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什么朝代对内柔对外硬?

程泉走天涯vlog


我们国家的历史从夏商周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真的很难找出哪个朝代对内怀柔。

最主要的显现就是当官的地位永远都很高,做老百姓的地位都很低,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改革如何推行,我们发现,人民的负担永远都是越来越重。而这点就很好的表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对内都没有采取怀柔的政策。

虽然历朝历代都没有采取怀柔的政策,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怀柔的现象,这一现象一般都出现在朝代开国之初。自此之后,老百姓的负担逐渐加重。

虽然我们没有发现怀柔的朝代,但是对外强硬的朝代是有的。最典型的应该就是明朝,为啥说明朝呢?因为纵观明史,明朝首都有四次被外敌入侵,一次是:朱祁镇时期的北京保卫战;一次是:朱厚熜时期的庚戌之变;另外二次分别是:崇祯二年后金打入北京,另一次是崇祯十一年清军打入北京。

这四次入侵之战,除了朱厚熜时期被蒙古抢了很多人和物之外,其余三次都是拼死抵抗。对外毫不畏惧,宁战不屈。

除了明朝,西汉汉武帝时期,东汉刘秀时期,隋朝隋炀帝时期,唐朝李世民时期,清朝康熙时期,都对外表现的比较强硬。






戏说明史


中国历史传承5000千年,其中历经了很多朝代,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华夏民族一直教化着这个世界。总体来讲,在华夏民族主政的朝代里,对内部人民都算比较怀柔;少数民族主政时期,由于本身的眼界以及种族人口数量都处于劣势,所以对内会比较严酷,尤其是从精神上的奴役。与此同时,这些朝代为了维持统治稳定,把大多的精力放在了内部监视和管制中,对外就会相对怀柔,从而避免内外两线作战!

如果说对内柔,对外硬的朝代,我以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朝代就是大明朝了。历史上公认强大的汉唐,在对待外部国家的时候,都采取过怀柔的政策,比如“和亲”;两宋虽然经济发达,但在对外上面可以说丢尽了国家的颜面,走上了对外“朝贡”的道路。明朝对外政策自开国到灭亡都是始终如一的,那便是一个字“打”!强大的洪武、永乐把蒙元赶到了西方,孱弱的天启、崇祯直到灭国也一直在对外征战,守辽东和满清作战,平西夷与西班牙海战。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选择了殉国,依然没有调回镇守山海关的精锐,也没有去南京享受半壁江山的花花世界。明朝中后期不强,党政严重,不过最终践行了祖训,完成了天子守国门的诺言。

明朝是最后一个由华夏民族建立起来的正统王朝,对待内部百姓是十分怀柔的。朱元璋虽然冷酷弑杀,但针对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贪官污吏、勋贵朝臣们。明朝设立东厂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也不是为了欺压百姓,而是为了监察百官。但历史是有文化人写的,文化人里的领袖们是文官集团,这些人被大明皇帝和这些机构限制惨了,自然笔下不会留情。明朝皇帝在这些人的笔下,一个个成了神奇的怪物,东厂锦衣卫也成了欺压弱小,残害忠良的魔鬼!后来的满清自康熙开始,到乾隆结束,用100多年的时间,将明史再次深加工,把明朝丑化、编造成了一个民不聊生的黑暗王朝。至今电视剧里一演明朝,不是太监当政,就是昏君临朝。所以明朝不是一般的冤,我说的!

明朝自建国初期就设立了救济院来照顾孤寡老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策,不是乾隆搞的那个什么千叟宴。明朝自中后期开始,民间言论就基本自由了,国家对民众的限制很少。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好事。后来商人们胆子越来越大,不但走私,更里通卖国,抗拒缴税。害的国家拿不出钱粮养军队。最后满清入主中原,拉开了300年的精神压迫,所有人都消停了。

如果说明朝有不柔的地方,可能就是在对待农民身上了。虽然明朝中后期商贸越来越发达,皇帝很想从商人身上收税,用以补贴财政,但这个合理的要求却被文官集团百般阻挠,层层设置阻碍。皇帝多数时候不得已,只能朝农民收税。农民本来就不富裕,结构富裕的人不老实缴税,国家还向农民收了重税,这是明朝做的最不好的地方。

总体来说,华夏民族主政,对内要怀柔很多,随着时间的推进,越往后的朝代,越对内怀柔。这也符合时代进步的特点。


途牛山小旋风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要么对内柔对外也柔,像宋朝;要么对内强对外也强,多数中央王朝都属这一类,

而你所说的对内柔对外却很强的王朝,实属罕见,非要找出一个的话,我觉得唐朝可以符合,从唐朝兵力部署来看可以略知一二,

唐朝一向重兵在外,开疆扩土;内部反而疏于管理,轻松自在,内部社会氛围非常的开放和包容,算是当时世界上最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国家了,

唐朝的治国方针:对外靠硬实力戍边守疆、攻城略地;对内靠软实力赢得民心,维持稳定,这么一看唐朝确实最符合你所说的对内柔对外强的朝代。

希望我的问答能让你满意,谢谢。[祈祷][祈祷]





疯狂兔博士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是封建王朝,百姓日子过的怎么样主要是看当朝统治者的政策吧,每个朝代漫长的时间里政策会不停地变化的,个人感觉无论哪个朝代,百姓都是最苦的吧,毕竟剥削是永远存在的。

只有毛泽东建立的当代中国,才是真正的做到 对内柔对外刚。对外"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对内以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充满斗争性的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胸怀博大、富有感情的人。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奠基人和伟大领袖,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拯救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胸怀博大而又慈善质朴,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感情。他不但有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又有“爱民如子精神和情怀。就是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感情,对身边的一切真善美充满了感情,这也是一个开国领袖与生具来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素质,是一种“民本官末”、“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毛泽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齐人一一梳柳风


明朝永乐年间吧。

对内怀柔,对外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郑和下西洋就灭过两个欺负人的,其中一个是斯里兰卡。

永乐年间教训的国家不少,越南都直接被收了。

对内的政策也还不错,从人口总数和税赋总额来分析。永乐年间除了两次人口在6千多万,其余年份都是5千多万,然而税基本在3千万石。

我一度怀疑这两年的人口普查是错的,因为没有理由一年突然多了一千万人,然后第二年又死了一千万,过几年平稳日子,突然又来这么一下。

增减一千万人赋税却还没什么变动,除非生的和死的都是不影响税收的。

总之税赋稳定,所以不像某些人说的,永乐南征北战人民负担加重。

永乐盛世我认为是真的。

对内怀柔,对外强硬非永乐莫属。



孤山老叟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用排除法。

历代大一统王朝所沿用的政策基本一样,对内的怀柔政策。所以我们抛开对内这个说法来回答问题。

首先这个朝代需要大一统,所以就排除了很大一部分的动乱时期。

而且不能短命,短命对外强硬的体现不明显。那么就排除了统一后的秦朝和隋朝。

既然对外强硬,那我们把和亲这一个政策的王朝去掉。那么汉朝和唐朝去掉。

清朝也不行,末年太窝囊。

细数下来只有我大明朝了。

明朝对外一直是蔑视的态度,前朝土地那么辽阔,到了明朝,对蛮夷土地毫无兴趣,坚守自己一小块富饶的土地;一旦外族入侵,果断御驾亲征,虽然被俘了,但也确实没有和亲输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输给西方列强丢掉大片领土的虽然是明朝,但后来还是由爱国将领收回了,没有什么议和之类的过程;后来也是亡于农民起义,跟外族入侵没关系~

前期对蒙古的打击,对云南穆斯林的征服,对安南的占领,都是不计代价只求结果的军事打击,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也包括后期对日本的战争,对满洲的政策,也属于基本不考虑外交手段的武力讨伐。

这么看来,明朝外战从不认输!多么强硬啊!

顺便说一下汉唐:你只要尊重我,什么都可以。

大明:谁也不能吊儿郎当的在我面前晃悠!





读史以明身


历史上那个朝代都不能实现对内柔。而对外硬,当首推明朝,早在朱元璋北伐之时就定了基调,朱元璋在北伐诏书中首次提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虽然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话,但汉朝和亲。虽然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但唐朝结盟。虽然宋朝国祚绵长达319年,但宋朝纳岁薄币。

明朝的皇帝,不管是英勇神武还是荒唐无道的,却没有哪一个是贪生怕死的。这里我们可以拿强汉、盛唐来进行对比。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时,是靠送礼获救。而唐朝国都先后六次沦陷。明朝明英宗被俘,明朝政府直接拒绝瓦剌的要求,以财物换取明英宗性命,而明英宗本人也宁死不屈。

明朝从明英宗时期到明思宗多少次几次北京保卫战,始终没有皇帝选择南迁。即使内忧外患,明朝也从不屈膝,更不会割地赔款。

天子守国门出自明初,君王死社稷出自明末。明朝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史争朝夕


整个朝代不好找,朝代中的某些阶段倒是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这里就说一下隋文帝杨坚所创的“开皇之治”。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581年—600年)。

对外:

当时隋疆土外有几大势力,分笔试北边的突厥, 南边的陈朝,位于江陵的西梁。

在南北朝时,突厥就经常南侵,北边各国,例如北周,北齐都是通过和亲,朝贡等方式来笼络突厥。

隋建立后,杨坚冷落突厥,引起了突厥的不满,公元581年突厥攻隋,隋朝不敌,致使突厥在陇西大肆劫掠。这时,一位出使过突厥的大臣长孙晟回到隋,告诉杨坚,突厥虽然武力强大,但四大可汗内部不和,可用计使他们内部分裂。

“及突厥入寇,晟上书曰:今诸夏虽安,戎虏尚梗,兴师致讨,未是其时,弃于度外,又相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有以攘之........今宜远交近攻,离强而合弱”

于是杨坚派遣长孙晟再次出使突厥,用智谋分化瓦解各部落,后四大部落相继归附隋朝,公元585年,北边基本平定。

接下来,杨坚就能腾出手来处理南边了。公元587年,隋朝征召西梁国君萧琮入朝为莒国公,至此,西梁政权结束。

公元588年,晋王杨广带领贺若弼,韩擒虎攻打陈朝,589年,俘虏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


对内:

1、 杨坚采纳苏威的建议,减免赋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减,隋主悉从之”

2、 广设官仓,义仓,储备粮食,以救济灾荒。

3、 杨坚见刑部案件太多,认为以前刑法过于繁重琐碎,命人宽简刑法,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隋律。

“帝览刑部奏,断狱数犹至万,以为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又敕苏威,牛弘等更定新律,除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千余条,唯定留五百条,凡十二卷”

4、藏富于民。 经过十年的励精图治,百姓生活安定,粮仓丰足。上交给国库的财帛之多,府库都已装不下,只能放到廊檐下。有官员告诉杨坚这个情况,杨坚感到奇怪,说我已经减免了百姓赋税,然后又从国库拿了大部分赏给了平定陈朝的将士,怎么现在还有这么多?官员回复说:入多过出,去掉支出,每年都有余裕。杨坚听到这个,说出了那句有名的话“宁积与人,无藏府库”,遂下令再减免河北,河东田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