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貪玩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玩是更高層次的學習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就是貪玩,不肯學習。為什麼呢?

孩子貪玩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玩是更高層次的學習

​01 孩子貪玩的本質是什麼?

孩子貪玩是人的生活本性決定的。

人的生活從本質上看,就兩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兩者是同時存在,不可分割的。

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忙忙碌碌,就是在為物質生活奔波,偶爾的聊聊天、散散步被我們稱為休閒卻是精神生活。當然,在追求物質生活的過程中肯定也伴隨有精神享受。否則,只有單純的物質追求是生活不下去的。

從層次上來看,物質生活是低層次的,精神生活是高層次的。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擺脫物質生活的困擾進入單純的精神生活層次。

對於孩子來說,由於物質由父母提供,因而他們不會為物質生活苦惱煩心,從而可以專一追求精神生活。而玩就是一種精神層次的享受,這是高於物質生活層次的。所以,我們有時會發現孩子玩得廢寢忘食。關鍵在於孩子玩時不用擔心物質,因為物質始終存在,隨時可以有。而成年人卻做不到這一點。絕大多數成年人每天要工作,工作本質上是為了物質。

所以,玩永遠是孩子最大的追求。

可是,學習不也是一種精神生活嗎?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呢?

孩子貪玩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玩是更高層次的學習

​02 我們通常講的“學習”究竟是什麼?

從人的生存本質上講,學習是人的自我發展,是一種必需。

當今人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而隨著分工的精細,人的社會網絡化也必然越來越緊。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二是精細化分工對個人的技能或知識層次的要求就越來越高。

所以,學習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這就是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的主要意義(至少渲染成了這種意義)。即,學習是為了個人的社會化生活而做的準備。

所以,從個人的社會化生存(更多的是物質層面的)層次上看,學習是必需的。但是,對於每個人而言,卻不一定是他的精神追求方向。

從而,我們可以看出來,孩子厭學的原因在於:儘管學習也是一種精神生活,但卻與孩子的自我精神追求方向出現了矛盾。

那麼,學習為什麼不能與孩子的精神追求方向統一呢?

在生活中是有把學習與精神生活統一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就是我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出類拔萃的人。

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從嬰幼兒的精神空白期走出來的。那麼,每個人都應該存在學習與精神生活統一的可能。但為什麼兩者真正統一起來的那麼少呢?

這與教育有關。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有關。

孩子貪玩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玩是更高層次的學習

​03 為什麼學生厭學?學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低層次的學習

前面講過,人生活的本質是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為什麼呢?這是一種進化機制。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使人更適應環境,更容易生存下去。

為了保證生命更適應生存環境,進化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促進生命向這個方向進化的機制。其中,一個相同的獎勵機制就是使生命產生愉悅感,也稱為快感。

在生命誕生意識之前,就是靠快感來推動生命向著精神化方向進化的。當生命進化成了人,誕生了意識之後,人就會有意識地去追求這種快感。

這種快感就是精神生活的本源。但快感是有不同深淺程度的。不同層次的精神生活產生的快感深度也不一樣。越是深度的精神生活帶來的快感越強烈持久。

當然,物質生活也會帶來快感,但非常短暫淺顯,需要高頻刺激。

學習由淺入深可以分為六個層次,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創造。前三個為淺層次學習,後三個為深層次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習帶來的精神快感體驗是不一樣的,越高層次的學習帶來的愉悅越大。

而我們的學校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前三個層次的教育,恰好是屬於淺層次學習,所以學生的精神體驗感並不好。

孩子貪玩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玩是更高層次的學習

根據馬斯洛理論,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就是一種創造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學習。而學生的玩,無論是玩遊戲,還是在家做奶茶等都是一種創造層次的學習。而常見的聊天,也是一種綜合評價層次的學習。所以,玩帶來的精神愉悅感比我們的學校教育高。也因此學生更愛玩。這些被我們定義為玩的活動,是比學校學習層次更高的學習。

再加上,很多學生的學校學習是被綁架的,精神上是抗拒的。因而,精神體驗度更低。

早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也是低層次的要求。也就從一開始就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與對立。

有的人可能會說,那些學習特別好、特別牛的學生也是在學校這種低層次學習環境中學習的呀。為什麼他們那麼優秀?

實際上,我們觀察就會發現,那些真正熱愛學習的學生,父母恰好都沒有對他們進行低層次的學習要求,監督他們做題、看書等。而是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讓他們逐漸體驗到自我的高層次學習的愉悅。

比如我們學校,差不多每年都有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他們學習當然也很努力,這是我國整個教育國情決定了的。他們雖然也是在學校裡學習,但是他們的學習層次已經超越了學校的教學要求層次,並不是照搬老師佈置的任務,更多的是自主鑽研式、探索型地學習。這些學生的父母從小就培養出了他們高層次學習的思想。

孩子貪玩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玩是更高層次的學習

​04 如何讓孩子把玩轉移到學習上?

要讓孩子對待學習就像對待玩一樣感興趣,一樣認真,就要徹底放開,相信孩子。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目前,學校教育中也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但實際上,學生的主體地位並沒有真正實現,學習的每一步都仍然是在老師的刻意安排下完成的,並且時時刻刻接受老師的監督。

而以孩子為中心的玩,孩子是自由的,開放的。因此孩子的精神才能真正專注而深入。

但是,學習內容是固定的,不可能如同玩一樣不著邊際。如何才能做到完全放手、讓孩子全心去學習呢?

那就是把學習融入玩。

一、杜威的教育理念:“做中學”

美國教育學先驅杜威提出“做中學”: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尊重學生的意願。這裡最核心的地方是尊重學生的意願,即把教學內容也放開給學生設定,老師的作用是把學習內容無縫融合到學生的設計內容中。

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這涉及到教育理念的徹底轉變。

我們目前的學校教育之所以做不到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因為教育的目的性太強,是建立在把學生培養成社會精英這樣的目的基礎上的。這樣必然會給學生設計一系列的短期任務和目標,直到最終達成。

杜威的教育觀點是:“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因此,杜威是在學生目前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社會生活進行教育。

杜威的真正教育核心點是把學校教學中,學生的靜態學習轉變為動態學習。

不過,杜威的侷限性在於把“做”教條化了,僵化為一個個社會技能。同時也過分誇大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但從人的發展本質看,杜威的教育思想並不是為了都會學生技能,而是把學習融入玩的一種高層次的教育理念。

孩子貪玩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玩是更高層次的學習

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教學做合一”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念進行了昇華,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把杜威的技能教學真正轉化為了一種教育理論,強調老師教要在做中教,學生學要在做中學。

即,杜威的教育偏向於“做”的目的化。而陶行知的教育更著重“做”的過程化。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與玩是高層次的學習的思想更為接近,更為融洽。學生玩本質上也是追求 過程享受,而不是結果。學生是在玩的過程中體驗到精神上的愉悅。那麼,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就是,老師先把知識設計成做,再讓學生做,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現實的教學中,也偶爾有這樣的做法。但由於缺少了老師對教育理念的深刻認知,往往做得淺顯化,只是達到了一種表象上的熱鬧,而缺少了深層次的精神體驗。

這裡例舉杜威與陶行知的教育實踐,是用來證明玩是高層次的學習。真正的教育是把學習融入玩中去,而不是把玩從學生手中剝奪,讓學生只剩下學習。

孩子貪玩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玩是更高層次的學習

三、玩的本質是一種深層次精神體驗,“做”只是玩的方式之一

杜威與陶行知的“做”不能簡單理解為“動手操作”,“做”本質上是體現一種更深的學習思維、更高的學習思想,從而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帶來的精神上深層次的愉悅。

只要是能讓學生自主體驗到深層次精神愉悅的活動都可以稱之為玩,不一定是具象的“做”。比如,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小說時就是一種區別我們通俗意義的學習上的玩。

孩子貪玩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玩是更高層次的學習

​​05 結語

最後,站在老師的角度來總結一下教學:

教學的本質是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老師所做的一切活動都應該是調動學生慾望的載體和手段。知識不是目的,只是學生學習的載體。

因此,教師的最高境界是做學生的幕後推手,支持學生的玩。相信玩是最高層次的學習,老師的作用就是思考如何是把知識融入學生的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