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推珍妃投井的大太监崔玉贵后来怎么样了?

晕海的感觉


正所谓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曾经在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崔玉贵,后来也是突发疮病两腿一登,家和西去了。

清末时期,慈禧太后身边有4个太监。而崔玉贵是非常嚣张跋扈的那一位,他仗着自己会点武功,又得慈禧太后赏识,就是在慈禧太后身边最忠诚的一个鹰犬。当年,这位太监,把光绪的爱妃珍妃推进了故宫的井中,后来,也遭到了报应。小雪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关于大太监崔玉贵的死亡故事。

慈禧太后亡故,大太监崔玉贵过起了种田的生活,当起了老实人

崔玉贵也是一个穷苦出身,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有把他送到宫里做太监的打算,于是,找了一把镰刀,嗖的一下把崔玉贵的“命根子”砍断了,自此以后,崔玉贵就来到了北京,准备寻找一个机会,于是,他进了庆王府,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失去的尊严夺回来。

有一次,正好有个机会,他去戏院演戏,正巧慈禧太后在下面听曲,结果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被擢升为二总管太监。

这次的机会,让崔玉贵平步青云,成为了除了李莲英之外的又一个红人。但是,好戏不长,1908年慈禧太后病死,没有靠山了的崔玉贵告老还乡,在京城外的关帝庙,以种田为生。

千方百计算计着,到头来还是栽倒在了自己的一个爱好上

崔玉贵有一个爱好,就是好听书,于是,有一次他来到北京鼓楼光庆轩茶馆,正准备听一个名角的书评,人家还没来呢,就有人认出来了崔玉贵的身份。

那人说,能不能把当年推珍妃下井的故事给大家伙讲讲,结果,崔玉贵就上台兴冲冲的给大家伙讲起了珍妃死因之谜。

说实话,自己是当事人,而且是事件的见证者,所以崔玉贵说的基本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然而,头脑发热的崔玉贵,把珍妃对外公布的死因忘了个一干二净。

他兴冲冲的讲着,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的时候,慈禧太后认为珍妃长得漂亮,看到洋人可能丢面,于是,自己就得令,把珍妃推入井里,对外的说法是,珍妃不甘受辱,自尽身亡。

没成想,珍妃的父亲却在底下听书,这还得了,直接一个茶壶就扔向了崔玉贵,匆忙之下的崔玉贵,灰溜溜的跑掉了。

后来,他的后背生了疮,他找人开药,药里放了一个鹅骨,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后来,病情严重恶化,结果不治病死。

崔玉贵的死,可能和珍妃的父亲有关,但是,没有考证,为什么在药里会有别的药材,这应该是珍妃父亲后来故意设的局,目的,就是为了报崔玉贵杀害女儿之仇。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珍妃并不是崔玉贵推到井里的,而是另一个急于立功上位改善生活的小太监推下去的,虽然现场很多人也都以为珍妃的死,是出于崔玉贵的指使,但当时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崔玉贵虽然懂得逢迎慈禧,但是这种事如果不过脑子就办,那他的脑子也有没有留在项上的必要了。

慈禧匆忙逃走之前,不忘跟大臣们和皇宫工作人员开个碰头会,很明显,这个会效果不大好,不但导致了宫内哭声震天一片大乱,还顺带着间接饿死了神武门的两条狗,并让自作聪明的珍妃反误了卿卿性命。

慈禧先是吩咐崔玉贵着人把珍妃带来,然后对所有人说,洋人眼看来了,我们现在也只能带着皇帝、皇后等人暂避锋芒,其余人就都留下吧。

一生怼了慈禧无数次却尚在人间的珍妃再次回敬了慈禧一记:“皇帝该在京师坐镇,不能走。”于是乎,慈禧大怒“你这畜生着实该死。”,并吩咐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虽然声音很小,但是众人却都知道,将珍妃推入井中自然是慈禧的意思,崔玉贵和他的手下可不敢自作主张。

请注意,崔玉贵犹豫了一下,并没有答应,但身边的王捷臣已抢先一步上前将珍妃推入井中,无论哀求还是咒骂都没有用。

附:慈禧已经猜到了珍妃的心思,光绪原本也说不走,说要为国独当一面,慈禧拒绝了,这次珍妃再提及此时,慈禧明白,光绪帝是被珍妃怂恿的。

有什么不好?列强对于光绪帝是抱有一定同情心理的,如果光绪帝留在北京,九成九会没事,而皇帝在列强的支持下巩固了皇权,那慈禧就要死在外面了······这些慈禧都懂,所以珍妃让皇帝留下,这和直接让慈禧去死没有区别。

崔玉贵为什么要犹豫?慈禧的性子,他早摸透了

他怕里外不是人,慈禧正在气头上,哪天她后悔了,这锅是要自己背的,但也又不好直接抗旨,所以想以规劝的方式让慈禧消消气,没想到自己的手下这么积极······这是崔玉贵退休养老后,提及此事才说出来的,他不办不是心善,而是后果未知,搞不好自己是要当替死鬼的。

果不其然,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们也不再坚持惩办首恶,所以自称西狩的首恶,也就是慈禧,大摇大摆的回到了北京,该报恩的报恩,该报仇的报仇,比如山西曹家、乔家的好处她是记得的,比如载漪的怂恿开战,慈禧自然也忘不了,不过好歹念了旧情,发配之后给了特殊照顾,并且没多久就放了,载漪是不敢回来了,溥儁也自请除去大阿哥“头衔”,与皇位失之交臂。

恩呐仇的,算计的差不多了,名节方面,慈禧还是有点放不下(我个人觉得,对于名节,她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_^),皇宫里的井水人们从来不喝,但是总让珍妃在里面泡着那是会流行瘟病的,所以着人打捞出来。

然后呢?然后慈禧想,这个黑锅该由谁来背呢?

天呐,事实证明崔玉贵的担心真不是多余的,他太了解慈禧了,太有心计了,慈禧对他说,当初珍妃顶嘴,我也就说了句气话,谁让你指使人真把她推下去了?嗯?

同样的“嗯?”崔玉贵心里也暗道了一声,这也行?其实早就考虑到了。所谓的纵容义和团,发动战争,这些事推给主战派也就算了,合着慈禧万事不着身,这事也要推诿个干净。

一万只乌鸦头顶飞过,掩盖了崔玉贵的内心独白······

慈禧继续说着,从今儿起,你出宫当个老百姓吧,省得我一看见你就想起了可怜的珍妃。

我以前的文章里曾经提过慈禧的弟弟桂祥,他也是隆裕太后的亲爹,人们都尊称他桂公,败家是把好手,无论是慈禧还是她女儿最后都不给他钱了,好不容易靠袁世凯照顾赚钱盖了一整套新房,可惜当天就烧没了,就是他。

桂祥非常讨厌李莲英,李莲英也看不上桂祥,这俩人还谁都动不了谁,没辙,所以桂祥就极力拉拢崔玉贵,钱是没有的,桂祥自己都不够用,崔玉贵也就看慈禧面子,有啥事儿都提前着人知会桂祥一声,慈禧让崔玉贵卷铺盖,桂祥不乐意了,直接找他姐说情,毕竟崔玉贵是桂祥在宫里的唯一眼线了,最后慈禧听了桂祥的话,算是放过了崔玉贵,继续听差。

但这真的好么?崔玉贵的钱可不是普通富人能比的了,安心在家养老挺好,谁愿意在宫里当差呢,遇见慈禧这样的,动不动就甩黑锅,搞不好哪天就人头落地了。

讲真,崔玉贵这类人没有多少人在乎,正经史料上也不会有始有终的详细记录,只能大略说说,自从被桂祥保下来以后,崔玉贵继续听差,直到慈禧死掉,才以静养为借口出宫居住,老主人不在了,也没人在乎他,走了也就走了,而且崔玉贵也没有李莲英这么遭恨。

这崔玉贵的家产不少,随随便便就捐地680亩,儿子是没有,只是带了个“徒弟”出来,一直伺候他,左右是不缺钱,生活的还算可以。

后来忠贞不二冯玉祥带着大队人马开到了北京城,据说部队上的人找到了崔玉贵,勒索8万大洋,给没给不知道,反正最后落得个忧郁成疾,还是历史上多位名人的老桥段,生了背疽郁郁而终,终年六十六岁。


古今通史


清朝灭亡后,大太监崔玉贵有一次到何荣儿(《宫女谈往录》是由她口述,金易、沈义羚记录)的家中坐客,谈起了当年推珍妃入井的事,终于揭开了珍妃死亡的真相。

赐死珍妃

崔玉贵是慈禧太后面前的红人,地位仅次于李莲英,他即是慈禧太后的耳朵,也是慈禧太后的嘴,深得慈禧的喜爱。7月20日那天中午,天气异常炎热,慈禧吃完中饭后,吩咐崔玉贵,说她要在未正时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

按清朝的规定,召见妃子是两个人的差事,单独一个人不能领妃子出宫,这是宫廷的规矩。崔玉贵留了个心眼,为了避免出错,他找了颐和轩管事的王德环,约他一起去给珍妃传话。当时珍妃已经被关在北三所3年了,就是所谓的冷宫。

东北三所和南三所,是明朝奶妈养老的地方。奶妈是有功劳的人,老了,不忍心让她们离宫,就在这些地方住,所以这地方并不荒凉。而珍妃所住的地方是北三所,她被囚禁在屋里,不得离开屋子,吃饭、洗脸都是由下人从窗户递进去,不许她和人说话,每天派太监轮流监视她。每到节日、忌日、初一、十五,老太监都要代表太后对她进行申斥,指着鼻子列数她的罪过,骂完后,珍妃还得磕头谢恩。

珍妃到达颐和轩时,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只有慈禧一个人坐在那里,珍妃上前请安后,一直跪在那里,慈禧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不知道会怎样,我们都是皇家的人,若是受到污辱,那就是丢尽皇家的脸,也对不起祖宗。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但是皇上不能走,他应该留在京城,维持大局。这话真戳慈禧的心,慈禧顿时翻脸了,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珍妃说,我没有应死之罪!慈禧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你都得死。珍妃死前,要求见光绪一面,但被慈禧拒绝了。于是命崔玉贵将她推入井下。可怜的珍妃,就此香消玉殒了,而光绪却一无所知。

西安回宫后,被赶出宫

慈禧从西安回来后,为了安抚光绪皇帝,于是派人将珍妃从井中打捞上来,装殓入棺,并以“贞烈殉节”的名义厚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将珍妃追封为珍贵妃。

慈禧将珍妃之死全部怪责到崔玉贵身上,说当时自己只是在气头上,说的气话,是崔玉贵逞能将珍妃推入井中。他看见崔玉贵就伤心,就生气,所以将崔玉贵赶出了皇宫。按慈禧的说法,珍妃之死,其实是崔玉贵全责,这样的罪应该是死罪,但是崔玉贵只是被削去了二总管的职务,送回庆王府。

毕竟当时珍妃的死,闹得洋人都知道了,此时的慈禧已不是当年那个非要让洋人下跪的老佛爷了,她需要面子,就将罪名全部扣在了崔玉贵头上,但是慈禧也算一个公私分明的人,并没有灭崔玉贵的口,不久之后,崔玉贵又回到宫里当差,这更说明珍妃之死,其实就是慈禧的命令。

光绪去世后,崔玉贵离开了皇宫,住在北京西郊的关帝庙中,到底是在慈禧身边当差的人,手中的积蓄丰厚,日子过得也很舒坦,平时还很喜欢到茶楼听评书。《神州名人录》记载,有一次崔玉贵到北京鼓楼光庆轩茶馆听评书,众人见到崔玉贵也在场,就让他讲一讲珍妃落井的事,崔玉贵喜欢卖弄,当即就讲了起来,可当他一讲完,茶馆的人就纷纷骂起来,指着崔玉贵的鼻子说:“你真缺德,你竟敢害死珍妃! 崔玉贵毫不示弱地说:“老佛爷的旨意,我能违反吗?

崔玉贵一直活到了1926年,后因疽发背病死在了关帝庙里,后来葬在了北京西郊外金山宝藏寺墓地。


雨霁视角


崔玉贵是慈禧太后后期器重的太监总管,他和李莲英,张兰德(小德张)并称晚清三大太监。

我们都知道慈禧喜欢看戏,宫中太监长得模样好看的,会被送进宫里的戏班学戏。比如小德张就是12岁“自阉”进宫的,他因为长得英俊,被选拔到戏班学小生,后来他和崔玉贵一样都成为了慈禧的红人。

崔玉贵也是12岁净身进宫的,原名崔治世,直隶河间县人。

清朝的太监大多是围着北京和天津之间县城里的穷孩子,富家的孩子谁会进宫受这罪呢?

崔玉贵小时候习过武,有一身好功夫,进宫不久就被举荐到宫里的戏班学戏。

据说小崔后来专门饰演一些英俊的小生,唱念做打俱佳,慈禧对他“情有独钟”。

这也许是崔玉贵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说实话能混到崔玉贵这地步还真不容易,李莲英和小德张是太监大总管,官居二品,崔玉贵是太监二总管,授三品衔。

若论对慈禧的忠心,三人中非崔玉贵莫属。他不如李莲英和小德张二人有心机。比如李莲英和小德张表面忠于慈禧,其实内心还是同情光绪的,所以说有机会就会帮助光绪。

原来李莲英和小德张觉得慈禧越来越老,一旦光绪掌权后自己就会被边缘化,所以二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然而崔玉贵就单纯多了,凡是慈禧交代的事都会不折不扣的去执行。

比如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由于慈禧平时对光绪的宠妃——珍妃看不顺眼,加上这时珍妃不看眉眼高低,仗着光绪喜欢她,竟然出言顶撞慈禧。

慈禧大怒,命令崔玉贵把珍妃扔到井里去,崔玉贵没有犹豫,把珍妃扔到井里了。

讲真崔玉贵执行慈禧的命令没错,但是在慈禧愤怒的情况下,执行命令就错了。

我们都知道女人发火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等过后冷静下来就会后悔,但是被杀的人是不能复生的。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在刘邦生病的晚年,他曾经命令陈平和周勃杀死连襟樊哙,陈平和周勃长了一个心眼儿,没有直接杀死樊哙,而是把他拘到长安听候皇上的发落,目的就是要缓一缓,防止刘邦后悔找自己的麻烦。

崔玉贵没有陈平等人的谋略,结果为自己后半生埋下了隐患。

慈禧和光绪为了躲避战乱逃出了京城,一年后两宫回銮,这时慈禧对自己当初一怒之下处死珍妃后悔了,觉得有点儿对不住光绪。

为了安慰光绪皇帝,慈禧把责任推给了崔玉贵,崔玉贵成了替罪羊,被慈禧削去了二总管的职务,送回庆王府永不叙用。

然后慈禧命人把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重新装殓,进行了厚葬。

看到了吧?毕竟慈禧和光绪是母子关系,崔玉贵因卷入家庭纠纷而丢了美差。

同时期的李鸿章就比崔玉贵聪明,慈禧在盛怒之下向世界下战书,李鸿章知道这是女人不理智的举动,所以没有执行旨意向洋人开开战,而是做出了“东南互保”的决定。

当慈禧冷静后,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也没有追究李鸿章的责任,而是不了了之。

光绪皇帝死后,崔玉贵退休回家养老,他给关帝庙捐了680亩地,和伺候他的徒弟住在庙里,以种稻为生。

1926年,崔玉贵因后背长了一个脓疮,复发病死在关帝庙太监大院里,享年66岁。


秉烛读春秋


其实将珍妃推下井的太监并不是崔玉贵,珍妃的事其实很复杂,并不单单是慈禧看不上她,更是珍妃自己的聪明为慈禧所不容。珍妃确实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甚至比慈禧更明白当时作为一个皇帝在面对列强入侵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但也就是因为珍妃知道,所以慈禧让她必须死。当时在场的有很多人,崔玉贵虽然想要讨好慈禧这件事,但是他的脑子是够用的,他知道这件事可大可小,但主要还在于慈禧这个人在气头上,以及之后找人背锅的问题。

当时慈禧吩咐崔玉贵将珍妃带来,然后对所有人说,洋人来了我们现在只能带走皇帝出逃避其锋芒,其余人就留下吧!早在这之前珍妃就多次顶风与慈禧相对,此次也不例外,这时的珍妃认为皇帝应当留在京师不能走,因为八国联军讨伐的对象并非皇帝而是当时宣战的慈禧。当然,珍妃并没有点破这一点,而是要求皇帝留在京师,这使慈禧大为恼怒,当即就命崔玉贵推珍妃入井,虽然当时的声音很小,但是大家似乎都听到了。

崔玉贵和他的手下也不敢自作主张,但是崔玉贵犹豫了,正在此时他身边的王捷臣抢先一步将珍妃推入井中。

就当是而言光绪皇帝其实真的不一定要去出逃西安。因为八国联军并非是他招惹来的,而是慈禧。而且八国联军也希望这个皇帝能够打开国门,更有利于列强的经济入侵,在列强看来光绪皇帝比慈禧好说话的多得多,而慈禧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必须带光绪皇帝出走,否则自己的免死金牌就没了。而且如果光绪皇帝留在京城那么列强也会重新支持这个皇帝巩固他的皇权,慈禧就真的成为孤家寡人。这一点珍妃看到了,所以要求光绪皇帝留在京师。以前珍妃多次反对慈禧,慈禧都没有动杀机,因为这触及不到她的核心利益,而且又是光绪皇帝的妃子,自己也不好动手。

但是这一次慈禧没有心慈手软放过他,崔玉贵其实是比较冤枉的,他害怕里外不是人,害怕慈禧正在气头上说了愤怒的话,之后后悔了自己必然是替罪羊。李鸿章的签署辛丑条约以后西方列强满足了自己的侵略要求,对于惩治慈禧,光绪复位并没有政治上的需要。条约生效之后也各自退兵,所以慈禧才能回到北京,而崔玉贵的下场也就在此时开始。由于这一件事并非崔富贵亲手推珍妃入井,所以事后追查找替罪羊的时候,崔玉贵保得了性命。

慈禧只是让他出宫,当个老百姓。但是崔玉贵还有另一个身份,他与慈禧的弟弟桂祥私交甚好。桂祥并不同意,再多次恳求下慈禧答应了自己的弟弟的要求。将崔玉贵继续留在宫中,但是从未重用。这件事之后,崔玉贵更加低调,此后基本没有他的消息。直到慈禧死后,崔玉贵才做起来地主。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进入京城。勒索崔玉贵8万块大洋,崔玉贵栽了着一跟头,忧愤成疾,郁郁而终。


大秦泰西廷尉府


崔玉贵在光绪去世之后就离开了皇宫,住在了北京西郊关帝庙里面,一直到1925年,因为疽兵发作病死在了关帝庙里面。

慈禧赐死珍妃,推其入井

当年慈禧太后在出宫之前,召集了群臣宫女讲话,也命崔玉贵将珍妃叫过来,崔玉贵领命之后就命令身边的小太监王捷臣去冷宫将珍妃带了过来,太后之后对到来的人说,洋人眼见就要打进来了,只能带皇上、皇后、阿哥和其余一部分人去避难,剩下的就只能留下了。

话音刚落,下面众大臣就开始哀嚎,希望能够跟着一起走,这个时候,性格倔强的珍妃,跪在太后面前说“皇上也应当坐镇京师,不能走。”太后听完十分生气,就说道“这个畜生实在该死。”于是就悄悄的对身边的崔玉贵说,把她塞到井里去,崔玉贵本来想劝一下太后的(这是事后崔玉贵向家里人诉说的),但是挨不过慈禧那逼迫的目光,只得拿起一块踏脚毡子,蒙住珍妃的脑袋,将珍妃头朝下推进了井里,这个年仅25岁的妃子,就此香消玉损了。

慈禧回宫,先被赶出宫,后来召回

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之后,因为之前推珍妃下井是瞒着光绪皇帝的,现在回来,怕光绪埋怨自己,就下令将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装殓入棺,并对其厚葬。

而且为了推卸责任,回到长春宫,计上心头,她叫来崔玉贵说,“当初珍妃子只不过向我顶撞了几句,谁叫你就直接将她推到井里了,我看在桂公爷的面子上,对你不加惩处,从今日起,叫你出宫为民,以免日后我见了你,就想起珍妃子来”

这里我们加一句,桂公爷是谁呢,就是慈溪的弟弟桂祥,当慈禧身边有两个大太监最红,一个是大太监李莲英,另一个就是二总管崔玉贵,李莲英呢,向来看不上慈禧的弟弟桂祥,而崔玉贵对桂祥却十分恭敬,因此才会有桂祥很喜欢崔玉贵这一情况。

当然了,没过多久,崔玉贵又被叫回到宫里继续当差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珍妃的死,确实是慈禧的要求,而不是崔玉贵擅自做主了。

皇帝太后去世,搬出皇宫

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去世,二总管崔玉贵也就离开了皇宫,在北京西郊的关帝庙捐了680亩田地,自然也就住在了关帝庙里面,虽说以种稻为生,但是即使不种地,以他从京城里带出的金银细软也足够生活开销了。

关于他出宫后的生活还有一些记载,在《神州名人录》上有书,崔玉贵出宫后喜欢听戏喝茶,一次去北京鼓楼光庆轩喝茶的时候,有人认出了崔玉贵,就让他讲一下当时珍妃下井的事情,崔玉贵也喜欢卖弄,于是就给大伙说了起来,刚说完就有人骂他缺德,害死珍妃,崔玉贵也不甘示弱的回应到”老佛爷的旨意,我能违反吗?“

崔玉贵就这样一直活到了1925年,因为疽发背而死。

结语

疽发背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阅读古代历史的时候,经常能够发现很多历史人物都是疽发背而死,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这些历史人物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故,产生了愤怒、悲伤、忧惧、惊恐等情绪,使得五脏失调发生病变,以脓疮的形式出现在背部,并且因此丧生。

疽发背强调的其实不是死因,而是死前的精神状况,是对上述情感的一些具象化的表述。由此可见,晚年的崔玉贵过的并不舒心,最终忧郁至死。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珍妃是光绪皇帝的妃子,虽然受到皇帝的百般宠爱,无奈当时的朝廷大权却在慈禧太后手中。后来光绪倡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以此为借口将珍妃囚禁在冷宫。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慈禧要逃往西安,她以珍妃年轻,恐怕惹出是非有辱皇家颜面为借口,吩咐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扔进井中溺死。

珍妃死了,慈禧下的指令,崔玉贵动的手,但后来慈禧却反口说是崔玉贵自作主张把珍妃扔进井里的,因此削掉了崔玉贵二总官的官职,驱逐出宫。

到此为止,关于崔玉贵的去向有两种说法:

  • 一种说法是,崔玉贵先是被送回庆王府,没多久再次进宫回到慈禧身边,一直到慈禧死后才出宫,在立马关帝庙那里捐了680亩地后就生活在那里,后来背疽病发作死在了关帝庙的大院;

  • 另一种说法是,崔玉贵出宫后住在地安门钟楼后的洪恩观,一住就是20年。1922年的时候他才将自己名下的680亩地捐给立马关帝亩,在那里住了四年就因背疽病去世。

对于这两种说法,我比较认可第二种。因为慈禧太后从西安回来后,为了安抚光绪皇帝,派人将珍妃遗体从冰冷的水井里打捞上来,葬在了宫女墓地。她将珍妃死亡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崔玉贵,实际上如果当时光绪手里哪怕有一点点权力,崔玉贵也是死罪!只可惜那时候慈禧说了算,因此放了崔玉贵一条生路,只是将他逐出宫去。

据《宫女谈往录》里崔玉贵的回忆,慈禧撵他出宫是荣寿公主的主意,但不管怎样,他算是保住了小命,而且他也表示,离宫之后再也不敢沾宫的边,怕把小命搭上。

因此,出宫后的崔玉贵是不可能再回去的了,他凭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外面也过得也还不错,而且他还有个养子叫崔汉臣,在他的安排进刑部做了一名郎中,还有他的哥哥崔志方也在他的资助下定居京城。

珍妃事件只是让他失去了工作,并没有祸及他的家人,所以崔玉贵在宫外的生活不会很艰辛,他死后被葬在了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墓地,这些后事也都是他的家人给安排的。

结束语

崔玉贵在珍妃事件中只是慈禧的工具,在当时的情形下,就算崔玉贵不动手也会有其他太监动手,如果崔玉贵违抗了慈禧的命令,很有可能会被一起扔进井里!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都别抢,我来答。

崔玉贵当时在内廷的地位是二总管,在清宫中的地位仅次于李莲英。但是他虽然地位很高,却没有什么名气,一直被李莲英压在上面,因为遵从慈禧的旨意把光绪的妃子珍妃给杀了,由于这件事所以才有了一定的名气。

当时慈禧为什么要杀珍妃呢?

是因为珍妃处处和慈禧对着干,当时光绪有两个妃子。一个叫瑾妃,一个叫珍妃,她们是两姐妹,一起入选为光绪的妃子。但瑾妃不招光绪的喜欢,这是因为两人的性格不同,瑾妃比较文静,而珍妃比较活泼。

这对于久处深宫的光绪来说,珍妃的出现自然为偌大而又寂寥的紫禁城带来一丝活力。

毕竟生命在于运动嘛,光绪偏爱珍妃也是自然的。

但珍妃就像一只不安分的金丝雀,竟然常常顶撞慈禧。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时候,珍妃就因为顶撞慈禧被狠狠的打了一顿,史书记载说“褫衣廷杖”。

意思就是脱去衣服被打,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也是莫大的羞耻了。这件事不仅让光绪被臭骂了一顿,还让她的姐姐瑾妃也跟着受罪,两人的地位都降为了贵人。

珍妃可真是有一点晴雯的影子,虽然这次挨了慈禧的打,但心里还是不服气,依然不肯向慈禧低头。但这次事件比较严重,其中有些内情。主要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当时很是嫉妒珍妃受宠,所以经常在慈禧面前打他的小报告。

而珍妃又是一个比较新潮的人,光绪喜欢她是因为两人在三观上都很相投。但慈禧可不喜欢一个不听话的妃子,而且当时光绪和慈禧也正在闹矛盾,也就是帝党和后党之间的政治斗争。慈禧为了敲打,珍妃的受罚也是一种警告。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珍妃和光绪一起被囚禁了起来。尤其是珍妃过的连个下人都不如,她被禁锢在钟粹宫后的北三所。门窗之类都是锁着的,犹如犯人,每天供应的食物都是下人吃的,从一个小小的窗口递进去。

另外在门口每天都会有一个老宫女按照慈禧的旨意训斥珍妃一顿,而珍妃也不敢反抗,还必须感谢慈禧。可以说是相当变态的,庚子国变发生后,慈禧担心带着珍妃在路上会发生意外,但把她留下来,慈禧也不放心,又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为借口。

随后指示崔玉贵把珍妃投到井中给谋害了,当时珍妃肯定是不肯的,但是在慈禧的命令下。崔玉贵也不敢反抗,就强行将珍妃推到了井里,死的时候年仅二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华。

之后崔玉贵就跟着慈禧一道逃命到了西安。《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崔玉贵又充当探子先回了北京,看看紫禁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了。还好那群洋人土匪也没有把紫禁城给烧了,就这么着慈禧一行人就回来了。

回来以后,慈禧为了安抚光绪,就把责任推到了崔玉贵的身上,但光绪岂会不知道都是这个老婆子的主意。崔玉贵也是害怕,跑到慈禧面前苦苦求情,慈禧当然也不会为了光绪的面子而杀了崔玉贵,毕竟在慈禧眼里,光绪还不如崔玉贵呢。

于是也没有杀崔玉贵,而是把他二总管的职位给免了,假意把他赶出宫去,后来又叫了回来。光绪当然想杀了崔玉贵以祭珍妃的在天之灵,然后彼时的他已经犹如一个废帝,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直到死去的时候也没能为珍妃报仇。

慈禧去世以后,崔玉贵和李莲英一样都出了宫。李莲英比较倒霉,在外面待了三年,也不知道是被刺杀的还是病死的,反正后来打开他的棺材时,发现只有一个脑袋,身子去不见了。崔玉贵的运气倒是好一些。

当时由于他无依无靠,虽然财富倒是不少,但是对他来说用处不是很大,该享受的都享受不了。而且他名下还有680亩土地,为了让自己以后有个善终的结局,他把这些土地都捐给了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大街的立马关帝庙。

之后就一直住在庙里,每天干干农活,他倒是也想得开。不过仔细一想也是可怜人,虽然荣华富贵是不缺了,却没有这个命却享受。1926年的时候,因为生了一场病就去世了,其墓地选在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里。

这个结果比起李莲英来说,还是很好的。


围炉谈史


崔玉贵得到了善终,珍妃之死,虽然是因为崔玉贵直接把她推下了井,但他一生无所恶,把珍妃推入井里,也不过是奉了慈禧太后的意思,作为奴才,崔玉贵不得不从命。

崔玉贵,原名崔治世,子建堂,和慈禧身边的第一大红人李莲英是同乡,12岁时在家乡净身进京。两人都是直隶河间县崔张吉村人,说起来,按辈分崔玉贵还是李莲英的表叔呢。崔玉贵原在庆亲王奕劻的王邸当太监,慈禧太后喜欢听戏,宫里就随她喜好成立了戏班子,崔玉贵会武功,底子不错,就被举荐进宫在升平署戏班演戏,得到慈禧太后的欣赏,自此开始发迹,成为慈禧太后后期仅此于李莲英的宫内太监,在光绪年间升任二总管,授三品衔,赏亮蓝顶戴。

崔玉贵一生光环都被同乡李莲英夺走了,但珍妃之死,算是崔玉贵唯一能被人们记住的一件大事,因为正是他亲手把珍妃推入故宫的一口井里,导致了她的死亡。

一生都被慈禧所掌控的光绪皇帝,婚姻生活也是不幸的,光绪帝年轻的时候,由慈禧太后做主,将侄女、她的弟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静芬嫁给光绪,即隆裕皇后,说来两人还是表姐弟的至亲关系,这一段被政治利益捆绑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于对慈禧太后的不满,光绪帝对新婚的隆裕皇后都是比较冷落的,两人无爱无性的婚姻,导致隆裕皇后一生都未能给光绪帝留下子嗣。

光绪帝最爱的女人正是珍妃,珍妃,满洲镶红旗人,原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1889年,珍妃与姐姐瑾妃一起被选入宫中,13岁时被封为珍妃,并很快得到了光绪帝的宠爱,《国闻备乘》记载她:“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共乐,德宗尤宠爱之”。

光绪宠爱珍妃而冷落隆裕皇后,这自然让慈禧太后感到不满。慈禧太后六旬万寿那一年,珍妃与姐姐加恩得晋妃位,但很快的同年就因为忤逆慈禧,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名被褫衣廷杖,并降为贵人,直到次年才复升为珍妃。

珍妃不得慈禧喜欢,这就注定了她的结局会很惨。

光绪二十六年(1900)7月19日下午,得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消息的慈禧太后,准备离宫出逃,临走前,她突然想起被关在景祺阁的珍妃,就叫崔玉贵把珍妃放出来,装模作样的对珍妃说洋人杀进来了,咱们娘俩逃也没地方逃,一起跳井殉国吧。珍妃时年才23岁,出于对生的本能,珍妃向慈禧苦苦哀求饶命,见珍妃不从,慈禧大喊一声:“玉贵......”,崔玉贵急忙上前说:“请主儿遵旨吧”,慈禧给他使了个眼色,崔玉贵立马明白了意思,哄着珍妃入井,珍妃大怒,斥责道:“你个奴才大胆”,见如此,慈禧大叫道:“费什么话,把她给我扔下去了。”于是崔玉贵也顾不得其他了,直接拿一块踏脚毡子,蒙住珍妃脑袋,任凭珍妃边挣扎边骂,练武出身的崔玉贵,两下功夫就将珍妃头朝下推进浇花井里,只听砰的一声,带着无限哀怨的珍妃就此香消玉殒。

事后,崔玉贵随慈禧西逃西安,至到两年后才回到北京。但毕竟珍妃无缘无故死去,总要给光绪帝一个交代,于是慈禧为了安抚光绪帝派人把珍妃的尸体从井里打捞上来,重新装殓,厚葬。而珍妃之死的罪责自然是落到了崔玉贵头上,幸运的是,崔玉贵最终逃脱了死罪,仅被削去二品总管职务,送回庆亲王府,接着再经慈禧一番运作,崔玉贵又返回皇宫伺候慈禧,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8年)慈禧去世后,崔玉贵才出宫,晚年的他一直和徒弟隐居在乡野,深居简出以种稻为生。1926年,崔玉贵因背疽发作病死在立马关帝庙太监大院,结束了他颇为传奇的一生。


大国布衣


推珍妃下井这件事,崔玉贵真的是一个背锅侠,没有崔玉贵,还有王玉贵,李玉贵,他只是执行慈禧的命令而已,但是后世却给演绎成了崔玉贵拍慈禧的马屁,自作主张的把珍妃推下了井,甚至有人说崔玉贵还拿了块大石头往井里砸。这个锅崔玉贵是再也甩不掉了。

崔玉贵是个什么样的人

崔玉贵本来是庆亲王奕诓家里的一个小太监,同时也是庆亲王的干儿子,是慈禧亲兄弟桂祥的干儿子。因为办事利索,为人踏实被庆亲王给送到了慈禧的身边,后来平步青云成为了内廷回事儿总管,地位仅此于李莲英,也称“二总管”。

崔玉贵和李莲英是同乡也是亲戚,论辈分李莲英得叫崔玉贵一生“叔”,但是俩人在宫里却明争暗斗了一辈子,崔玉贵对李莲英始终是不服气的。李莲英鬼点子多,善于耍心眼,崔玉贵则不同,他擅长阳谋,什么事放倒明面上堂堂正正的来。而且崔玉贵跟有骨气,被慈禧撵出宫后自己一个人单过,从来没有找任何人帮忙,包括他的徒弟小德张,当时是继李莲英之后最红的太监。

崔玉贵会武术,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坚持锻炼,身体硬朗,不吸烟不喝酒,不像别的太监一样,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偻成弓背大虾了。他好打扮成武术师爷的模样,左手握着一个浅红玛瑙的鼻烟壶,右手拇指上套着翡翠扳指。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活着就活个痛快”

推珍妃下井的经过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前几天,也许慈禧预感到了有逃跑的一天,就想起了关在冷宫的珍妃,这是慈禧的心病,如果外逃,慈禧是绝对不会带上她的,如果不带走,落到洋人手里,珍妃就有可能重生,变成洋人对付慈禧的利剑,所以,珍妃必须要死。

一天吃完饭后,慈禧让崔玉贵去冷宫把珍妃带到颐和轩。崔玉贵不敢怠慢,找到了颐和轩的总管太监王德环,俩人一起去把珍妃带到了颐和轩。

都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但此时的两个女人却是人狠话不多。慈禧说:“洋人要打进来了,我们要出去避一避,带上你不方便”,珍妃说:“你出去避一避可以,但是皇帝必须得坐镇京师,维持大局”,慈禧怒了,反了天了,大清朝有我慈禧呢,还轮得到你来安排工作?慈禧说:“你死到临头了,还敢胡说”,珍妃一点都不害怕,大声的说:“我没有死罪,皇上没有让我死,我要见皇上”。

可惜啊,珍妃还是太年轻,锐气太盛,自以为有皇帝做靠山,不至于死,哪知道皇帝已经是自身难保了,除了自己的小命,皇帝谁了救不了了。

慈禧一声令下:“来人啊,把他扔到进里头”。崔玉贵和王德环俩人生拉硬扯的把珍妃推到了井里。

被撵出宫,住在庙里

慈禧从西安回来后,对待洋人的态度就变了,不再是一味的排斥,懂得了一些外交规矩了,经常和各国的公使夫人在一起闲话家常,一副慈祥老人家的模样。亲手杀珍妃的事,洋人也是知道的,为了保持慈禧的良好形象,慈禧就甩锅给了崔玉贵,说是崔玉贵干的,还把崔玉贵给撵出了宫,算是个洋人一个交代了。

崔玉贵出宫后住在鼓楼后面的一个庙里,这里住着很多从宫里出来的太监们。崔玉贵不像李莲英,娶老婆,置天地,成了大户人家。崔玉贵一直都是单身一个人。虽然住在庙里,但是崔玉贵的生活是过的不错的,毕竟曾经是宫里的二总管,银子也趁了不少,经常是头戴海龙软胎帽子,身穿紫貂马褂,在庆王府,桂公府以及老伙计家里串门。

后来在庆亲王的说清下,崔玉贵又回到了皇宫,毕竟慈禧也知道是让崔玉贵背的锅,背一段时间差不多就行了。

1908年,慈禧死后,崔玉贵也看的很明白,自己没有价值了,也没有在宫里待的必要了,就自己出了宫,还住在庙里,1926年因病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