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折叠的是什么

2016年雨果奖得主是《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但我却在2019年才读这篇文章。我好像一直是这么奇怪的人,不喜欢热热闹闹,喜欢在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再捧起这一篇优秀的文章拜读。一直喜欢科幻小说,因为看到了作者许多的奇思妙想和颠覆惯性思维的大胆假设。

在《北京折叠》中,没有过多地涉及到物理、宇宙这些知识,出现最多的“专业名词”也只是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这些空间的分类是在北京这座城市被折叠之后才有的。时间经过了精心的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大地的第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享用24小时,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24小时。第一空间的人都是政要、富人或者高级蓝领。他们享受着充足的资源,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在第二空间忙忙碌碌但十分有秩序感的上班族虽然没有那么富足但却也是体面的生活。底层的第三空间很像现实中的市井生活,有着最大的人口基数,最少的社会资源,每个人为生存奔波。


《北京折叠》:折叠的是什么


《北京折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但又不仅仅是科幻小说,因为它说的东西太真实、太现实了。每个空间的人与人差距那么明显,就像我们现在身处这个世界一样。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位科幻作家刘慈欣,如果说刘慈欣先生的作品是直击人们心灵,可以用文字带给读者视觉冲击,那么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就像是细雨润物细无声。


《北京折叠》:折叠的是什么


我常觉得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都代表着作者的思想和三观。而在这篇文章里我总能看到我的影子。“只是这么多年过来,人就木了,好多事没法改变,也只当那么回事了。”我们总是期待大团圆的结局;我们总是被教育: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我们总是喜欢看到一个孤独的背影决绝地与世界抗衡……但真正的结果是,最后我伤痕累累。即使我花了一半的青春寻找做人的道理,最后还是累了,最后还是算了。

第三空间主人公老刀为了钱冒险去第二、第三空间替人办事,他在差点被抓住时,命运直抵胸膛。那个时候,他感觉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一切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

我也分不清我是否已经认命,但是我知道我仍然热爱生活,仍然爱着我爱的人。就像文中的老刀,尽管生活不易,他仍然爱着他的女儿,即使是在垃圾站抱起的女儿。“真正的勇士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愿我们都是那样的勇士。


《北京折叠》:折叠的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