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從天安門走過的海軍裝備 打擊範圍越來越遠

從天安門走過的海軍裝備 打擊範圍越來越遠

選擇哪些海軍裝備參加國慶閱兵,其實一直是個難題。天安門廣場不是新德里的拉傑大街,因此參加閱兵的海軍裝備首先必須是真正的實體武器裝備,不能把航海模型放在拖車上搞花車巡遊;其次還要適合陸上展示這種形式,不能把蛙人放在透明的水缸裡顯示他們是海軍;第三則是要能夠反映出海軍國產武器裝備發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把用錢換來的裝備也計入其中,因為那樣相當於在檢閱美元。

從國慶35週年國慶盛典開始,一向含蓄的中國海軍武器裝備加入了受閱行列,結束了11次閱兵有人無裝的局面。1984年10月1日,被毛澤東稱為“走得像一個人一樣”的海軍受閱部隊,首次展示了“像一件武器那樣整齊”的海軍武器裝備方隊。50週年國慶閱兵受閱裝備數量又有了明顯提升。60週年國慶閱兵又展示了精銳武器。縱觀歷時25週年的三次閱兵式,在中國海軍異常謙虛的裝備展示方式背後,我們也能看到海軍武器裝備的全面進步。

海軍受閱裝備以艦載裝備的核心武器為主。

國慶35週年展出了“鷹擊”8、“上游”1反艦導彈和“巨浪”1潛地導彈,50週年展示了“海紅旗”7、“海紅旗”61防空導彈,“鷹擊”83、“上游”2(固體)反艦導彈和殲轟-7飛機。國慶60週年,展示了“海紅旗”16、“海紅旗”9垂直髮射艦空導彈、“鷹擊”81/83改空射與艦射型號、“鷹擊”62岸艦導彈和殲轟-7A飛機、直8直升機。數量上呈現3、5、7種逐次增加的趨勢,不過中國海軍25年內真正的發展遠不止如此。

從天安門走過的海軍裝備 打擊範圍越來越遠

1999年閱兵時的“海紅旗”7

從天安門走過的海軍裝備 打擊範圍越來越遠

1999年閱兵時的“海紅旗”61

防空武器火炮時代—導彈點殺—垂直攻擊

就像前11次受閱海軍裝備情況一樣,國慶35週年受閱的艦載防空武器是零。這意味著在1955年美國海軍“波士頓”號重型巡洋艦配備“小獵犬”防空導彈發射系統後,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三T系統(“黃銅騎士”、“小獵犬”、“韃靼人”),蘇聯“海浪”、“風暴”、 “奧薩”,到英國“海蛇”和法國“瑪舒卡”,艦空導彈逐漸取代傳統高炮成為海軍艦艇對抗空中威脅的有效武器,而中國海軍的艦載防空導彈還在渴望之中。

1975年3月,中國海軍的“海紅旗”61開始上艦試驗。從時間上計算,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的上艦時間比美國晚了27個年頭,再加上“海紅旗”61在船臺上又等待了十年,直到1986年才進行海上設計定型飛行試驗。在此期間,中國海軍水面艦艇的防空作戰還在延續二戰的槍炮抗擊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時的中國海軍水面艦艇還是強大空中力量的絕好目標。

國慶50週年,15年的發力追趕終於讓中國海軍的防空武器進入了導彈時代,受閱的“海紅旗”7和“海紅旗”61標誌著水面艦艇防空導彈武器在國外裝艦30年後,首次實現了由火炮到導彈的轉變。

國慶35週年的前一年,“近海防禦”戰略思想成為指導海軍建設和海軍兵力運用的總方略,由近岸防禦向近海防禦的轉變過程中,人民海軍發展成為諸兵種合成的軍種,近海作戰武器快速發展,導彈化、電子化、核能化、自動化成為新的建設標準,人民海軍艦空導彈家族也迎來了第一次發展高潮。

從1992年開始,裝備“海紅旗”61的新一代中國國產護衛艦053H2G終於批量生產,先後建造539、540、541、542四艦。與試驗艦配備的雙聯上蹲式發射架不同,053H2G在主炮之後配置六聯裝圓形導彈發射筒,導彈發射筒分上下兩排,可迴轉俯仰,每個發射筒長約4米,直徑約1.35米,可以容納一枚彈翼不可摺疊的“海紅旗”61艦空導彈。053H2G巨大的導彈發射筒曾經一度引發外界不少聯想,以為是與美國海軍MK-112八聯裝“阿斯洛克”箱式發射系統類似,具備對潛導彈的發射功能。“海紅旗”61是中國的第一代艦空導彈,僅能代表20世紀60年代的技術水平,在技術性能上存在很多不盡人意之處:射程較短、反應較慢、多目標制導攻擊能力差等,與20世紀90年代的“標準”2/3、“裡夫”等導彈相比,基本戰技性能已經十分落後。

1994年,中華第一艦的052型驅逐艦 “哈爾濱”號裝備了“海紅旗”7八聯裝艦空導彈系統。這套系統具有自動裝填能力,導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光電覆合制導,備彈26枚,彈長3米,彈徑156毫米,翼展0.55米,戰鬥部重14千克,導彈發射重量84.5千克。“海紅旗”7技術最早源自法國湯姆遜的“響尾蛇”導彈,除具有較強的防空能力外,對反艦導彈也具有較強的攔截能力。後者的引進和消化,使國產近程導彈系統告別了又大又重的“海紅旗”61。經過在引進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海紅旗”7導彈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超過了原系統。最大速度達2.3馬赫,射高15~5500米,最小射程500米,對掠海導彈的射程為8.5千米,對飛機射程14千米,系統反應時間6~10秒,殺傷概率約為70%。特別是出色的近程反導能力,在世界同類艦空導彈中遙遙領先。因此“海紅旗”7一經裝備,就迅速取代“海紅旗”61,成為人民海軍的主力艦空導彈。從“哈爾濱”號的同級艦113號“青島”艦到167號“深圳”艦 (051B型),再到90年代後期大量建造的052H3型護衛艦,直至2003年下水的054型護衛艦,“海紅旗”7包打天下。

國慶60週年閱兵中,國產垂直髮射的“海紅旗”9/16導彈首次出現,標誌著中國艦載防空武器實現了快速連續攻擊,基本上具備了對抗多目標飽和攻擊能力,不僅能夠對飛機、直升機進行多批次攻擊,還能夠高效攔截反艦導彈,實現了防空與反導的結合。

從天安門走過的海軍裝備 打擊範圍越來越遠

539艦主炮後安裝的就是“海紅旗”61

從天安門走過的海軍裝備 打擊範圍越來越遠

167艦上安裝的“鷹擊”8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蘇俄模式—液體到固體—超音速毀滅—立體鷹擊—遠程鷹擊

從國慶35週年受閱的反艦導彈可以看出,中國海軍的反艦導彈基本是蘇聯544型導彈的仿製與改進型號,一成不變或者少變的氣動外形總讓人與60年代的“冥河”導彈產生某種類似聯想。儘管對544彈的改進工作以“上游”和“海鷹”二個系列進行,但改進的新型導彈在相同或者相似的外形下面,型號區分過於密集,再加上這一時期驅護艦改進的眼花繚亂,區分出導彈與載艦型號成為一個天大的難題。1982年,“上游一號甲”第四次定型試驗以6射4中宣告成功。1983年12月,“上游一號甲”艦艦導彈被批准定型。國慶35週年,這種提高了抗干擾能力的改進型反艦導彈代表中國海軍的反艦武器受閱。

“上游”、“海鷹”名目繁多的導彈中,都無一例外地保持了“冥河”導彈的液體發動機。長期以來,液體火箭發動機反艦導彈給使用帶來了巨大困難,發射及待發過程十分繁瑣。特別是艦載型,液態燃料對導彈燃料箱腐蝕嚴重等問題限制了戰艦的航行時間。空射型導彈掛彈後才能進行燃料加註,大大延長了備航時間。反艦導彈由液體向固體轉換已經成為提高導彈武器效能的重要標誌。

國慶35週年,中國海軍受閱的“鷹擊”8導彈率先在固體導彈發動機方面取得了突破。隨著“鷹擊”8A全面裝備新一代驅/護艦及導彈艇,該導彈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海軍的制式裝備。以國慶35週年的中國飛魚“鷹擊”8為起點,反艦導彈開始進入固體時代。

國慶50週年閱兵式,除“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外,作為國產傳統型號,“上游二號”以裸彈形式展現了固體型號獨有的苗條線條,宣告仿製與改進蘇俄液體導彈的模式徹底終結。自此,中國海軍反艦導彈全面進入固體時代。“上游”、“海鷹”的液體型號的唯一用途是在新型防空導彈試驗時承擔靶彈任務。

國慶50週年慶典喜悅心情尚未平復的2000年,引進俄羅斯的“現代”級驅逐艦進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反艦導彈隨著“馬斯基特”的加盟而進入超音速時代。“現代”級的2座4聯SS-N-22雖然不及“光榮”級的16座雙聯導彈威猛,但全程超音速加末段S形機動和120千米的射程,能夠把320千克的戰鬥部撞入目標艦體內部,使中國海軍的“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四平八穩的高亞音速找到了一個重量級幫手。在靶試的鏡頭中,“鷹擊”導彈命中目標後能夠看到艦體一側有爆煙升起,而“馬斯基特”命中的場面格外隆重,不僅爆煙全部覆蓋艦體,爆轟撕開的碎片大面積散落在周圍海域,沉重的爆聲就像被一個重量級拳手的拳頭打在心臟上的感覺。

“鷹擊”8/8A出現後改進型號開始快速發展。國慶50週年以發射箱展示的“鷹擊”83反艦導彈實現了多次降高和掠海突防,主要性能指標與美國的“魚叉”導彈相當。空射型的“鷹擊”81反艦導彈,與首次出現在天安門廣場的殲轟-7組合,成為海軍航空兵突擊敵水面編隊目標的重要手段。潛射“鷹擊”82導彈配備常規潛艇後,使潛載反艦火力實現了雷彈結合,魚雷射程過近的不足得到了有效彌補,攻擊行動的突然性也大為提高。水面的“鷹擊”發展成為空、潛、艦三棲立體佈局。

國慶60週年,岸基型“鷹擊”62導彈高調登場,標誌著中國反艦導彈火力的大跨越。

從天安門走過的海軍裝備 打擊範圍越來越遠

在“旅大”級驅逐艦上調試“海鷹”2反艦導彈

海軍飛機殲-6/7/8出擊—殲轟-7萬歲——殲轟-7改前進

國慶35週年,空中梯隊的所有飛機幾乎都有海軍型號,但都是與空軍的通用岸基型號,專用海軍飛機還未滑跑。這一時期,海軍的岸基飛機以殲-6/7/8和部分強-5為主,基本上是一支機場瀕海的空軍部隊。除了強-5使用魚雷、轟-6使用反艦導彈外,基本上沒有專門攻擊海上目標的武器。1974年初,中國海軍在西沙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取得了擊沉擊傷敵四艘巡邏艇的戰績,但也暴露出缺乏海軍航空兵空中支援的問題。因為當時海航裝備的殲擊機基本沒有對海攻擊能力。轟-5航程較遠,又過於老舊不堪重任,適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擊機成為迫切急需的機型。

10年後的1984年國慶閱兵,空中梯隊的所有機型的遠海對艦攻擊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國慶50週年,殲轟-7飛越天安門廣場。作為海軍部隊一款專用攻擊型飛機,配備了“鷹擊“81空射反艦導彈,成為中國第一種較現代化的中程打擊機。殲轟-7飛機長22.325米,翼展12.705米,高度6.575米,最大起飛重量28 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6 500千克,最大馬赫數1.70,最大表速1 210千米/小時,轉場航程3 650~4 000千米,1 650千米的作戰半徑是轟-5型飛機的兩倍,海軍航空兵稱之為“導彈攻擊機”。相對於海軍以前的空軍型飛機,殲轟-7鷹味十足,對水面目標充滿渴望,成為中國海軍第一型專用戰機,標誌著空對海攻擊能力的大幅度躍升,殲轟-7萬歲!

在這次慶典上,殲-8和轟油-6以加受油機編隊形式通過天安門上空。這意味著海軍的作戰飛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固定機場的依賴,通過空中加油擴展航程,實現對遠海作戰有效的支援掩護,在艦載固定翼作戰飛機出現前,成為中國海軍控制遠海的過渡手段。

國慶60週年閱兵式上,空海軍通用的殲轟-7A首次通過天安門上空。全新的殲轟-7A採用了綜合航電火控系統,是目前國內最複雜的多外掛、多武器、雙操縱系統,配套的對海對地中遠程精確制導武器,技術起點高,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動力系統的改進使載彈量進一步增加。殲轟-7A至少擁有6~10個外掛點,除了能配備“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外,在近程制導炸彈方面,配合激光吊艙,可以投擲250/500千克激光制導炸彈和珠海航展展示的衛星制導炸彈。殲轟-7A將成為中國海軍使用彈藥最多、作戰效能最高的機型。

天安門,離最近的海岸線150千米。自古以來,這個純粹的皇家標誌與海洋無關。從開國大典至今,14次檢閱中,濤聲卻一次比一次清晰而猛烈。

【作者 文澤,嚴曉峰】

▼歡迎購買《兵器知識》雜誌獲取更多詳細內容▼

從天安門走過的海軍裝備 打擊範圍越來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