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复工后,如何与同事相处?


疫情结束复工后,如何与同事相处?

你敬我一 尺 我敬你一丈

工作对于社会每一个人意义非凡。工作既有社会层面的意义、也有家庭和个人层面的意义。

工作有时候不仅仅只是工作,就像抽烟有时候不仅仅只是抽烟、吃饭不仅仅只是吃饭一样,工作很多时候还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平台。因此,成为家人是一种很深的缘分,成为同事又何尝不是呢?

在你壮年时期,与同事相处的时光恐怕要远远多余你的家人吧?你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与同事共同渡过(9:00-18:00)。因此,怎样与同事相处,实在可算是人生重要的课题。

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与同事相处的方式取决于你对自己仕途的态度和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甚至可以上升到“三观”。当然,见仁见智,可各执一辞。故本人想谈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也不一定对,请甄别适用。因为,常有人说我情商低,所以我的方法未必适合高情商的你们。

人之为人,没有友谊是不可想象的。但奉劝君一句,不要在同事中,对友谊寄望过高。太高、太大的友谊企盼,必然会带来太高、太大的生存风险。

细想吧,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堪称“至谊”了吧,“高山流水”成了千古至谊的代称。“知音”的典故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他们一个是贵族,一个是樵夫,是同事吗?

再举个反例,苏东坡与欧阳修、王安石是同事吧,一开始不也是相见恨晚吗?后来咋样?因立场不同,分道扬镳。可能这两个例子有些极端,那我们又来看看现实生活吧。数千年来,人们因友谊而快乐,因友谊而安适,又因友谊而痛苦,因友谊而悔恨。友谊的确隐伏着大量沼泽和陷井。

难道同事之间不能建立友谊吗?当然可以,只是“不要寄望过高”而已,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为此!

我认为与同事相处,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与之建立友谊,首先思考的应该是“尊重”,其次,是“距离”,第三,是“包容”。

首先,与同事相处,应把“尊重”放首位。“君子有礼”,“尊重”就是“礼”的最重要的形式。普普通通的人,有礼上身,就会显出高贵。这不仅仅是一个“从里到外”的过程,而且也会产生“从外到里”的反馈。当尊重别人成为一种习惯,长期身体力行,就可以反过来浸染自己精神,提升自己人格。同时,互敬还是一种互馈关系,可以双向流动。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同事之间务必如此。《春秋》上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精神需要赋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姿态。敬人者,人恒敬之,善人者,人以善之。

另外,“君子成人之美”,“美”的概念我们也应当广义去理解。“尊重”即是“君子成人之美”的具体细微体现。一个人,究竟是“成人之美”还是“成人之恶”,这种极端性的是非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却往往是非常细微、不起眼的一举一眼。例如,同事中的仗势欺人,就是“成人之恶”;同事生子,投去真城的祝贺目光,就是成人之美。孟子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尊重”亦即 “与人为善”。

为什么我要把“尊重”放在处理同事关系的首位且浓墨重彩的说呢?因为同事之间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己推人”,也就是习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强加给别人各种标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伦大道藏在每个人心底,同事之间最需要的是将心比心。

无论是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同事之间难免会因名、因利起纷争、冲突,彼此起“恨”意。黑格尔说世上最深刻的悲剧冲突,是双方不存在对错,只是两个都有充分理由的片面撞到了一起。也许双方都很高尚,但各自为了自己的高尚,又都无法后退。

本人一直特别喜欢这句话“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所以我对有些人的“恨”和“鄙夷”通常采取“忽略”的方式,因为我不想当弱智。你每“忽略”一次,他人“恨”和“鄙夷”的杀伤力就会减弱一成,直至在你眼里变成另类的“柔情似水”。

知道吗?“恨”和“鄙夷”等不悦、怒火情绪产生的瞬间,会杀死多少白细胞吗?当他恨别人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跟自己过不去。有些问题你靠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的时候需要正面“交锋”,需要正面去化解。别人凶巴巴的目光好比硬朗的少林拳,唯有表面柔和的、博大精深的太极才能直接化解。他一次次凶巴巴的待你,你一次次柔和的化解、忽略。直到他伤你时,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忽略其实也是一种原谅。如果他仍然一直一直伤你,执迷不悟,那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要么精神有问题,不是偏执狂就是神经短路;要么愚蠢至极,愚蠢到把不喜欢的人当成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敌人,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有时候被动的、不能掌控的争斗,我就把它视为只是让人生剧情更加精彩而已,但作为主角的我不会因为配角更改自己人生的剧本。弱者之间的互相倾轧才是生活最大的悲剧。智者忽略,是因为智者还有比他更重要的目标。所以,不要让不喜欢我们的人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说白了,我们还有我们自己要完成的人生,没时间和精力与他们瞎掰。

所以同事与同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有选择做君子、做善人的机会,那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佛与魔,一念之间。

其次,与同事相处,要注意保持“距离”。“距离”是空间上的互“敬”。一定不要有“我对你推心置腹,你就得坦诚相待”的错误思想。现代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秘密或隐痛,很难诉诸语言。“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即君子个个都不同,小人个个都十分相似。故你千万不要去奢望别人理解你,要在不被理解和不能理解的环境中,与同事保持一定和谐的距离、适当的空间与余地。如果别人完全发自内心的理解你,说明他和你很相似,这又有何趣?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尝试都可能是徒劳,甚至伤害对方。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同对方保持距离,不要靠得太近,更不要动辄强加于人。在这个意义上,距离就是理解,就是温情,就是关心,就是同事之间最亲的友爱。距离还产生美。

最后,与同事相处,要学会“包容”。“包容”实际上就是互“让”,换位思考。因为世界太拥挤,欲望太密集,纷争太容易,唯有后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包容”是一个人性情的节制,对外做出的姿态性示范。我这样说可能有点绕,我们拿孔子的话来说吧,即“礼之用,和为贵”。说白了,同事之间为什么要礼?为什么要敬?为什么要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和”。人生在世,无非是追求人和、事合、心合。一个人有了包容,才会有风度,才会有魅力,才会美,正是有谦恭、辞让、包容才会使君子神采无限,魅力四射……而有些人以为,人格魅力在于寸步不让,在于锐目紧逼,在于气势凌人,在于恨的坚持。其实正好相反。

“帮助”是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包括“被帮助”。我把他视为换了另一件衣服的“包容”。在化解同事之间的矛盾中,我有时候会用上主动“求助”。事实上,我时常尝试用此方法。因为遇到问题靠躲避是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需要有勇气的去直接面对解决问题。一位西方智者的文章说,如果要想与对方建立友谊或者化解矛盾,但一时又找不到为他出力的机会,那就不妨主动的要求“被帮助”。这种做法有点“设计”,却表现了一种试图建立友谊或者化解矛盾的主动,一种化解矛盾的姿态。

以上相处之道,适不适合你们,就要看你们的造化与我的缘分了。

(以下图片为网络图片)

疫情结束复工后,如何与同事相处?


疫情结束复工后,如何与同事相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