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雍正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嗎?

欠小賤


首先雍正在剛繼位的時候,朝廷存在著不少隱患。最為棘手的就是八阿哥胤禩在朝中還有著很強的勢力,再加上遠在西北的老十四手握10萬大軍,一旦二者聯合起來,雍正皇位立時不保。


的確雍正在治國方面能力很強,尤其在軍事方面也是比其他的兄弟還要更強一點,不過最重要的是雍正背後有很強大的支持者,在雍正還是領侍衛大臣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很多支持他的人,領侍衛大臣是個很重要的職位,重要到在當時不管你的本事有多強,你都碰不了這個職位,除非你是皇子,而且要在皇帝的心目當中有一定的地位,而當時能夠坐上那個位置可見皇上對雍正的看中。


雍正在繼位的時候,為了避免八阿哥和老十四聯合,就下旨讓老十四回京奔喪,老十四雖然與雍正一奶同胞,但內心對雍正繼位是不服的。再加上很多的阿哥都懷疑雍正皇位的真實性,依照老十四的性格,是非常有可能舉兵造反的,但是事實上老十四在接到雍正的旨意後,就叫出來兵權。

在雍正的本事越來越大之後,在他身後的勢力也就越來越強大了,其中就有關鍵人物隆科多,隆科多在當時是個執政大權的大臣,掌握的兵權也是很大,但是當時豐臺大營和這個兵臺重地並沒有掌握在雍正的手裡,後來在老十三的幫助之下,才穩住了豐臺大營,這下子雍正的權利也得到了大大提升,也掌握了更多的實權。


後來等到老十四去平定準葛爾叛亂時,率領著14萬精兵去平反,老十四這一次的出行規格特別高,是代父出征,所有規格都按照天子親征的禮儀來的。由於叛軍在西北經營多年,再加上西北地勢多為荒漠戈壁,難尋敵軍主力蹤跡。雍正就嚴抓後勤補給,後勤補給這一塊如果抓在了自己手裡,就算老十四想要造反,後勤沒有保障,就折騰不了多久。

後來雍正就用自己的人把老十四換下了臺,這樣就掌握了大局,繼位更是指日可待的了。


旋風街球


清朝雍正皇帝繼位,歷史有很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他是謀殺康熙皇帝;一種說法篡改遺詔,還有一種說法,雍正自身才能與“好皇孫”弘曆的緣故。

根據史料分析,雍正的皇位應該是按照康熙的遺旨合法繼承。首先我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幾種說法。第一種謀殺康熙:傳說雍正給康熙煮參湯,盡孝道,最後毒死。在古代,皇帝進食前,有專人試食,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皇帝才進食。這種說可以排除了。

第二種就是雍正篡改遺詔,傳說康熙原本將皇位傳給十四子,雍正將“十”字改於“於”字,古代我們是用繁體字,於字就是“於”,再加上清皇室通常用滿文,立遺詔有漢滿兩種文字,所以此說法,經過推敲後,也是不成立的。

至於第三種說法,雍正與兄弟之間的關係甚好,再加他有一個兒子弘曆,深得康熙喜愛,並得到康熙的載培。歷史上來分析,這種說法,可以經得起推敲,與正史也相符合。康熙選雍正繼承皇位,同時他選了兩位後繼之君。對大清朝來說,是最大的喜事。故我認為此說法有依有據。

一、康熙對雍正的載培

康熙時間,對雍正可謂是用心良苦。拜名師張英,學四書五經,同進向徐元夢學滿文,少年時期的雍正,在康熙與師傅的約束和教育下,處理老道,對父母盡孝,對皇帝忠誠,深得到康熙的喜愛。

在康熙兩立兩廢太子胤礽,雍正是支持胤礽復立的支持者,同時與其他皇子關係保持良好。對康熙來說,既是皇帝,又是父親,這雙重身分。看到雍正對兄弟之間的情義,康熙感到深慰。

康熙六十年時,康熙令雍正前往盛京祭告祖陵,一般皇室祭祖,都是由皇帝親臨,而此次由雍正前往盛京祭祖,由此可以說明,雍正在康熙的心裡,已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

康熙多次巡幸,雍正常伴左右,為了讓他了解地方民情,風俗習慣,對河工的情況深入的瞭解。並協助康熙處理朝政。

從正史中,可以看到康熙對雍正是比較滿意的,再加上雍正的兒子弘曆,聰明伶俐,深得康熙喜愛,並親自培養。從康熙的眼光來,選雍正繼承皇位,就是他擇選了兩位皇位繼承人。所以我認為,雍正的皇位是合法的,應該是按照康熙的遺詔繼承皇位。並非大家猜疑的那樣,靠非法手段得來的。

二、康熙晚年,政治腐敗,財政虧空嚴重

康熙晚年,大清朝腐敗之風已經蔓延,多次想整飭吏治,煞住貪風,曾懲辦過貪官,但仍未得到改變。他的年齡大了,精力有限,而他注重“從政為寬”的策略,所以他晚年不再強調澄清吏治。想把吏治整頓問題,留給後世之君。

康熙死後,大清朝國庫只有區區幾百萬銀子,讓新君雍正舉步維艱。雍正大肆改革,整飭吏治,革除積弊,責令官員將虧空的錢糧補齊,不能補齊,直接抄官員的家。

康熙晚年,把雍正按排到戶部任職,管理戶部,就是有意讓他整頓。康熙晚年深深的知道,大清朝如果再沒有整頓吏治,肅清貪汙之風,那麼大清朝就會由此走向衰落。

雍正與朝臣的關係只是一般,被人稱“冷麵王”,想要整頓吏治,需要雍正這種有魄力,有膽識的後繼之君。這也是康熙擇選雍正繼承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博物館裡還珍藏著康熙遺詔,雖然是漢文本,但要更改十為於,沒有辦法篡改。遺詔裡清楚的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位。”所以我認為雍正的皇位是合法的,是康熙指定的皇位繼承人。


史學長空


有關雍正(胤)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謎案之一。一種觀點認為,康熙欽定雍正,雍正合法繼承了皇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後,雍正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篡奪了皇位。近日,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史林》雜誌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 此前的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見了八位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的遺命,這些史事應該是真實的。康熙病危時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見幾個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現這方面的檔案材料。那麼,康熙臨終前是否接見了八位大臣,並真的頒佈了一份遺詔嗎?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點間“急召”胤。而胤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七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七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後再作宣佈。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胤、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持,絕無成功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為“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胤、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偽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可見,康熙去世時,胤、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遺詔》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疑雲重重的康熙大殮金恆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眾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老天媽耶


有關雍正(胤)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謎案之一。一種觀點認為,康熙欽定雍正,雍正合法繼承了皇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後,雍正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篡奪了皇位。近日,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史林》雜誌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

此前的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見了八位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的遺命,這些史事應該是真實的。康熙病危時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見幾個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現這方面的檔案材料。那麼,康熙臨終前是否接見了八位大臣,並真的頒佈了一份遺詔嗎? 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 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 “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 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點間“急召”胤。而胤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七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七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後再作宣佈。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 胤、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持,絕無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為“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 胤、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 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偽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可見,康熙去世時,胤、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遺詔》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雲重重的康熙大殮 金恆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眾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香洲謝霆鋒


我想你問這個問題是不是聽過傳言,說雍正殺父奪位?或者說是雍正篡改聖旨,把明明給傳位十四皇子的聖旨偷偷的改成了傳位給四皇子。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野史畢竟是野史,雖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這裡我想為雍正的名聲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確實是他康熙爹爹親自選的太子。用從小就聰明伶俐,對國家大事策論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可以從雍正在上書房的作業就可得知,選一個對國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過的。再者雍正繼位確實是有遺詔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讀過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要再詔書有假了。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間確實對清朝的興盛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謝謝大家,今天就分享到這兒。


白公子怪談明史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麼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歷史中的光影


首先我們看一下正史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隆科多正式宣佈“遺詔”,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的父親康熙皇帝作為一名擒鰲拜,平定三藩,收臺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的皇帝,且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0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其膝下子嗣多為有能有才之輩,因而也引出來後面的九子奪嫡的事件。其中九子分別為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當然最後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放一張道明叔的康熙大帝照片)

從官方的記載的情況來看,雍正的即位是合乎法理的。清代的官書對於這些可謂是眾書一詞,口徑統一。不過對於民間來說,顯然讓人全然相信史書記載是不現實的,因而出現了在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雍正即位卻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後世有的學者也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 這份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 此屬傳聞,不為史實。後經證實,其遺照應該為滿文,而在滿文之中顯然是不存在這種改法的。更為可能的便是雍正依靠自身才能,獲得康熙大帝的賞識,最後得以繼承大統。

(甄嬛傳中雍正形象)

不過較為統一認可的,也是眾多皇帝的處理方法,顯然成功者是不可能與失敗者分享喜悅的。在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並且雍正皇帝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因而也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傳位乾隆愛新覺羅弘曆的詔書被秘密封存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後)

事實上,不管如何得到皇位,雍正作為一名只在位十三年的皇帝。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非常關鍵性作用。但是因為在位時間的短暫,後世只說康乾盛世(像是父子一樣 實際為爺孫),而未稱為康雍乾盛世,對於泉下若有知的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的雍正帝來說也算是一件憾事了吧。

(甄嬛傳中乾隆形象 三代人齊了)


四月的薔薇花


合法繼承而來。

其實很多人對康乾盛世這種說法是不滿的,表面看到乾隆年間,已經到達頂峰,無論是國力還是版圖,而實際上如過若沒有雍正帝勵精圖治的12年多,哪有什麼康乾盛世,清朝不提前走向末路就不錯了。

以康熙的雄韜偉略之才,從幼小一路波折成長到大帝,識人辯才的能力,一定是非常強的。晚年的康熙雄心不減,在版圖疆域問題上一直與草原和沙俄以及周邊國家征戰,表面上軍力強大,版圖遼闊,實則由於康熙晚年守成荒疏,連連征戰,又有九子奪嫡的發生,國家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大清帝國交到雍正手上僅僅只有不到800萬的存銀,國庫早已空虛到極致。

正因如此,康熙對於太子之外誰最適合接位,心理已經一清二楚,有能力又夠狠,且沒有不良嗜好的,只有雍正。

野史中的雍正害死康熙,將遺詔中傳位於14改為4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先不說改詔時機,光能知道放哪了就很蹊蹺了。

雍正最讓康熙滿意的也不是因為他有個寶貴兒子,康熙喜歡孫子並不是喜歡乾隆這一個。他最滿意的是雍正的孝道,康熙覺得他靠譜,不爭不搶,默默盡孝,辦事也妥妥的放心,有鐵手腕。

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需要一個鐵手腕的人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太子和八賢王和十四顯然都不適合,太子好色,又勾結大臣坑自己。八賢王沽名釣譽,做事講究陰謀,辦不了改革這種大事。十四,武夫一個,容易被帶節奏。

最後總結下雍正帝在位都有哪些豐功偉績:

1.勤政。用“拼命四郎”形容他一點不為過。在位十二年多,堅持每日親自批閱奏摺,在已保存下來的數萬件奏摺上某些所批示的批語甚至高達一千多字,平均睡眠時間每天只有四小時。

2.不好女色。既沒有繼承他爸比康熙的多情,也不如他兒子乾隆那樣濫情;

3.厲精圖治。鐵腕反腐,設立軍機處,將君權最大化;改土歸流,大大鞏固了對西南的統治;“攤丁入畝”實現土地均勻化,割富益貧的舉措有力合理化了稅負,既給乾隆攢夠了零花錢,同時又加強城鄉間的聯繫,有利於社會穩定;

4.在位期間,國庫從700-800萬做到了6000萬。


東說史時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野史畢竟是野史雖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這裡我想為雍正的名聲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確實是他康熙爹爹親自選的太子用從小就聰明伶俐,對國家大事策論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可以從雍正在上書房的作業就可得知,選一個對國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過的。再者雍正繼位確實是有遺詔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讀過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要再詔書有假了。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間確實對清朝的興盛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為。


Oops雪雪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麼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