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性格能被环境或者某人影响吗?

為你鍾Qing


这是必然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是如此。人的性格都是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塑造的,3岁看大7岁看老,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虽然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是并不代表不能得到改变,只是需要极度高的自律。往往成年后的我们,在社会中所有经历以及收获都是基于我们的性格而导致。倘若能够自省,知道总结问题的根源,那么就可以对自身加以纠正,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性格缺陷,而这些缺陷往往就是阻碍我们获得成功的要素,所以改变跟修正是必须的。

而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环境,跟现阶段接触的人群就成为了我们后期改变的重要因素,其实不只是疾病会传染,人的情绪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都说你身边的圈子决定了你的层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什么人交往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熏陶,所以毫无疑问一个人的性格是会被环境跟所接触的人而影响的。


白字先生LP


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像我爸爸就受了我妈妈的影响,从一个邋遢的小伙儿变成了现在干净利落的老人。伴随我成长的就是,妈妈天天和爸爸喊:把你的衣服换了洗洗,鞋刷了,胡子刮一下,那头发怎么还不洗,洗脚睡觉,你洗澡了吗,刷牙了吗。时间流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爸爸已经不再用妈妈喊了,自己就能完成所有事了。


东北球姐


人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是先天的还是造就的?答案大致有三种:一是遗传决定论,二是环境决定论,三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论。时至今日,持前两种极端观点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相信人格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说明遗传基因与外部环境究竟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问题。美国著名记者威廉·赖特,积40年思考撰写的《基因的力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一书,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充分讨论了近年来心理学、行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关于基因对行为和人格影响的研究成果,借用“非共享环境”概念,力图解释这个问题。

“非共享环境”最初是由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罗伯特·普洛敏提出的,他们用此概念来说明在相同环境条件成长的儿童的个体差异。所谓“非共享环境”就是针对个体的特殊环境,它可能是仅仅被一个孩子经历的事情或条件,例如长期的疾病或被父母粗暴地对待,以及最小的孩子受到的特别对待;也可能是孕期事件——缺氧或缺乏营养、细菌感染、各种非遗传的意外事件等等。相对于“非共享环境”是“共享环境”,即通常意义上的家庭背景、学校状况、邻里关系和民族关系等因素。他们的研究发现:共享环境在人格发展中只起微不足道的作用,实际上,非共享环境所起的作用大得多。儿童的差异是由非共享环境引起的。正如斯卡尔指出:“家庭间的一般差异对儿童的发展几乎没有影响,除非这个家庭在正常发展的范围之外。”


盖达巍等奇迹


主要是家庭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影响,如果父母平时在家中爱发脾气、吵架等,那么他们孩子的性格就容易暴躁和发怒,反过来要是父母的素质很高,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一般都很温和有礼。


陌小莹爱音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工作环境下生活,在没有形成特定的性格前,性格会受周边的环境影响变化

特别是年轻人,未成年前。



朱进頪


这个是肯定可以的,就比如孩子的成长也会因为环境和家人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不一样的性格。


陈梓男性二十三


当然,性格形成会被生活环境及周围亲近人影响。


夏威夷我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