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辛"的形體似一種行刑的工具

"辛"字,《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有"辣"、"痛苦"、"辛苦"之意。而這些意思均不是"辛"的本義,要說起本義我們還需要從其形體及後來作為構字部件著手分析。

《說文》解釋"辛"為:"秋時萬物成而熟,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從一、辛。辛,罪也。辛承庚,像人股。"

許慎的解釋參照了古代五行的說法,庚辛為西方,且庚為陽金,辛為陰金,為秋,為辛。此種解釋看似很全面,把"辛"義基本含括在內了,但是意義之說解曲折迂迴,與造字邏輯很難相合。

要弄清"辛"字的本義,我們還得從該字的甲骨文金文形體來分析。

"辛"字的甲骨文金文形體如下: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甲骨文金文“辛”

從"辛"的字形看,很像一種器具,為象形字。形如一把豎著放的刀,上面的三角形為刀體,最頂端為刀刃。字形下部為刀柄。而此種刀為古代行刑的一種刑具,大概是用於面額刺字或割鼻耳之用。郭沫若先生也認為"辛"像古之剞劂形,也就是像一種曲刀,為施黥的刑具。古時罪不至死,便會以其他形式懲罰,而黥刑這種懲罰有罪之人的手段,既容易操作又有明顯的辨識標記,所以在古代社會中經常被使用。《水滸傳》中就比較常見。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辛”字與刑具對比圖

古"罪"字比較抽象,很難表示,於是先人就以"辛"這種類似刑具的刀來表示,因為這種工具的主要用途就是對罪犯行刑。因此,《說文》釋"辛"為"罪也",當由此而來才是。

關於"辛"字的其他解釋

其實,關於"辛"字又不少異議。比如,有的學者認為"辛"為一種鏨鑿工具,而非刑具,後來該工具引申為刀,因用刀勞動非常累,故引申為辛苦。此說認為"辛"為一種鏨鑿工具較為合理,但是從刀引申之義就非常牽強了,古人勞作無論用何種工具都會辛苦勞累,此說難以讓人信服,且離"罪"義甚遠。

還有學者認為"辛"字形體像以斧砍木,也就是把字形分析為上斧下木。這種觀點認為甲骨文金文上部倒三角就是薄刃的斧頭,若從側面看斧頭上部確實像一把薄刃的斧頭。但是,這種解釋也遇到了問題,因為"辛"字本身就是以斧砍木,那麼倒三角下的構形是不是"木"呢?顯然不是,"木"不曾有做此形者。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斧頭劈木頭

後來,又有學者認為"辛"與"新"本是一字,"新"字是在"辛"下增加了木,右邊又增加義符"斤"字。

其實,"新"為形聲字,甲骨文形體最初寫為"左辛右斤",至金文為了進一步增強表義性,又增加了"木"字。"新"字古文字形體如下: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甲骨文金文“新”

因此,"辛"為"新"的本字的說法不妥。甲骨文中從辛從斤與從辛從木從斤並存,該字為形聲字是無可爭議的。之後"親+斤"的形體當是從木從斤辛聲,增添了"木"字更明確了"新"的本義,其本義是以斧(斤)劈薪,當是"薪"的初文。但是,甲骨文及金文為什麼所用"新"之義皆為"新舊"之"新"義而無取薪之意呢?這是因為漢字的使用取決於當時語言使用的環境,最初為"薪"義,但因為取薪之意未出現或者沒有必要出現在甲骨文中,所以在有限的甲骨文獻中不見該義。但我們從後來文獻中仍然可以見用其本義者,比如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順道》有"百姓斬木艾新而各取富焉。"其中的"新"即為本義"薪"。

"新舊"之新義作為引申義是怎麼來的呢?

段玉裁說:"取木者,新之本義,引申之,為凡始基之稱。"章太炎先生認為"衣之始裁謂之初,木之始伐謂之新。"還有不少學者認為"新"義為假借,如《甲骨文簡明詞典》:"用作新舊之新則為借音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也認為是"假借為鮮。""新舊"之"新"義解釋為引申義是很容易被理解合計接受的,張舜微在《說文解字約注》中說:"以斧析木而鮮白之色見矣,此新舊之義所從出也。自後世以薪代新,遂專用為新舊義矣。",而清代的徐灝也在《說文解字注箋》中早就認為"斫木見白新也。凡物之易於更新者莫如木,故取義焉。"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劈木露出白色樹心

因此,從文獻可見"新"義之由來當為引申,伐木之時見"白新",後來"新舊"之"新"義更常用,便又造"薪"字表示本義。楊琳先生對"新"字的引申義"鮮白"之意有著非常詳細的闡述,引用文獻詳實,比較可信。

"宰"為屋下持刑具之人,引申為權力或具有某種權力的人

"辛"本為施黥刑的工具,那麼是否有後續產生的孳生字來佐證呢?孳生字有"宰""罪""辜"等字,限於篇幅我們只討論此三字。

"宰"字形體如下: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甲骨文金文“宰”

"宰"字形體由"辛"和"宀"組成,兩部分相會意。《說文》曰:"宰,罪人在屋下執事者。"許慎這裡直接就把"辛"釋為了罪人,也就是說在房子裡有一個罪人在做事。

但是,《說文》這種解釋從意義上還是很難說得通的,特別是解釋後來的主管、主持、頭目等意義時就會顯得非常牽強。這裡的"辛"若按照甲骨文金文中的原始意義進行理解,問題就變得簡單了。"辛"為行刑的工具,而在房屋內掌握著行刑工具的人便是"宰"了。這類人具有屠殺牲畜或者對犯人行刑的權力,由此便引申出廚師之意,《漢書·宣帝紀》:"其令太官損膳省宰……"顏師古注:"宰為屠殺也。"從屠殺引申為指稱廚師。《詩經·小雅·楚茨》:"諸宰君婦,廢徹不遲。"《韓非子》:"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這裡的"宰"都是指廚師。

掌握刑具的人也往往是權力的象徵,因此"宰"又引申指稱古代官吏。《周禮·目錄》:"宰者,官也。"《公羊傳》:"宰者何?官也。"後來,"宰"作為官職由大宰、小宰、宰夫、里宰、宰相等。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古代宰相

"罪"字在之前很多文獻中寫作"辠"

我們知道楷書的"罪"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罪"字曾寫作"辠"。

"辠"當為"罪"的本字,為會意字,上自下辛。《說文》:"辠,犯法也。""辠"最早見於戰國,"自"為鼻,"辛"為刑具,字義可能與古代犯法割鼻子有關。"辠"字古文字形體如下: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金文篆書“辠”

那麼,為什麼後來"辠"字形體演變為"罪"了呢?形體上區別很大,其變化很難找到邏輯。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覺得"辠"與"皇"形體相近,為了避諱索性就改成了"罪"。這種說法雖然有待考證,但是先秦文獻確實未見"罪","辠"字確實大量出現,如此可推測"罪"產生於秦或者稍晚一些時候。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秦始皇

"辜":本為重罪

"辜"為後起形聲字,最早見於戰國時期。我們常說的有"無辜""死有餘辜",這裡的"辜"皆為罪義。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篆書“辜”

其本義為"重罪",《說文》:"辜,罪也。"段玉裁注:"辜本非常重罪,引申之凡有罪皆曰辜。"該字的本義就與"辛"有著意義上的關聯,戰國時期"辜"的構形更接近於其本義。戰國時期的"辜"字形體如下: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戰國文字"辜"


從形體可見,戰國時的"辜"字並非從辛,而是從死,古聲。後來到了小篆演變成從辛,古聲,演變原因與"辜"字意義的變化有關,"辜"字從指稱"重罪"演變為泛指"罪"。因此,意義的變化客觀上也為漢字形體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這麼多"辛莊"從哪裡來?

說完了"辛"的造字,我們來說說大家熟知的"辛莊",因為你農村老家附近可能就有一個"辛莊"。那麼這個"辛莊"是怎麼來的呢?

僅在北京地區就有數十個含"辛"的村莊,如於辛莊、馬辛莊、大辛莊、南辛莊、朱辛莊、定府辛莊、魏辛莊、胡辛莊、楊辛莊、北辛莊、小辛莊、耿辛莊、長辛莊、定辛莊、郎辛莊、辛店村等等。

其實,問題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複雜,多數"辛莊"最初為"新莊"或"某辛莊",少數是以"辛"姓命名的。我們翻閱了一些地方誌找到了不少可以佐證的資料。

北京豐臺區的辛莊,原來村莊地址在村南太平嶺之上,到了1864年因為缺水而遷至今址,名為"新莊",後改名為"辛莊"。明代《宛署雜記》載,現在大興區的大辛莊,當時就叫"大新莊",後改為此名。


“辛”的造字邏輯及辠、宰、辜三字的構形理據,“辛莊”本為新莊

地圖裡的“辛莊”

淄博市金山鎮的辛莊,七十年代之前曾有碑文介紹,內容為:李姓與道光六年自炳旭村遷於此定居……後陸續遷來路姓、田姓至此。初立村莊名"新莊",後演繹為"辛莊"。另外,河北沙河市的新莊、新寨,後來均改名辛莊、辛寨。

因此,眾多以"辛"命名的村莊,最初多數為"新莊"、"x新莊",其義為新出現的村莊。但是,這些新建立的村莊不能一直新下去,於是便有了減省且音同的"辛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