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理財才有錢,還是有錢了才能理財呢?

繼續我們常見的投資理財誤區系列吧。

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特別是中產,供房供車還有給小孩的供書教學,很容易讓我們有著不同的負債。

現代人經濟壓力不小,很容易導致了我們會有這樣的一種想法:等我有錢了再去理財吧,那麼恭喜你,我們有陷入了一個投資理財誤區:先做餅,再分餅。

1

這投資誤區其實就是我們人性的弱點的一部分,和我們常說的拖延症很相似:等到我上大學時,再好好學習;等到我找到工作了,再鍛鍊技能;等到我有錢了,再開始理財......

究竟是理財才有錢,還是有錢了才能理財呢?

這也是我們經常說:先把餅做大,再考慮怎樣分餅。其實是誤解了做餅和分餅之間的邏輯關係。

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關係,做餅就如上大學,分餅就等於是好好學習。我們是因為好好學習了,才能成功考上大學,而並不是等考上大學了,再來好好學習,因為我們如果不好好學習,那麼連上大學的機會都沒有了。

所以實際上,怎樣分餅才是決定了這餅能做多大。

2

為什麼怎樣分餅決定了餅的大小呢?

以公司為例子,企業能做多大,取決於合理的股權設置,也就是分餅方式。合理的股權設置能激發企業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從而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價值。

最好的例子其實就是我們國家,中國能這麼快發展起來,把餅做大,靠的就是好的分餅方式。

例如在1999年時,在經濟學家湯敏老師的建議下,中國開始搞大學擴招。這擴招程度之大可以說史無前例的,到2018年為止,全國大學生數量3700萬,成為全世界第一。

這大躍進式的擴張導致的結果是,教育質量急速下降,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大學文憑嚴重貶值等情況,我們所能看到的擴招結果都是負面的。

究竟是理財才有錢,還是有錢了才能理財呢?

但這20年的人才普及和培養,也讓我們國家儲備一大批人才質量雖然沒那麼高,但起碼智力正常且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作上都能用的工程師。而且每年還會以幾百萬幾百萬地增長。

這些人才的積累,讓我國在接下來的社會急速變化,趨勢發展中存儲了人才數量優勢。

就拿互聯網為例,就是因為這20年的大學擴張,讓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能有足夠的計算機工程師用,也順利的捉住了互聯網大潮的起來了,成為世界有名的巨頭企業。

中美貿易戰中,特朗普曾多次讓蘋果公司把生產線搬回美國,還給蘋果公司施加了很大的壓力。但蘋果公司難處是,回美國根本就找不到這麼多工程師,也就是人才儲備完全不支持蘋果公司這樣做。

因為國家這樣分餅方式,讓我國製造業還有互聯網產業這餅做得十分巨大。如果先等國家強大起來才開始培養人才的話,那麼我們不但會錯過很多機會,在這次中美貿易戰中也很難有對抗的能力。

3

有位大哥曾經跟小文說過:思考問題的方式一定要以結果(未來目標)為導向。

我們常見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都喜歡以現在來決定未來。就像現在月入2萬,而必要支出是1.5萬,我們會思考剩下的五千應該怎樣投資增值。

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究竟帶來的結果有什麼不同?

舉個例子吧,加入我們定下的理財目標是:三年後買輛車。

如果以現在決定未來的方法是:我每個月能存3000元,三年後大概能存到十多萬,十多萬能買輛怎樣的車?

如果是以未來目標為導向的話:我看中了一輛20萬的車,需要每年存5000元,但我現在每個月只能存3000元,那麼我要看看哪些支出可以省下來,或者能不能賺到一些外快,從而幫我達到財務目標。

然後最終得到的結果就是如下圖。

究竟是理財才有錢,還是有錢了才能理財呢?

不同的思考方式得到的是不同的行為方式,當然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問題決定答案,如果我們能建立這樣的思維,我們就會主動尋找一些理財手段,也會發現過去很多被忽略掉的資源。

4

不要小看這樣的思考方式差距,和複利一樣,時間越長,得到的結果和差距就會越大。

理財是一項每個人都需要重視的技能,是我們的剛需技能,它能在產生財富累積上的天壤之別。

那麼小文,如果我現在才開始理財會遲嗎?

所有東西只要開始都不會遲的,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了。

希望這對您有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