求甚解”与“句句精读”的问题上,合理的运用和吸收主题所需的知识即可。


六观读书


谢谢问题,我尝试从自己读书的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去论述这个读书的方法。个人认为读书是讲求方式、方法,而且方式、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我自己读书时,是先经过筛选的……如果当时很多书可供选择的前题底下。象去到图书馆,除非是去之前已经决定要看的书目,否则都会先大概了解一下,从最感兴趣的、以“迫切性”作为第一选择;然后再来是有兴趣、但迫切性稍低的书目。

到了要看书的时候,我就喜欢这样的看书:1、看前言介绍和大纲、回目。这是为了在看书之前,对书的中心思想、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所了解;2、挑几章囫囵吞枣式的看一遍,这是“初步印象”;3、看开头第一章和最后一章,这是把自己对这本书的好奇心调到高高的,恨不得一口把书“吞”下去;4、开始从头到尾的、比较认真的读……遇到很精彩的篇章、片段,就会反复的精读,甚至是抄写下来……这是以前看实体书的习惯了。

随着社会发展,连看书的耐心也短缺了很多:静下心来看书的机会越来越少,特别是电子书的流行,都是碎片化的读书。电子书跟实体书的分别(我自己的感受),感兴趣的实体书的文字更能够印象深刻,电子书就像快餐包:吃的时候觉得饱,很快就饿了……忘记得差不多了。。。。

回到问题本身,怎样看书、粗看还是精读,个人觉得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的原则:不同内容的书带给读者的感受和受益是不一样的。你看《红楼梦》、《牡丹亭》的心态可能都差不多,看到漂亮的文字描写忍不住品鉴再三;但如果你捧着一本《西游记》的话,你就会象我一样快节奏的翻页,急着要看看妖怪打死了没有。读《论语》的时候,你想快速浏览的话倒不如别看这种书了,除了“精读”外别无选择。所以在我来说,读书是要精读还是粗看,实在没有标准答案。

我是晓枫,感谢支持,感谢评论、感谢批评指正![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互粉][互粉][来看我][来看我]








圣斗士晓枫


不求甚解和句句精读,是我们读书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态度,它们的关系不是二选一,而是并列关系。

阅读一本书就像是去了解一个人的一生,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中,不是每处都是精华,每处都是高峰,情节的铺衬虽然不可或缺,但不是我们深究的部分,点睛之笔才需要细细研读和思考,至于什么是点睛之笔,还得因人而异。

比如,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园林、诗词、养生、美食、音乐、戏曲、风俗、爱情、礼仪、管理等等。喜欢美食者会在丰富多彩的烹饪技巧上细作研究,医学家看到养生之道会心领神会,文学家看到诗词歌赋会句句精读,作家阅读这本书会注重他“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写作手法,情感阅读者会关注宝黛的爱情纠葛,建筑者会注重其中的园林描述……因为它涉及的东西非常广,一般的读者不会面面俱到,而是各有侧重,就算是红学研究者也各有分派。


综上所述,我以为阅读一本书,不必拘泥于怎样阅读,随性才是最静美的阅读方式。


一梅君


先粗後细。读书有讲求广的,也有讲求深的。读之前,未知该书如何,可先粗读,不求甚解,过后如认为不错,再回头细读,一些经典著作,往往多次阅读,不同时段重读,收获不同。广泛的阅读,也能多放印证已经读过的,一些原先没读明白的,可能在别的书中叙述清楚了,此时又可以回来细读。

没有什么书是能够一次彻底读明白的,如果卡住,就读不下去,那就不用读书了,所以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不求甚解,通读一片之後,往往能明白原先不解之处。

总之,值得的才细读,而这建立在多读的基础上,只有读多了,才知道什么应该细读。不求甚解,也不是就此放过,记在脑中,读别的时候,经常探索是否对原先不解的有帮助,这叫带着问题阅读,没问题而读书,收获不大,也没什么益处。


TonyDeng


读书最该讲究的是自己的“读书感”,而不是任何人的“读书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个性,甚至有的人一拿起书头就痛,这也是一种读书个性。

人们虽然天天在倡导理性,就是说应该怎么样和不应该怎么样,其实收效甚微,因为人大部分时候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受自己的感性支配,也就是说感觉好就是乐,感觉不好就是苦,自动趋乐避苦。我们最好能先尊重自己的个性,然后再从长计议。

我常常把人从感性的角度再分成“过程感驱动型”和“结果感驱动型”,前者是图个感觉好的过程,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后者是为了某个感觉好的成果,过程煎熬点都没关系。

绕了这么一大圈,我是想说,从你提出问题的方式来看,是属于结果驱动型,想读书更有效率和效果,那么给出建议就容易了:

用不求甚解的方式快速阅读或了解更多的书,发现自己产生强烈价值感的那一本,再句句精读,直至得到让自己心满意足的系统化吸收效果。

祝你成功,欧耶!


说名讲字的老王


这是看书的两个状态也是方法,具体用哪种方法视情况而定。

不求甚解是对现阶段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此刻没时间细细品读的内容不得已的处理方式,先把内容读熟等到了能达到理解其中内容的阶段会很容易就开窍的,比如小孩子背诵古诗词就是这个道理,不用完全理解可以先把内容熟读或记住,以后长大在某个时间里突然就会明白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句句精读更多得是用于学术研究或者要学习的知识,要完全参透书的知识当然是要非常仔细的逐字逐句研究推敲。

不管是不求甚解还是句句精读都是读书的两个极端,大多时候读书是介于这两种方式之间的状态,就是能读懂也没到句句精读的程度。


慕华清秋


这要看读什么类型的书。

读书分精读和泛读。

精读的书,比如中国古典文化类,四书五经,经典古文,诗词歌赋,医学科技类专业书籍,只要学习,就要字斟句酌,记忆理解准确无误。不但要求甚解,而且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将终身受益。

泛读的书,要求就宽松的多了。各类科幻,神话,小说演义,稗官野史,闲文游记,百科杂谈,趣闻笑话,等等,看书解闷,可快速翻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调节心情,记忆理解都没有那么严格了。


云上无尘


一半一半,有的有的

无论是不甚求解,还是句句精读,我们都无法只遵循其一,那样太极端了。

书中肯定会有需要我们思考的部分,需要我们句句精读,细细品味,可以说是与作者思想上的交流,这样才不会浪费一本好书;

书中也自然会有不需要怎样思考的部分,我们可以不甚求解,一看而过就好,不必做无用功;

不只是一本书内,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像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句句是精华,需要细细品味,否则只是囫囵吞枣,索然无味,并没有什么用处;像休闲类的书籍,就可以不甚求解的阅读,没必要花心思,仅仅是休闲而已;

所以读书,究竟是不甚求解还是句句精读,我认为是不甚求解、句句精读一半一半,有的不甚求解,有的句句精读

其实读书、做人、做事,皆通一理,不要走极端,正所谓:

做人糊里糊涂,不糊涂;

做事马马虎虎,不马虎;

读书含含糊糊,不含糊。


奶茶爱尚咖


其实那取决于您是想学习并运用到实际中,还是读书来对一些事物只是了解,甚至是消遣,目的不同,做法就不同。

还有就是每个人读书习惯和方式不同,那我自己和我妹两个人来说,我读的书不多,如果只是了解和知道一下,我比较倾向于网络,我觉得高效一些,但是如果我特别有兴趣的或者是我跟工作有关的知识,我能把一本书读十几次,而且随着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每次再回去读同一本书的时候,又会有新的收获和领悟,而且我买的书也都是工作和兴趣方面的书籍,只有关于金融和易经的。而我妹喜欢买很多书,每一本都读,也许读完后一知半解,但是也都有收获,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眼界和体悟更多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所以,每个人读不同的书的目的和目标不同,每个人个性和方式也不一样,只要适合自己,有所收获,对自己有所帮助就是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