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板们讲个“恐怖”故事:假如,海底捞没有了服务?

从拖拉机厂的电焊工到新加坡首富,从8000元到138亿美元,海底捞和创始人张勇所走过的25年,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就是“服务”二字。根据相关调研显示,用户前往海底捞的首要原因就是服务贴心,占比近40%。

给老板们讲个“恐怖”故事:假如,海底捞没有了服务?

海底捞

优质的服务一直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但在疫情期间,服务这个竞争力反倒成了海底捞最大的阻碍:因为只有线下门店,顾客才能体会到优质贴心的服务。

海底捞的盈利几乎全部来自能发挥服务优势的线下门店,2017年,线上外卖业务只仅仅占到收入的2.1%。这意味着在疫情期间,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海底捞哪怕学肯德基做宅急送,对亏损的弥补也是杯水车薪。

给老板们讲个“恐怖”故事:假如,海底捞没有了服务?

海底捞贴心的服务

服务是海底捞的一道壁垒,这道壁垒挡住了竞争对手,也偷偷困住了自己。尤其在疫情期间,这道壁垒对海底捞自身发展的阻碍更是暴露无遗。

贴心的服务应该都是每一位消费者都期望的,任何人都会因为贴心的服务而走进一家餐厅。因为服务而选择海底捞的顾客,和选择其他餐饮品牌的人有什么明显差异吗?答案应该是没有。

海底捞要继续以所有人都喜欢的服务为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持续投入庞大的维系成本。这不仅仅指人力成本,还有营销成本。因为竞争力来自服务的海底捞要想扩大影响,就只能花大价钱做一场全民营销。

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开始凸显,每个人关注的重点都不相同。

给老板们讲个“恐怖”故事:假如,海底捞没有了服务?

海底捞

有人喜欢海底捞热情的服务,就有人更喜欢西餐厅的清静;有人喜欢海底捞的免费水果,有人却更喜欢巴奴要花钱的毛肚……

同样,所有餐厅都希望自己的服务好、味道好、装修好……但把这些所有人都喜欢的因素当成核心竞争力后,那些具体到某一类人身上的需求就变得不再重要,所谓的特色和竞争力很容易演变成比拼投入成本的恶性竞争。

给老板们讲个“恐怖”故事:假如,海底捞没有了服务?

海底捞遇到窘境

疫情总会过去,人与人的差异却不会改变。有太多因素都可以弥补其他餐厅同海底捞在服务上的差异。但至今为止,提到海底捞,大家能想到的只有服务。这不仅让疫情期间无法发挥自身优势的海底捞损失惨重,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海底捞做出具有革命性的战略调整。

2019年,海底捞上半年外卖营收1.88亿元,在整体营业额中仅占比1.6%。跟两年前相比,外卖营收占比反而下降了。以服务为核心的海底捞几乎无法靠转战线上破局。

一边是继续用庞大的维系成本尽力保持原样,一边是推翻20多年来的经营理念。摆在张勇面前的却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