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發現千年古墓,挖到一半卻集體撤退,到底發現了什麼?


據《太平御覽》中記載:“《圖經》:周宣政二年(應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於靈州。”郎茂指出:“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這就是”塞北江南“的由來。

塞上江南,初名為“塞北江南”,最早指今寧夏北部黃河河東灌區,即今寧夏吳忠市一帶黃河灌區。而今則泛指寧夏黃河平原。

寧夏發現千年古墓,挖到一半卻集體撤退,到底發現了什麼?

本期,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一個關於古墓的故事,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寧夏!

寧夏地區歷史文化豐富,出土古墓眾多

寧夏位於我國的西北內陸地區,並且還處於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臺地同蒙古大漠相接壤的過渡地帶,甚至就連黃河也都貫穿其間,而也正是由於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因此在早在很久以前,這裡便是有人類的祖先居住了。

也正因如此,寧夏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很多神秘古墓也都是在此發掘出來的。

寧夏的考古發掘,始於水洞溝遺址發掘,至今已經發現了各類遺址以及墓葬多達2000餘處,其中涉及了石器時代、戰國時代、北朝隋唐時代以及西夏時期等。

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便是寧夏的一座千年古墓,與以往的考古不同的是,這次考古隊在進行發掘工作時卻出了變故,不得不慌忙撤退,讓軍隊過來支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讓我們來看一下。

寧夏發現千年古墓,挖到一半慌忙請軍隊支援

在1983年的時候,考古專家在寧夏固原縣的南郊一帶的農田中,發現了又十餘座三米高的土堆,在看到這些土堆之後,專家們就開始猜測這應該是古代的貴族墓葬群。

寧夏發現千年古墓,挖到一半卻集體撤退,到底發現了什麼?

對於這個發現,考古專家是十分興奮的,於是在申請了之後,考古專家們便選擇了一處被破壞最嚴重的地方,開始對古墓進行發掘。而在考古前期,一切的進展還是十分的順利的,因此很多墓中通道也就被考古專家清理出來了。

不過,就在他們正準備進行下一步工作時,天色卻忽然變了,不一會兒竟然還下了一場罕見的冰雹。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這場冰雹並沒有造成什麼破壞,反而使得四周墓道上的壁畫得以重現人間,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天意。

考古專家於是便對壁畫進行了仔細研究,他們據此斷定,墓主人極有可能是南宋時期的一位將軍,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進展,但是想知道墓主人的更確切信息的話,則需要繼續挖掘才能得到揭曉。可就在考古隊挖掘到一半時,古墓竟忽然發生塌方!所幸考古隊察覺及時,很快就撤退了出去,因此並沒有人員傷亡。

隨後,考古專家便聯繫了當地相關部門,希望派遣軍隊前來支援。於是,當地政府調來了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幫助考古隊專家們清理了沿途的障礙。

古墓清理完畢,發現有盜墓痕跡

在軍隊的協助之下,考古專家終於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便將古墓清理完了。

而在發掘時,從後甬道所清出“北周柱國將軍河西公墓銘”以及“魏故李氏郡君之銘”墓誌石兩合,也證明了墓主人是西魏、北周時期原州刺史李賢及其妻長城郡君吳輝,兩人合葬於北周天和四年。

寧夏發現千年古墓,挖到一半卻集體撤退,到底發現了什麼?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該墓早年時曾被盜掘。並且,原本有40多個壁畫,但因為塌方的緣故,只留下了在過洞前墓道、過洞以及天井兩側有持刀侍衛壁畫,以及過洞與甬道口上方壁面繪有設斗拱的門樓圖,再加上墓室門兩側前壁,與左、右、後壁繪用框格分隔的侍女、伎樂壁畫共二十幅,但是其中大部都是殘損,漫漶不清。但好在其墓室的結構基本保存完好。

墓中文物眾多,兩件國寶級文物令專家驚訝

除了壁畫之外,考古隊一共從墓地裡面挖掘出了770件歷史文物!

而從甬道與墓室清理出半模製彩繪陶俑,一共有二百五十五件,其中有鎮墓獸、鎮墓武士、具裝甲騎俑、騎馬女官俑、吹奏騎俑、騎馬俑、籠冠俑、文吏俑、武官俑、風帽俑、胡俑以及女侍俑,還出土了陶家畜及陶灶、井等模型,以及陶器、金銀器、銅鐵器、玉器、玻璃器與各色料珠等。

其中,最讓專家感到驚奇的是兩個國寶級的文物!

這兩個國寶級文物其中一個是“鎏金銀壺”,大約有1500年曆史,鎏金銀壺是屬於典型的中亞薩珊王朝的工藝品,所以上面的圖案,有一定的西方元素,是研究這一歷史時期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證。

而另一個文物就是“玻璃碗”,這是從波斯來的東西,其價值相當的高。在不斷挖掘的過程之中,專家也確認了墓主的真實身份,他就是北周柱國大將軍李賢,是當時一個非常有名的將軍,所以他死後,墓地裡才會放置有那麼多精美的文物,給專家研究北周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寧夏發現千年古墓,挖到一半卻集體撤退,到底發現了什麼?

小結

李氏族眾雖然手握兵權、權重如山,但是在那武力橫行、動輒便廢君自立稱王的動亂年代裡,李家子孫上下卻堅持儒家操守,他們忠君、報主,無一人有僭越之心!可憐的是,最終因在戰爭中去世的李賢,在其死後卻還要經受盜墓者的侮辱,不禁令人感到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