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歐洲士兵常用燃燒瓶毀壞敵軍坦克,為啥我軍卻不用呢?

花鵬翔


中國抗戰期間,關於燃燒瓶反坦克的記載幾乎沒有。有人可能要問,是不是因為製作燃燒瓶的玻璃瓶和汽油在當時的中國稀少且昂貴?


可是燃燒瓶不一定要用玻璃瓶和汽油。

任何易碎的容器都可以代替玻璃瓶。

汽油也可以用其它易燃液體取代。

燃燒瓶的反坦克威力沒有那麼神奇,要不然歐美大國軍隊為何大量裝備其它反坦克武器?

燃燒瓶無法是用燃料在坦克上引火燃燒而已,坦克本身並不易燃,所以沒法指望坦克本身因此起火。

“升級版”加上其它成分,使得燃料黏著在坦克上,又或者加上一些燃燒後產生刺鼻氣體的成分,如果鑽入坦克中,使坦克兵感到難受。

如果想讓燃燒瓶發揮最大威力,就讓將其扔到坦克發動機蓋板/散熱柵格/排氣管上,如果燃料能引起坦克發動機發生故障甚至起火,那麼會讓坦克失去動力,方便其他部隊用其它手段對付坦克。

國外繪製的燃燒瓶示意圖,指使步兵應該把燃燒瓶扔到發動機或者排氣管上:


歐洲戰場上,有大量敞開式結構的坦克殲擊車和裝甲車,燃燒瓶這樣用,發揮威力的機會很多,這是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美軍空降兵把燃燒瓶扔進了德軍貂III坦克殲擊車的情景。

也許還有一種罕見的情況,就是能把燃燒瓶從坦克艙口扔進去,殺傷坦克成員。

總之,燃燒瓶比起反坦克手雷、火箭筒、反坦克炮和己方坦克/坦克殲擊車,威力差遠了。

所以,使用地雷,炸藥包和集束手榴彈來對付日軍坦克的效果更好一些。

再說說侵華日軍,其軍備資源優先給了海軍,坦克的設計和性能遠不如蘇聯歐美,越野性能很差,而日軍自己對這一點意識不足,誤認為坦克不適合在中國進行長途奔襲作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又將坦克部隊大批調出中國,調到太平洋戰場去。

就算是留在中國的坦克部隊,除了戰車第三師團駐紮在北平(北京)之外,其它坦克部隊師團或者旅團部署在中蘇和中蒙邊境來防備蘇聯軍隊。

(日軍如此多的坦克集中在一起,非常罕見)

所以,中國抗日武裝在1941年之後,遭遇日軍坦克部隊的機會並不多,即使遇到了,也可能只是以小隊為單位的坦克部隊,主要執行火力支援任務,而不是衝擊任務。所以,日本坦克造成的壓力,遠不如歐洲戰場上那些坦克部隊。


有辦法對付坦克的抗日武裝,利用地雷、炸藥和集束手榴彈足矣,有條件的部隊還有戰防炮(反坦克炮)和火箭筒。

士氣不振,觀念落後的部隊,更不會想到使用燃燒瓶。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近衛步兵師


窮啊。沒別的想法。燃燒瓶,又稱莫洛托夫雞尾酒,主要構造為玻璃瓶,瓶內裝有半滿的易燃液體,最早作為土製燃燒彈使用。當燃燒瓶在坦克的尾部燃燒時,可能令坦克的油缸爆炸。部分坦克設有外掛油箱,很容易被從外面打開後點燃。另外一點是當時坦克主要採用鉚接,車體密封並不嚴實,燃燒油十分容易流入,現代坦克主要採用整體鑄造技術,燃燒瓶用處很有限。

一是物質落後。當時的中國人民已經大大落後世界經濟水平,玻璃瓶、汽油、酒精等都是奢侈的不能再奢侈的消費品了,好多人見都沒見過,更不說製成武器了。

二是日本的全面封鎖。油類和酒精物品是嚴格管控物品,日本佔領軍嚴格封鎖此類物品的銷售使用,而都對戰場我軍特別是敵後我軍又不能生產,所以對該燃燒瓶的出現也是消極得。從冀中的地雷戰就能看出我軍物質的缺乏,土法制藥、鑿石為雷。

三是戰場需求小。日軍陸軍並沒有形成德軍等國強大的坦克裝甲力量,面對面作戰的還是普通步兵、炮兵,對付少量坦克部隊我軍更認可地雷、火炮等武器。

四是製作有點難度。常犯的錯誤是瓶內放進太多的汽油,在玻璃瓶碎開後過多汽油會難以著火;另一種錯誤是點燃布塊前沒有把玻璃瓶抹乾淨,使瓶外殘餘的汽油燃燒起來。此外,用作引信的布塊來封著玻璃瓶也是錯誤的作法。其他各種錯誤包括瓶子的塞不密封,選用錯誤(太堅固或太易碎,瓶頸太長或太寬)的玻璃瓶等等。但最常見的錯誤還是點燃以後的投擲過程出錯。


下雨啦16


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吧,就是在冷戰期間,當時米格25戰鬥機在研發的時候遇見一個問題,就是它的發動機在高空之中,高速飛行的時候,周圍的空氣很熱,這樣的話發動機缺氧,讓冷縮嘛,大家都懂,那怎麼才能夠保證發動機的氧氣量呢?所以前蘇聯的科學家就在米格25戰鬥機上面裝250升烈酒!不過理所當然是,這些烈酒通常都會流入到飛行員的肚子裡面。

第一個燃燒瓶究竟是出現在哪裡,大家都已經不怎麼去考證了,因為這事情太難了,但是燃燒瓶大規模應用於實戰裡面的是西班牙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接受前蘇聯援助的西班牙軍隊,會使用一種名字叫做莫洛托夫雞尾酒的一種作戰武器,實際上就是一個簡易的燃燒瓶。

當然這和戰鬥種族,自己本身喜歡高烈度的烈酒的習慣有關,如果打仗,那裝上一個布條沾上酒精,這就是莫洛托夫雞尾酒,或者說是燃燒瓶,如果不打仗,抽出布條,直接對瓶吹!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很詫異,就是這麼好用,這麼簡單的一種反坦克武器,為什麼現在使用出來反坦克的時候這麼少呢?

真滴一點,現如今使用的絕大部分坦克都是在冷戰時期生產的,冷戰時期講究的是防三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防火!車輛的重要不對,發動機,彈藥箱都是經過了層層保護,你想用高溫把它給灼燒到報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當時的發動機的技術原因,所以發動機一般都位於坦克的後面,而且一般都裸露在外面,這樣的話,一發燃燒瓶扔上去,那酸爽不敢相信,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很多國家使用坦克的時候並不講究步坦協同,也就是步兵必須和坦克一起配合行動,步兵必須要離坦克要有足夠的距離,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通常會出現要麼步兵部隊超過了坦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是真事,要麼就是坦克部隊超過了步兵單獨成軍,然後被別人的步兵部隊給發現了,摸上來直接給你扔燃燒瓶,手榴彈,子彈直接往觀測孔裡面掃,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等到後期這種攻擊方式就已經不奏效了。事實上,在德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時候,面對前蘇聯的裝甲集群,更多的時候是使用鐵拳來進行反擊,也就是一門預裝的無後坐力炮,不是說德國人怕死,而是坦克的後面跟著程批次的前蘇聯的步兵,你衝上去仍然燒屏,簡直就是找死。所以與其這麼達到,還不如拿著鐵拳從側面或者正面直接對準的前蘇聯坦克擼幾發就行了!


漩渦鳴人yy


歐洲士兵常用的燃燒瓶,其實就是把高濃度易燃燒的液體比如烈酒或者汽油放到一個瓶子裡面,等到打仗的時候,將這個燃燒瓶用一個布條做引火,投向敵軍坦克,由於當時的坦克封閉性不好,流動的燃燒液體會燒到坦克的內部,如果燒到坦克內部重要部件,很可能導致坦克損毀,尤其燃燒到坦克油箱,很可能直接引發爆炸。

在我們看到的歐美影視中,這樣的畫面經常出現,這種燃燒瓶的使用最早可能是出現在西班牙內戰中,後來在蘇芬戰爭中,芬蘭士兵大量使用這樣的燃燒瓶,對蘇軍帶來很大的打擊。

而蘇德戰爭爆發後,面對德軍強大的裝甲軍團,蘇軍也大量使用這種燃燒瓶當作反坦克武器。

當然,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燃燒瓶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戰場形態,在野戰時,步兵想要靠近地方坦克那是痴人說夢,只有在巷戰當中,坦克與步兵能夠針鋒相對的時候,蘇德戰爭戰場形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巷戰,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蘇軍就大量使用燃燒瓶,給予德軍很大打擊。

只有在沒有其他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燃燒瓶才成為沒有辦法的反坦克武器,畢竟這種燃燒瓶只能用手投擲,而投擲距離是有限的。

實際上,歐美戰場有大量專門為步兵研發反坦克的武器,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會用燃燒瓶的,在大量影視劇中表現這種燃燒瓶,其實是一種表現戰爭艱難的情況,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歷史,假如一輛坦克用一瓶高濃度烈酒就解決了,德軍的閃電戰早就被愛喝酒的法國人和蘇聯人給打敗了。

搞明白這幾點,就清楚為何在中國戰場不流行這種燃燒瓶了。

首先,我軍沒有充足的高能易燃燒物

燃燒瓶是用酒瓶子裝汽油或者高濃度烈酒,或者其他的易燃物,無論是哪種易燃物,在中國都是不常見的。

包括蘇聯在內的很多歐洲國家,因為緯度較高,天氣寒冷,想要取暖就得喝烈酒,所謂的烈酒,通常就是指40度以上的酒,縱橫年輕的時候,喝38度的白酒能喝兩杯,一般的應酬也算可以了。

可以說,現在的酒低於這個度數的很少了,但是在二戰的時候,我國這樣的酒並不多,主要是由於釀酒技術落後,主要是採取發酵酒,這樣的酒度數低很難達到20度,看電視劇裡面那些人喝酒跟喝水一樣是正常的。

元朝之後才有蒸餾酒,可以達到40度以上,國內市場依然以發酵酒為主,比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喝的就是黃酒。

這就不像歐洲人喜歡喝烈酒,蘇聯人喜歡喝伏特加是全世界都知道的秘密,而伏特加的度數最早也得40度,這樣才能應用於戰爭。

這就是我國戰場上很少用白酒當作武器的原因了,度數太低,點不著。

汽油是最愛燃燒的燃料了,只要有點火星就能著,但是當時的中國是貧油國,沒有開採出石油,也不經常用,所以更沒有使用的條件了。

歐洲是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就地取材製造燃油瓶,我們沒有材,自然製造不了了。

其次,中國戰場不流行坦克戰與巷戰

除了燃燒瓶在二戰時期不能大量生產外,另一方面,中國戰場形態也和歐洲有著重大的區別,中國戰場不流行坦克戰,更不流行巷戰。

由於當時我國發展比較落後,城市化不充足,是典型的農業國,只有租界的地方有一些高樓,其他地方都跟農村差不多。

這種情況導致沒有打巷戰的基礎,其實,如果抗戰時有一些巷戰的形式,抗戰會打得容易一些,在城市障礙物的阻擋下,能夠抵消雙方武器帶來的差距。

當時中國的戰場,基本全是野戰,而東南沿海地區平原又多,所以無法抵擋日軍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另外,城市化不足也導致當時交通設施落後,坦克這樣的裝甲車也不能到處跑,坦克翻小坡度的山坡沒啥問題,但是中國境內尤其淮河以南地區,江河實在太多,坦克施展不開。

另外,前面已經說到當時中國缺乏石油,實際上日本也缺乏石油,都是靠從其他國家進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能源很緊缺。

對於當時想要在海上爭霸的日本來說,沒有石油海軍就報廢了,而陸軍還能靠腳走路,所以,日本對於坦克這種跑起來很費油的傢伙也不是很喜歡,寧願當士兵去送人頭,也不願大力研發坦克。

所以,在整個二戰中國戰場,坦克的身影都不多,一般來說,製造一些能夠移動的火炮,比坦克更有實用價值。

最後,日本坦克是柴油發動,燃點小

當然,日軍在中國戰場也不是沒有發動過裝甲坦克作戰,只不過作戰對象不是中國,而是蘇聯。

1939年5月,關東軍在諾門罕發生激戰,雙方投入兵力20餘萬人,裝甲坦克上千輛,是日本為數不多拿的出家底的一場大規模軍事衝突。

很多人都認為在這場軍事衝突中,蘇軍吊打日本關東軍,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嚴謹,從戰場傷亡情況來看,蘇軍喪亡人數是多餘日軍的。

尤其是在坦克方面的損耗,蘇軍明顯高於日軍。

日本用燃燒瓶燒燬蘇軍很多坦克,而蘇軍卻無法用燃燒瓶攻擊日軍坦克,這裡面的原因就是蘇聯使用的是汽油機坦克,日本使用的是柴油機坦克。

上面已經說到汽油是十分易燃的東西,採用汽油機的坦克更容易著火,而柴油因為燃點低,不是那麼容易著。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在二戰時期,蘇軍是少數的採用柴油作為坦克發動機的國家,為何在諾門罕戰役中用的是汽油機呢?

其實,坦克從研發開始一直用的汽油機,會開車的朋友都知道二者的優缺點,尤其在寒冷的歐洲,柴油機可能都打不著火,所以,汽油機得以大行其道。

但是柴油經濟實惠,日本在研發柴油動力上更有積極性,所以在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坦克是柴油機,蘇軍主戰坦克BT-5是汽油發動機。

估計也正是在諾門罕戰役中吃了虧,此後蘇聯全面採用專門柴油機,成為二戰坦克大國中獨樹一幟的柴油發動機體系。


史論縱橫


看了很多回答,但是感覺大家都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二戰日本坦克沒有汽油機的,全部都是柴油機坦克。燃燒瓶主要攻擊汽油機坦克才有效果。無論是西班牙內戰,芬蘭戰爭,還是諾門坎戰役。那些被燃燒瓶摧毀的都是汽油機坦克。

在諾門坎戰役,著名的燃燒瓶之夜,日軍用1200個燃燒瓶重創了蘇軍第11坦克旅,還造成旅長雅克夫列夫上校陣亡。實際上關鍵在於,蘇軍的BT-5型坦克是汽油發動機。而日本坦克是柴油發動機,燃燒瓶對柴油機基本無效。

而且很多日本坦克有前後機槍,在抗戰時期很多士兵向日本坦克投擲燃燒瓶,最後卻遭到坦克後部機槍掃射,壯烈犧牲。但是,他們一直到陣亡,也沒明白,日式坦克是柴油機,不怕燃燒瓶。

抗戰初期以後,我國也不再使用燃燒瓶對付日軍坦克了。舉一個例子,在1943年,我軍在冀東曹西莊一次打坦克的戰例。我軍第12團的3個連參加了戰鬥,日偽軍為30多人,還有3輛豆戰車,只有3.2噸重,裝備一挺機槍的94式豆戰車。

最早我軍使用步槍和機槍猛烈射擊,但是,94式豆戰車,畢竟也是坦克,在一定距離是不懼怕子彈的。後來,我軍就用擲彈筒炸斷了其中一輛豆戰車的履帶,隨後使用集束手榴彈炸燬第二輛豆戰車履帶。

隨後使用鋼釺敲開坦克頂蓋,投入手榴彈消滅了日軍坦克駕駛員。最後只有一輛豆戰車逃跑。對付日本坦克,與其投擲沒有用處的燃燒瓶,還不如直接上集束手榴彈和炸藥包。


深度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中國沒有汽油。

中國以前不產石油,大慶油田是後來才發現的。

中國使用的汽油、柴油都要靠進口,叫做洋油,價格昂貴,而且數量有限。

民間老百姓很少接觸汽油柴油,商人也不賣,因為需要量不大。


當時中國的交通不發達,國內汽車數量很少。

直到三十時年代,市內的公共汽車還很少,大量人力車、三輪車還是主要的工具。

到1930年,全中國汽車保有量為38484輛,其中一半在上海,主要是洋人和買辦的私人汽車。

大家想想看,偌大的中國只有1萬多汽車,誇張不誇張。

汽車也非常昂貴。

1922年,一輛二手的福特轎車在北京的成交價為8000大洋,當時北京工人月薪才8塊大洋。

因為汽車很少,當時汽油也很少了。

那麼請問,你到哪裡去搞燃燒瓶的燃料呢?



另外,國軍面對的裝甲威脅還是很有限的。日軍裝備坦克裝甲車的數量還是有限的。

除了1944年一號會戰的豫中會戰使用了691輛坦克裝甲車,日軍最大規模裝甲作戰就是在南昌,充其量不過使用了100多輛坦克。

平時日軍一個甲種師團,戰時可能配屬幾十輛坦克裝甲車。但這些坦克裝甲車不單獨使用,而是協助步兵作為移動炮臺使用。

作為二三萬人的師團,區區幾十輛坦克裝甲車是很少的,不是什麼大的威脅。況且坦克以輕型為主,裝甲薄弱。

所以,國軍沒有必要大量裝備燃燒瓶,用集束手榴彈也就夠了。



另外,燃燒瓶的作戰效率其實非常爛,只能投到發動機或者傳動系統要害,才能造成坦克大的破壞。不然也就燒一會,火就滅了,起不到什麼作用。

坦克裝甲車不是汽車,幾乎都是鋼鐵製造,沒有什麼可燃的結構,不是那麼容易被燒燬的。



蘇軍正規軍也不使用燃燒瓶,而有專門的反坦克手榴彈之內。使用燃燒瓶的蘇軍,不是裝備低劣的三流部隊,就是倉促上陣準備不足的拼湊部隊了。


薩沙


在歐洲的戰場上,武器比較先進,都是飛機大炮坦克,所以傷亡更加的厲害,很多時候還沒有見到敵人什麼樣就已經被炸了,而中國戰場因為武器裝備比較落後,還是小米加步槍的,所以是無法比較的。



在二戰的時候,蘇德戰場是最慘烈的,投入的武器也是最多的,坦克在二戰的戰場上是王者級別的,哪裡不服氣,轉頭就直接開一炮,而希特勒的閃電戰術之所以可以那麼順利,就是坦克的功勞,飛機配合坦克,可以快速的推進戰場,在敵人沒有建立好防線的時候,就已經碾壓別人,所以蘇聯在當時也想辦法,讓德國進攻的速度慢下來,但是反坦克技術太差,只能看眼睜睜看著希特勒打到莫斯科城下,直到德國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坦克發動困難,道路阻礙,坦克沒有油了,才讓德國停下速度。



而德國的坦克很多是使用汽油的,蘇聯跟日本的坦克大多采用的柴油,而汽油更加容易燃燒,燃油瓶對坦克最大傷害是發動機,點燃以後,然後扔出去,但是不容易靠近坦克,坦克的外殼不是易燃物,就算有汽油,那麼只要不滲透進來,一點事沒有,所以有炸藥包更加使用,可以讓坦克帶斷了,讓坦克失去行動能力。


而在中國的戰場上,在二戰期間,中國要啥沒啥,別說油了,吃飯都困難,基本軍需品都沒有,還好蘇聯偶爾援助中國,一個大國資源匱乏,要啥沒啥,所以才有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而日本在中國戰場也很少使用坦克,這就沒有燃燒瓶炸坦克了,一是沒有這條件,二是對手沒有,炸不著。

日本雖然發動了戰爭,但是日本的石油資源也是特別匱乏,很多都是進口的,而蘇聯是一個石油國家,日本不僅在中國這個大的戰場,如果用坦克的話,因為面積太大,而且中國喜歡游擊隊,開的路程就大大提高,那麼消耗就自然就多了,而且日本還在太平洋偷襲美國,又開了一個戰場,目的就想拿下東南亞,所以日本把坦克調配到太平洋戰爭了,中國的坦克就更加少了。



遠程角度


二戰時候的中國,是貧油國。


當時中國有兩處可產石油,分別是玉門油田和延長油田,產量很低,日產油只有幾噸。此外,煉油設施不足也限制了汽油、柴油的產量,這點微小產量甚至不足以運油汽車的消耗。



中國當時的一些軍用汽油,只能依靠駝峰航線運入國內,由於駝峰航線的巨大風險,有“一滴油一滴血”的說法。


客觀來說,抗戰戰場上確實出現過用這些寶貴的汽油製作的燃燒彈。但畢竟材料稀少,事例非常罕見,所以就沒什麼著名歷史記錄了。說中國軍隊不用,其實是不對的。(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首先,燃燒瓶屬於應急反坦克武器,不過這種反坦克武器大部分時間是被當作所謂的暴亂武器,對於坦克的損害不大,各國的正規軍只有蘇聯人把它當作正規武器配發部隊,而且當蘇聯人的東遷工廠開始投入使用以後,蘇聯人用反坦克手榴彈取代了燃燒瓶的地位。
蘇聯人的配發燃燒瓶上邊有一根火柴,用來點燃瓶口的破布。

各種玻璃瓶都可以用來做。

一般燃燒瓶都是這樣的使用場景。

燃燒瓶對於坦克等裝甲車輛來說,威脅不是很大,不過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大部分使用汽油發動機,由於汽油容易揮發爆炸,所以燃燒瓶如果扔對了地方,確實可以對於坦克完成損壞,不過蘇聯和日本的坦克是用柴油發動機,所以就算是被燃燒瓶打中也沒有什麼用處,當然如果是正巧是扔進了坦克的裡邊那還是用的。不過那樣的機會不比中500萬的彩票多多少。況且,當時日軍的坦克都是柴油發動機,燃燒瓶沒什麼用。

而且對於中國來說,一直到大慶油田被發現以前都是一個貧油國,當時只有在甘肅的玉門有一些小油田,而且這些油田都是由共產黨控制,生產出來的汽油都是用來發動汽車的,至於燒坦克這種事情,實在是太不值當了,摧毀坦克的任務交給炸藥什麼的東西吧,當時中國已經是可以生產一些火炸藥產品,而且用集束手榴彈也比較方便,中國軍隊的手榴彈還是可以管夠的。而炸藥包的數量更多,解放軍把爆破列為步兵五大技術之一,要求人人會捆炸藥包,這些炸藥包除了對付火力點以外,還有就是對於坦克。


炸藥包,按照過去的民兵教材,如果是要能夠炸燬坦克,如果是用TNT炸藥需要5公斤以上,如果是硝安炸藥需要10公斤以上。

不過,無論是燃燒瓶還是炸藥包,都需要步兵在近距離和坦克進行決鬥,對於步兵來說,屬於勇敢者的行為,但是實際上是損失是非常大的。當有了火箭筒一類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後,象這種步兵和坦克近距離格鬥的武器,如果沒有特別情況一般是見不到這種場面了。


紅色手電筒


個人認為二戰時期亞洲戰場受地理因素和交戰各方裝備條件限制幾乎沒有成建制大規模的坦克會戰。我軍士兵成分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受教育程度不高平時訓練幾乎沒接觸過坦克裝甲車等機械化裝備自然不會對坦克的戰術構造和弱點有所瞭解。再加之我軍缺乏遠程火炮反坦克炮所以日軍坦克主要作用是攻城拔寨摧毀據點而不是對付我方步兵,所以我方人員近距離和坦克對抗的機會應該不多。第三,戰時物資匱乏。當時的別說用作燃燒瓶的汽油估計連玻璃瓶都不多,所以說單兵使用燃燒瓶對抗敵方坦克的場景幾乎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