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臍療法巧治糖尿病


敷臍療法簡稱“臍療”,是將藥物放在臍中(神闕穴),上面用膠布或紗布等覆蓋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肚臍又叫“神闕”穴,為先天之命蒂,後天之氣會,能通調周身經氣,通過各經脈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密切相關。藥物入臍,先作用於胃與小腸,再通過臟腑的氣化和輸布作用,散佈於五髒六腑乃至全身,以達到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在臍下用藥,可穿透彌散,吸收於血管進入血循環,發揮治療作用。另外,藥物不斷地剌激臍下皮膚,可激活神經內分泌軸反饋作用,促進人體免疫功能的發揮,促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本療法操作簡單,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在家中使用。


上消

症見口渴多飲,口舌乾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舌苔薄黃,脈洪而數,或舌紅少苔,脈數乏力。


1.天花粉散


方法:鮮蘿蔔、鮮蓮藕各適量,天花粉30克(研粉)。蘿蔔、蓮藕搗汁,將藥粉調成糊,敷於臍部,外蓋塑料薄膜,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2.桑白皮散


方法:桑白皮、糯米各50克。二藥共研細粉,用適量水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蓋塑料薄膜,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敷臍療法巧治糖尿病


中消

症見胃脘燥熱,多食易飢,乏力,尿多,舌紅少苔,脈數。


中消敷臍散


方法:生石膏30克,黃連、麥冬、芒硝各10克,天花粉、山藥各60克。前4味共研細粉,後2味水煎取濃汁。藥汁調藥粉成糊,取藥糊適量敷臍,外用膠布固定。每2~3天換藥1次。


敷臍療法巧治糖尿病


下消

症見尿頻量多,尿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痠軟,乏力,頭暈,耳鳴,口乾唇燥,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瘙癢,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小便頻數量多,甚則飲一溲一,混濁如膏,腰膝痠軟,畏寒肢冷,形體消瘦,四肢欠溫,耳輪乾枯,面容憔悴,舌質淡,苔白而幹,脈沉細無力。


1.下消敷臍散


方法:黃芪30克,黃精、太子參各15克,生地20克,荔枝核、天花粉、山藥各60克。前5味共研細粉,後2味水煎取濃汁,加入藥粉調成糊狀。取適量藥糊敷於臍部,外用膠布固定。每2~3天換藥1次。


2.胰散


方法:豬胰適量。將豬胰低溫烘乾,研粉備用。用時取牛乳適量(約6毫升)調敷臍部,外用膠布固定,熱水袋熱敷15~30分鐘。每日換藥1次。


敷臍療法巧治糖尿病


注意事項

1.大出血、骨折、過敏體質、臍部周圍溼疹、臍疝等,不宜用敷臍療法。


2.不宜使用對皮膚刺激過強的藥物,小兒敷臍時間不宜長。


3.敷臍期間囑患者密切觀察,如有癢感、灼熱感應及時取下,一旦出現臍部皮膚破潰,應立即停止治療並去醫院請醫生處理。

敷臍療法巧治糖尿病

來源 / 《醫藥星期三》

圖片 / 網絡

敷臍療法巧治糖尿病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醫藥星期三》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本報全國郵發,郵發代號47-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