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前言:在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总结秦末的历史教训,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计,在大汉土地上实行“郡国制”,即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了一系列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有刘姓诸侯王,也有一部分异姓诸侯王,比如:臧荼、 张敖、 韩王信、 彭越、 韩信、 英布。但是随着刘邦步入晚年,深感这些异姓诸侯王会对刘氏江山造成威胁,于是开始打压这些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刘邦分封的诸侯王疆域地图


刘邦晚年的猜忌,造成共有七位异姓诸侯国被剪除,更是留下了白马盟誓的典故,即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作为当时唯一的异姓长沙国,吴氏如何在刘邦剪除其他诸侯中幸免于难的呢?在这期间,吴氏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来保护长沙国长存的呢?如果仅仅依靠汉高祖的仁慈而能幸存的话,那就显然十分牵强,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显然其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今天就来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生存之道。

吴氏长沙王的努力(主观原因)

在秦末的一场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中,顺应时代的变化,吴芮成为第一个弃暴秦响应起义的秦吏,可以说在当时是具有很大影响的事件,于是在吴芮的手下云集了一大批反秦义士,从当时的评价可知:衡山王吴芮,从百粤之兵,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身居高位的吴芮对于时局却时刻保持冷静,无论在何时何地,这样的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第一任长沙王吴芮画像


吴芮先是跟随项羽,在张良的帮助下,吴芮果断采取弃暗投明,投向了刘邦的阵营之中,在楚汉争雄之中,坚定支持刘邦,在侧面战场袭击项羽的后方,积极支持了刘邦的正面战场,其后,吴芮又率先拥戴刘邦为帝,因此被刘邦重用,晋封为长沙王。在其他异姓王发动叛乱时,长沙王吴氏仍然坚定不移的站在了刘邦一边,而不参与任何不轨的行动,在刘邦心中留下了坚定耿直的好印象。

针对刘邦的“吴,古之建国也。昔荆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后。朕欲复立吴王, 其议可者”的言语试探,吴芮保持冷静的态度,巧妙应对,十分聪明地提出:“沛侯濞重厚, 请立为吴王。”的看法,消解刘邦对自己的猜忌之心,避免了步韩信之流的历史悲剧。

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吴芮始终坚定立场去支持刘邦,不讨价还价;在恰当的时机,率先拥戴刘邦为帝,赢得了刘邦的信任;在刘邦起疑心之际,巧妙应化解了刘邦的猜忌等等。正是在这样的第一任长沙王吴芮的努力下,使长沙国有惊无险地躲过了刘邦的剪除异姓王的行动,为长沙国的长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仅仅依靠长沙王吴芮的个人努力去赢得长沙国的长存显然是不足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代又一代长沙王始终坚持“忠实”西汉王朝,取得了朝廷的信任才是关键。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淮南王英布叛乱进军路线图


在数位手握重兵的诸位异姓王中,数位异姓王身死国灭,而长沙王吴氏始终不参与叛乱,甚至是大义灭亲,诱杀英布更是大功一件,根据《史记》的记载:

“高祖破布军。布走度(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旧与番君婚,故长沙哀王使人诱布,伪与俱亡,走越,布信而随至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遂灭之。”正因为如此在刘邦剪除异姓王的行动中,吴氏长沙国躲过一劫,保留了吴氏长沙国既体现了刘邦的仁义之心,又算是对于异姓长沙国大义灭亲的政治回报吧。

西汉颇有建树的监察体系(客观原因)

汉初的诸侯国制度和中央制度基本相同,国家虽小五脏俱全,因此诸侯国在当时可以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外托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刘氏统治者不想看到的,于是在诸侯国中掌握实权的国相和太傅则由中央政府任命,在西汉的封建体系中这些,“协助”诸侯王治理封国的行政长官。到底是在“协助”还是在“监视”,大家就心知肚明了。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度


于是在汉初,汉高祖就委派利仓为吴氏长沙国出任长沙国的国相,利仓曾在刘邦打天下中建立功勋,而被册封为侯,吴芮和利仓此二人,一人为王,一人为侯,二人既是同朝听命,还是同庭共事,也许各怀鬼胎,还是如表面上的和谐共处,二人相互监视,刘邦才得以远在千里之外,而无疑心,利仓没有看出吴芮有反叛之心,刘邦打消猜忌,吴芮的长沙国得以幸存,而利仓也享受着安定的政治福利而太平终老,何乐而不为呢?

吴氏长沙国的长存离不开此”三利“

天时:长沙国躲过难料的三劫。

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为彻底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以“反叛”之名行剪除“异姓王”的行动,刘邦在剪除韩信为首的异姓诸侯王的行动中,第一任长沙王吴芮早薨,此时的刘邦忙于剪除其他异姓诸侯王,长沙国躲过一劫,刘邦不得不从汉初的形势出发,册立吴臣为第二任长沙王,即位后不久,长沙王吴臣助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受到了刘邦的褒奖,重拾信任,让刘邦不得不又一次对异姓长沙国放下屠刀,此为躲过“第一劫”。

刘邦在实施剪除异姓王的行动中,箭伤复发加上地方诸侯接连叛乱,刘邦深感力不从心,还没有实行消灭吴氏长沙王的行动,就倒在了未竟的事业的路上。而刘邦的驾崩,使西汉王朝放松对吴氏长沙国的行动,吴氏长沙国又一次幸存,此为躲过“第二劫”。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汉高祖刘邦画像


刘邦的驾崩,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惠帝即位,皇帝之位的交接期间,西汉中央的任务重心在于处理先帝的善后事宜和新帝即位的各种问题,此时的长沙国又一次躲过了西汉的政治日程,即位后的惠帝年轻而又仁慈,大赦天下,对于毫无叛乱之心的吴氏长沙国就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此为吴氏长沙国躲过的“第三劫”。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西汉初年最大的威胁匈奴


北方崛起的匈奴成为西汉初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匈奴时不时南下侵犯西汉的边境,给西汉的边境的安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种现实的威胁,也为长沙之地成为“封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地利:长沙国的地位不可妄动。

我们根据《汉书》的记载:“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这五个郡就是汉高祖刘邦册封吴氏长沙国的大概疆域,这些地区位于西汉帝国的边远地区。

早在秦朝,始皇帝就曾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最终以武力手段将之纳入中原的文化圈,但是好景不长,秦二世而亡,岭南地区又重新脱离中央的管辖,其中象郡、桂林、南海为赵佗所控,赵佗后为南越国第一任王。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南越国的疆域


由南征秦军建立起来的“南越国”,不仅在秦末中得到长足的发展,甚至是仿照中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帝国政治体系,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南越国成为最有可能对西汉帝国南部安定构成威胁的外部因素,于是在该地区设立长沙国,使之成为了西汉帝国和这个不服从中央的独立王国之间的缓冲地带,避免了西汉中央和南越国直接碰撞,使长沙国成为了西汉帝国在南境的最为重要的依托和屏障,尤其是饱受战乱的西汉来说,急需休养生息的发展机遇,南越国的存在,使长沙国的地位得以保留,甚至是重用。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长沙国的地理位置


吴氏长沙国的地区为西汉帝国的南境地区,在古代该地区为蛮荒之地,气候炎热潮湿,多有瘴疾,中原人到此,水土不服,很容易滋生疾病,人称之为畏途,《汉书》曾对该地区有详细的介绍:“南方暑湿,近夏瘅热,暴露水居,腹蛇生,疾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正因为长沙国地区环境如此恶劣,中原人少有至此的,因此西汉帝国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段,任用楚人吴芮为长沙王,代替中央来行使权力,捍卫西汉帝国的南境。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长沙国、南越国境内的瘴气


最后西汉帝国深知长沙国地区的气候,对于大规模用兵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西汉帝国总结秦朝的历史教训,在西汉初期并未对长沙国,乃至南越国采取大规模用兵,不利的气候因素却成为了长沙国长存的有利因素。

人和:吴氏的地位不可替代

相传吴芮吴王夫差的后代,吴芮所属的吴氏家族,在赣江下游地区几百年的经营,早已在该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外来势力短时期内还无法他们地方豪强的地位,更是在大秦帝国最强盛之时,行政管理尚有一席之地,更何况西汉初期的不利局面呢。因此西汉帝国如果想要重新收复大秦往日的荣光,将长江以南的这片蛮夷之地重新纳入中央的行政管辖,甚至是抗衡南越国在此地区的影响力,吴氏家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刘邦将长沙国重新册封给吴氏,只不过是无奈之举,于是聪明的汉高祖刘邦做了顺水人情,将既定事实使之合法化,此举一则收复地区人心,二则赢得了吴氏长沙国数代的忠贞不二,在当时来看是最好的选择。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最后的异姓王:长沙王


在当时的南方地区,甚至是在湘江、赣江流域的山地当中,也同样存在许多未服王化的边缘民族,从西汉版图自北向南出现了诸多独立的王国,瓯越、闽越、南越几个王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吴、越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合为一体了,时至今日,我们都很难说出吴、越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区别。

“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背景下,揭秘吴氏长沙国的独存之道。

长沙国的疆域图


正是在这种相似的文化背景下,半独立的长沙国的存在可以拉近西汉帝国与百越地区文化认同感,而长沙国的存在更可以成为后来的西汉帝国重新进入百越地区的战略前沿地区,就像如今的祖国大陆、金门岛和台湾一样,如果将西汉帝国比作大陆地区的话,那么长沙国无疑就是金门,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正因为长沙国的存在,西汉的统一就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总结:西汉至始至终对吴氏长沙国从未采取武力的措施,将百越地区收归中央的统一管辖和保留半独立的吴氏长沙国相比,前者维护国家的统一则显得更为重要,早几十年还是晚几十年削藩,对历史进程并不会有大的影响。因此最后一位长沙王吴著薨,因无子而国除。至此,吴氏长沙国历时五代46 年终除国,汉初异姓诸侯王的封国局面终于落幕。从此,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异姓王分封天下的制度未曾重现。

参考文献:《汉书》、《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