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

小侯子的小桃子


《江南》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屬於詩歌。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們對這首詩歌,並不是特別耳熟能詳。詩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鄉又到了採蓮的季節,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形成美麗的景觀。後五行反覆詠唱,描寫了一幅魚兒圍繞荷葉四面遊動的動人畫面。詩歌的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優美,非常適合小朋友學習。這也是在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做出的改變。也就是說學生們以後語文很難考100分,國學知識會佔到語文知識的30%。這樣大家也看出了語文學習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詠鵝》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甚至沒有入學之前就已經會背這首詩,當然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也一定有所瞭解。

《詠鵝》這首詩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被《江南》取代成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說《詠鵝》它不重要,也不是說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說不適合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他是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的。但是因為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用《江南》作為小學生的第一首啟蒙古典文學,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們大家以後在學習語文方面涉獵要廣,要深,要有厚度。這是在打破以往的傳統形式,重新拾起我國文化精髓。





江蘇小學教師


說道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我的印象還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詠懷》。

我也不清楚是什麼時候《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我更不清楚《漢樂府·江南》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只是我覺得現在的課本難度確實很高,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據說一年級語文開始已經取消拼音了?)

《山村詠懷》和《詠鵝》都是很押韻的故事,甚至我都沒有背誦這兩首詩的印象,只記得大家夕陽落山放學時,和同學們一邊跑,一邊背誦故事的場景。

現在我看到這首《漢樂府·江南》,並沒有一種很押韻的感覺,我自認為這首詩算上比較難吧。

也許是現在的孩子更聰明瞭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難度?


姚說


關於小學課本用【漢樂府,江南】來作為小學課本第一首詩詞啟蒙,我來淺析幾點【江南】這首詩的優勢所在:


【一】通俗易懂,簡單明瞭!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二】生字簡單,易寫易學!

如【東】【南】【西】【北】!

如【田】【魚】【江】【葉】!

如【可】【何】【採】【間】!

除了【蓮】和【戲】字筆畫複雜以外,其它字都很簡單,都是常用字!短短一首詩,可學會十幾個字,我想【詠鵝】在這方面是略輸一疇的!

【三】格調清新,內容豐富。

詩歌的前三句為閱讀者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江南生活圖卷。後四句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變化,來描述魚戲蓮叢四處遊動的情景,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如蓮塘的自然風光,採蓮工作的有趣,游魚的活潑等等都在腦中栩栩如生的展現開來!另外樂府詩的句式復沓而略有變化的手法,用在這裡,更令人能聯想到上述的情景。

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雖沒寫人,可人聲欲出,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活氣息,近而領略到採蓮人心中的歡快。讓孩子在歡快的氛圍下學習文化,這也是它被小學課本釆納優勢之一!


僅敘個人淺見,如有不妥之處,恭請指點!🙏🙏🙏🙏🙏🙏🌹🌹🌷🌷🌸🌸🌺🌺🌻🌻🌻


一葉知陽春


《樂府詩》首首經典,且說這首《採蓮》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副江南夏天的美麗畫卷!有活潑的魚兒,有田田的蓮葉!有遊東遊西,遊南遊北的生動畫面,特別適合孩子們讀!且老師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識。

我家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回家都能背給我聽。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沒感覺有多特別,反而感覺太簡潔口語化!聽她搖頭晃腦讀出來,便喜歡上了這首,並且也思考過與你一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首會入教材?

我總結以下幾點: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滿畫面感

4.讓孩子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印象。

並不是說《詠鵝》不好,只是全方面綜合考慮,採蓮更適合入教材給孩子學。











詩文社


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及傳承脈絡,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扮演著特殊的古文啟蒙和美學啟蒙的角色,目的是讓孩子能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同時感受文字放在詩詞之中的美學內涵。


《詠鵝》和《江南》(江南可採蓮)這兩首朗朗上口的小詩在一年級古詩詞學習中都有著較大的啟蒙性質。

《詠鵝》是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七歲所作,全詩如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江南》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如下: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詠鵝》一詩雖然簡短,但是其中運用了白描、擬人、對偶多種手法,讓歌頌的對象躍然紙上,富有童心童趣,對培養小學生的敘述能力一定的啟迪作用。

《江南》一詩採用了反覆的手法,讓原本樸實無華的敘述一下子變得節奏鮮明,富有氣勢,堪稱專項寫作手法教學的典範。

因此,這兩首詩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書當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江南》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主要因為以下三點因素。



其一,從生詞認讀的角度而言,《詠鵝》一詩中牽涉到的生詞、難詞較多,例如“鵝”、“浮”、“綠”、“掌”等都屬於較難生詞,加大了小學生的學習難度。

《江南》一詩中字詞的讀音和筆畫數則相對比較簡單、容易掌握,在保證識字量的基礎上又難度適中,更適合作為沒有接觸過詩詞的一年級小朋友的入門詩。

其二,從可模仿、可遷移的角度上,《江南》的啟蒙性和可模仿性質更強。因為《江南》反覆的手法尤其鮮明,朗讀過程中韻律感也特別強烈,學生很容易就領回到這種手法的精髓。

在書本“爭當小詩人”的這一模仿環節,孩子們就不難填出“鳥戲枝葉間,鳥戲枝葉東……”這樣的句子。

相比之下,《詠鵝》當中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難度係數更高,一年級學生才剛剛接觸古詩,往往難以快速理解和模仿。

其三,從全詩體現出來的意境上看,《江南》的立意更為廣大深遠。

通過《江南》一詩,首聯“江南可採蓮”讓小學生的視野一下子被打開了,瞭解到我國大好河山之中還有一片江南水鄉。《江南》作為一首漢代民歌,同時謳歌了河山大好以及淳樸的勞動人民,簡單卻不乏宏大的主旨。

如果說《江南》的描寫是一個長鏡頭,《詠鵝》詩體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特寫鏡頭。《詠鵝》詩在語言上有了更多的修飾和雕琢,但是僅僅只能作為一首狀物詩,立意上相對狹窄,更多代表的只是駱賓王的個人成就。


END.


博書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首詩確實是《詠鵝》。當時讀來是朗朗上口,而《漢樂府·江南》是中學以後才接觸到。因為自家孩子還是學前兒童,對這個調整確實是看了問題才知道。想來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先來看看兩首詩的內容: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第一、《詠鵝》大部分孩子學前已經接觸過了

當代家庭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誇張點的,從孩子半歲起家長就開始灌輸簡明的詩詞了。這首《詠鵝》,在我身邊大部分3歲的孩子都會背誦,而且能基本理解句意。那麼相信有更多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是能接觸到的。再放到小學一年級的開篇教材裡,顯得就有些不當了,可能引起孩子們對待學習的驕矜情緒。

中國古詩詞經典者數不勝數,換一首新穎的很正常。

第二、《漢樂府·江南》更有利於一年級學生的識字任務

大家都知道,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除了朗讀背誦,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識字、寫字。

詠鵝這首詩裡,適合作為一年級孩子識字素材的字詞大概只有鵝、向、天、白、毛、水這幾個;江南這首詩,則有江南、蓮、魚、東西南北、葉、間。

一下子能掌握四個方向的字詞,通過對比等方法理解的也更為透徹。

相比詠鵝,孩子學了這節課,性價比更高的。


第三、優美的意境有利於小學生學習基本的寫景

《江南》描寫了江南地區初夏的美景,動靜結合,有蓮葉何田田的靜態美,又有魚戲蓮葉間的動態美。在朗誦的同時,能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同時也能學到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對學習寫作這項任務也大有裨益。


第四、古詩文地位提高,小學生開始接觸除了唐宋詩詞之外的其他古詩文,漢樂府是很好的選擇

我國古代詩詞浩如煙波,從詩經起,一路歷經楚辭、樂府詩、再到傳誦量巨大的唐宋詩詞、古文、元雜劇、明清詩文小說,都是孩子們瞭解古代文學的素材。

從時間線來追溯,同樣足夠經典、足夠優美的詩經第一首《蒹葭》並不非常適合入選小學一年級教材:字詞筆畫多、不常用,意境艱澀,不容易理解。另一經典《楚辭》也有同樣的問題,而且句式複雜,不容易記憶。

相比下來,樂府詩倒是朗朗上口,句意簡明。這首《江南》實是很好的選擇了。


薇安讀書


《江南可採蓮》主要是詩中大量運用重複的句式和字眼,表現了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詩歌描繪了江南採蓮的熱鬧歡樂場面,從穿來穿去、欣然戲樂的游魚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採蓮人的歡笑。其中的重複能讓兒童瞭解到中國古代句式,也讓學生產生興趣,

其中,東、西、南、北是學齡期兒童學方位時學到的,孩子學完數字就學方位,對這些字比較熟悉,心理學表明,人對自己熟悉的事物有更多親近感、更願意學習,這對他們正確學習觀的樹立有良好的作用。


胡謅文學


《詠鵝》《靜夜思》等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早已成為啟蒙益智的兒歌般在人們的觀念中根深蒂固了,現在絕大多數的學齡前兒童,即使有些沒經歷幼兒園期學習過渡的,也會背誦幾首古詩和簡單的計數算術,年輕的父母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會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極力儘早地對自己孩子進行各種益智興趣類的學習培育。有一次我去理髮,踫到一位年輕媽媽帶她兒子也在那排隊等待,小朋友長得很漂亮可愛,說是幼兒園大班了。等候中年輕的媽媽不失時機地出了好幾個字謎讓她兒子猜,小朋友都對答如流。後來她媽又出一謎“三人出來曬太陽”,我頭腦中的第一反應也是“春”,小孩支支吾吾半天沒答出來,就問他媽媽答案,他媽解釋說三人出來曬太陽就是一個春字,因為太陽是日,三個人加個日就是一個“春”字嘛,孩子卻不假思索脫口反駁說:“太陽那麼高長在天上,三個人明明是在太陽下面曬太陽的呀,媽媽,春是三個人在太陽上面的,三人怎麼到太陽上面去了呢?”年輕的媽媽支吾了,我也不知道答案。


合月刀


《漢樂府·江南》是漢代漢樂府創作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採蓮歌,反映了採蓮時的光景和採蓮人歡樂的心情。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彷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略到了採蓮人內心的歡樂。此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畫面。\r

《詠鵝》是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它描寫了兒童眼中鵝的可愛形象,用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將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將暢遊於碧波之上白鵝的外形與神態刻畫得栩栩如生。詞美、情美、意境美,給人以強烈、鮮明的聽覺享受和視覺形象。\r

這兩首詩都是內容淺顯,易學易懂,既符合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特點,又能激發孩子學古詩的興趣。用《漢樂府·江南》取代《詠鵝》可能是編者的側重點不同,特別是《詠鵝》的傳播度已經很廣了,大部分孩子會說話學的第一首古詩就是《詠鵝》,所以沒有再收入課本的必要了。


善學文化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往日高中課本中,通篇全背,至今尚能背出大半。

其中就有"江南曲",就有"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真是令人神往,忍不住又想起"宛在水中央"的蓮花樣的採蓮少女來了。

忽地又記起:

憶梅下西 洲,

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

雙鬢鴉頭髻。

西洲在何處,

隻江撟頭渡″

這樣的曲子。

咦,這給美的,盈盈一水間的小姑娘,實在美得沒法說。

至於這《江南》,單這題目就讓人神往而美感驟升,神思飛揚了: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疊韻,排比讓美麗象荷葉一樣在碧波盪漾中鋪排開來,無邊無際,水光接天。

而鵝呢?應該是向下遊游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