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被育儿理论所左右


父母不要被育儿理论所左右

要求自己无条件,就是我们最大的条件

许多母亲会发现,自从有了孩子,生活就不是自己的。随便哪一个亲戚长辈,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一些街坊邻居,都能对我们带孩子的方式指手画脚、品头论足。

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就是一个是孩子吗,有什么难带的,“那不是你应该做的吗“我们以前不就是这么过来的。

似乎我们所有的语言都暗示着,养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你觉得累,那是因为你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家长无形的巨大压力,如果孩子有那么一点不好的表现,他就会被贴上“熊父亲”的标签,无脸见人。

如果把父母亲也看成是一种社会职业的话,我们教育一个孩子,真的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了。一个吱吱呀呀的小家伙就这么突然出现了,没有任何指示,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哭,怎么能不叫年轻爸妈着急呢??

于是乎,各种问题专家说、理论、书上讲、长辈说就如狂轰滥炸一般,让人很难适从。看了太多育儿指南后,你会发现指南真的只是一个指南,因为完全遵循指南,你找不到方向。

我们曾经对父母不太宽容,尤其是随着新育儿理念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家庭环境教育教学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于是通过各种网络言论和理念就开始偏向于对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

在当今社会,父母总是被指责为孩子的一些“坏”行为。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解决它,

然而,彻底避免家长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是根本吗,孩子不会再受到家长不当言行的伤害,幼儿园能得到一个纯洁无瑕的孩子吗?孩子们所有的问题,由于他们的父母,这是一个简单粗暴和不负责任的逻辑。

且不说孩子自己天生自带的精神文化内核可以决定了他就不可能会是一张白纸,任你涂抹。

只要整体给孩子足够的爱,即使父母的一些行为对孩子造成了一些影响,我也不认为这是一种无法弥补、不可原谅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有必要发展自己的功课。同样孩子也有他们通过自己的功课。

希望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只有滋养孩子而没有伤害,似乎这可以实现孩子幸福快乐的生活,这种想法,其实也是一种假想。

“如果我不逼着自己孩子进行学习,他就考不上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一个好工作,就娶不到好媳妇,就过不上好我们人生。”——这样的逻辑,大家工作都能可以看出些问题。

可是现在我国很多妈妈担心的却是: 如果我不能无条件地对待孩子,孩子就不会自由;如果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就会有心理阴影;如果我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孩子就不会快乐。

这两个逻辑,难道不是一样的吗?这果然是“神”逻辑。然而由于父母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可能犯错, 有时我们会自责:“这种低级错误是不应该犯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想什么样的错误是“应该”的呢?

你会发现,假如这些错误都是我们不该犯的,那么你是在要求自己永远正确。 做父母,其实就是我们和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长,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完美的体现,永远保持正确..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必须”要怎么样的。如果达不到,就会因为担心我们是不是伤害了孩子而焦虑不安,或者是自责。

如果父母总是陷入这样的情绪中,即使他们一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也不能感到平静和安宁。

对待子女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是否与自己的内心一致,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几乎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社会共识。但无条件的爱是一种状态,它是父母的内在修养和丰盈。我们生活总是说,爱孩子。

所以我们能像爱自己一样对待孩子呢?我们不能接受,我们有时也做不到?生而为人,我们可以宽容,甚至尊重自己作为人必定会有的局限,温柔对待自己,不是挥起鞭子鞭打。

我们自己的选择,自己负担选择带来的好与坏。

不必痛苦,无需纠结。

请相信每一个生命发展都有一个内在学习成长的动力和自我管理完善的能力,放下困扰我们的种种焦虑,把注意力放在建设性的成长和改进上,而不是企业在对中国自己的否定和内疚中消耗自己。 成为父母后,我们突然发现,似乎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学习,要成长,但我们并不是要学习所有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爱。

而爱,总是有希望的。

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学习、实践、成长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孩子,而是为了丰富更好的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引领和教育。我们不知道孩子将来会遇上什么样的人,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律、自爱,在对待他人时表现出的善良和正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放弃,在面对生活时表现出的谦卑和发自内心的乐观,都成为滋养孩子生活的源泉。 孩子选择了你,引领你成为他最好的父母,愿我们互相激励共勉。

父母不要被育儿理论所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