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以前的人都喜欢看港台影视,现在感觉看也没有以前的好看,大家认为呢?

像雾像云像风


现在的电视剧和电影,商业考量的份额更大了。但是同时,现在电视剧电影的编剧入门门槛太低了。港剧鼎盛时期的繁荣和演员有关,和当时的娱乐大环境有关。毕竟很多年前电影和电视这种仅有的娱乐资源,都不是人人能看到。题主有这样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娱乐大环境有限。普通民众看到的电影电视资源有限。物以稀为贵。自然会自加滤镜觉得香港电影好。

2.于此同期的大陆影视娱乐业才开始起步,自然在制作剧本,企划宣传各个方面没有香港成熟。香港邵氏和丽声电台早在三四十年代已经开始发展。在艺人培训包装方面经过了长期的锻炼的积累。

3现在觉得没以前看时好看。现在娱乐资源丰富,大众消遣的门路众多,选择余地宽泛,见过的类别多,专业度和要求也会高起来。简言之,现在观众更挑剔更不好胡混。

4题材方面。港片在类型片喜剧片,警匪片方面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点。但97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经济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不怎么景气大批TVB的演员到大陆发展。相关电影电视圈后继无人。青黄不接。整个行业运转都没有之前天下为大的局面。同类型大陆,题材广泛,类别相对丰富。自然就觉得当年的港片也不过如此。

但东邪西毒,东成西就,苏乞儿,还有开心果系列,僵尸片系列也是难得的经典。还是很值得回味和重新去看一遍。


爱抱抱的沐沐


1、好导演要么老了(徐克等等),要么去了外国(吴宇森等等)2、好演员要么退了(这个太多了),要么去了外国(张曼玉等等)3、文化缺失,氛围浮躁,演艺圈成了娱乐圈4、影视从业者缺少真诚的态度,投资方想捧红演员跟广告产品是一样的性质5、商业化冲击,摒弃了长处反而学起人家的手法,把功夫下在明明就是自己的短处上6、谁红就找谁演,完全没有考虑到演技。这个是第4条的延伸。7、不要相信5楼的话,《天堂口》和《新扎师妹》你看了会觉得你买盘还不如买张杯垫。但是因为这样的电影一辈子不想看第二次所以还是一次看完的好。


一起转圈圈VVIP


好导演要么老了(徐克等等),要么去了外国(吴宇森等等)好演员要么退了(这个太多了),要么去了外国(张曼玉等等)文化缺失,氛围浮躁,演艺圈成了娱乐圈影视从业者缺少真诚的态度,投资方想捧红演员跟广告产品是一样的性质商业化冲击,摒弃了长处反而学起人家的手法,把功夫下在明明就是自己的短处上谁红就找谁演,完全没有考虑到演技。


北极之北


怒答!本篇回答用详细的数据,真实的案例和明星现身说法,从演员,剧本,资金,大众审美四个角度,全面地剖析这个问题,条理清晰,干货满满,让你一看就懂!!!

一、演员

演员,分为三个部分来说:

首先,演技。好演技虽然没有特定的标准,但每一位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能一眼就判出来。

很多老一辈的演员,为了打磨自己的演技,都曾经沉淀在话剧或舞台剧中,例如宋丹丹,葛优,陈宝国,黄渤,包括陈道明等一系列演员,还有很多中生代演员,例如胡歌,黄磊等。

因为虽然话剧片酬很低,但却最能检验和锻炼一个演员的表演功底。

演话剧的时候,所有东西都是一气呵成的,这对演员的形体和台词功底要求很高。

就连国外也是如此,英国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没演过莎士比亚话剧的演员,不能算是好演员。

然而现在的年轻明星,唱几首歌,长得漂亮就能演主角,拿的片酬却比老演员还高。

有的人说:演技是需要沉淀的,咱不能这样对这些年轻的小鲜肉。没错,可是只有演员认真演戏,每一次尽力演好,演技才能提升,否则只会越演越烂!

可如今的年轻演员,能沉下心打磨演技的有几人?

其次,演员的敬业精神。

现在这个社会,演员敬业精神的缺失,在电影和电视剧行业是一样的。

旧版《红楼梦》拍摄前,所有演员一起生活了3年,3年间,他们不停地补充相关知识,训练形体,所以林黛玉的眼神才那么传神,所以这部剧才被人说是“人戏合一”。

《秋菊打官司》拍摄前,巩俐为了塑造农村妇女的形象,在农村生活了几个月,用洗衣粉洗头,刻意把头发弄粗糙。

拍摄期间,巩俐还在不停地学习当地方言。最终她凭借秋菊一角,斩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就连同样是流量小生的少女时代林允儿,在拍摄《极限逃生》前三个月,每天坚持练习攀岩,攀爬建筑外墙。

拍摄时,有场要用全身去奔跑的戏,一连拍了数天,林允儿依然是真人上阵,毫无怨言。

相比之下,流量明星鹿晗拍摄《上海堡垒》那句:大家还是多体谅体谅我,不要一听是我演的,就不看了。

何其幼稚。

某些演员演戏只对口型,读123456,直接不说台词的举措。何其讽刺。

最后,就是很多观众都受不了的原因:磨皮导致影视剧严重失真。

现在的影视剧,只有两个肤色:男的白,女的特白。(严格来说就一种)

美则美矣,但磨破滤镜美颜高光都会严重影响观众观感,会使演员的脸变模糊,掩盖演员的微表情。

请看下图:

这是热播剧《正阳门下的小女人》磨皮前后的照片,电视剧讲述的是文革前后,三十多岁的小女人辛苦奋斗的故事。

你说哪个看起来更舒服?

说到这,就想到宁静在《金星秀》中讽刺现在某些演员的话,就凭这段话,我得给她大大地点个赞!(赞~,疯狂暗示)

她说:“现在的演员,不需要演戏有演技,生活里有演技就好了。”

二、剧本

剧本和编剧息息相关,因此,接下来分3个角度剖析现在编剧不行,导致剧本不行的原因。

1、编剧缺乏想象力,剧本无法创新。

先来看看章子怡和《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饰演者张志坚的吐槽:

他们都反映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剧本太烂。剧本烂咋办?行,咱翻拍,改编,抄袭。

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翻拍的电视剧,把播出的日期改一下就完事了。

这不,2020年《天龙八部》《鹿鼎记》《倩女幽魂》《神雕侠侣》《绝代双骄》...又双叒被翻拍了!

这反映了什么?编剧越来越缺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陈道明曾在一档访问节目中直接说道:“现在的编剧缺乏想象力,黔驴技穷了。”

看《来自星星的你》时,身边一堆”花痴女“在那里喊:”哇,为什么韩国外星人题材都出来了,我们国家还围着校园,后妈和婆婆在打转?“

看《功夫熊猫》时,我也在感叹:

”中国传承这么久的功夫,竟然是被国外人率先用来拍动画电影,它的两个编剧更是和中国半点关系没有。“

2、编剧门槛太低,剧本粗制滥造。

2017年中国生产电影798部,电视剧一千多部,中国每年至少需要6万编剧,但中国合格的编剧人数远远不足。

因为编剧行业非常特殊,没有速成,需要生活的积累,需要技巧的积累。而且网上的内容、电影都是为年轻人提供的,行业对年轻编剧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成熟的年轻编剧却凤毛麟角。

影视蛋糕很大,合格编剧人数不够,咋办?充数呗!

所以现在编剧,就是一个几乎0门槛的工作,只要你会写就成。这就导致大量的人涌入编剧行业,水准自然层次不齐。

而为人称道的美剧和韩剧则不同。美剧和韩剧的编剧门槛高,竞争激烈,他们写不好,得随时修改,随时可能被换掉。

而且他们的编剧地位高,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因为他们奉行的是编剧核心制。

而我国的编剧,基本剧本一交就没啥事了。再加上我国影视圈奉行的是明星核心制,编剧反而被边缘化。

这就导致有些编剧容易失去耐心,变得浮躁,只想跟风敛财,你说剧本能好吗?

3、现在一些编剧或主动或被动地失去了工匠精神,剧本变成”速成品“。

来看一组艺恩数据公布的编剧创作数据表:

“让编剧成为快速生产的机器”,“挤压创作时间”,“降低门槛和项目质量”,“粗制滥造”等等让人震惊的字眼,都是现在剧本烂的根本原因。

被评选为”十佳电视剧编剧之一“,创作出《雍正王朝》《李卫当官》的刘和平先生曾经说过:

“以前的编剧爬格子,更有“工匠精神”,今天缺了一些“工匠精神”。编剧就应该具有“工匠精神”,把自己最主要的时间,精力,心思放在剧本创作上,反复打磨自己的作品。”

可惜,工匠精神,这四个字对现在的编剧来说,并不容易。

三、资金

说到这个,可能很多出品方要叫苦了:现在电视剧制作成本不低啊!

我们都知道制作成本大致分为:人工成本和制作成本,所谓的“不低”其实大部分都花在流量明星身上了。2016年~2017年间,一二线明星的片酬就涨了近250%。

例如,电视剧《孤芳不自赏》虽然各种抠图,但是男女主角还是有天价片酬。一些古装剧中,明星片酬占比甚至更高,达到75%之多。

成本都用在明星身上了,特效后期制作,服饰打扮,场景布置等方面的成本自然就会缩水。

然鹅,演员自己又撑不起一部剧,所以现在的影视剧才会变成这个样子。

不过即便如此,制作方仍然乐此不疲,花大价钱,请各种”大咖"加盟。

四、大众审美

如果说前面把各种“烂剧制造者”说了个遍,那么接下来,就该说说观众自己了。

仔细想想,它拍的渣,不火,没人看,不能赚钱,谁拍?

大家都不是傻子,用这个明星,这样的剧本,这样忽悠观众,观众如果不卖帐,谁下次都不敢这样干,毕竟都是钱啊,同志!

需求决定供给。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众审美真变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韩流的冲击。

据上海团市委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从对360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

知道“哈韩族”的青少年人数高达80%;知道“流氓兔”的青少年有292名,高达81.10%;

其中真正接触“韩流”的青少年人数多达65.80%;明确表示喜欢“韩流”的人数占53.7%。

在韩流的影响下,各种娘炮肆虐。荧幕上,略黑,一身正气,铁骨铮铮,往那一站,就让人觉得是条汉子的男明星,越来越少了。

相反是磨皮,浓妆,装帅摆酷的男明星大行其道。

像这样,虽然黑了点,但笑起来可爱,亲切,看起来舒服,辨识度高的女明星已经很少了。

明星都变成三角脸,白的发光,整容,乍一看认不出来的女明星了。

(图2是新版天龙八部神仙姐姐,我已经吐槽无数次了)

关于大众审美的改变,还有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

家里的妹妹14岁,前几天一直循环放着《后来》《青花瓷》两首歌。可是,是毫无唱功的网络歌手,哑着嗓子唱的!!可她觉得好听得很。

坐在旁边的我,一脸嫌弃:“就这也叫歌手?这种经典歌曲,就该听刘若英和周杰伦的版本,拿过来,我给你找。”

这一幕,让我想起一件事:当初90狗这一代追捧许嵩,徐良,汪苏泷的时候,是不是听着《忘情水》《女人花》的叔叔阿姨也是这样,一脸嫌弃地看待我们的呢?

”存在即合理“。

不管我们有多不喜欢这些影视剧,多想不通为什么它们能火,但它出现的背后一定是有逻辑,有原因的,就如同以上所述。

所以,我们能怎么办呢?我们也很绝望啊~ (还好这段时间庆余年,稍稍拯救了我。)


胡影评说


从开始看TVB的剧集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可以说TVB的剧集陪伴我们走过了少年时代,2015年,广电总局为了扶持内地的电视剧,开始限制港台剧集的引进。从此和TVB的缘份暂时中断了。而今的TVB剧集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那般美好和吸引了。

1、花旦相对过剩。小生青黄不接。

TVB的女性超过了半边天,所谓的“美女”更是不计其数。每年港姐选举之后,当选的、落选的都会成为TVB的新鲜血液。每个女主角都会有好几个闺蜜,或者是男主角总是与好几个女的有一些说不清的关系,没办法,因为TVB女演员多,所以剧本只能这么写。

相对于TVB花旦的“人丁兴旺”,TVB的小生队伍显得有些萧条,甚至可以用青黄不接来形容。随着古仔的离开,TVB的小生断层愈发地明显了。现在的TVB还在靠陈豪,黎耀祥这几个老脸来抢收视率,虽然说近期在力捧林峰、黄宗泽、马国明几个小生,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别好。一线男星多是40已过或者正在奔四的人,致力培养的新人都是30未到的大男孩。TVB也尝试让某些人扮老或装嫩,可是效果都很差,人生的阅历和岁月的痕迹岂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加减的吗?一招不行,TVB又开始向旧时爱将大摇榄枝,可惜归鸟们也已渐露疲态,不复往日之勇了。

2、幕后缺乏新鲜血液。取材过于狭窄

香港虽说是一个国际大都会,但是限于地域的狭小,人口的限制,还有观众的接受程度,TVB剧集的人物多涉及白领公职或者富家大户,地点也逃不开新港九和南丫岛,与内地工、农、商、学、兵的广博和三千里江山的辽阔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虽然近期TVB的外景和人物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但是因为诸多的影响,倒显得不如从前的肥皂剧好看了。

TVB在演员上已经开始了换血的动作,在幕后的编导方面却只知减员,未见有新鲜人出现。还是那几个大监、小编。先不说一个人的风格很难改变,容易形成一种模式化,就单单是论其才华,谁又能做到取之不尽,历久尝新,故事编多了难免会养成下意识的机械性思维,所以雷同或者相似的台词、情节才层出不穷。我想说,一个人的创作力和想象力都是有限的,所以金庸才会封笔,所以张艺谋才会技穷,某些编剧也应该充充电了,某些监制也应该读读书了。抄袭别人是可耻的,复制自己是可悲的,切莫把自己榨干了再添水再榨,误人害己。

3、捧人踩人过于刻意。公司制度待人不公。

TVB有些霸道,所以我认为有一句话在TVB特别适用,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TVB喜欢如杨思琦般听话乖巧的艺人,所以她可以一年连上七部戏,只是我看不出思琦在她所参与的某些剧集中有什么举足轻重的份量。就比如说《青出于蓝》,有她没她好像差别不大,最主要的目的是混个“脸熟”,重在参与。TVB在2004捧思琦的意图很明显,只是过于急功近利,思琦的表现并不像她所得的奖项那般亮眼。TVB捧人厉害,踩人更是一绝,雯女本来凭“如妃”一角已经出头,“最佳女主角”胜利在望,怎料她不够青春貌美又不够驯服,以至于奖项花落别家之后连《胭脂水粉》中的角色也丢掉了。事实上,娱乐圈中人的个性最好只在屏幕前张扬,在幕后绝对要做一个俯首贴耳的“乖小孩”,这样才会让星途变得坦荡。不知道雯女会不会被雪藏,但是TVB的专制却可见一、二。

4、观众层面单一。

港人工作以外的生活很丰富,晚上的闲暇,年轻人大多会用来拍拖、唱K或者是泡吧,中年男人或忙于交际或忙于打拼,留在家里看电视的大多是师奶和菲佣,也就是说以女性观众为主要收视群体。这样的观众群体直接导致历史剧、武侠剧以及记实剧不太受落,相反地喜剧、言情剧、宫廷争斗剧却高温不退,这也是TVB剧种比较单一,只成就“师奶杀手”的原因



你的电影迷弟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相比从前,我也有同感。

原因应该是,以前的港剧写的是人,现在写的是事。

主角在一个个布局里面得到改变,增益其精神上的善念。

局是次要的,成长才是主线。而且没有太花哨的 术 的层面的表现,即使如神剧 创世纪 ,以及 我来自潮州 也有一个抱团打怪,共同闯关的设定。每个人各有优缺点,都会有自己的故事,有挣扎,有彷徨,有自己的主张。而那些boss们看着很坏,但还是有弱点,而且能称之为弱点的,一般是人性的闪光点,比如重视家人。

总的来说,没有绝对的好和丑。只有每个角色对于方式,对于取舍的定义不同,选择不同。

现在的剧很多都演不出那样的味道来,不知道是编剧的问题,还是真的是艺人本身的青黄不接。

讲温度的,又缺了深度,反之亦然。

模式变了。好看的剧,或说我们印象中的港剧,其实是很多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用来串联的那根线就是主角。

现在总是一开始就抛一个大布局,大背景出来,又要花很多时间去从软方面塑造人物形象,谈情说爱的片段很多,真正做事的篇幅推进太慢,中途为了加快填坑速度,硬生生又拉进来几个新角色,直到后来经费没了,不得不草草收尾。

打个比方,如果港剧是一辆大巴车,以前的风格是,停下来,让乘客下车拍摄沿途风景。现在的风格是,停下来,在沿途不断拉客。


云边杂货铺y


主要原因有很多,以前我也经常看:过去港台电影、电视剧在大陆很火爆有非常大的市场,因为当时这两地的生活水平比大陆高出一截!情节中的不论人物打扮和生活方式都令我们神往!现在主要是大概的剧情都猜透了:你爱我,我爱他,我爱你你不爱我,我爱你你也爱我我妈不干,要不你妈不干!好不容易结婚有一个得绝症出车祸……看腻了!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长大了[呲牙]


小白淘电影


感觉以前的人都喜欢看港台影视,现在感觉看也没有以前的好看,大家认为呢?

香港电影,曾经叱咤风云,享誉国际,陪伴了国内几代人的成长。

对于70后、80后,以及一部分90后来说,香港电影承载的是他们美好的童年时光,但时过境迁,那些陪伴着香港电影一起成长的人,却无奈的感叹:如今的港片变了味,没有以前的好看。

为什么现在的香港电影越来越不好看?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历史,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最能体现不同地域之间的人文区别。

除了美国、日本、韩国这些他国之外的电影,大华语电影如果再将之细分,又能分为内地、香港以及台湾。

内地电影着重在教育,本质还是和六七十年代的红色电影一样,它更多的是代表官方,强调一种教育的意义。

而香港电影,因为香港这块地域的商业,决定了香港电影更多的侧重在娱乐方面,为市民提供娱乐。

如果说内地的电影代表的是官方的视点,那么香港电影代表的则是普通市民的视点,加上香港一贯的自由风。

香港电影各种百无禁忌,迎合市民的桥段扑面而来,由此形成香港电影一贯的特色:亲民。

香港电影一贯以亲民著称,主角从来就不会具备任何高大神圣的特质,而是随处可见的市井小民,拥有你我都有的小毛病。

像港片时代的周星驰电影,周氏电影无一例外都是底层小市民,刻画的都是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

香港电影好看。

不仅仅是因为片中那些惊天动地的爱恋,两肋插刀的义气,而是那份底层人物之间浓浓的人情味。

像《千杯不醉》,《每当变幻时》,《72家租客》,《我爱HK之开心万岁》等等,这些影片中无一例外充满着人与人之间那股浓浓的,化不开的人情温暖。

当然,对于如今已经被人遗忘的港片而言,香港电影正在脱离市井,渴望营造一个富丽堂皇的香港,在向国际靠拢的趋势下,港片也失去了原有的那股市井烟火的亲民。

随着回归后两地文化的交融,港片那股自由风也正在消逝,曾经那些洋溢着天马行空的桥段,那些百无禁忌的怂天怂地怂政府怂圈内人,现在也逐渐向内地的寓教于乐,教育这一层面靠拢。

对于低迷的港片而言,港片想要重振昔日的雄风,就只能进驻内地,依靠内地市场。

但是,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像风格,香港电影在向资本妥协的同时,为了迎合内地市场,就只能不断的改变其风格。

比如,2018年的《黄金兄弟》,曾经张扬着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古惑仔兄弟们,在《黄金兄弟》中却变成为国为民的英雄。

表面看,是古惑仔“从良”了,但更多的,是港片妥协了,向资本妥协是唯一的出路,这是无可奈何的,所以大批香港电影人北上。

在北上的同时,香港电影也正在失去原有一贯的特色,所以,对于那些陪伴着香港电影长大的人而言:香港电影变味了,香港电影越来越难看了。






酷酷807


港片最辉煌的时代应该就是在90年代,这时候的港片堪称东方好莱坞,也是出现了像张国荣、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这样的顶级巨星。但是随着进入到了21世纪,港片也是逐渐的走向了没落,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港片的市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现在最主要的市场在内地。

港片确实现在来看,没有以前那么的好看,这也是一个事实,想一想当年周星驰的每一部电影,要是放到现在,那么几乎全部都是经典。而现在港片更多的是“抄作业”不停地拿着那些老旧的东西进行翻拍,而且港片的风格也是没有改变。就拿喜剧来说,港片的喜剧风格还是与以往一样,与90年代的喜剧没有多大的区别,毕竟现在中国的一些主力消费者,都是那一代成长起来的,这会造成一个审美疲劳。

而港片最让人骄傲的就是警匪动作片,但是现在这样的影片也是少的可伶。最近几年好的我看也就只有《无双》还是一部不错的影片,还是老旧的剧情设定,还是老旧的套路,这些局限性让港片逐渐的被遗忘。相对比现在大陆这边的题材,港片的题材还是略显的窄了许多,但是这也是一个现实避不开的问题。随着老一代艺术家北上,港片也是正式的宣告了结束辉煌的时代。

现在香港的影星也是青黄不接,在周星驰、周润发等老了之后,目前真的找不到一个可以接替的年轻人。影片的质量还是与从业人员有很大的关系,毕竟一个团队的好坏,直接也是影响一部影片的好坏。就好比如好莱坞的影片为什么经久不衰,其中就是因为它有着强大的团队在背后支持。所以港片为什么不好看了,与这些因素有关系。


好哥侃电影


作为一个80后如今对港台电影仍然充满热爱。

1、那个流行卡带 DVD VCD的时期,内地的影视业还没有崛起,大街小巷能看的就是港台的电影,大众没有什么选择,铁粉都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过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都不会淡忘那个年代看过的那些港台影视作品,还有属于自己的那段泛黄的记忆。

2、后来内地的影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新出的作品层出不穷,质量良莠不齐,精品与狗血剧看的多了也会导致视觉疲劳,这个时候心底里那些港台老电影还是值得拿出来看一看。

3、想想当今画着眼线的流量小生,再看看下面的这几位,哪有可比性呢。

大家可以翻出来重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