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八年獨立戰爭:法國在北非陷入戰爭泥潭


阿爾及利亞八年獨立戰爭:法國在北非陷入戰爭泥潭

1954年11月,阿爾及利亞人民發動了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起義爆發後,成立了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它是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政治機構和起義的領導機關。


60年前,非洲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民族解放運動---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爆發時,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法國殖民軍,阿爾及利亞人通過長達8年的鬥爭,將失去近百年的獨立與自由奪了回來。

月亮升起,整個國家都是我們的

從1830年起,法國用十年時間,“靠劍和犁完成對阿爾及利亞的征服”。這之後,阿爾及利亞人的反抗運動始終沒有停歇。

阿爾及利亞各地愛國者在1954年3月秘密建立團結與行動革命委員會(開戰後改名為民族解放陣線),建立遊擊武裝,確定當年11月在法國殖民統治相對薄弱的君士坦丁省發動大起義,爾後向全國發起革命,實施“全民抗戰”。

對於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的出現,法國政府非常意外,由於剛剛遭受越南胡志明游擊隊的重創,急於挽回面子的法國總理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向內閣和國民議會表示:“我們為越南打了8年戰爭。夠了,但為了阿爾及利亞,我們可以戰鬥到最後一刻。”

法軍緊急抽調7萬大軍和飛機、裝甲車赴阿參戰,他們採取當年納粹德軍在法國乾的那套,大肆燒燬村莊,將阿爾及利亞百姓趕進集中營,力圖使民族解放軍失去群眾基礎。


但愛國者仍然掌握戰場主動權,他們作戰後迅速隱入難於通行的山林,由於熟悉地形,善於分散成小股行動,民族解放軍利用法軍“拉網”戰術(以小股兵力到處合圍起義者)的特點,通過高效情報網絡和靈活調兵方式,成功打擊了法國人防守虛弱的後方兵站。廣大民眾也對他們予以積極支持,提供糧食、物資和情報。

於是,武裝鬥爭遍及整個阿爾及利亞北部,並開始波及到沿海城市,民族解放軍在法佔中心城市每個月都要發起200餘次破壞行動,令法國殖民當局焦頭爛額。民族解放軍戰士自豪地說:“白天,我們控制了半個阿爾及利亞,而月亮升上來時,整個國家都是我們的。”

阿爾及利亞八年獨立戰爭:法國在北非陷入戰爭泥潭

1962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開進阿爾及爾

法國從泥潭中撤出

痛定思痛,在經歷“正規戰”的慘敗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不再集結大量兵力作戰,而是重新恢復游擊戰術,以積極的進攻行動保持軍事上的均勢,迫使法國持續向“阿爾及利亞泥潭”投放鉅額人力、物力。


1958年初,法軍在摩阿、突阿邊境構築全長600千米的莫里沙防線,這道防線由電氣化障礙物(核心是四五道通電鐵絲網)組成,並築有觀察哨、堡壘、電子報警器(每50米一個)等,並設有地雷場加以掩護。法軍沿著莫里沙防線建立所謂“真空地帶”,所有靠近邊境的居民都被強制搬遷到法軍控制的“遷居營”,法軍司令部企圖以這種方法將民族解放軍與百姓隔離開來,使其陷於絕境。至1958年9月,法軍已將53萬阿爾及利亞人趕進“遷居營”。

但這些措施並未帶來預期效果,民族解放軍屢屢突破莫里沙防線,奇襲法軍據點,宣告這種“囚籠政策”的破產。不僅如此,法國社會日益厭惡在阿爾及利亞的持久戰爭,愛麗捨宮頻繁易主,政壇越發動盪。

在一片混亂中,1958年6月1日,法國二戰英雄戴高樂上臺,聲稱要在阿爾及利亞實行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改革,還建議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人停止武裝鬥爭,並答應將寬恕那些放下武器的起義者,但他隻字不提給予阿爾及利亞獨立。

由於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持續援助,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的技術裝備與武器大為改善,同時,法佔區的示威、罷工等運動此起彼伏,阿爾及利亞革命的國際威望迅速提升。1959年10月16日,認清形勢的戴高樂首次承認阿爾及利亞擁有自決權。1962年3月19日,法阿雙方簽署《埃維昂協議》,阿爾及利亞的8年抗戰終於取得勝利。

阿爾及利亞八年獨立戰爭:法國在北非陷入戰爭泥潭

許多平民和婦孺在戰爭中遭到侮辱殺害


戰術失誤

客觀而言,法國在前期鎮壓行動中所投入的多系本土部隊,但他們都擅長正規作戰,因此對阿爾及利亞的游擊戰缺乏準備,而具有鎮壓民族獨立運動經驗的老牌部隊尚遠在越南,直到1955年夏才被調回北非。

到1956年初,法國投入阿爾及利亞前線的正規軍增至40萬,還有將近10萬憲兵分隊和10萬在阿法國武裝僑民。按照法軍在越南的作戰經驗,法軍地面圍剿部隊補充了大量安裝在卡車或中型吉普車上的迫擊炮,因為在山區作戰,笨重的榴彈炮難以搬運,無法發揮作用。法軍還在6800輛汽車上安裝了裝甲,變成沿公路巡邏的“移動堡壘”。

更對阿爾及利亞起義者不利的是,法軍欺負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沒有防空手段,廣泛動用航空兵,輕型轟炸機、攻擊機、直升機如同漫天飛舞的蝗蟲,不間斷地在抵抗組織活躍的區域盤旋。其行動特點是低空偵察、空襲和空降非常頻繁,進行“斬首”行動。

反觀阿爾及利亞起義者,由於前期軍事鬥爭發展順利,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起義領導人希望用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儘快結束法國殖民統治。過去,民族解放軍以小股兵力(多為連排規模)行動,現在,他們以較大的戰鬥群(營甚至團)來正面進攻,可大的戰鬥群機動性差,易被法軍提前發現,因而帶來的往往不是勝利,而是災難。

1957年1月,民族解放軍位於阿爾及爾自治區的部隊(約4500人)發起著名的“城市戰役”,力圖使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殖民中心陷入癱瘓,從而引起世界注意。可是,法軍聞到風聲,事先調集8萬精兵,在阿爾及爾城外圍佈設大片鐵絲網,將城內劃分為若干區、地段、街區甚至住宅隔離區,使每個市民都處於法國當局嚴密監控之下。


法國殖民當局還規定戒嚴時間,每個區都設有軍事哨所,並駐紮約一個連的別動隊,防止起義者滲透。為了斷絕起義者的食品供應,所有在市場上售賣的牲畜都被打上烙印,還採用專門的食品供應證制度,以斷絕起義者的食物來源。一旦發現起義者的網點,法軍就進行大規模搜捕和突襲。

法軍還在市內建立複雜的偵察系統,即外部的情報偵察系統和內部偵緝系統,通過策反起義者內部的叛徒,獲得起義者的行動計劃、要圖和通信暗號,從而對起義者實施了有效打擊。

從1957年1月20日至2月8日,阿爾及爾自治區的250名起義指揮員及500餘名積極分子被殺。

阿爾及利亞八年獨立戰爭:法國在北非陷入戰爭泥潭

1962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開進阿爾及爾


法國從泥潭中撤出

痛定思痛,在經歷“正規戰”的慘敗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不再集結大量兵力作戰,而是重新恢復游擊戰術,以積極的進攻行動保持軍事上的均勢,迫使法國持續向“阿爾及利亞泥潭”投放鉅額人力、物力。

1958年初,法軍在摩阿、突阿邊境構築全長600千米的莫里沙防線,這道防線由電氣化障礙物(核心是四五道通電鐵絲網)組成,並築有觀察哨、堡壘、電子報警器(每50米一個)等,並設有地雷場加以掩護。法軍沿著莫里沙防線建立所謂“真空地帶”,所有靠近邊境的居民都被強制搬遷到法軍控制的“遷居營”,法軍司令部企圖以這種方法將民族解放軍與百姓隔離開來,使其陷於絕境。至1958年9月,法軍已將53萬阿爾及利亞人趕進“遷居營”。

但這些措施並未帶來預期效果,民族解放軍屢屢突破莫里沙防線,奇襲法軍據點,宣告這種“囚籠政策”的破產。不僅如此,法國社會日益厭惡在阿爾及利亞的持久戰爭,愛麗捨宮頻繁易主,政壇越發動盪。

在一片混亂中,1958年6月1日,法國二戰英雄戴高樂上臺,聲稱要在阿爾及利亞實行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改革,還建議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人停止武裝鬥爭,並答應將寬恕那些放下武器的起義者,但他隻字不提給予阿爾及利亞獨立。

由於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持續援助,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的技術裝備與武器大為改善,同時,法佔區的示威、罷工等運動此起彼伏,阿爾及利亞革命的國際威望迅速提升。1959年10月16日,認清形勢的戴高樂首次承認阿爾及利亞擁有自決權。1962年3月19日,法阿雙方簽署《埃維昂協議》,阿爾及利亞的8年抗戰終於取得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