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新聞與說新聞有哪些區別?

用戶1363609932043


從總體上講,“播”與“說”是兩種不同的新聞播報方式。“播”新聞是播音員或主持人根據記者寫的新聞稿件進行播報。稿件的要求是內容準確、文字精練、朗朗上口,而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創作要求則是“字正腔圓、呼吸無聲、節奏明快、語勢穩健、播報流暢” ,具有權威、嚴肅、莊重、悅耳、流暢的審美感覺。因此,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媒體形象的承載者和體現者,在新聞播報時,淡化了主持人個人個性,而是與節目內涵及定位相匹配,最大程度與節目融合,成為節目的“代言人”,所謂的“千人一面,萬人同聲”是對電視新聞播音的特殊要求,而並非是其自身的缺點。

新聞內容及節目定位對播音的要求,形成了“播”新聞這種語言規範語調沉穩、形態有限、結構嚴謹的表現形式。新聞節目隨著時代發展也呈現出新的形式,新的播報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說”新聞應運而生。典型欄目有香港鳳凰衛視《鳳凰早班車》、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陝西衛視《都市快報》等。

所謂“說”新聞,是指主持人依據新聞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聞稿件進行播報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主要是根據不同的需要,逐漸滲透到大眾傳播領域的。通常主持人把稿件進行第二次創作(往往只是提綱),把記者從一線採訪到的信息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說”來,由於“十分注重語言的口語化,而且形態不受限制,因而語體結構鬆散,語調較為接近自然狀態,使觀眾感到輕鬆、親切、自然。”在這裡,主持人與觀眾平等的個性形象得以充分展示,媒體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更加貼近和趨於平等,彼此的交流感進一步增強。

“說”新聞不僅為主持人創造了充分發揮和展現才能的空間,也對主持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說”新聞的主持人,不僅僅要有極強的臨場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要具備新聞敏感性,努力培養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和審美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揚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提高綜合業務能力和學識修養水平,以過硬的綜合素質迎接新挑戰。

由於“說”新聞和“播”新聞在表現形式上各有側重,而節目的風格各具特色,很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認可。目前,“播”新聞的語言表現形式仍是電視新聞節目的主要播報形式, “說”新聞是在多媒體時代,新聞形式多樣化下的一種補充和體現。


璐er


播新聞是指播音員主持人對著提詞器進行播報,而“播新聞”是我國廣播電視節目當中新聞類節目長期以來所採用的一種語言表達樣式, 其中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和各省市臺的《新聞聯播》等最具代表性。“播新聞”的語言表達樣式有著“準確規範、清晰流暢、圓潤集中”等要求。

“說新聞”是指主持人根據新聞事件本身或者新聞報道稿件,有時甚至是提綱,進行二次創作。在內容真實,數據準確的前提下,把內容信息用個人風格化、口語化地“說”出來。努力把新聞原則的剛性與語言表達的彈性融為一體,使觀眾感到與生活中的語言很相似,有較強的的交流感。 典型節目有中央臺《焦點訪談》、還有以前的《新聞早班車》。

這二者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前者是一種照個稿子“播”的狀態,後者是一種“說”和“講”的狀態。


蟹小小萌


“播”新聞是由編輯加工處理通訊員來稿、記者採寫的稿件和選編的報紙、通訊社稿件,再由播音員口頭播出的這些新聞稿的一種新聞播報方式。播新聞是我國新聞類節目長期以來所沿用的一種播報方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欄目,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上海東方衛視的“東方新聞”和各省市臺的“新聞聯播”等等。播新聞要求語言樸實無華、咬字準確清晰、語音簡潔明快和語調平穩順暢。其形式上具有嚴肅性,不允許播音員有過多的個人情感和個人的觀點進入新聞播音當中。

“說”新聞是指節目主持人用講話的語體對新聞節目進行傳播的口語化表述方式。1998年陳魯豫“鳳凰早班車”的開播,帶來了令觀眾耳目一新的“說新聞”方式,很快為內地電視臺新聞節目所競相效仿,像央視新聞頻道的“社會記錄”、經濟頻道的“第一時間”、北京電視臺的“第七日”、廣州電視臺的“新聞日日睇”、湖南衛視的“晚間新聞”、江蘇衛視的“1860新聞眼”、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浙江衛視的“1818黃金眼”、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等等。其充分展現新聞節目主持人的個性,以一種平等、輕鬆、接近口語的表達樣式進行新聞的播報,給人明快、新鮮、輕鬆的感覺,表現為新聞故事化、語言口語化、內容平民化。

“播”與“說”是兩種不同的新聞播報方式,所謂“播”它是一種語言傳播樣式,因為它的創作依據是新聞稿件,表現為語言規範,語言書卷化,樣態有限,語體結構嚴謹,對語境依賴性不強。也就是說,“播”新聞對創作主體的語言、用氣、吐字發聲、語句組織提煉、基調節奏把握等各項基本功提出了極高的業務要求。而“說”新聞是一種超越了傳統的播報,是一種具有主觀交流式的傳播方式,既服從於新聞的特性,又服從於受眾聽覺認知規律,還服從於口語表達的規律。它表現出的靈活多樣、語言親切自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總之,“說”新聞表現為語言口語化、樣態不受限制、語體結構鬆散、對語境依賴性強。有些說新聞過分追求娛樂性,過度強調“生活化、口語化、貼近感”,一味迎合受眾,有損媒體的權威性和信任度。

在大眾傳播領域與“播”者相比,“說”者個性鮮明,與受眾心理距離貼近、平等,交流感強,保持了其在人際交流領域中的傳播優勢。

播新聞和說新聞是新聞類節目播報方式的兩個分支,各有所長,同時又難以避免地具有自身侷限性,但它們之間是可以互補的。毋庸諱言,新聞事業改革以來,為了適應各種信息傳播的多元化,滿足受眾心理需求的多樣化,出現了多層次、多角度、多口味的新聞播報形式。隨著這些變化,也必然要求傳媒的新聞播報樣式要適應時代新的需求,適當調整新聞播報形式中“宣讀”與“日常用語”的比例,使新聞傳播的語言表達形式更加多樣化。因此,兩種新聞播報方式應該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播”新聞莊重、嚴肅,“說”新聞活潑、鮮活,可謂各有千秋。它們都是媒體傳遞新聞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雖然方式各異,但必將殊途同歸,受眾最終獲取的始終是新聞內容本身。隨著欄目種類增多,節目內容細化,作為新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究竟是選擇“播”還“說”呢?這要靠節目風格、定位及受眾層面等多方面的要求來決定。但還是有不少主持人走進了“說”新聞的誤區。無論什麼新聞都去“說”,有些人更是片面認為“語速快”就是說新聞的重要標誌,還有些人無限的誇大“口語化”,把隨意調侃的“個性化”當成是說新聞的真諦。其實,無論是“說”與“播”都只是一種傳播的形式,只有傳播形式與節目風格相融合,才能展現出節目的內在魅力,鮮明而到位地體現創作主體在節目中的駕馭、主導作用。


派大星圖圖


  “播”與“說”的區別,簡單來講就是一個有稿一個無稿。一個是依照著由編輯、記者等為其撰寫的文稿來行進,而另一個則是事先將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瞭解清楚,穿起脈絡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呈現。

  “播新聞”的自身特點和其對創作主體的要求,使它能符合純消息類新聞節目對播報方式的要求,體現廣播電視傳媒機構嚴肅、權威的形象。而“說新聞”的自身特點和其對創作主體的要求,使它更適合需強化播音員、主持人個性,淡化“臺”的形象、軟化界面,與受眾進行深層次交流、溝通。


貳鍵


一、“播新聞”和“說新聞”的異同點

所謂的“播新聞”是指播音員、主持人在廣播電視節目當中將編輯、記者等所撰寫的新聞文字稿件,在提字器的輔助下進行播報。“播新聞”是我國廣播電視節目當中新聞類節目長期以來所採用的一種語言表達樣式, 其中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和各省市臺的《新聞聯播》等最具代表性。“播新聞”的語言表達樣式有著“準確規範、清晰流暢、圓潤集中”等要求。

“說新聞”是指主持人根據新聞事件本身或者新聞報道稿件,有時甚至是提綱,進行二次創作。在內容真實,數據準確的前提下,把內容信息用個人風格化、口語化地“說”出來。努力把新聞原則的剛性與語言表達的彈性融為一體,使觀眾感到與生活中的語言很相似,有較強的的交流感。 典型節目有中央臺《焦點訪談》、浙江臺《小強熱線》等。

(一)“播新聞”和“說新聞”之間的差別

“播”與“說”的區別,簡單來講就是一個有稿一個無稿。一個是依照著由編輯、記者等為其撰寫的文稿來行進,而另一個則是事先將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瞭解清楚,穿起脈絡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呈現。

“播新聞”的自身特點和其對創作主體的要求,使它能符合純消息類新聞節目對播報方式的要求,體現廣播電視傳媒機構嚴肅、權威的形象。而“說新聞”的自身特點和其對創作主體的要求,使它更適合需強化播音員、主持人個性,淡化“臺”的形象、軟化界面,與受眾進行深層次交流、溝通。

(二)“播新聞”和“說新聞”之間的聯繫

“播新聞”和“說新聞”都是藝術創作的形式,在本質上都是屬於新聞播音,只是新聞播音的兩個不同的播報樣態而已。“播”其實並不是日常交流中所採用的語言傳播樣式。“播”只能說是大眾傳播的產物,但在日常交流中的“念”和“讀”卻是存在的,“念”和“讀”有一個重要特質--以文本為依據,而“說”一般情況下是沒有文本依據的,屬於口語範疇,對語境的依賴性非常強。

“播”和“說”在實際運用當中各有所長、各有所用、各有特點,完全可以互補。表達方式的不同,是緣於新聞稿件不同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反過來又為特定的內容和樣式服務。公告和通告就必須採用宣讀式,不能脫離發佈重要消息的嚴肅感和持重感;時政要聞就多以播報式,要體現莊重感;民生新聞這一類多采用談話式,更加的貼近百姓的生活,更利於理解和接受。“播”和“說”本是同出一轍。無論是“播”還是“說”都只是一種形式,其目的都在於傳播信息、傳遞稿件的實質內容。

二、“從播到說”的發展和特徵

(一)新媒體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運用在大眾傳播當中,各種新聞客戶端的出現使得受眾隨時隨地都可以知道新聞的發生和最新進展。而所有廣播電視節目呈現樣式,都少不了有聲語言的參與,它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的工具,“從播到說”的這樣一個過程,可以見得廣播電視新聞人的用心良苦,恰恰是做到了為受眾去考慮這一點,如今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在信息化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依然可以佔據著“主力軍”的地位。

(二)新聞主持人的出現

在英文中,播音員可以翻譯成 News Reader(讀新聞的人),而主持人可以翻譯成 Newspresenter(描述新聞的人)或 News Anchor(現場新聞報道的人)。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概念是除了主持節目之外,還參與節目的策劃、編輯、參訪、製作,是節目主持人核心制的稱謂。新聞播報形式的播音只是播報形式的語言表達。因此,“說”新聞的表現形式大大區別於播讀式,從採編到播都是一種全新的方式。播報新聞突出的是媒體的公眾形象,淡化的是主持人,而說新聞強調的是主持人和受眾兩者之間的交流,突出的是主持人的形象,側重點的不同,主持人在一檔節目當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

(三)主持人與受眾的交流方式

央視著名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現在的時代已不是故事的時代,而是講述的時代,故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講故事,用什麼方式講故事。” 一種平等的姿態可以讓受眾心情愉悅的接受新聞信息,“說新聞”最突出強調的是對“人”的尊重。讓受眾最大程度地感受到播音員、主持人就好似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一樣,從而拓寬了新聞節目的收視群體。

三、“說新聞”所面臨的困境

(一)語音的不規範使用

主持語言是主持人說話的語言,是廣播電視說話的形式。他不是生活語言的“說”,是廣播電視主持人特殊要求的語言。但是當前很多說新聞類節目對於這個問題都不加以重視,對語言的規範化使用原則不屑一顧,隨意“放棄”作為普通話使用與傳播者的這一形象。將標準的語音發聲變為矯揉造作的語氣,以致“邯鄲學步”。

(二)娛樂化、低俗化的發展

一些新聞節目片面追求“娛樂至上”精神。對“個性化”創作的朦朧認識也使得一些主持人不假思索地將日常的習慣用語融入到了節目當中充斥在電視銀屏之上,甚至於將一些“粗俗”的語言視為利器藉此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種做法不僅會讓受眾感到厭煩,還會降低人們對廣播電視臺的信任和尊重。

四、“說新聞”困境解決的對策及日後發展趨勢

(一)規範主持人的語言表達

無論是“播”新聞還是“說”新聞都與平時的用語有所不同,都是廣播電視的專用語言。而一部分主持人則將生活用語搬到了熒屏上,語言運用上往往有句無章,邏輯不夠嚴密,羅嗦贅述較多,形成了負面的影響。偶爾的使用一些方言和存在一些方言類的新聞節目是可以的,畢竟在節目中方言有時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不可過多,過多的方言降低了新聞的權威性,不利於節目的長期發展。

(二)深挖節目內涵 提升節目質量

無論是新興的新媒體還是傳統傳播媒介能夠保持生命力的一點就是有一定的公信力。“說新聞”這樣一種語言表達樣式的運用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受到巨大的考驗。“說新聞”這樣一類節目如果堅持以內容取勝的策略,在節目策劃和製作的過程當中亟需提高節目的深度與質量,增強對新聞事件的理性分析和獨到的見解,樹立起通俗卻不失權威的媒體形象。

(三)打造品牌節目

“說新聞”節目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還需擴大節目影響力,提升節目形象並塑造品牌。台州電視臺的 《大民討說法》欄目主持人帶著律師上門幫助群眾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糾紛問題,在節目中為老百姓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方法, 這樣的一檔和觀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欄目很難不讓當地百姓去關注,在當地有極大的影響力,有很可觀的收視率和關注度。


月中真情27305


1、定義不同

新聞報道:所謂新聞報道,就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新聞的本源是講究用事實說話,新聞是對客觀事實進行報道和傳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聞信息中的內容必須對事實具有真實傳達。

但是,客觀事實本身不是新聞,被報道出來的新聞是在報道者對客觀事實進行主觀反映之後形成的觀念性的信息,是記者把自己對客觀事實的主觀傳達出來而產生的信息。

新聞:新聞,是指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媒體經常使用的記錄與傳播信息的一種文體。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除了發表於報刊、廣播、互聯網、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於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有的將速寫納入特寫之列)等等;狹義上: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附近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使一定人群瞭解。

2、特點不同

新聞報道:新聞報道的特點是用事實說話,儘量真實的提供信息,有一定的準確性、真實性、簡明性與及時性。

新聞:公開性、真實性、針對性、時效性、準確性、顯著性、接近性、開放性、廣泛性、變動性。

3、分類不同

新聞報道:按照新聞事實發生的地域和範圍來分,有國際新聞和國內新聞。

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性來分,有突發性新聞、延緩性新聞。

按新聞與讀者的關係分,可分為硬新聞和軟新聞。

按照新聞的性質來分,有政治新聞、經濟新聞、科教新聞、軍事新聞、社會新聞、文藝新聞、體育新聞和會議新聞等。

按照新聞的特點來分,有事件性新聞與非事件性新聞,單一性新聞與複雜性新聞,動態性新聞與靜態性新聞,本體新聞與反應新聞。

按照新聞的題材來分,有典型報道、綜合報道、述評性報道、批評性報道。

按照新聞傳播的手段來分,有口頭新聞、文字新聞、廣播新聞和電視新聞。

新聞:按事實發生狀態分,突發性新聞、持續性新聞、週期性新聞;

按事實發生與報道的時間差距分,事件性新聞與非事件性新聞;

按新聞發生的地區與影響範圍分,國際性新聞、國內性新聞、地方性新聞;

按新聞事實的材料組合分,典型新聞、綜合新聞、系列新聞;

按傳播渠道與信息載體分,文字新聞、圖片新聞、電聲新聞、音像新聞;

按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分,政治新聞、經濟新聞、法律新聞、軍事新聞、科技新聞、文教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等。


潤興ICM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播新聞”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心理需要,隨之,“說新聞”這一新型新聞信息播報方式產生。這一新型模式的產生得到了眾多受眾的青睞,但也頗存爭議。本文主要從 “播新聞”與“說新聞”的對比分析以及“說新聞”應該怎樣發展這幾方面來闡述。

  關鍵詞:新聞播音; “說新聞”;“播新聞”; 電視新聞; 廣播新聞

  

  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觀念都在慢慢的發生著變化,審美水平也由“灰藍黑綠”的時代轉而步入“時代風尚”,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層面審美水平的提高,追求文化和信息的享受!可以說,人們的這一覺醒,喚醒了更多領域的改革與創新,提高了它們的競爭力、拓寬了發展空間。

  一、“播新聞”與“說新聞”的存在環境

  在《中國播音學》中,播音語言表達樣式有四種,分別是:宣讀式、播報式、講述式、談話式。而對於新聞播音來說主要有:宣讀式、播報式、談話式,一直以來主要是以播報式被人們所熟知,至今仍佔據主流地位。現在不論是中央臺,抑或是地方臺,主要是以正統的播報式的“播新聞”而立臺,包括世界各大媒體仍是以嚴肅性新聞為主。這種新聞播報方式,語言規整簡練,流暢自如,既帶有報告新聞的振奮、準確和簡潔,又保留了自然語式的自如曲線運動。可以說是一種介於口語談話和宣讀之間的語言樣式,這種“播新聞”的方式適用的範圍非常廣泛,廣播以及電視新聞大部分是採用這種語言樣式傳播的,是廣播以及電視新聞的代表性語體。這種“播新聞”的方式,滿足了新聞的時效性、真實性、準確性的需要。

  那麼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文化的快速進步,人民文化精神以及物質文化的極大豐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大,越來越多外來文化的影響,使更多的人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思想觀,對於事物的認知也有很大的提高,需要獲取更多的信息以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這樣就促使新聞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鮮活。從不同的角度、層次反映百姓生活成為新聞宣傳的重要任務,新聞是面向人民、面向社會的,從而新聞傳播的普及性和易接受程度就成為現今新聞傳播的一大特點。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應運而生了一種新的新聞播報方式,“說新聞”!

  二、“播新聞”與“說新聞”對比分析

  (一)“播新聞”的優點與缺點分析

   “播新聞”嚴肅、莊重,當人們在急於知道事態發展時,新聞播音行為必須嚴肅、鄭重、認真負責,這樣人們才會產生信任感;當人們急於想知道事態的新狀況時,新聞播音行為必須積極、迅捷、乾淨利落,這樣人們才會產生新鮮感。而“播新聞”可以滿足這種需要。“播新聞”還有利於信息的密集明晰,合理的密集可以加大信息量,密集得合理可以增強明晰度。這符合現在信息化社會信息爆炸的現實環境。

  (二) “說新聞”的優點與缺點分析

  語言表達變化豐富,包括講解、說明、敘述、描寫、評述等多種特徵。因此,“說新聞”具有交流感強、距離感短的優勢,使受眾有親切、自然、輕鬆、活潑的感受。這首先是因為新聞播報口語化,樣態限制較少、語體的結構不像“播新聞”那樣嚴謹,而且“說”時氣息控制狀態更自然,吐字發音狀態更生動,創作人員受新聞稿件的束縛較小有時甚至只有新聞內容提綱。在這種前提下,如果“說新聞”的主持人語言表達豐富多樣、用詞準確、反應靈敏,能靈活地把握所說新聞語言的停連、語氣、節奏、重音的技巧,並符合生活中人們語言活動的規律,再加上恰如其分的神態表情和體態語言,這樣,就必然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也更能體現“說新聞”者的自身素質和鮮明個性,展現新聞“說”的魅力。

  但是“說新聞”受到節目類型、定位、受眾層面及主持人風格等多方面的限制。

  三、“說新聞”的發展方向

  (一)“說新聞”走入的誤區

  “說新聞”不應是以一種閒聊的語言樣式出現和存在的,更不應是一種將冗雜、零散的信息堆積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羅嗦、重複的中性的語言和話語,作為新的新聞播報方式的出現。這樣的播報方式,缺少了新聞應該有的積極態度、創作熱情和新鮮感!

  有人認為“說新聞”,就是通過一些調侃、無厘頭的語言,將新聞事件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表現給受眾。其實,這正是一種將新聞娛樂化了的道路。這種方式看似輕鬆、活潑、親切,實際上是一種譁眾取寵,類似於“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這一句所說啊。張頌老師在他的《試論新聞播音的創新空間》稱其為“調侃的語言樣式”,並否定此種做法“新聞播音的調侃,是‘過把癮就死’的調侃文學的泛化,意味著調侃主體的自我膨脹,顯現出鄙視世態、藐視世人的智者形象”。

  這兩種形式,看似灑脫、自如,符合現在人追求的自由理想,其實是一種浮躁心態下的無能的表現,是對“說新聞”的扭曲與異化。弱化了新聞本身的功能,大大的減弱了新聞的真實性、可信度、準確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劃入了惡搞新聞的怪圈之中。

  (二)“說新聞”應堅持正確的創作

  “說新聞”,應是一種以談話式口吻表現出來的,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較強的語言功力、較高的駕馭能力,提高新聞的可視性、可聽性、審美性、親和力、競爭力的語言表達形式。“說新聞”並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在原有新聞稿件的基礎上通過一些口語中的“嗯、啊、呢、的、了、嘛、呀”等的加入,以口語話的語言色彩輕鬆一說。“說新聞”同樣要求播報著知識面要廣、政策性要強、心理素質須成熟、語言功力要紮實,它是需要在閱讀、分析、記憶原新聞稿件、明瞭事實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重新編排、組織語言的,主持人手中往往只有提綱。這樣的播報方式,語言更加靈活多變、自然順暢,語氣也比較舒緩,交流感更強,使受眾更加有一種親近感。“說新聞”在選擇詞彙上應更加傾向於簡單易懂、口語化,更多的使用簡單句和短句等。由於受新聞自身其真實性、可信度、準確性、權威性和嚴肅性等特點的限制,也就要求“說新聞”不能像其它談話式節目那樣詼諧幽默,它對語言的規整性、簡潔性、流暢性等都還是有要求的。“不能說半句話,不能拖泥帶水、反反覆覆,不能想象停停說說”。

  香港鳳凰衛視的陳魯豫所主持的《鳳凰早班車》,使“說新聞”最早有跡可循,這個欄目的出現滿足了受眾求異求近的心理和追求綜合性大信息量的需求。繼《鳳凰早班車》之後,全國各地颳起了一股“說風”。在這裡,僅以魯豫的一篇主持稿為例:

  各位,早上好!歡迎乘坐《鳳凰早班車》!

  因為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俄羅斯對於車臣最後通牒的態度開始有所軟化,俄羅斯軍隊裡面一個高級將領表示,他們的最後通牒只是針對車臣叛軍還有恐怖分子,並不是針對車臣百姓的。另外車臣副總統說俄羅斯的軍隊禮拜一在格羅茲尼上空曾經發射了一枚化學武器,造成37個人死亡,還有二百多人受傷。而英國報紙事後報道說這是一枚芥子毒氣。俄羅斯軍隊裡面的高級將領還表示,目前在格羅茲尼城內還有大概二千多名叛軍困守格羅茲尼城。

  另外,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白俄羅斯總理盧卡中科禮拜三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簽署了兩國建立聯盟國家的條約,這期間也發生一段很有意思的小插曲,葉利欽在發表講話的時候突然忘記該講什麼了,需要自己的助手提醒他,看來葉利欽的身體情況還不是太好。(配音)

  魯豫的這篇主持稿件,則充分體現出來“說新聞”的主要特徵,以及對於新聞應該怎樣來說做了很好的闡釋。不僅語言靈活多變、自然樸實,還不失新聞的真實可信,更加簡潔流暢!

  換言之,“播新聞”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可以不理解透新聞稿件中的科普名詞、經濟詞彙等專有名詞,只需準確的傳達新聞訊息即可,但是“說新聞”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正確理解、明瞭新聞稿件中的每句、每字,這樣才能化難為簡、化深為淺,以簡單易懂的話語將信息傳達給受眾,並讓其聽懂。前者重在“知道”,後者重在“懂”! 具體到“播新聞”還是“說新聞”要根據不同的欄目定位,播報者(新聞播音員或主播)、主持人的風格,欄目的受眾群體以及欄目所要達到的目的等多個方面考慮,作出選擇。所以,在新聞播音的創新和發展過程中,要遵守新聞的特徵,要符合它的嚴謹性。

  

  


田野2825


播新聞是按稿件原原本本地朗讀。說新聞可進行延伸解讀,更詳細具體。


小琳7352


熱點頭條


哥哥電話來了


播新聞是播報剛發生的大家好都沒聽過的事情;說新聞是剖析也人們也許聽說過了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