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彗星巡洋坦克

彗星坦克(英文:Tankcruiser,CometI(A34))是二戰末期英國的巡洋坦克。彗星坦克曾在二戰後的朝鮮戰爭服役,並一直被英國使用至1958年。

彗星坦克被定位成能夠提供比克倫威爾坦克更高反坦克能力的中隊。它配備了77毫米口徑的HV炮。也正因為這支17磅炮,它是英國所設計的坦克中能有足夠的火力去對抗德國戰後的坦克之一。在克倫威爾坦克計劃完成之後,它是一款臨時設計的坦克,而後繼者為百夫長坦克。向海外出售的彗星坦克有的還有些國家使用至1970年代。

在二戰期間的英國坦克中,“彗星”巡洋坦克是很特殊的一員。它是英國最後一種巡洋坦克,也是一款性能不錯而未能在戰爭中大顯身手的坦克。

A34彗星巡洋坦克

在1941~1942年的北非戰場上,英國坦克上沒有能擊毀德國坦克的火炮。這也是英軍連吃敗仗的原因之一。為此,英國國防部決定在MKVII“克倫威爾”巡洋坦克的基礎上,研製出火力更強大的巡洋坦克,這就是“彗星”坦克的由來。

1943年初,英國的裡蘭汽車公司接受了研製任務。到1943年9月,該公司就製成了樣車模型。由於大量採用和繼承了“克倫威爾”坦克上的零部件,使研製進度大大加快,1944年2月就製成了第一輛樣車,研製代號為A34坦克。1944年9月,第一批正式生產型坦克出廠,定名為“彗星”(Comet)巡洋坦克。不知道英國人是有意還是無意,“彗星”坦克還真是車如其名。它像匆匆來去的彗星一樣,留給人們諸多遐想。

A34彗星巡洋坦克

“彗星”巡洋坦克於1944年11月開始裝備英軍第11裝甲師的第22裝甲旅,裝備的進度較快。當時,英軍第11裝甲師配屬給英軍第2集團軍前出到荷蘭東南部馬斯河一線。不久,第11裝甲師的第29裝甲旅離開建制開赴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附近,裝備車型由“謝爾曼”坦克換裝為“彗星”坦克。但是,到了1945年初,為了準備萊茵河戰役,第29裝甲旅又重新換裝為M4“謝爾曼”坦克,並前出到荷蘭和德國的邊境。這說明在盟軍前線指揮官的眼裡,“謝爾曼”坦克比“彗星”坦克更管用。因此,“彗星”坦克自裝備部隊到二戰結束在戰場上發揮威力的機會十分有限。

在二戰結束之前,僅第11裝甲師全部換裝“彗星”坦克,但後來,英國第7裝甲師也換裝了“彗星”坦克。1949年開始,百夫長坦克開始代替“彗星”坦克。這意味著對大多數“彗星”坦克來說,只有5年的服役期。一小部分“彗星”坦克在英軍中服役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其中,在朝鮮戰爭中,英軍參戰的坦克以“百夫長”坦克為主,不過仍然有極少量的“彗星”坦克運抵朝鮮,可能是用於訓練和執勤,並未參加實戰。最終,“彗星”巡洋坦克,作為英軍最後一種巡洋坦克,進入了英國博文頓戰車博物館。二戰過後,英國軍方已不再區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終於走出了延續10多年的窠臼。

不過,在其他一些國家,少量的“彗星”坦克一直服役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