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內厚道人:馬志明、石富寬、李金斗回憶高英培先生

馬志明老師回憶高英培先生:他的作藝、為人都令人懷念

每每憶起與高英培先生的交往我都感慨不已,他的作藝、為人都令人懷念。

高英培先生是趙佩茹先生的得意弟子,得過趙先生的親傳,活路很正。1952 年他加入和平區相聲隊。我與英培先生相識,是在1957 年以前,那時,我經常到和平區相聲隊去玩兒。當時,他就以颱風火爆、熱情飽滿的表演風格贏得了觀眾的青睞。

相聲界內厚道人:馬志明、石富寬、李金斗回憶高英培先生

高英培、範振鈺上臺以前只要見了我,總愛問我“想聽哪段?”,可說是“有求必應”。這種待人誠懇熱情的美德,是他身上最閃光的地方,即使後來被定為“十大笑星”以後,也不曾有絲毫的改變。他調到北京進了全總文工團,我們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每次我去北京演出,他總要接我到他家中暢聊,並親自為我做我愛吃的飯——牛肉麵片。

藝術上,高英培先生獨闢蹊徑,走出了一條新路。他的表演風格非常獨特,那種熱情如火,勁爆乾脆的颱風,帶來了強大的感染力。同時,他在節目的創新上,所下的功夫也非一般演員可比。很多節目都是拿到了本子之後依照自己的風格特點進行了二度創作,使得語言更加生動、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更加貼近生活。

相聲《釣魚》本來是我父親馬三立根據一個市井故事創作並首演的返場小段,上世紀五十年代電臺錄音,現在廣播裡還時常播放,後來英培先生將這段作品加入很多自己的理解,注入了很多個人風格鮮明的元素,經過一段時間的打磨成為經典。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他返場不說《釣魚》觀眾是不讓下臺的,我父親以後再沒說過《釣魚》以示對他二次創作的認可。

他的品格和藝術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石富寬老師回憶高英培先生:尊老愛幼 疼兄愛弟

相聲界內厚道人:馬志明、石富寬、李金斗回憶高英培先生

高英培先生臺上是藝術家,其臺下的人品那是有口皆碑,尊老愛幼,疼兄愛弟。

他到北京之後,經常回天津,看望當時住在天津幹部療養院的馬三立先生。去的時候,總是帶不少北京的土特產和焦圈、豆汁等風味小吃,還經常讓徒弟孟凡貴開車往返京津,看望馬老。

還有,高先生對我的師父高鳳山也非常孝順,在北京工作期間,每月起碼有兩至三次到我師父家拜訪,陪老爺子聊天。

他非常的謙虛、謹慎,特別有大師哥的樣子。來北京後,他帶來了很多好作品。比如《下棋》《洞房破迷信》等,他演出之後效果非常好,我和耀文通過跟他一起演出,看了幾場,後來我們就把這兩個段子學會了。

學會了怎麼演?後來我們見到高先生,開門見山地說:“哥,您的《下棋》《洞房破迷信》我們哥倆學會了,打現在起,您就別演啦。”他聽後哈哈大笑,然後說了句:“得了,好兄弟,聽你們的,你們演,我不演這兩段啦。”由此可見,他在業務上、生活上是個非常寬厚的人。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來北京之後,組團演出相聲大會非常多,演出地點都是首都體育館、工人體育館這樣的大場地。相聲大會攢底是個大難題,為什麼呢?因為觀眾多,當時的交通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有許多人快到底時總想著早走會兒去趕公交。所以,攢底的演員非得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留住觀眾,這項任務很難。

結果,只要在體育館舉辦相聲大會,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推舉高範攢底!這時候高英培從來沒有推脫過,與大家爭執。總是哈哈一笑,“行了,我們攢底!”把最艱鉅的任務攬過來,演出效果非常非常的好。

李金斗:我心中的老師——義父高英培先生

我很欽佩高英培先生獨特的相聲風格。乾爹演出的每一場都一樣的熱烈火爆,本來比較冷清的場子,只要怹一上臺,便頃刻間把渾身的熱能傳遞並感染到每一位觀眾。一句普通的臺詞,通過高先生認真、神滿氣足地說出來,舞臺上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啦。

我記得八十年代初有一年,我跟高英培、範振鈺兩位先生迴天津彙報演出。因為老二位有近三年沒和天津觀眾見面了,在體育館連續演出三天,場場爆滿。第一場演出時,乾爹是最後一個節目,當主持人把怹的名字剛說出來時,體育館觀眾們就全體起立高喊:“高大爺,您可回來啦!”

相聲界內厚道人:馬志明、石富寬、李金斗回憶高英培先生

我乾爹當時感動得淚如雨下,然後怹就跪在了臺上。我們上前把高先生攙起來,然後怹用濃厚的天津話說道:“天津親愛的父老鄉親,我想死你們啦!”這時掌聲雷動,笑聲掌聲連成一片,我和後臺的演員們全都被感動得哭了。

我乾爹就是特別的親民,跟老百姓近,怹演出節目“老百姓滿意就高興”。有一次在長春演一個新節目叫“石廠長”,效果不佳。還沒到後臺就大嘴巴子打自己,跟我說:“鬥兒,今天的演出我對不住觀眾啊。”

我說:“爹,您有什麼話明天再說吧。”怹說:“不,我要連夜改好。”老二位通過一夜的修改,第二天晚上演出效果極佳,怹高興得喝多了。

高先生的相聲有強大的衝擊力和感染力,神態語調都很誇張,但不失態,與稍顯木訥的範振鈺老師合作,正好形成反差和互補,當年紅極一時,行內人稱他們二位為“高範”、“角兒”、“大場”、“底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