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唐王之涣,诗人采用了什么视角眺望黄河?如何赏析?

双鱼座66209226


王之涣这首《凉州词》早在诗人当时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边塞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采取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的视角,描写黄河浩浩汤汤、一泻千里的气势,抒发征夫戍边思乡之苦,其景美轮美奂,其意苍莽辽阔,其情无限悠长。欣赏此诗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诗名的真与伪。"凉州词“是唐代新的乐府曲名,在当时很流行,它是一种曲调,而不是诗的题目,很多诗人如王昌龄、高適都以《凉州词》的曲调写诗。据传,龟兹国王爱好音乐,以山水之声为音乐素材谱成许多歌曲,在西域风行一时。唐朝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到这些曲谱进献给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曲谱,配上歌词,并以歌曲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除“凉州”外,还有“伊州”、“甘州”、“凉州”等十多个曲调。地名的凉州位于汉羌边界,是唐朝经济中心,西北商埠重镇,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也是丝绸之路节点之一。唐朝常驻军屯边于此,所以凉州一词也因此具有了苍凉旷远的边塞之美。

二是人物的隐与现。唐诗之美,写景非景,写人无人,常常身在其中,意在诗外。无论是写报国之志、闺妇之怨,还是写从军之苦、反战之情,边塞诗都会有人物时隐时现。《凉州词》通篇不见人物,却依稀可见一个戍边的征夫仰望黄河白云,目及塞外苍山孤城,耳闻羌笛声声,心念家乡故园。这种艺术手法是极为高明的。当然,普通的征夫没有诗人的宏大视野和情思,也写不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作,诗人不过是假借征夫之口,抒发自己的心中所思所想而已。但是,欣赏此诗,能观照到人是很重要的,没有画外之音,一切诗情就失去了依托,也不能身临其景的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激发不了内心深处的共鸣。

三是意象的虚与实。唐诗中的边塞诗都会运用边陲风貌作为意象,诗中的黄河、孤城、羌笛、杨柳、玉门关,都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其中,黄河、孤城、玉门关亦虚亦实,只是诗人比兴的意象。至于诗中的说的“杨柳”,也不是写实,是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以“杨柳”入诗,别具乡愁之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怨”字,羌笛声声,睹物思情,家乡远离,而春风不度玉门之关,曲中自有惆怅之意、思乡之情。

四是修辞的简与繁。唐诗篇幅短小,容量却大,主要得益于修辞之美。这首诗只有四句,既有艳色纷呈的视觉美:黄、白、绿,又有数字反差的对比美:一片、万仞。既有山河静穆沧桑之美,又有水流、风吹笛扬的动态之美。全诗音律和谐,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实不愧为边塞诗中的千古绝唱。


皇城根下听虫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王之涣的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并不消极颓废。表现出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更有张力。

下面就逐句赏析这首绝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抓住了自下而上的角度,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视觉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水,像一条绸带迤逦飞上云端。一开始就写得神思飞跃,气象开阔。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一样是写黄河,一样是从下游向上游观望,但意境不同。李白的诗是由远及近,同样是表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因为顺序和河流的方向相反,表达的意境就大相迥异。王之涣表现的是突出黄河的源远流长的闲适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美。而李白的诗则表现出奔腾咆哮,大气磅礴的动态美。

一片孤城万仞山,塞上孤城,荒凉料峭,也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更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白云间”是大的背景,“万仞山”是近的画面,在远川高山的映衬之下,更显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正因如此,军事地位十位重要。“一片”是唐诗里常用词语,往往与“孤”连用(孤帆一片日边来,一片孤云)等,这里相当于“一座”孤城,但在词采上多了一层“单薄”的意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下,忽然听到幽幽的羌笛声,恰恰所吹奏的是哀怨凄婉的《折杨柳》,这不禁勾起了戍边兵士的思乡之愁。(因为“柳”与“留”音相谐,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兵士们听着哀怨的杨柳曲,内心十分惆怅,但诗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宽慰。

春风不渡玉门关,即然春风根本就吹不到玉门关来,又哪来的杨柳可折呢?这一句似有一股怨气,但又暗含无尽的无可奈何的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为国戍边的责任更加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实则曲折表达出那种抱怨,这使得整首诗意韵变得更为悠远,更让人回味无穷。




苍梧本草


《凉州词》是唐王之涣的边塞诗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唐代边塞诗名篇,引用章太炎先生说:“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王之涣采用由近到远眺望的方式,感受到滔滔滚滚的黄河犹如一条丝带迤逦悬挂云端,景象开阔辽远,创造出壮美雄放的诗境。

我们的传统诗歌往往蕴含着丰富意境,诗人借助客观图景的描写来表达强烈的情感,通过借物抒情、移情于物勾勒出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情怀,也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与历史厚重感。

下面,我以创作背景、语感语境、作者情感三个维度来赏析这篇《凉州词》,以助于大家能够直观了解和感受诗带来的意蕴。

一、时代背景:特殊的地理位置,承载着凉州厚重的历史与灿烂文化

凉州,地处祁连山东麓,河西走廊最东边的一个重镇。汉唐之时,是“丝纲之路”上的咽喉之地,西北的军事重镇,也是西北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城市。

由于历史原因,唐代凉州诗歌在风格上呈现为浩瀚荒芜、威武豪迈、悲凉苍劲。塞外苍茫大地,辽阔原野,浩瀚天空,无边沙漠,清冷月夜,酷冷气候,构成了人们心目中对边塞独有的印象——荒寒。历来诗人眼中的此地,总是与战争、苦难、萧瑟、凄冷、荒凉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心中固有的定格。卢照邻《雨雪曲》“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李白《塞下曲六首》“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凄婉哀怨的曲调中,传递出的是一份远征人思念家乡的折磨与煎熬。

唐代诗人王维、曾参、高适均有边塞诗,它们的诗情感意蕴深厚,或描述战争、或扦壮志发思乡、或描绘名胜风情。其诗歌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情感特点与诗人身处异地的复杂心境,可以说是诗人前半生艰苦跋涉的心灵写照。王之涣的《凉州词》便是运用意向手法描写塞外名胜风情、塞外景观。

二、语境语感:用词虽质朴无华,然意境高远浑成

《凉州词》全诗四句,勾勒了四组意象,这些意象之间不仅仅具有“定景”的功能,更是一种相互投射的互动过程,从而构成了一幅不可分割的完整画面,实现了全诗的意象连贯,进而烘托了诗的意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是动作者,“远”是表方式的环境成分,动词“上”是过程,“白云间”是表地点的环境成分。从诗的意象来看,诗中用“黄河远上”勾勒出了滔滔河水像是从云天扶摇而下,彰显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与整首诗的情感氛围相一致,更易让读者感受到塞外风景的壮丽之美。

“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片孤城”指的是凉州,“万仞山”是环境背景,凸显了边塞城池的孤寂和艰苦。“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喻指戍边堡垒。在座座高山的反衬下,更显此城地势之险要与处境之孤危。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是拟人化了的讲话者,“何须”是环境成分,“怨”是过程,“杨柳”是受话者。“羌笛”字面上外指西北边疆的特色乐器,实指戍边将士。“杨柳”喻指离别情绪,“何须”二字,用反问的形式彰显出浓郁的诗意,凸显诗的情感——戍边将士萦绕着无限的乡思离别,保卫国家义无反顾,“杨柳”与“春风”在联想意义上进行了衔接,这使得语言形式具有了现实意义。

“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是动作者,“度”是过程,“玉门关”是目标。动作者“春风”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春风,形容塞外荒凉。动词“度”是不到的意思。目标“玉门关”指确定地点,这句写出了边关荒寒孤苦、苍凉壮丽的景色,又抒发了诗人对远戍士卒的同情,含蓄地指责了统治者对远戍者的冷漠。

三、作者情感:用广阔的胸襟,表达出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

王之涣的《凉州词》主要表现为威武豪迈、悲壮苍凉。安史之乱后,少数民族入侵凉州,昔日的盛世己荡然无存,诗人目睹此情此景,迫切希望早日收复失地。此时,“威武豪迈的艺术风格,需具备雄劲放的个性,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不怕牺牲的大丈夫崇情。

自古边塞诗歌带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大气豪迈,威武雄壮。边塞广阔的天地,独特的气候,使得诗人的情怀也高允了起来,其诗歌激品上进,叱宅风云,威武豪迈,气势雄浑,慷慨豪壮。


但是,从侧面上又表现出孤苦寂寥,悲壮苍凉,叙写着凉州的孤寂没落,同时流露出对戍边士兵思乡怀土的同情。


左小炏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谅州词是王之涣在开元年其间受人诬陷,愤然辞去冀州衡水主簿这个官职后闲赋在家那几年所作。这是一首七绝诗,他的另一首五言绝句诗《登鹊雀楼》也是这个时期所作的。他的大部分诗现在已经失传,他一共只有六首诗后来被载入清朝初年由康𤋮皇帝作序,由当时曹寅和彭定求等人奉敇编修,一共九百卷的《大唐诗》的卷二百五十六当中。这首描写当时西北边塞关隘的景色既孤旷又壮阔的凉州词和那首登鹊雀楼一直为后世人千古传颂。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从下游往上游观看,从孤城近望群山远看黄河。景物中是没有杨柳的,但听到守城楼的将士用羌笛来吹奏着一首叫《折杨柳》的曲。

黄河远上白云间:因主人公处在下游地势低的视觉角度,他眺目看到远方位于上游地势高的黄河之水,像天水一样飞泻在白云间,这和他写的另一首五言绝句诗刚好相反,他的那首五言绝句诗里的黄河入海流那一句,他应该是处于上游看下游,从高处看低处。

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处在的玉门关隘的城楼是一个与世隔绝,孤寂荒凉的地方,它的周围和不远处都是一片连绵起伏的万丈高的崇山峻岭。

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些守护着边塞的将士思乡情切,用羌笛吹奏着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叫《折杨柳》的思乡曲。那又何须这样?何苦呢?你们的亲人根本听不到。

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这里根本是荒原孤漠之地,不要说没有春色的杨柳,就连春天的气息都没有,当然更没有春风吹到这玉门关了。


黄昏客黑夜人


前两句写景,那是大手笔,一个‘上’字,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及周边环境的苍茫、辽阔。紧接着,‘一’和‘万’这一比衬,大漠的荒凉就凸现出来了。诗歌就是这样的惜墨如金,就是这样的三言两语,就把握住景物的本质特色了,不然就不是大手笔了。

气魄大,还得角度细,后面两句是触景生情,属于议论。诗人不一定当时听到了羌笛声在呜咽,是扣住了‘万里长征人未还’,是用‘羌笛’再次强调前面的景色特征——这‘羌笛’和‘折柳’是边塞的粗犷与都市的婉约的两种情愫(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比。愈是冲突,愈见内心的矛盾纠结。诗人把握了那个时代征夫怨妇的普遍心理,用诗歌为他们代言。代言中,又去掉了哀怨,只是客观地记录时代特征。这样,所抒之情实实在在,具具体体,客客观观。

景有景的特色(地旷人稀,交通不便,苍茫辽阔),情有情的特色(边疆的动荡、征战)。表现手法上,白描加上借情抒情,对比手法以及化用前人诗句娴熟却又不露痕迹。结尾点题尤其给力。的确是边塞诗的代表作!


潇湘子41563803


黄河壶口瀑声隆,

乱云飞溅湿凉州。

塞外景观游子赞,

吟诗留迹玉门关。

(读唐王之焕《凉州词》联想)


徐徐升起438


现代人很难能写出这样的传世之作。古代没有快速的交通工具,从内地到边疆路途遥远,行期要几个月或更长时间。季节变化沥沥在目,忍饥挨饿,遭遇猛兽强盗。身体和精神的遭遇,让他们从心底发出了强有力的呐喊和感慨!


闲人洞


文学是缺少科学的门类。 需要是感受与夸张


用户5526868234927


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


节日使者五阿哥


1.巜凉州词》 唐.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2.巜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下面着重分析第一首,简要介绍第二首。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向上、由东向西、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它以一种远古的时空,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3.不知以上解答可以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