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茶 夏艺圃

在武昌工作的大女儿,给我带来一筒“贡茶”。


说茶 夏艺圃

此茶装潢很漂亮,铁皮筒,四面都有文字说明,仅录其一面的文字:“贡茶(大)伍家台茶(小)”。另行小字是:“本源于清施南府宣恩,为姓伍名昌臣者所营,碧翠银毫,献宫庭御案,得宠,赐匾“皇恩宠锡”。有一面右上角‘熙朝贡品’,四个小字。


我嗜茶虽不如命,可喝得多,这“贡茶”还是第一次入目:茶叶是徽帮制法,切叶烘成寸条状。抓一把在掌中细瞧,无黄片,极少茶粳,也很少见“银毫”。


特烧一壶开水,凉到60℃(高级嫩茶水温不能太高),将第一道茶汁过到另一杯子,泡二道时才喝。色同普通茶,没有茶叶本身香味,或香味不浓。但入口后你还得承认它是名茶。不禁想到芭蕉一段有关茶叶的故事。


抗战胜利前夕,我在湖北省立第四女子高级中学教书,头年学校在宣恩冉大河(当时不知道宣恩有“贡茶”),第二年学校迁到离施南(就是恩施)七十里地的小镇芭蕉。镇虽小,是湖北有名的产茶区之一。我租住房间的对面是陆姓的茶庄,茶庄号收的茶运到施南茶店卖。


说茶 夏艺圃

恒茗 供图

清明谷雨前新茶上市了,陆老板(安陆人)住在茶庄收茶,每天有不少茶农挑茶来卖,每担茶都要经过争吵一阵方能成交。


有一天,陆老板对我讲:“我收茶发生争吵时,你先生可以出面仲裁。”


“我是外行,不懂茶。”


“不要紧。”他告诉我:“捧一把茶叶看,捧多捧少,不管这笔生意成不成交,棒的茶都是你的。一看有无黄片,二看有无茶梗,三看有无白毫,一看二看少说多,三看多说少。三看后一闻(有香说不浓),再尝(味厚说淡)。你仲裁茶价,低于茶农的要价,高于我的价。生意成交后,未过称前茶农捧一大捧给你,过称后,我也捧一大捧给你,都算作酬劳。”


我教的一年级甲班中,有一芭蕉郊区的学生。一次她请我在施南给她买大、中、小三种类型的毛笔各一支,给我大洋二元。我没有接,并说这点人情我送得起。这位学生当时喜形于色,马上说,家里种茶,茶制得好,星期天回去,就可以给先生送斤好茶来。


笔还没有买,送来了一斤“龙井”(仿杭茶制法),一斤珍眉(仿徽茶制法)。


我给学生买了三种类型的6只毛笔,学生又送来一斤超级茶,是家用、春节待客、送礼的茶。色、香、味都胜过前送来的龙井、珍眉。


抗战胜利后,离开芭蕉,回到沙市,喝完了芭蕉的茶,再在市上买茶喝,脑子里老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之感。


说到龙井,又有一段故事。


1932年,我24岁,因患肺病到杭州西湖疗养院去医治,下榻在湖滨旅社。因账房先生在沙市当过多年水客(今天的采购员),经他介绍得知:要得龙井真味,必须弄到“狮峰芽茶”。狮子峰只有12棵茶树,都是达官贵人、或与庙内主持有深厚交情的,头年交钱,二年交货。要我到狮子峰去看看,买不到芽茶,闻闻茶树香也不枉千里而来。他还告诉我: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难先是湖北人。


第二天我到了狮子峰。沿着西湖圈半圈,领略不到“接天莲叶无穹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光,其时正是六月中的西湖。


一进狮子峰庙,就听到一位老和尚在大骂小和尚,讲的是咸宁话,我不但听得懂,还能说,我用咸宁话问:你这和尚还有这样大的火气?


和尚听到乡音,喜上眉稍,止骂问我:“老乡何事来?”“找老乡。”“怎得知峰上有咸宁老乡?”“湖滨旅社账房吴先生说。”“何事见教?”“买芽茶。”“对不起,新茶上市前后就卖空了,还有去年交的钱许的明年交茶。”


我一听,势头不好,今天要空走一趟。我不甘心,只得来一次最后“通牒”。


我不远千里而来,让我空手回去,你同乡情谊不要了?我明说,今天你不给我芽茶,我就住在你这里不走。”


“没有那样严重,没有那样严重。”说完和尚到禅房去了。


约候了20分钟,和尚手里拿着一个小白纸包,送到我面前说:“真对不起,实在没有,念同乡不远千里而来,想得到芽茶决心这样大,只得将留给本人喝的茶匀一点出来。”


我打开一看,只能泡一次。我当时提出来,“不能多给一点?把这点泡了喝再说。”


“且慢!”说时,和尚忙将打开的茶叶包好。“这一点,我还要钱,别人两块,同乡半价一块光洋。”


……看我没有言语,和尚说:“你舍不得,钱还是你的钱,茶留着我自己喝。”我无言地拿出一块光洋放在茶几上。“你要领略芽茶真味,明天到虎跑寺,请老和尚亲自动手用虎跑泉的水泡给你喝,说是狮峰悟性和尚介绍你去的。”


我不高兴地说了声再会,回到旅社。


同账房吴先生谈了上面的情况。


吴先生说:“明天你一定去,这是千载难逢之机,不是同乡,不会介绍你到灵老和尚那里去品茶。——你得准备五块光洋,最少两块。你不妨滑一点,老和尚不开口,你只当不懂规矩不给钱。”


我舍不得光洋五块,也舍不得错过这“千载难逢之机”。硬着头皮,到了虎跑寺。走到方丈室门前,有小和尚问我:“施主要见那位大和尚?”“我是狮峰悟性和尚介绍我来同灵老和尚品茶的。”


“把茶拿来我看,值不值得我动手。”从方丈室里传出洪亮的声音。


小和尚出来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老和尚有请施主。”


我来到静修室(退休方丈的住处),灵老和尚问茶的来历以及我同悟性和尚的关系。听我说完后,老和尚又问,同乡向你要茶价没有?要!光洋两元。老和尚怒形于色,“你回狮子峰去,对悟性说我在骂他,本值一元的茶,为什么要同乡两元?茶质本值两元,但这茶收茶时遭了雨水淋了一下,茶质降低一半,真是欺远道而来的外行了。”


说茶 夏艺圃

恒茗 摄

小和尚早把茶炉、茶具摆好了。炉子、烧壶都是铜制精品,明净桌上,一字长蛇阵摆了七个明成化盖碗。因为是板炭火,炉子小,壶不大,水开得很快。我问是不是虎跑泉水?老和尚不高兴地说:“我泡茶,不用其他水。”


他吩咐小和尚把开水壶提起来放在炉边。停了五分钟又放在炉子上,又提起来放在炉边,如此三次。又用一薄块圆铜板,将炉子盖上,等圆铜板烧得通红,又把开壶放上十分钟,亲自动手提壶泡茶。开壶不是直冲碗里,是边沿冲水,左三转,右三传(转),碗满为止。水高于碗面半寸,不溢出。当时,我渴得很,又是暑天,我忙走拢去要喝茶。老和尚连连摆手,将第一碗茶过到第二碗,再冲第一碗,将第二碗过到第三碗,如此辗转过到第七碗时,才说:“请用茶”,要喝只喝第七碗的,我边喝,老和尚就边过。


茶色清淡,好像茶叶少。茶香阵阵扑。入口水中令人好像有骨头(硬)之感。入腹后喉头滑爽而幽香,真是未尝香满口,沾唇甘露滋。老和尚这时说:“你这么性急,品茶,正如陆羽《茶经》上说的:‘喝七碗,两腋生风’。”


我说:老和尚这样作是形式。陆羽是我们湖北天门人。他说七碗,七是多数,不是七个。


老和尚说:“年青人知道的还不少。明天你照今天这个时间来,我用我的名茶同你品茗,时间一天,我备斋饭。”老和尚把我引进里房,沿转都是装茶的锡箱,上面标有字:君山云雾、卢山云雾(特级)、信阳毛尖(超级)、安徽大方、珠兰、福建铁罗汉、铁观音……真是美不胜收。我正要离开时,看到了“墨茶”。老和尚说:明天你来,这里的名茶,你都可以品到。墨茶,外边很少,其实这茶的香、味属上品之上,只是泡出来的是一碗墨水,令人望而生厌。不信,你明天来闭着眼尝尝。


我来到狮子峰告诉悟性,明天灵老和尚说预备一天斋饭。


悟性说:“灵老和尚不轻留请人品茶,这是破天荒的事,也是你有缘,非去不可。可别忘了带50块光洋,至少30元光洋。”


回到账房,吴先生说:“到灵老和尚那里去品茶、吃斋饭,30元是拿不出手的。今天你已经品得狮峰芽茶的真味,就行了,何苦花半百光洋去品一次茶?”


我认为言之有理。好是好,花的代价太高了,这是何苦呢,又治不好我的病。


茶是好东西。开门七件事之一,沿习很久。原来是名“苦荼”。到唐陆羽写《茶经》,去掉苦字,茶字少写一笔,才订名茶”。


近人郁达夫有诗云:“男种秧田女摘茶,乡村五月苦生涯。先从水患愁天意,更恐秋来赋再加。”这写的是旧社会。由第一 句“种秧”、同“摘茶”相提并论,一食饮,都是人们不可须臾离的。


茶的分类,古今有很大的悬殊。


陆羽《茶经 · 一之源》:


一曰茶,二曰槚。(读作jiǎ“槚,苦茶”。《尔雅·释木》),三曰莈(香草,也作茶的别称。);四曰茗(“茶芽”《玉篇 · 草部》,一说是“晚收的茶”《古今韵会》);五曰荈(读作chuǎn 晚收的茶《尔雅 · 释禾》。)。这里有词赋为东晋之冠的郭璞注:“今呼早采者曰茶,晚取者为茗,一曰荈。”“而以槚为最古,今人通荼为茶;盖形近乎茶,而声近于槚。”(东晋的郭璞注的是《尔雅》,唐陆羽《茶经》后300多年。)


人们常说:“花茶解渴,绿茶止痢,红茶暧胃,砖茶消食,乌龙茶健身”。今茶分五大类,是由茶的加工方法不同,香气滋味不同而形成的,茶叶的共同特点是解渴、提神、消食、止痢和助消化。有的医生说,经常喝茶可以预防龋齿呢!


在群众中普遍流行关于饮茶的几句话:晨起一杯茶,振精神开思路;饭后一杯茶,清口腔助消化;忙中一杯茶,止干渴去烦躁;工余一杯茶,舒筋骨消疲劳。


最后,还交代茶的特殊名称,他书未见。


“南唐茶品,初制研膏,后选蜡面。汤悦有《森伯传》。森伯,茶也。”(《十国春秋》卷第一百十五·《拾遗》)


汤悦是南唐宰相,写《森伯传》必有所本,惜《森伯传》未见,难明茶名森伯的来源。(作者 夏艺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