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推颜鲁公书法为第一,但举世公认王羲之为书圣,你怎么看?

龙门四品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在《论书》中又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可见苏东坡独具慧眼,对颜鲁公厚爱有加,推崇备至。

苏东坡认为“书如其人”,颜鲁公正是如此。颜鲁公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时,最终以死明志。其书法端庄雄伟,气势浑厚。其人其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颜鲁公书学诸遂良,又向张旭、怀素学习和探讨笔法……,直溯书圣王羲之。同源分流,并驾齐驱,成就辉煌。

我认为颜鲁公不仅善于“学”,更为可贵的是善于“变”。他从“流美”中变出了“雄强”,变出了新意。开宗立派,开创了一代新书风,超今迈古,所以为人们所称道。

苏东坡盛赞颜鲁公,理所当然、名副其实。


环溪吉峰


苏东坡推颜鲁公书法为第一,但举世公认王羲之为书圣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奇才和雄才,诗、文、书、画都成为开创一代风气的大家,他的书法更是位列“宋四家”之首,历来备受称誉,他和黄庭坚、米芾等人开创了尚意书风,其中,苏东坡的书法继承了颜鲁公(颜真卿)的丰雄,又以二王风姿妩媚为基础,



苏东坡推颜鲁公(颜真卿)的书法为第一,这也情有可原,这是苏东坡的审美喜好,更何况,他也得了颜鲁公书法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就好比,也有人认为东汉的张芝才是“草圣”,而唐代的张旭不是“草圣”,同样的道理,书法家们的某个书体造诣旗鼓相当是很常见的事情,对于欣赏者来说,肯定会推崇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位书法家为第一,


苏东坡的确说过这么一句话,“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孑,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句话中的人物,均在某一领域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而其中所说的“颜鲁公”指的就是颜真卿,但是,这并不是说颜鲁公书法“篆隶行草楷”五体的综合能力是第一,或许苏东坡说的是颜鲁公的楷书为第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羲之将书法中的楷书推向了成熟,由于生命时间精力的原因,王羲之没机会将楷书研习到最巅峰阶段,毕竟他更多的时间精力是在行书之上,所以笔下的《兰亭序》才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颜鲁公在楷书造诣上是一位承前启后、变古开今的书法大师,



他倡导新的审美趣味,开创了雄强书风,使书法从清瘦走向雄强,为书法中的盛唐气象开辟了道路,颜体楷书雄伟宽博,即便如此,颜鲁公书法综合能力,也不及王羲之,颜鲁公的书法本身是以“二王”为基础,论基础,自然还是王羲之的高深,从书法五体的发展史来看,行书的产生时间要早已楷书(先行后楷),书法“篆隶行草楷”五体的笔法是相互存在演变的,颜鲁公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而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为何颜鲁公没有“天下第一行书”?这信息量很大,甚至可以说颜鲁公的楷书造诣还不如王羲之,因为行书不如王羲之(行楷笔法相互变通),所以后世书法大家会公认王羲之为“书圣”,却没有说颜真卿是“书圣”。



诗夜城主


三位书法家,两个艺术主张,没有什么第一第二。所谓的第一第二其实都是个人偏好的一种表现。书圣王羲之重法度,内擫。颜鲁公亦重法度,字外拓。楷字颜柳欧赵,行书兰亭、祭侄;书圣要比鲁公早四百多年,之间又经过多名书家将书法演变至鲁公当时的状态。王羲之所处的书法历史背景和颜鲁公所处的书法历史背景是有所不同的;成就一个历史著名人物,是需要时势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苏东坡书法上结字略扁平,大小悬殊较大;执笔理念和王羲之松紧不同。


憨山


关羽是武圣,可是武术第一吗?中国人这么庸俗,就是什么都喜欢评个一二来,有意思吗,就王羲之告诫子孙笔画秘诀不能外传,就知道王羲之人品极差,近于小人而已。


虎皮辣焦


颜体第一?笑话!


悟空不悟也


风格不同怎么去分好坏呢,文无第一嘛


用户1060056564424


王羲之与颜真卿书法艺术之比较

东晋王羲之与唐代的颜真卿都是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现在就让我们来谈谈这天下第一二行书的作者的书法艺术。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两位书法家的生平背景及其代表作。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

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诗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接下来再来谈谈他们的书法风格特点及其成就: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因而有“书圣”美誉。

颜真卿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 号称颜体,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颜真卿的书法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并且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虽然本文要论述的是这两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之比较,但是我却认为书法之间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所谓文无第一。总不能让两个人的字打一仗。书法本身在任何时代都是复古和创新两大主流,其中还有交叉。比方说明朝的董其昌就复古,而王张就创新。宋元也是如此。之所以说他们的书法艺术区别我认为有原因如下:书家情感千差万别,书法作品艺术千姿百态。古人云:“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人的情感丰富,个性有别,所形成的书法作品的风格也千差万别,或如王颜书之沉雄豪劲,端庄厚重,或如王书之清丽和婉,或高逸幽雅⋯⋯王羲之和颜真卿虽然都是山东临沂人,但他们的书法艺术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她们所写的《兰亭序》和《祭侄稿》,却是在完全不同的情感下完成的。具体说来,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气氛中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书家悠闲自然、潇洒飘逸的精神风貌;而颜真卿《祭侄稿》则是面对“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国难家仇的情境下写的,书家痛心疾首、悲愤填膺的情绪跃然纸上。因此,我认为他们的书法艺术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作品风格以及其时代性和书家情感。

就我来说还是比较喜欢颜真卿的字,颜真卿的字,他比较容易写学,而且能够学了可容易用到。像王羲之的兰亭序他的笔法深度不太容易一般人学不到。当然,王羲之的兰亭序成就天下第一与他当时所属的朝代皇帝支持是有关系的,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的真迹在哪里?谁也没有见过?王羲之和颜真卿二者书法没有一二之说!都应该是学习的对象!


思無邪居


颜鲁公书法碑刻是集楷书、隶书的整合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字优美、古朴大方……

王羲之的行书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世人称之为书圣。


天圆地方紫微山人


从历史的偶然性角度来看,与王羲之的地位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力挺一样,颜真卿的地位受东坡居士的推崇而异军突起,成为书法历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座高峰;


但是,不管是帝王唐太宗、还是文化界大咖苏东坡,不管他们地位多高、声音多大,也不能左右历史的选择;

因此,他们也只是代表着历史时代的一种呼声,这里面有个人的因素,更有着历史的必然!

王羲之、颜真卿的历史地位,是历史的必然!

我的观点,他们两人之间,没有地位的高下,是属于“双峰并峙”、辉映千古的时代双娇!


1、太宗推崇王羲之,使得其人其字风靡天下,一反“世人皆知有小王,而不知大王”的局面,使得王羲之的历史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享有“书圣”的地位不动摇;


这里面有其作为帝王的影响有关系,另一方面逸少的地位可以说也是历史的选择,不然不可能屹立一千多年不倒,这里不得不佩服太宗的眼光和艺术修养;


王羲之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首先在于他把行、草、楷(小楷)从草创的阶段,上升到成熟、规范、制定审美标准的历史阶段,所以王羲之是那个时代的集大成者;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王羲之草书比不上张芝,楷书比不上钟繇,但是他胜在全能,也就是集大成!

集时代之大成,使得汉末曹魏初创的行、草(今草)、楷(小楷)走向成熟、定型,这是王羲之的时代功绩!决定着他“书圣”的历史地位。


2、要看清颜真卿的历史地位的形成,得回到苏东坡的宋代及他以后的时代来看;

由于文人治国,武风不振,宋代形成外强中干的局面;

宋代受到北方草原民族的压力、元代是第一个外族政权,明以后,清代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这就是宋代以后的历史现实。


民族强大、对抗外辱、驱逐“鞑虏”、保家卫国,是宋以后整个一千年我们的民族心理需求,而对颜体书风的推崇备至,是这种民族心理需求在艺术领域的一个投射。


宋以后的民族心理需求,正是苏东坡为代表的北宋文人的心理需求,这种希望民族强大、雄起的心理需求,是决定雄强的颜体书法风格之所以能在宋以后的一千年屹立不倒的民族心理需求的深层原因!


苏东坡是宋代文风改革的扛把子人物,深知文风、艺术风格对社会教化、影响的作用;


因此,当他把文风、书风放到政治的高度来进行选择的时候,风流雅致、平淡天真作为文人自我审美是可以满足的,但用来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强敌,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所以,雄强浑厚、筋骨强健的颜真卿书风,所反映出来的盛唐气象、堂堂之旗、正正之师,正是一个传统文人所梦寐以求而又难以实现的千古幽梦,求之不得,才更加情深意切。


另外一点,颜真卿作为唐代的忠臣,其“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正是儒家所推崇的圣贤的典范,符合“完人”的标准,使得他成为宋以后一千年中国传统文人心中的楷模和敬仰的对象;


书因人传,人因书显,两相辉映,颜体就成为颜真卿乃至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了。


因此,王羲之、颜真卿的地位,有偶然的个人推崇的因素,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书情画意123


这,苏东坡如果这样说,有些偏颇。若论楷书,颜鲁公第一,绝对不错,古朴厚重。若论行书,王佑军第一,八面出锋。若论草书,怀素第一,矫若游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