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作家方方和六六?

沧州侠客行


在大的灾难面前特别是疫情前途不明的情况下,让国人保持镇静,稳定社会情绪,给封城隔离受难的同胞鼓鼓劲,多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不给整个防疫战斗添乱,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就是有意见有看法,可以向上级反映提出或者事后总结经验来提,在前方吃紧后方也吃紧的大灾难面前,阴阳怪气的煽动人民的不满情绪,散布恐慌气氛是在给整个防疫添乱。

在这么大的城市进行封城管理,难免有一些疏漏的地方,也会有个别工作人员态度不好,再加上民众对疫情的不理解出现个别抵触事件也在所难免,我们的良心需要我们做好民众的工作共度难关,在各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你再火上浇油,如果引起大的民变大的群体事件就不太合适了!如果引起政府和民众的对立激起民变上街会造成怎样的恶果,整个防疫工作功亏一篑也是可能的,不知写日记的想过没有?美国人及反华势力也趁机攻击我们也在煽动民意以造成混乱,不知方方是不是故意的,但愿不是!


罗泉


我想应该是问两人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现吧。


先说六六吧。


据说六六奔赴武汉是为了创作抗疫故事。但她到了武汉之后,居然写出这样的话:“幸亏我来了,再不来素材都没了。”这么多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么多武汉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对于她来说竟然只是“素材”,还“幸亏”来了。我不想骂她,因为骂她是对汉语的侮辱。


再说方方。


方方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因为封城之后创作的《武汉日记》,方方既获得了极大的赞誉,也收到了巨大的批评。赞扬者谓她是鲁迅,批评者却认为她只是祥林嫂,可谓两极分化。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方方的《武汉日记》呢?我觉得,赞扬者把这日记的意义无限夸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隔离政策,方方其实和你我一样,这段时间也一直待在家里,活动区域最大也就是在小区(文联大院)内。她的日记的大部分素材,来自她的朋友和公开报道,也不是亲眼所见的。我相信方方不会造假,但是给她提供信息的朋友是否可靠,我无法判断。

但批评者中有很多人,也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并不讲道理。到目前为止,武汉累计病亡2480例,很多人的亲人或者朋友没有能挺过去。再加上那种紧张氛围,那段时间对于身处武汉的每一人来说,恐怕身心上的感觉都是负能量居多。所以,方方日记里所谓的“正能量”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实,方方的《武汉日记》只代表本次疫情的一个小侧面,是她本人对本次疫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是一个样本,而非全部事实。可惜的是,很多人把方方的日记当成了疫情的全部,并无限加以拔高,要把方方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殊不知,他们也把方方给抬成了箭靶子。


牛皮社


我觉得方方和方粉们没什么用心,俗话说就是有点不懂事,方方让我想起一件事,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工作人员给隔离的人员送的蔬菜中,有人发现送的萝卜不新鲜了,于是大声抱怨,还要想方设法让这个不新鲜的萝卜让所有人都知道,而有的人理解现状,理解工作人员的不易,或者凑合吃了,或者不吃也不抱怨,方方就像那个老是抱怨萝卜不新鲜的人,她怎么不想想,在这个大家都艰难的时期,这个萝卜送到她手上是多么不宜,况且,还有那么多新鲜的蔬菜,她怎么看不见,她怎么不说声谢谢?很多人评价她心理阴暗,我看没冤枉她。


寨主640


只知道方方大概说过:一个社会的进步不在于它有多少豪华汽车,不在于科技多么发达云云,而在于对弱势群体的的平等关注。我觉得这次国家抗击疫情真正彰显了不分穷富、不分阶层、不分权位高低的平等,让弱势群体得到了一摸一样的救助等等。但是国家没有40年的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法制等的大幅度发展,你觉得这种平等能实现吗?缺物资就立刻就补上了,缺钱立刻就拨了捐了,缺医护立刻就空运去了,要会诊就立刻连线了,要健康码立刻就生成了,要网购一点就到了......我坚信国富民强了才可谈真正的平等,我们绝不要六、七十年代酸穷酸穷的平等。


一叶舟之港湾


女人从善,世间多姿。身为两名文笔流畅,很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在武汉暴发怪病,万众一心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患者的感人泪落之时,不合时宜,不厌其烦地靠拾散落在街头巷尾的零枝碎叶当素材,连篇累续以日记之名,行阴郁之实,让如许身染病毒患者长吁短叹,信心减低,让如许奋勇抗毒,忘我做工者情何以堪?作家大凡都有过人情怀,过人智商,过人视角,过人笔力的,可是这次所有的过人之处恰恰选错了方向,选错了地方,选错了时间,选错了环境,为你俩悲乎哀哉!你俩做了敌人求之不得而中国人十分不爽的事情,好自为之吧。顺颂安康!




理鸣1


我只看到方方的文章,看过两篇后就不想看了,感觉太阴暗。一个作者有表达内心想法的自由,但是当全国疫情出现胜利暑光的时侯,方方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作者还在那装看不见,沉迷在自己阴暗的世界观里,就有很大问题。现阶段不指忘方方能说出什么励志的话,但至少请闭嘴,否则激起民愤,只能说是她活该。也请她反思自己的作为,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她买张机票去欧美隔离一段时间,在当地体验一下当地的抗疫生活,写一些欧美抗疫日记,我真的很期待看。


xxj君君


这位老太太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眼中只看到别人的不足,指指点点,却没用,自己所谓的实力为武汉真正干点实事,还说自己打了美好的一仗,这得有多恶毒,多缺心眼,这么惨烈,死那么多人,你什么力都没出,就在那边搬弄是非,美好,什么叫美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就是这种人,太恶心,打仗,你是做了志愿者,还是调配的物资,你是出门去社区工作,还是在医院里救死扶伤,你打仗了,你为国家付出了什么?但凡有良知的人,不会说美好二字,你去问问一线工作者,你去问问逆行的白衣天使,他们会说这些是美好吗?生命惨烈的逝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你怎么敢大言不惭地说美好?你的人性呢?生而为人,请一定要善良


米粒之沙


女人坐在家里的感性和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撒泼打滚实际上是一码事,就是太自以为是。



照进心灵的一束光


其实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然普通人和名人说话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作为名人应该有更多的社会担当和责任。如果你发表一些正能量的文章,就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正面的效果。如果你每天发牢骚,每天都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就会让人们对社会产生恐惧和厌恶,如果国家和社会有什么问题,你应该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而不是抱怨。如果你是中国人,就应该做一些对中国影响好的事。中国几千年的屈辱,发展到现在真的不容易,所以大家都得珍惜和维护。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问题,但不要群殴,形成族群对立,撕裂社会。


悔不改


看待方方就要说说《方方日记》。所谓的日记本身就是私密性很强,属于个人隐私范畴的东西。很显然方方并没有把它作为私密珍藏,而是写日记的初衷就是为了发表,发表的东西当然可以称之为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日记这样的体裁,更能打动人,更能让人身临其境。既然是一个文学作品,也就有了夸张,比喻,虚构的成分。既然是作品,在作家手里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文笔,当然可以描述的让人泪眼汪汪,一般的人是根本做不到的。方方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看待一个社会的进步不是看建了多少高楼大厦,不是科技水平有多么先进,而是要看弱势群体。”直接一看觉得很有道理,不过仔细琢磨也就漏洞百出了。科技水平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是创造高楼大厦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财富的积累,中国才完成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才能让多的弱势群体享受到社会的福利,低保兜底就是财富积累的结果,也是科技进步的结果。高楼大厦更是节约土地的做法,也是抗击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举措。再看看疫情初期的武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例激增,医疗设施已经超负荷运转了,医护人员奇缺,有来不及收治的病患肯定是有的,但是要怎么来看待?那就是迅速从部队集结了几千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这时候的人感到无助,恐惧,惊慌那是突发灾情的必然反映,而刻意的把它描述了冷漠,一片灰暗,那就是不当的了。这样就抹杀了救援人员为之付出的心血,乃至于生命。偏听偏信照样能够写出这样惊天动地的泪流成河的生动场面,这就是方方一个知名作家的本事。在这里也想为社区的工作者说句公道话,也是一个记者的采访,疫情暴发之际,社区一个工作人员也承担200多人的管护任务,接近300个电话,每天还要搬运救灾物资,医院为社区一天只有一个核酸检测的名额,一个住院医治的名额,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多少的骂,偷偷流多少的泪,方方看到了吗?其实这样的人恰恰就在她的身边啊!

至于六六也是一名作家,“幸亏来了,有这么多的素材。”这也是一个作家感到自己来晚了的惋惜,同样也担负起记录这样一场疫情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